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183)-解決高鐵超支的建議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24日
午10:23
主旨: 給特區的信(183)-解決高鐵超支的建議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君本月廿三日的博客:給政府一條屎橋解決高鐵超支,連結: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23.html  有以下的提議,未知可行否?

2..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在電台節目中表示,面對高鐵項目嚴重超支,承建商正考慮單方面終止合約。田二少指出,目前已批出合約但未支付的費用,合共約為65億元,但港鐵(066)的應急備用款項現時只餘30多億元,預計明年初將會耗盡,工程已瀕臨「爆煲」。若政府遲遲未追加撥款,多個承建商正考慮屆時集體離場。就此爛攤子,田二少建議港鐵應盡快召開股東大會,尋求小股東支持港鐵就高鐵工程給予政府「封頂價」。否則,即使政府願意承擔全部203億元超支費用,立法會亦不會通過額外撥款申請。

3.. 正如梁特首的名句「有時真係忍唔住笑」,田二少的建議實在相當有趣,或許他可能認為,港鐵股東是開善堂的吧!試想想,若股東同意給政府封頂價,意味餘下超支金額將全由港鐵一力承擔。

4. 可是,目前連港鐵也未能確定最終超支有多大,面對這樣的無底深潭,風險簡直高得不能接受。即使超支只是203億元,港鐵去年的全年純利才不過157.97億元,小股東怎會同意?莫非當他們是傻的嗎?

5. 有朋友問,既然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政府只要運用投票權不就解決?當然不成!因高鐵工程合約是政府與港鐵簽訂,按《上市規則》被視為關連交易。因此,若港鐵按田二少建議尋求股東支持給予政府「封頂」優惠,政府這個關連人士不可以投票,並且需要得到獨立股東的批准。若港鐵不理會小股東反對,堅持給予政府封頂又如何?問題將會更大,因超支明顯損害股東權益,股東肯定不服,到時勢必引起訴訟潮。

6. 既然如此,政府現在還等甚麼?按新聞報道,一來由誰承擔超支責任,政府還未與港鐵達成共識,二來政府不願此時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有立法會議員指涉及多個政治因素,包括年底的區議會選舉。若報道屬實,高鐵超支肯定影響選民對建制派的支持度,畢竟票債票償,盲目支持政府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可是,追加撥款不能再等,即使給政府拖到選舉完畢,對手一樣可以炒作超支以激起民憤,所以解決此事宜早不而拖。


7. 如何解決?忽發奇想,政府何不仿效機管局興建三跑的做法,來個自行融資以繞過立法會?第一,假設高鐵能在2018年第三季通車,港鐵可以為高鐵工程向銀行借貸及發行債券,並且由政府作擔保,日後高鐵所有收益將用於償還利息和借貸。

8. 第二,港鐵每年派發予政府之股息可以用作投入高鐵超支工程。去年港鐵派發的股息為每股1.05元,以政府持有44.35億股計算,一年的股息就有46.57億元。三年就能籌得139.71億元。

9. 第三,按用者自付原則,港鐵向每位城際直通車旅客收取「高鐵建設費」。去年使用港鐵過境服務的乘客有1.13億人次,港鐵不妨狠一些,向每名過境乘客每次收取10元,一年已經11.3億元,三年就能籌得33.9億元。假設高鐵最終超支只有203億元,扣除上述第二和第三個方案,港鐵只需發債29.39億元。即使超支高達300億元,發債金額也只需126.39億元。
10. 與其叫港鐵小股東自我犧牲以完成高鐵大我,不如動之以利,由他們認購高息票據,港鐵與政府不妨考慮一下。當然,此舉勢必惹起批評,說政府又再繞過立法會監管,但相比起高鐵爛尾風險,實在諗得過呀!

