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50)- 資源(3)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5月30日 下午8:46
主旨: 給特區的信(50)- 資源(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包羅萬象的各種資源(財富、知識、經驗、技術及其積累,只是其中部份要素),影響着整個地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類作為其中一個物種,在其短短的歷史裏(相比地球的悠久歷史而言),各種資源可說支配着我們所有歷史、文明和演化進程。

2. 網上有很多資料、文章關於它,非常發人深省。《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只是取其意思,不涉任何意識形態)

3. 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4. 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5.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

6.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7. 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

8. 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儘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9. 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10.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

11. 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12. 未再深入探討「資源」之前,請看看附件中肖喜學的一篇有關蚊型地”與“牙籤樓”的文章。港人是否過份自我設限,令發展及居住質素比其他大城市差呢?另可參看他的另一網誌: 

资料:“牙签楼”围观指南  (圖片為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44c1101018s7r.html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528日 下午12:3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49)-不可解決的矛盾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521日及25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
吳穎嫻 代行
)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49)-不可解決的矛盾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5月25日 下午5:18
主旨: 給特區的信(49)-不可解決的矛盾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有些問題不一定有解決方法,但換個角度去思考,矛盾衝突的雙方或數方,可以以較為輕鬆的方法去面對問題。

2. 泛民人士內,由最激進以至最温和各派系,已經包含不少派別;親建制以至親北京人士,又有不少不同意見的派系;還有中間偏左或右及無意見、無取向的,通通都會認為「只有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最合理,意念最崇高。大家會各持己見,不肯退讓,這在所有西方先進國家或地區,都不斷反覆出現,亦是其中一個他們的發展速度會慢下來的原因有機會給新興經濟體追上。

3. 大陸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去追上西方先進國家,「一洗過去二百多年的頹態」,令中國再次振興;自然有他們的道理,為了目標,他們會把一切阻力掃除。而泛民又擁抱着他們追求的「普世價值」,認為絶對不能為求「中興」而忽略了那些原則,所以會「大纜都攪唔埋」。然則一切都取決於各自的實力,及支持者的多寡;情況其實高下立見,故此泛民各派各出奇謀,以極激的不同方式,爭取本地以至國際間的支持。他們往往抱持不惜玉石俱焚」的態度,因為大家,包括一般市民,認為大陸不會過份強硬。

4. 議會內的角力、拖延,議會外的各種無日無之的抗爭,為的都是要達到他們的「崇高理念」。但社會要付出極大代價(這點還不太重要,正如各先進地區一樣,這是發展道路上的必經之路)。另方面令大部份公職人員(各級議員、官員、各級公務員、NGO、公務委員會成員、各大公共機構等等、等等)事倍工半,或因積壓過多而引至不必要的工作壓力,甚或出錯。無論是因為時間資源、人力資源、時機的把握,以至其他因素,都是令公職人員洩氣及效率不張的主因。固然資金、時間、競爭力上損失,以至回歸後被批評為管治效率低等等詬病(其實跟世界上很多政府相比,計及民主、自由、法治及公平、公義等等尺度,香港已經是位於前列,只是港人的眼光太短淺吧了)

5. 實際上無打算以小小的電郵內容,去「說服」極端激進人士,因為他們對於一直奉行的理念,哪有這麼輕易被動搖。寫的主因,只是希望「給力」給所有「公職人員」,以及有接近理念的人。以前曾數度提到,他們及他們代為打理的公共資產乃港人的最重要資產。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4525日 上午11:5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47)- 資源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先生: 

516日至52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4524日 上午10:5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44)-人到無求品自高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日前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48)- 資源(2)






往後的日子,由於預期增長率的差距,香港的經濟規模跟大陸各省及亞太新興經濟體相比,應該會不斷下滑。經濟總量(GDP),經濟活動,出入口貿易等等,都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指標。港人應該留意,當香港的區域重要性不斷低落時,本地的各種資產價格同樣會下跌,那時就算政府出來托市,價格不斷下跌之勢態有時難以逆轉。試看看美國底特律過去幾十年的情況,便不難想像得到(不是唱衰她,其實還有很多漸趨没落的國家、地區或城市)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5月21日 下午7:41
主旨: 給特區的信(48)- 資源(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GDP的高或低並不代表一切,高速發展亦並非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以下大陸及廣東跟香港的簡單數字比較,可以凸出近年本港所陷的困局,為何市民這麼多怨氣,社會這麼多矛盾,大家覺得各類資源不足,還有分配不均等等問題。因為經濟總量及人均GDPPPP在1980至2013這三十多年間,出現嚴重的此消彼長,引發港人覺得比週邊地區的相對生活水準大幅下滑(本港事實上是被整個廣東及中國大陸團團圍住,無論地理上、經濟上及各種資源供應上都是,只是部份人盲目地加以否認),請看下表:

1980-2013年主要年份大陸/廣東省/香港GDP購買力平價計-PPP)總量比較(億美元)
地區\年份
2013
2010
2000
1990
1980
中國大陸
133953
102096
30155
9109.37
3714.35
廣東
14637.15
11700.12
3264.62
760.76
203.99
香港
3819.18
3310.59
1797.21
998.96
346.59
大陸/香港
35.07
30.84
16.78
9.12
10.72
廣東/香港
3.833
3.534
1.816
0.762
0.589

