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43)- 怎能解困?


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據統計,香港約九成人使用公交通勤,這一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比例,其背後是城市高密度發展模式帶來的公共交通的規模經濟,高密度縮短了居住點與活動點的距離,人們很容易利用公交來往,從而與交通服務商產生良性的互動,提高了系統的經濟效益,降低了社會的投入。

從資料上看,2011年北京日均公共交通客運量為1964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0.97次,而香港同期每天約1200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1.7次,是北京的1.75倍。其中的差異去了哪裡?我們看看機動車,北京擁有498.6萬輛汽車,相當於每4人擁有一輛,而香港只有62.4萬輛,相當於每11人才擁有一輛。

由於北京的城市框架大,機動車可以在21300公里的道路上奔跑,而香港只有2086公里,相當於每公里公路上的車輛分別為234輛和299輛,似乎前者平均每公里上的車更少,但是當這些8數量的車集中奔向單中心的城區和環路的時候,擁堵程度的差異就不難想像了。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4月27日 下午6:10
主旨: 給特區的信(43)- 怎能解困?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這篇也是取材自網上貼文,可算是「給特區的信(38)- 無奈」的續篇。請參考以下衛星圖片,看看香港因山多地少,以至市區面積(建成區)特別少,相比隣近的深圳及其他大珠三角城市,相去甚遠:
http://www.landsd.gov.hk/mapping/en/paper_map/image/Enlargement/prd/prdm250s_whole.jpg

2. 香港人從不諱言稱自己的地方為“彈丸之地”,事實上,香港的陸地面積只有1108平方公里,相當於北京16400平方公里的6.8%,大致與一個順義區或大興區相當,也大約是懷柔區或密雲縣的一半。截至2012年底,香港擁有常住人口717萬人,相當於北京2069萬人的三分之一強。也就是說,按照城市總面積計算,北京和香港每人平均土地分別是792平方米和155平方米,前者是後者的5.1倍。

3. 而在香港1108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中,林地、草地、濕地、水體和農地占了836平方公里,即75%以上,扣除一些不可利用土地,剩餘可供建設的面積只有約263平方公里(這其中還包括了68平方公里的填海區),折合每個人36.7方米;而根據清華和中科院一項關於城市擴張衛星遙感的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北京的建成區已經達到2400平方公里,折合每人約116平方米,按照規劃,到2020年北京的建設用地總量是3817平方公里,折合每人212平方米,是香港的5.8倍。

4. 在地區分佈上,目前北京朝陽和海澱兩個區每人平均占地約130方米,東城和西城的密度最高,相當於每人占地42.7平方米,而香港九龍區每人只有22.3平方米,最密集的區域----旺角區,每人只能分到土地7.7平方米,相當於北京東城和西城的18%,朝陽和海澱的6%

5. 在北京,住宅的容積率一般在2.03.0之間,大多以封閉社區的形態出現,在大家的心目中,容積率超過3.0不宜居了,因為會出現塔樓而非純板樓;而根據香港的法定圖則,港島住宅的容積率是8-10,九龍是7.5,新發展區也有6.5,重建項目則可能更高,可見香港的容積率相當於北京的34倍;另外,香港的住宅大多以街區的形式存在,基本上沒有什麼社區花園,街道的寬度與北京相比也要小得多,住客一出樓門就是市政道路,從而騰出更多的道路來容納建築物。

6. 目前,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住在政府公屋中,戶型最大的69平方米(以使用面積計算,下同),最小的只有8.2平方米;以中國建築國際在啟德機場原址上建設的啟晴邨為例,最小戶型14.1平方米,可供1-2人居住,每月租金909港幣,最大的37平方米,為兩臥房單位,可供4-5人居住,每月租金2387港幣,即使這樣的房子也得輪候至少三年才能獲得資格。

7. 除了政府公屋之外就是私人開發商開發的屋苑,也大多以小戶型為主,據統計,全港只有約10%的住宅單位大於100平方米,即所謂的“千尺豪宅”;但這些豪宅絕非普通人所能承受,如港島區2011100160平方米之間的戶型,成交單價是每平方米16.8萬港幣,即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均價約為1680萬元。絕大多數人的住房條件都不寬裕,三、四口之家住40-50平方米是很常見的。

8. 對於如此擠迫的空間,內地人會覺得不可理解,大多會對香港人報以深切的同情和憐憫,甚至有一些內地的政府官員原本是來取經的,但看完之後往往會覺得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人們會好奇:在這高密度的城市之中,這日子有法過嗎?他們會不會被憋屈死?