11. 高鐵若無「一地兩檢」,只不過是快一點的「快鐵」。解決方法是否可參考:美國境外入境審查(英文:United States border preclearance)又稱美國境外入國審查是美國一種邊防檢查的特殊措施。在美國海關暨邊界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管理下於許多美國境外的機場或港口設立美利堅合眾國的相關入境檢查設施,包括證照查驗、公共健康檢查及農產品檢疫。這些一般在國際航線的目的地機場才要經過的程序將被提前在旅客登機(或登船、登車,如果使用的交通工具為船舶、火車)前進行完畢。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是希望使冗長的入境相關檢查手續更有效率,不要讓傳統的國際出入港擁塞外,這個措施更可使許多沒有邊境檢查設備的機場、港口得以開航國際航線。連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5%A2%83%E5%A4%96%E5%85%A5%E5%A2%83%E5%AF%A9%E6%9F%A5

12. 在主權國家之間都可運行,為何「一國兩制」下,却難以實行。聽講最頻密的高鐵,可少於5分鐘一班,三、四分鐘一班,每天幾班往返全華中以南的一百幾十個大陸大城市,相信會非常便捷。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923日 下午6:33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80)-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9
13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or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luk.88>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182)-不衝開路障 香港沒前途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19日 上午10:1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82)-不衝開路障 香港沒前途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08/12/09一篇網上討論文章,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當然有朋友會說,今天高鐵超支了,工程滯後一大截(其實還有不同大大小小的工程也出現類似情形),不正是給反對派說中了。但大家不能只看表面,不去深入研究原因及事情始末,給某些人士將香港的前途拖下來。

2. 一小群人利用純熟鬥爭手段製造反對聲勢,架設重重路障,把關乎香港重大利益的發展計劃截停於路中。

3. 向來心直口快的恒隆主席陳啟宗最近說,過去十多年內地經濟每年增長百分之九至十,反觀香港增長率僅百分之四,如果香港沒有令政府輕微癱瘓的「小政治」,相信經濟增長可達百分之六至八。

4. 或者有人會說,這是商界對政治的偏見,但平心而論,各式各樣反對力量對香港發展的阻撓,確已到了失衡的地步,明顯地拖住了經濟的後腿,令基建動彈不得,而對此感到憂慮的情緒,再也不限於商界,而逐漸擴大到中產和專業階層了。


5. 最新的例子是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一波三折。上周四,有關官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後,高鐵撥款險過立法會第一關──獲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稍後還須通過財務委員會。即使議員們高抬貴手,前面還布滿潛伏的路障,能否順利前行仍難預料。

6. 任何大型發展計劃落實前,必須先經過專業評估及公眾議論,這個大前提沒有人會反對。問題是,一小群人基於狹窄偏激的觀點,利用純熟的鬥爭手段製造反對聲勢,蓋過大多數人的理性意見,形成「強勢少數」,只以一點點喧鬧和干擾,就把關乎香港經濟重大利益的計劃截停於路中,最後擱置經年,甚至流產收場。公共諮詢由建設性變為破壞性,淪為「強勢少數」的工具,已失去原來的正面意義了。

7. 在高鐵闖立法會關的前夕,「強勢少數」又再發揮其威力,反對人士抓緊機會發動抗議,藉此向立法會議員施壓,而某些評論則在旁吶喊助威,認為政府不應在「一片反對聲中,貿然落實計劃」,應該「再停一停,諗一諗」。

8. 我們不明白上述評論憑甚麼說社會出現「一片反對聲音」,實情是,反對建高鐵的所有組織,包括保育人士、社工、政團、壓力團體、學者、學生以及菜園村居民,用盡了所有動員力量,也只能湊集到二千多人上街,僅佔全港人口的0.02%當天晚上留下來在政府總部抗爭的人更不逾一百,且沒有一個是「誓死保衛菜園村」的村民。這麼一小群人,卻被某些傳媒和評論員無限擴大為「普遍反對」,對事實的扭曲,莫甚於此。

9. 除了這些激進保育分子,還有幾位大學教員與專業人士提出一個高鐵方案,認為是「最最合理」,然後不斷利用傳媒與政黨逼官員跟隨他們的一套,硬要政府為此推倒重來。倘若政府受不住壓力,真的再展開公眾諮詢,整個高鐵計劃便要退回第一步從頭來過,屆時必然又七嘴八舌,每個人都是專家,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結果計劃再拖三五七年,落實無期。

10. 這樣的情況,過去十年已不斷重複出現。一位政府官員私下說,十多年前他負責地區政務時,已翻閱過啟德機場的規劃方案,整個計劃令他着迷,對未來的啟德充滿憧憬;但十多年後的今日,啟德仍是荒地一片,寸土未動,令他欷歔不已。

11. 至於西九龍,到近月仍聽到政府宣傳,歡迎市民對怎樣利用西九提供意見,這樣的「公眾諮詢」已進行了五、六年,上述問題不知問了多少遍!

