----------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8月25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71)-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John Tsang" , "Mr. Tsang Tak Sing" , "Mr. Anthony Cheung" , "Ms. TENG Yu Yan" ,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1. 自從亞當‧史密斯論述自我組織的市場以來, 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適當平衡何在, 一直是經濟學家幾個世代以來的辯論主題。 這場激烈論戰已經燃燒超過兩個世紀,以下是傑佛瑞.薩克斯整理出 來的五個結論。他想,這些結論仍值得我們這個時代參考。
2. 首先,就涵蓋眾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生產部門而言, 我們應該依賴市場力量,讓市場競爭大行其道。這是海耶克的主張, 而且論點很好。市場也有優良特質,例如分權化、尊重個人意願、 不需大費周章地協調一大群人共同合作。 市場可迎合個別消費者的喜好。 如果食物可以在市場機制下順利從農場送到城市人家的餐桌上, 就儘管讓市場自由運作,不需中央計劃機關插手管理農場生產、 食物的處理、運輸和分配。為了營利,農場、麵粉廠、 運輸業者和超級市場自會供應消費者所需( 蘇聯就曾由政府管控食物的生產與分配, 結果造成基本糧食經常短缺)。
3. 其次,市場的公平與永續才是政府該負責的, 包括社會裡的所得重分配。市場力量造成薪資升降, 能有效引導工作者參與需要用人的部門,退出勞力過剩的部門, 卻也可能造成所得分配不公。 很多人因為產業蕭條或工作技能落伍而陷入窮困, 或者我們今天這一代因為消費太多的自然資源, 讓未來世代承擔昂貴的代價。因此, 政府進行課稅與所得移轉必須審慎規劃, 幫助那些真正無能為力的人,以保護未來世代的福祉。
---------- 轉寄的郵件 ----------
日期: 2014年8月25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71)-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John Tsang" , "Mr. Tsang Tak Sing" , "Mr. Anthony Cheung" , "Ms. TENG Yu Yan" ,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自從亞當‧史密斯論述自我組織的市場以來,
2. 首先,就涵蓋眾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生產部門而言,
3. 其次,市場的公平與永續才是政府該負責的,
4. 第三,我們應該了解,科學知識與科技是公共財, 該由政府和私部門攜手積極倡進。 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社會不是單憑市場力量創造出來的。 美國非常重視知識累積與傳播,因此挹注大量經費在研究發展、 公共教育、電子治理和開放原始碼之上, 以補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的市場體制之不足。 專利與智慧財產權就像雙面刃, 讓知識生產者在獲利的誘因下努力工作,但我們也要了解, 它們也會造成一時的壟斷,引發藥價高昂、研究瓶頸( 某種知識因專利保護而無法取得)和數位落差等問題。
5. 第四,由於經濟生活變得愈來愈複雜,政府的角色也變得更多元。 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各種經濟問題,如何從1789年的憲法去 找尋答案?當然,我們的開國元勳具有真知灼見,如湯瑪斯‧ 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言:「地球屬於現今所有的生存者。」 這意謂我們該因時制宜,重新審思我們的生存環境, 特別是在這麼一個全球快速變遷、環境威脅不斷、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社會。
6. 第五, 我們應該了解市場與政府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國家不同而異。 我們不應指望美國、歐洲、中國、印度等國適用同樣的平衡點。像巴 西、中國、印度等正在崛起的經濟體, 政府應該多致力於彌補科技差距。至於已經領先的國家(如美國) 則該多分配一些資源給尖端研究與發展。因此, 中國應趕快迎頭趕上,而美國也必須努力不懈, 才能保持科學與科技的領先地位。 這些都不是光靠自由市場經濟就可達成的。
7. 追求平衡的市場經濟:總而言之, 現代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的驚人發展。地球上有數十億人、 十億戶以上的人家,在幾百萬家公司工作,各自追求自我利益, 利用勞動時間和自然資源生產資本財(如機械和建築)。 但是光靠市場本身無法達成社會的三重底線,也就是效率、 公平和永續。
5. 第四,由於經濟生活變得愈來愈複雜,政府的角色也變得更多元。
6. 第五,
7. 追求平衡的市場經濟:總而言之,
8. 市場體系必須和政府機構互補,才能完成以下目標:提供公共財( 包括基礎建設和科學研究等)、規範市場、 確保所得重分配的公平性、使窮人提高長期生產力以擺脫貧窮, 以及為了未來的世代保護脆弱的地球資源,促進環境的永續經營。 這些任務都不簡單,每個世代的地球人都得發揮巧思和創造力, 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
9. (本文摘自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Je ffrey D. Sachs 的(文明的代價:追求繁榮、效率、正義、永續, 沒有白吃午餐)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 第3章「自由市場的謬誤」)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8月22日 下午3:4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70)-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8月19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日期: 2014年8月22日 下午3:4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70)-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8月19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George Luk 19/08/2014 06:47 PM |
|
1. 過去曾數次引用意大利學者Francesco Sisci 在 Mar 9, 2006 (from Asia Times Online) http://www.atimes.com/atimes/ China/HC09Ad02.html
的文章PART 3: Beijing's great Hong Kong experiment,用以解讀為何北京, 希望香港能循序漸進地邁向西方式的民主制度。 可惜部份港人急於求成,忘記民主制度並非一蹴即就, 他們往往說那是爭取了數十年,却仍是在拖拖拉拉; 不如大家看看美國的改革及制度演進。
2. 正如在「給特區的信(2-5)-美國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是如何進行政府改革的?(1-4)」,引述馬駿等人的研究, 以當年(1890年至今)美國的強大,國家及政府的各種制度, 都仍是須要一步步不斷改進。
3. 讓我再引述他們在摘要的最後幾段:
『11. 選舉民主並不能使得政府和政治家是負責的(Ma,2009;Ma & Hou,2009)。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既是美國歷史上一個具有關鍵意義的轉折時期 ,也是美國歷史上政治腐敗的高峰期。貪污受賄、收取回扣、 巧取豪奪、偷盜欺詐、 內部人交易等形形色色的醜聞充斥著那個時期的美國社會。
12. 倪星、程宇的論文《美國進步時代的廉政建設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對進步時代美國社會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描述, 剖析了導致腐敗的主要原因, 系統介紹了當時美國所採取的反腐措施。他們認為, 美國進步時代改革對中國的啟示在於,治理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 應該進行系統的制度設計,強有力地打擊各種腐敗。 反腐敗的進程和效果不僅依靠政府的努力, 更有賴於社會和公眾的參與。反腐敗不可能一蹴而就, 廉政建設必須持之以恆。
13. 以上論文遠未能完全曩括進步時代改革的全部內容,如在普選制度、 公務員制度改革等方面進步時代的改革也是可圈可點的。同時, 進步時代的改革也存在著種種不盡人意的地方。在這些論文中, 作者都努力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 分析進步時代改革的成功經驗及不足之處, 並初步地討論了中國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和教訓。
14. 總之,無論進步時代在某個領域的改革是否成功, 它都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之處。同時,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能夠推動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者反思自己 的使命,反思自己的研究, 科學而且深入地研究中國轉型的各種治理問題, 為國家的成功轉型提供可行的建議。 正是通過積極介入進步時代的改革以及其後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改革, 美國公共行政學才進入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
15. 我們可以看到,參考前人經驗,獲得「後發先至」的可愛之處。 香港各種社會發展、公共治理、政治演進, 表面上未必對本港帶來最好的結果,但所付出的學費, 却往往會為大陸的城市進程帶來寶貴的經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末段是個人多年觀察所得)』
Regards,
George Lu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