 9. 從資料上看,2011年北京日均公共交通客運量為1964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0.97次,而香港同期每天約1200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1.7次,是北京的1.75倍。其中的差異去了哪裡?我們看看機動車,北京擁有498.6萬輛汽車,相當於每4人擁有一輛,而香港只有62.4萬輛,相當於每11人才擁有一輛。

10. 由於北京的城市框架大,機動車可以在21300公里的道路上奔跑,而香港只有2086公里,相當於每公里公路上的車輛分別為234輛和299輛,似乎前者平均每公里上的車更少,但是當這些8數量的車集中奔向單中心的城區和環路的時候,擁堵程度的差異就不難想像了。

11. 此外,北京擁有計程車6.6萬輛,香港只有1.8萬輛,平均每輛車分別服務313人和398人,但叫計程車的成功概率後者要遠高於前者,原因在於計程車在北京仍然行駛著上下班的通勤功能,尤其是對那些車輛被限行的司機。

12. 據統計,香港約九成人使用公交通勤,這一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比例,其背後是城市高密度發展模式帶來的公共交通的規模經濟,高密度縮短了居住點與活動點的距離,人們很容易利用公交來往,從而與交通服務商產生良性的互動,提高了系統的經濟效益,降低了社會的投入。

13. 香港自開埠以來,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一波接一波地到來,人口數量呈現持續的增長;尤其是1945年後的內戰,使香港人口增長到1950年的200萬,此後在國內的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有大量人口逃港,這使得香港始終存在人口膨脹與土地資源稀缺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採用高密度發展的策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解決大量人口的住房與就業問題。事實上,如果不採用這一策略,城市的邊界將被無限制擴展,更多森林都將變成“石屎森林”,很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將被破壞。而到今天,高密度策略的實施成果之一,是城市留下500平方公里的“受保護地區”,其中包括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

14. 這些郊野公園在北京也都有,但不一樣的是在北京要開上一小時的車才能到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可以從住處快速抵達,而且是真的郊野而非人造公園。以灣仔區為例,從任何一個地方出發,人們都可以步行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即可上山,在長達50公里的港島遠足徑上暴走,欣賞山峰、林地、水塘(即水庫)、島嶼、迂回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植被,在自然中走上一整天,安全且沒有機動車的打擾。而港島徑僅僅是四條遠足徑中最短的一條,最長的達100公里,此外還有無數的家樂徑、郊遊徑、自然教育徑等等供人們選擇。

15. 1970年代,香港開始實施新市鎮發展計畫,在新界形成了荃灣、沙田、屯門等九個新市鎮,將製造業向新市鎮轉移,為當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到2010年新市鎮人口約330萬,占香港的47%香港從以港島和九龍傳統市區為單一中心的集中式城市轉型為多中心的城市格局。這些新市鎮均建在郊野公園附近,十幾分鐘就能從城市達到郊野,同時在新市鎮內設立必要的商業及其他公共設施,方便居民就近使用設施,也減少對外的交通流量。

16.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人們雖然沒有了房間內的入戶花園,沒有了封閉社區的大園林,但為人們留下了大面積的森林和保護區,讓人們在這裡釋放高密度帶來的壓力。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小”其實是“大”,城市佔用土地小了,保留的自然就變大了,人們的居所小了,但是活動空間變大了,人們可以用自己的雙腿走得更遠;相反,“大”也可能是“小”,城市大了,大自然變得遙遠了,馬路寬了,可以行走的範圍卻小了,要麼困在車裡堵在路上,要麼宅在大房子和社區花園裡。

17. 公共設施的充分利用是高密度城市的另一好處。由於高密度往往伴隨著街區的存在,所以人們一下樓往往就是商場/商鋪,一方面方便周邊人們享用(雖然高峰時段也往往需要排隊),另一方面人氣鼎沸也提高了使用率(如食肆的多次翻台)。在這裡,餐廳很少有包間,即使有,其尺度也遠遠小於國內那些具有儀式感的豪華大包房,以至內地來的政府官員多半會有被怠慢的感覺。有些小巷子的酒吧,座位少人多,客人就站在街旁邊喝邊聊,卻也成為步行者眼中的獨特風景線。