12. 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曾經指出,回歸前十年,政府完成大批基建項目,成為今日香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回歸後十年,基建步伐大大放緩,落成的項目寥寥可數,他為此憂心不已。出現這情況的原因,並非政府施政不力,而是政治路障太多。

13. 在高鐵一役,我們看到政府有銳氣闖關,負責官員也敢於縱馬向前衝,這是大大好事。高鐵關乎香港能否與全國高鐵系統銜接,有重大策略意義,如果受阻難產,香港只會進一步邊緣化,並失去吸納全國消費者的大好機會,所以政府不應再畏於「強勢少數」,繼續打圈徘徊,這樣下去,香港是沒有前途的。08/12/09)一篇網上討論文章。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917日 下午5:35
主旨: Re: 協調需要相互信任、默契、理解及小量幽默感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9
7日的電郵收悉,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George1 Luk
Date:        07/09/2015 10:23 AM
Subject:        
協調需要相互信任、默契、理解及小量幽默感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595日 下午2:51
主旨: Fwd: 給特區的信(174)-香港樓市之博弈論 (檔案編號:2-1243768798) Confidential
收件者: George1 Luk <gluk2468@gmail.com>

Dear all,
下文中直呼梁先生為689,希​望不會令當事人不快。

Just for sharing of view, don't take it too serious but pls keep confidential. 希望可以達到footnote所言: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第一跟第二封基本上是同一封的不同版本(日期及收件人也不同),​但​同樣由hd@1823.gov.hk 某高層​閱​後,快當普通質詢作回應。高官及/或特首私人秘書稍後再覆。

由於十多年來的​電郵​往還,搭建了一個溝通平台。​可​直接跟香港社會的精英​們​包括千多名官員、公務員、各級議員、大學頂層教職員、智庫​/​其他學者、​商界、​港府駐內地及海外辦事處官員分享意見。並徵得​時​任特首同意,可以傳送開去及放上網上。​(現任非部門首長的官員,過多一、兩年都有可能晉升為司、局長或署長​,我的良好意願是希望他們也會認同部份意見

Regards,

George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稍後作出的回覆: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821日 下午5:53
主旨: Fw: 給特區的信(174)-香港樓市之博弈論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
1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 Forwarded by Enquiry CEO/CEO/HKSARG on 12/08/2015 02:38 PM -----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Mr. MOK Kwan Yu" <dossp@had.gov.hk>, George1 Luk
Date:        11/08/2015 03:44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74)-香港樓市之博弈論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是(朱泙漫君)在兩個月前的同名博客(應視作學術討論文章,沒有特別針對某些人或團體)連結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6/blog-post.html
,另加二一四年七月九日黃毓民議員在立法會大會上的《2013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二讀辯論發言稿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發表於2013/09/06的「安得廣廈千萬間」給大家參考。…………………………………………………………………………………………………..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181)-中國高鐵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17日 下午10:33
主旨: 給特區的信(181)-中國高鐵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中國在高速鐵路領域的發展較世界上部分發達國家晚,起步較他們晚了2030年,但自21世紀以來發展迅速。中國對高速鐵路的研究實際始於1990年代初,當時京滬高速鐵路正處於構思階段。1990年鐵道部完成了《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並提交全國人大會議討論,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提出興建高速鐵路。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也開始著手進行高速鐵路的前期研究,但實質性的進展不大。