18. 內地那些聊勝於無的社區會所,大多數狀態下被空置,游泳池停運,而在這裡會所往往經營良好,因為房子小,人們許多內化的功能如接待、聚會等都在外化了,住戶在會所享受到良好的服務,發展商還能賺錢,資源在這裡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空間的商業價值也因此最大化。

19. 港人每每自制矛盾,明知地少而不去拓展,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問題的癥結。但一千個團體,就有一千個理由去反對、抗爭。拖延是不可能解決問題,問題只會越積越多、越嚴重。補救未必每次都造得到,越拖只有越貴。經濟不好甚或通縮時,哪有官員敢提出、哪有議員夠胆支持?

20. 港人真有點莫名其妙,自己寵壞自己吧?看看新加坡、荷蘭及日本如何與海爭地,她們的國土起碼有五分之一是從填海得來。另方面與山爭地,與原居民要地,與住了幾十年的非原居民徵地,通通都受非議,不得要領。而擠迫程度令市民健康欠佳,精神欠佳,樓價/舖租/物價貴,及引發港九及東、西鐵沿線市區的各種衝突却天天在上演。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422日 上午11:14
主旨: Re: Fwd: 給特區的信(42)- 三小時生活圈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415日及18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42)- 三小時生活圈











其實高鐵是一個推動大陸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重要工具。東部沿海十個省市(直轄市),特別是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及她們所處的三角州地帶,是全國最先富起來的地方,收入、福利及財富積聚較多的地方。而大陸中、西部,甚至東北老工業區,實際仍是處於不同層次的貧困;還有就是大部份小數民族都是生活於此等地區。要增加此等地區數以億計民衆的就業,收入,受教育機會,向上流動機會,改善生活質素,改善醫療及社會福利制度等等,都極需引進外來投資及技術。還有就是東部沿海省市,城鄉差距亦極大,另外全國各地不同文化風俗的融和,在在需要高鐵及各種快速的集體運輸工具幫助。同時減少類似歐美澳等地對汽車及石油的倚賴,可以對地球的環境保護盡一份很大的力:試想想一公里高鐵或快速的集體運輸工具,可以替代多少公里高速公路及多少私家車?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4月18日 下午5:28
主旨: 給特區的信(42)- 三小時生活圈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做得好須要適當讚賞,但有失誤時亦須加以問責。

2. 昨天港台新聞報導,民主黨約十名成員到政府總部請願,質疑政府監管高鐵工程有疏忽,以致出現延誤。立法會議員胡志偉表示,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去年曾指高鐵工程不會有延誤,他已去信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要求政府公開張炳良當時作判斷依據的文件。另一議員黃碧雲指,高鐵工程延誤可能影響相連的西九文化區工程,要求立法會討論。很多人都頗欣賞他們及有關政黨、團體、傳媒的理性、客觀分析及追問態度。

3. 找出問題所在,可以避免重蹈覆轍,並仔細考慮各種補救方法,以便減低時間、金錢及其他各種資源上的損失。不過要小心過份緊迫地去追回失地,隨時會引發其他問題。

4. 碰巧上星期,在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網、高鐵網及其他有關網站上,看到貴廣、南廣以及廣東出省的多條客運高速鐵路的資料:-
(1)從數字看貴廣鐵路
(2)圖說廣東三小時生活圈,2015年至少18個地級市開通高
(3)2013年底大陸運作中的鐵路網
(4)大陸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5)中國「四縱四横」高鐵客運專線示意圖

5. 中國在高速鐵路領域的發展較世界上部分已開發國家晚,起步較其晚了2030年,但自21世紀以來發展迅速。中國對高速鐵路的研究實際始於1990年代初,當時京滬高速鐵路正處於構思階段。1990年鐵道部完成了《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並提交全國人大會議討論,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提出興建高速鐵路。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也開始著手進行高速鐵路的前期研究,但實質性的進展不大。