2. 19985月,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完成,設計最高時速為200公里,為了研究通過擺式列車在中國鐵路既有線實現提速至高速鐵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廣深鐵路率先使用由瑞典租賃的X2000擺式高速動車組。由於全線採用了眾多達到19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和設備,因此當時廣深鐵路被視為中國由既有線改造踏入高速鐵路的開端。19986月,韶山8型電力機車於京廣鐵路的區段試驗中達到了時240公里的速度,創下了當時的「中國鐵路第一速」,是為中國第一種高速鐵路機車。但十多年來成績令世界側目,回顧本港,却令人輕嘆。根據UIC「國際鐵路聯盟」的資料,就是加入「温州動車追撞事件」,全球高鐵的安全紀錄(包括中國在內),是所有交通工具中表現最好的。

3. 由於高速鐵路相對具有運載能力大、運行速度快、運輸效率高等特點,而中國鐵路此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客運速度慢、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因此高速鐵路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國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年-2000年)期間進行的三次中國鐵路大提速的基礎上,鐵道部隨後制定了《「十五」期間鐵路提速規劃》正式將高速鐵路建設列入規劃,《規劃》提出: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連接全國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運網,總里程達16000公里;客運專線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到200公里及以上,實現高速鐵路、部分繁忙幹線客貨分線;而用於高速鐵路車輛的交流電傳動、動車組技術研究也同步進行,並開展時速270km高速動車組(DJJ2)的研製。

4. 2001年,設計速度為200公里/小時的「藍箭」電聯車於廣深線投入商業營運。2003年秦瀋客運專線建成開通,全線設計時速200公里,兩年後進入商業營運,營運時速160里。「中華之星」電聯車在秦瀋客運專線創造了當時「中國鐵路第一速」的321.5km/h,轟動一時。而現在秦瀋客運專線已經合併成京哈線的區間段。

5. 20041月,國務院批准中國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正式宣布規劃建設里程超過1.2萬公里的客運專線,客車速度目標值達到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以及三個地區的城際客運系統(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自規劃實施後,大批高速鐵路相繼上馬開工建設,包括溫福鐵路、合寧鐵路、武廣客運專線、京津城際鐵路等。

6. 2007年實行的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後,中國首次在各主要提速幹線(如京哈線、京廣線、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膠濟線等)大規模開行時速高達200250公里的中國鐵路高速(CRH)動車組列車,達到了目前世界上既有線提速改造的先進水平。20088月,中國首條設計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通車營運。

7. 2007年起鐵道部開始對《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進行研究,並於200811月正式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新方案將客運專線規劃目標由1.2萬公里調整為1.6萬公里,並將城際客運系統由環渤海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擴展到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關中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參考連結:http://i2.chinanews.com/whg/guihuada.jpg
2048x2883 px

7. 小部份學者認為過度興建「基建項目」,可能造成浪費、效率不張、日後營運困難等等、等等。但若以人均、地均計算,大陸的情況仍跟先進國家有極大差矩,故亦有很多專家學者一直認為「基建投資」、「深度城鎮化」及如「一帶一路」等特殊長遠規劃,是拉動下一波「三至四十年間」中國經濟重拾高增長的契機。

8. 此外中國的一個人口地理學上的一個特點,亦令她的建設較易達致規模效益。璦琿騰沖一線(或作愛輝騰沖一線)在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可參考以下博客的地圖:http://blog.163.com/jey_df/blog/static/182550161201441445018789/

9.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煥庸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遊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10. 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城鎮化水準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準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11. 所以「香港段高鐵」雖然速度稍低及造價高昂,却是直接從港九都會市區中心,直達幾億華中、華南、西南的較富裕人口地區的快速通道。有朋友說,就是超支都值得盡快趕工,因為可將香港段的廿多公里,連接上萬多公里高鐵網及另外幾萬公里的快速鐵路網,不單止是商機,同時可令港人大大擴闊生活空間!!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914日 下午5:4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78)-以鄰為壑的經典案例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9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180)-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13日 下午2:3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80)-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筆下留情」上週的博客 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2. 近年有一個新名詞叫「話語權」,這其實不是全新的東西,只不過過去稱作「發言權」而已。細辨之下,兩者卻有不同。發言權多用於個人層次,例如在會議上發言的權力。話語權則多應用在媒體等上層建築的層次,關乎公眾、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國家/集團的利益。它反映了社會上某部分人的政治影響力。

3. 
說話是人人都擁有的能力,但話語作為權力則不是誰都擁有的。在現代社會,說話若不能通過適當的渠道、工具發表,不足以發揮話語權的影響力。法國哲學家福柯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發表過《話語的秩序》一文,指出:話語就是人們鬥爭的手段和目的。就是說,話語不僅是思維符號,是交際工具,而且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並能直接體現為「權力」。

4. 
這樣的權力往往同人們爭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和權益的行動有關。例如,對已發生事態的解釋權、對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訴權、對違法違規的舉報權、對欺騙壓迫的抗議權、對政治主張的闡發權、對虛假事件的揭露權、對罪惡事實的控訴權、對錯誤觀點的批判權等等,都屬於話語權。

5.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西方就話語權之爭奪有激烈的鬥爭,而西方佔盡上風。一度,國際間大多數報刊的國際新聞有九成來自西方四大通訊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的報道 71% 是關於美國的,9.6% 關於歐洲,關於非洲的不到 1.8%這情況在網上世界中沒有多大改變。這擴大了西方的影響力,但也造成了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美國兩大政黨正在競選總統候選人,辯論中一論及外交問題例如中國問題,就淪為媒體的笑柄,但大部分美國人不會發覺有什麼問題,那些道貌岸然的候選人仍可以繼續胡說八道下去。

6. 
話語權不僅涉及當下問題,也涉及歷史問題。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由掌握最大話語權的人說了算。中國為紀念日本投降70周年舉行了大閱兵,在國際間引發了大大小小的風波。這也是對歷史話語權之爭的反映。

7.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 (CNN) 日前刊登了英國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拉納·米特 (Rana Mitter) 一篇文章,題為 Forgotten ally? China's unsung role in World War II (被遺忘的盟友?中國在二戰中未獲讚頌的作用)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付出極為沉痛的代價,亦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至今不獲得西方「讚頌」,就是有關的話語權由西方控制之故。

8. 
文章一開頭就指出北京閱兵所紀念的歷史事實:中國是最早參加二戰的國家,在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成為美國和英國的盟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9. 
中日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全面開戰後,華北華東迅速淪陷,許多外國觀察人士斷定中國無法堅持下去,日本極可能勝利。然而,中國國民黨政府與它的內戰死對頭中共一道,拒絕向日本投降,並撤退至內陸地區繼續抵抗。這個決定改變了亞洲的命運。中國亦為其他非西方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證明它們能夠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同時與西方並肩作戰。

10. 
對於中國抗日戰爭之貢獻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Mitter 作了這樣的假設:假如中國一九三八年就投降,日本將在一代人或更長的時間裡控制中國。若不是中國牽制住了60萬甚至更多的日軍,日軍可能在戰爭初期就輕易轉戰蘇聯、東南亞甚至英屬印度。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可能永遠不會像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那樣合為一體。


11. 
可是中國擁有的資源要比其他同盟國少得多,西方也以「歐洲優先」為戰略。這導致在中國對二戰所作貢獻的問題上,西方和中國的觀點出現了巨大分歧。

12. 
的確,中國軍隊當時缺乏戰鬥力,很多精銳部隊也一早在上海、徐州等地的重大戰役中犧牲了。中國被要求承擔一個主要同盟國的重擔,卻缺少美國、英國甚至蘇聯能夠徵用的財力或資源。Mitter 認為:「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祇靠自己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承認這一現實並不意味着否認中國對於戰爭勝利的貢獻。」「這段故事的大部分在冷戰期間被西方和中國遺忘了。」

13. 
必須承認,歷史絕大部分會被人遺忘,不獨在中國抗日這一戰,也不獨在西方,在東方在中國亦然。其中很多是在意識形態之爭下被「被遺忘」的,哪些「被遺忘」哪些不「被遺忘」,由操縱話語權的人說了算。