6. 由於高速鐵路相對具有運載能力大、運行速度快、運輸效率高等特點,而中國鐵路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客運速度慢、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因此高速鐵路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國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年-2000年)期間進行的三次中國鐵路大提速的基礎上,鐵道部隨後制定了《「十五」期間鐵路提速規劃》正式將高速鐵路建設列入規劃,《規劃》提出: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連接全國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運網,總里程達16000公里;客運專線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到200公里及以上,實現高速鐵路、部分繁忙幹線客貨分線;而用於高速鐵路車輛的交流電傳動、動車組技術研究也同步進行,並開展時速270km高速動車組(DJJ2)的研製。

7. 有部份人認為大陸在高鐵方面刻意超趕先進國家,有點好高鶩遠。好像只是為追求GDP,增就業,並為貪腐官員增加歛財機會。極大機會做成國家金融制度不穩(過度投資),及日後營運時的安全隱患。

8. 其實高鐵是一個推動大陸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重要工具。東部沿海十個省市(直轄市),特別是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及她們所處的三角州地帶,是全國最先富起來的地方,收入、福利及財富積聚較多的地方。而大陸中、西部,甚至東北老工業區,實際仍是處於不同層次的貧困;還有就是大部份小數民族都是生活於此等地區。要增加此等地區數以億計民衆的就業,收入,受教育機會,向上流動機會,改善生活質素,改善醫療及社會福利制度等等,都極需引進外來投資及技術。還有就是東部沿海省市,城鄉差距亦極大,另外全國各地不同文化風俗的融和,在在需要高鐵及各種快速的集體運輸工具幫助。同時減少類似歐美澳等地對汽車及石油的倚賴,可以對地球的環境保護盡一份很大的力:試想想一公里高鐵或快速的集體運輸工具,可以替代多少公里高速公路及多少私家車?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4年4月17日 下午12:1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40)- 我們的社會需要讚賞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先生:

47日至41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4月7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40)- 我們的社會需要讚賞









想不到一個讚賞會令別人那麼高興。
老羊還留意到,大堂中更和夜更的保安員都比以前主動熱情了很多。
看來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讚賞。
讚賞應該比批評、謾罵、遊行示威,更能改變一些人,一些事。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4月7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40)- 我們的社會需要讚賞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一直以來的電郵,多談及香港及週邊地區的基建、長遠規劃、社會矛盾等等比較凝重的問題。主因相信大家都是社會精英,未必有興趣花時間在一些簡單的瑣事上。但是在這個講求高效率,急速發展的社會,間中抽閑看看身邊值得欣賞的人和事,令人覺得這個社會亦有温情的一面。

2. 以下是一篇一年前某某名為「羊狠二世」的網誌,內容簡單但非常有人情味:


羊狼二世  | 22nd Mar 2013 |  雜記 | (60 Reads)

老羊前晚寫了一篇題為《一位優秀的保安員》的博文。
并即時將之電郵給房署有關單位。
昨天上午就就收到回覆:

查詢編號:61021405
李先生:
多謝你於本年320日發出的電子郵件,有關讚揚愛民邨禮民樓保安員的工作表現。

一直以來,本署職員本著「關懷為本、顧客為本、盡心為本、創新為本」的精神為市民服務,你對她努力工作的認同,是正面和積極的鼓勵,謹此致謝。
日後歡迎你繼續向本署提出意見,使本署的服務能不斷提高。謝謝你的訊息。

房屋署綜合查詢中心
客戶服務經理
蔣奇威

昨天下午,還有一位女主管親自打電話給老羊道謝,電話裡聽她的口吻,顯得很開心。
反而聽得老羊有點不好意思。

想不到一個讚賞會令別人那麼高興。
老羊還留意到,大堂中更和夜更的保安員都比以前主動熱情了很多。
看來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讚賞。
讚賞應該比批評、謾罵、遊行示威,更能改變一些人,一些事。

老羊狼一世』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447日 上午11:5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37)- 反思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327日至43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44日 上午11:5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39)- 無奈(2)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331日及4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特首辦在回覆中提及的幾封電郵,請看以下網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4月3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39)- 無奈(2)






在主流媒體一面倒地反政府的時候,媒體和香港所有政客不論泛民抑或建制均只一味攻擊政府而從不對政府做對了的事公開表示肯定、人們也因恐懼被孤立而沒有人敢對政府做對了的事說半句肯定話的時候,我悲觀地相信「沉默的螺旋」正應驗在現今的香港社會,白色恐怖的寒蟬效應在慢慢地迫使純良的大多數人們變得冷漠。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4月3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39)- 無奈(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最近律師陳莊勤發表了一篇名為「沉默的螺旋」的文章,裏面一部份頗能說出回歸後政府的困局(同時亦是港人的無奈)。