14. 
在微觀的層面,這不可避免。可是從宏觀的層面,即從較大的時間尺度、三五百年的時間尺度去看歷史,就可能避免由個別事件、個別人物的褒貶謬誤或被遺忘帶來的錯誤影響,而能較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發展脈絡。這就是黃仁宇倡的「大歷史」觀可貴之處。
**
CNN
的文章:
http://edition.cnn.com/2015/08/31/opinions/china-wwii-forgotten-ally-rana-mitter/index.html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98 下午5:34
主旨: Fw: 給特區的信(177)-金融海嘯後各大國極度量寬帶來的種種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2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5年9月8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179)-年輕人為什麼對中國反感?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8日 下午8:21
主旨: 給特區的信(179)-年輕人為什麼對中國反感?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張信剛(前城市大學校長)於 20141212日發表的(在香港看佔中系列三之二)社會撕裂與身份認同,連結: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2744,有以下的分析:-
佔中事件發生以來,國際輿論傾向支持佔中者,把他們描述為爭取民主的鬥士。香港警察則遭到極為困難的挑戰:一方面,他們被不少政客和媒體標籤為施暴者和壓制民主訴求的工具;另一方面,他們持續兩個月處於緊張的備戰狀態,但又不能夠依法執行本來屬於他們的任務。社會上分裂為兩派,同事、朋友和親戚之間開始出現不同的看法,許多人也開始對不熟悉者的政治取態也有所猜忌。

2. 綜合不同的民意調查,10月底的時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市民支持佔中,三分二的市民反對。在多年來一向和平、守法的香港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市民支持非法佔中,這是大多數香港人過去無法想像的情況。

3. 進入12月,社會輿論開始轉變,支持繼續佔領的的人逐漸變為明顯的少數,大家都勸學生領袖們知所進退。但是這些自認為代表香港人的民主鬥士堅決認為他們自己是正確的,揚言要長期地多變化地把雨傘運動(西方媒體普遍稱之為雨傘革命)傳布到社區裏。

4. 無論香港政府今後如何處理已經進入尾聲的佔中運動,香港社會已經受到嚴重的雙重內傷:第一是社會的撕裂;第二是法治受到破壞。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

5. 國民身份認同感低佔中出現以來,我(張信剛)六次到內地做學術演講,總有人會提到佔中的問題。許多內地都語帶憤慨地問,為什麼香港人不以中國人自居,並且對內地人蔑視與敵視?

6. 拋開香港人的多元政治取向,我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香港人都自認是中國人,也不敵視內地人。但是,一般香港人對內地人並不感到親切。
 與此相比,許多台灣人對大陸人有很自然的認同感,彼此很容易談得來,不少人還覺得和大陸人有同胞親情。

7. 這就不能不歸根到國民黨時代台灣當政者和港英時代英國當政者所推行的教育與文化政策了。國民黨人反共,但是他們自認是中國人,在台灣推行的是中國式的教育和文化。英國人早期只注重培養親英國的少數精英,1970年之後開始刻意提倡粵語和重視香港的本土文化。

8. 幾十年下來,香港人和內地人本來存在的親緣關係逐漸淡薄了。那些具有民族感情或是認同中國的人時常被標籤為「左仔」;很多「番書仔」(英文學校出身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對中華民族兩百年來所遭受的苦難感受不深。此外,今日香港年輕人對當今的中國還有很強烈的疏離感,甚至是反感。

9. 四大因素令年輕人厭惡內地首先,許多年輕人的父兄師長對內地的文化大革命感到深惡痛絶,對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更是刻骨銘心,所以這批青年人無論在家裏或在學校裏都會受到對當代中國負面情緒的影響。更何況,近年來內地一些土豪貪官的惡劣行跡讓所有香港人都感到很厭惡。

10. 第二,回歸前,香港中學生的中國歷史課只講到清朝,對近代史不熟悉;回歸後,由於特區政府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引和有力措施,修讀中國歷史的中學生不是增加,而是大幅下降,目前全香港只有不到4000名中學生選讀中國歷史課。在兩年前的國民教育風波中,特區政府吃了敗仗,不啻給今日佔中者壯了膽和做了預習。

11. 第三,在最近20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國青年的信息來源和行為模式很受互聯網的影響,普遍認為自己是地球村的公民。弔詭的是,在全球經濟和行為模式漸趨一體化的同時,各地又紛紛出現了地方主義。這個現象在英國、西班牙、比利時很是突出,最近香港出現的香港民族的說法和港獨思潮大致也屬於這個現象。