2. 文章中他說:
『在1972年揭發水門事件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所說:
''There is a garbage culture out there, where we pour garbage on people. Then the pollsters run around and take a poll and say, do you smell anything''
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寫專欄的評論員,我只是一個口痕筆癢的律師。因此,在寫這篇文章時曾與一些朋友討論。我的一些朋友對我說,「你這樣挑戰權威、挑戰已深入民心的固有觀念,肯定會有人把你圍攻」,因而勸我還是不寫為好。

3. 那使我想起20129月我寫了一篇質疑反國民教育運動中究竟是政府在意圖洗腦抑或是一些人已在對年輕人進行洗腦的文章。那篇文章刊出後在網上廣為流傳並且被圍攻,一位無綫電視的記者打電話給我,說我的文章觀點另類,與媒體一面倒的指國民教育為洗腦的並不一樣,要求我接受訪問。我拒絕了,並且問這位記者,真的沒有人與我觀點相同的嗎。這位記者對我說他問了一些學者,確有不少學者也持與我相同的觀點,但這些學者對這位記者說因為怕觀點公開後會被人圍攻,而竟然沒有一位敢接受無綫電視這位記者的訪問說出他們心目中的觀點。

4. 新的一期《亞洲週刊》因為《明報》換編輯的事而這樣說:「面對《明報》換編輯事,許多人採取沉默態度,許多人不敢說話,正因為香港的政治氣氛被冷戰心態綁架,只准許與自己立場一樣的聲音,嚴重剝奪人們的政治自由,製造『寒蟬效應』……白色恐怖的寒蟬效應,也使不少學術界與媒體人不敢吭聲,認為會被毒罵,尤其是在網路上,會被那些可能只是少數激進的憤青所包圍毒舌一番。」

5. 我想,我親身從無綫電視這位記者聽到的和《亞洲週刊》的觀察說明了近年來社會上輿論一面倒的原因。

6. 曾任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APOR19791980年會長德國社會科學學家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時提出了「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因恐懼被孤立或攻擊而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因一些人多言而形成的多數派的觀點,漠視因比較少人說而變成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因恐懼被孤立而聲音愈來愈少,多數派的聲音愈來愈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7. 在主流媒體一面倒地反政府的時候,媒體和香港所有政客不論泛民抑或建制均只一味攻擊政府而從不對政府做對了的事公開表示肯定、人們也因恐懼被孤立而沒有人敢對政府做對了的事說半句肯定話的時候,我悲觀地相信「沉默的螺旋」正應驗在現今的香港社會,白色恐怖的寒蟬效應在慢慢地迫使純良的大多數人們變得冷漠。

8. 香港大學學生會最近尋回了失去了的19701980年代的學生會評議會會議紀錄。從紀錄中他們不難發覺那些年頭反共民主派學生提出對共產中國「愛之深、責之切」「是其是、非其非」。這些當年民主派學生不少是當今泛民及支聯會的頭頭。但似乎今天他們對中國、對香港只有「非其非」,甚而是嘩眾取寵地「非其是」而沒有了「是其是」的雅量、胸襟和honesty我想沒有一個政府所做的會是全是錯而沒有一樣是對的。但在泛民口中,政府卻是一無是處。我很迷惑。扶貧、雙辣招壓抑樓價、覓地助年輕人置業、停止雙非、打擊奶粉水貨保障本地母嬰權益,這些現政府的政策全都是對的。

9. 香港今天那一面倒的為博出位而刻薄、非理性和不饒人的輿情並不反映香港社會仍然理性溫順敦厚的主流民情。應該是有更多人站出來點出這些荒唐行為、扭轉那「沉默的螺旋」的時候了。

10. 有一句很多人認為是18世紀英國政治家Edmund Burke所說的名言: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香港絕不容任何人透過抽廣告來控制媒體,但同時更需要更多敢言的人站出來打破近年來被那些嘩眾取寵的政客早已具政治立場而失掉客觀中立和公信的學者和媒體在輿情中製造的「沉默的螺旋」。

11. 本人及很多朋友都有同感。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