12.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香港的傳媒非常自由開放,而多數傳媒工作者的思想也同樣受到以上三個方面的影響。他們的工作使他們具有議程設定的能力和很大的話語權,所以傳媒的報道和評論對市民大眾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相信其意思不是要傳媒自我審查,只須立論公正,盡量不太傾斜便可)

13.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社會裏素來有很多反共的人,還有由反共而變為反華的人,他們雖然不是多數,卻有相當大的能量。今年十一在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典禮時,有20幾名身穿黑衣的青年轉身背對國旗,並且用雙臂在頭頂打個「叉」字。這是極端分子的挑釁行為,雖不犯法,卻很有侮辱性。對這個新聞事件,幾乎沒有一位平素經常出鏡的政治人物或是學者兼傳媒人物出來譴責或是評論。

14.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香港的教育界、文化界和傳媒人士能夠通過潛移默化,對香港未來的人心向背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我在17年前提出的心理回歸問題,現在看來,絶不是杞人憂天。我只希望再過17年之後,香港人會有更加明晰的身份認同。

15. 「一國兩制」的構思與實踐中英兩國通過談判,能夠把一個有65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的管轄權以和平方式轉移,是人類史上未曾有過的創舉。而中國政府能夠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思,可以說是既現實又富創意。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兼容並蓄,儒道佛三種思想長期在中國共存,所以「一國兩制」的概念在中國並不難被接受。在相信真理只有一個源頭的社會裏,「一國兩制」就不容易被接受。當初《財富》雜誌預言「香港之死」,可能是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可能並存在同一個國家之內,所以崇尚自由、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必然會被中國大陸窒息致死。

16. 近兩年來香港有關政制改革的爭論,有一部分也是源於某些香港人對於他們所推崇的普世價值的優越感。這些人對中國政府懷有反感,對具有兼容性的「一國兩制」缺乏信心。在這一次佔中的支持者裏面,應該有許多人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他們口中要求的是在2017 的普選中容許公民提名,心中的目標卻是要挫敗「一國兩制」,削弱中國在香港的影響力。

17. 彭定康故意引入民主選擇其實,「一國兩制」的確是一個巨大而長久的實驗。為了盡量不做改變,《基本法》的設計者把港英時代的政府架構基本上保留了下來。英國駐港總督一向實行的行政主導也寫進了《基本法》。然而在港英時代,除了彭定康在回歸前兩、三年故意引入民主選舉,又開始刻意每年向立法局做施政報告之外,所有政策的制訂和實施都是由港督主導:行政局和立法局的議員全部由港督指派,政府行政部門的官員更是要對他負責,連英國在香港的駐軍都要聽他的。港督只對英國政府負責;可以說整個香港都在「港督黨」的控制之下,行政主導很容易實現。
  
18. 相對於過去的港英政府,許多人認為回歸後的特區政府缺乏人才,管治無力。泛民派把這個問題簡單化為行政長官不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缺乏認受性,所以管治困難。

19. 行政長官不易當(他班子裡的官員也不易當):即使將來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他仍然不是一個政黨的領袖;屬於任何一個政黨(或政團)的立法會議員都有自己團體的約束,不必聽從行政長官。不妨比對一下英美的制度:英國實行的是議會制,下院多數黨的領袖就是首相;美國總統是他所屬政黨的當然領袖,具有人事任命權,行政指令權,預算編製權和對國會所提議案的否決權。面向將來,香港特區的行政長官必須要能指揮行政部門的公務員隊伍,也要對立法會的多數議員有充分的影響力。

20. 回歸以來,行政長官既要對中央政府負責,更要對香港人民和代表他們的立法會負責。立法會議員不由他指揮,公務員系統也不一定服從他。近年來,泛民主派議員以立法會為政治舞台和競選基地,在議事廳裏動輒刁難政府提出的議案,無端拖長對一個議案的審議程序,謂之「拉布」(filibuster)。自從學生帶頭佔中以來,泛民派議員們宣稱要利用議事規則實行不合作運動,癱瘓立法程序。這樣的管治模式,如何能使香港面對今日和未來的許多挑戰?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828日 下午5:58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75)-杞人憂天?(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
1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