2. 去年廣東及江蘇各自的GDPPPP),分別已經超越西班牙,而緊跟加拿大;香港則低於內蒙而稍高於陝西,當然這與總面積及人口有關。其他如複合增長率、資金、技術、教育水準、基建、投資、經濟規模等等亦是相當重要。

3. 往後的日子,由於預期增長率的差距,香港的經濟規模跟大陸各省及亞太新興經濟體相比,應該會不斷下滑。經濟總量(GDP),經濟活動,出入口貿易等等,都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指標。港人應該留意,當香港的區域重要性不斷低落時,本地的各種資產價格同樣會下跌,那時就算政府出來托市,價格不斷下跌之勢態有時難以逆轉。試看看美國底特律過去幾十年的情況,便不難想像得到(不是唱衰她,其實還有很多漸趨没落的國家、地區或城市)。

4.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統計數據,底特律以713,777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但這個數目已不及1950代人口頂峰時期的一半。底特律成為美國過去50年中城市人口削減最多的城市之一。

5. 19世紀末,由於佔據五大湖水路的戰略地位,底特律逐漸成為了一個交通樞紐。隨著航運、造船以及製造工業的興起,底特律自1830年代起穩步成長。1896年,亨利·在麥克大道他租用的廠房裡製造出了他的第一輛汽車。1904年,福特T型車開始大量生產。在福特與其他汽車先驅者威廉·C·杜蘭特約翰·弗朗西斯·道奇霍勒斯·埃爾金·道奇兄弟、沃爾特·克萊斯勒等的共同努力下,底特律慢慢成為世界汽車工業之都。工業的發展吸引了來自美國南部的大量居民,使得底特律的人口數量在20世紀上半葉急劇增長。

6. 底特律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經歷了痛苦的衰退。1967年底特律暴動和廢除了種族歧視的公共汽車業使得白人大量逃離,再加上來自南方的非裔美國人不斷遷入,因此底特律的黑人居民所佔百分比迅速上升。隨著零售商人和小業主的離開,城市稅收不斷下降。十年間,城市東南部的大量建築和房屋被遺棄。

7. 底特律和周邊地區組成了一個主要的商業和國際貿易中心,特別是作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克萊斯勒汽車)的總部所在地。底特律的五個縣都市統計區一共擁有430萬人口,包括210萬的勞動力。20115月,美國勞工部報告大底特律地區失業率為11.6%,底特律市的失業率為20%。

8. 這一區域的公司致力於新興科技,包括生物科技米科技信息技術以及燃料電池的發展。底特律市也儘力創造條件來吸引公司到市區發展,包括提供稅收優惠,各式娛樂節目以及廉價高層住宅區。很多大公司都把重要的機構設立在市區,幫助增加就業機會。

9.  底特律的城市治安聲名狼藉,而種族問題常困擾著整座城市。同時,由於財政預算不足,城市的公共服務也不斷變壞。2013718日,底特律宣布破產,並於同年123日穫法院批准,成為美國史上申請破產的最大城市。

10. 香港在過去六十多年,發展情況跟底特律剛剛相反,二戰後人口及經濟飛躍發展。由於92-97回歸前,樓價被過份炒高,加上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科網股爆破,樓價大幅下滑,整體經濟陷入通縮,並由於各類經濟活動收縮,引發失業率大升,沙士期間情況更差。後來由於大陸加入世貿的作用發揮,CEPA引入大量大陸旅客,這十年間的發展可能太快太急,又輪到各類資源及供應追不上需求。

11. 事實上,所有亞太地區的新興經濟體,這期間都高速起飛。並非特區政府要刻意去奉迎大陸,就是其他經濟體起飛時,香港作為一個小型的外向型經濟體,都是要不斷調較,去加以適應。正如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曾經說過:「你也許會滯留原地,但時間絶對不會」(You may delaybut time will not)。

12. 我感覺反對派對很多議題拉布或拖延,自然有他們的理由和信念,立會主席亦有理據給議員去發言,起碼議會將相對民主自由的概念,給大陸各級政府作參考、示範。但每種手段都應適可而止,過了火位時,不但幫不到大陸及本地市民大眾,反而整個社會要付出極大代價;因為時間乃一種極寶貴的資源。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47)- 資源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5月16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47)- 資源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資源是指任何一種有形或者無形、可利用性有限的物體,或者是任何有助於維持生計的事物。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商業上或者甚至出於道德規範方面的因素會要求通過資源管理來實現資源分配。資源對於人類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將某些信息價值與其聯繫在一起。資源有助於生產商品,因而具有經濟價值。森林、山脈之類的自然資源如此之美,因而具有審美價值。大自然的饋贈,諸如水資源,還具有法律價值,因為我們有權享用之。另一方面,資源還具有倫理價值,為後世子孫保護和保留這些資源是基於道德上的責任。 資源包含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使用後可以循環利用,比如水,不可再生資源使用後就消失了,比如石油。(節錄自維基百科)

2.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整個宇宙內幾千億個銀河系,每個銀河系內幾千億個類似太陽的恒星及其行星體系,乃至於地球這個世界的極小極小的一部份。在「How the universe works」 系列1及2各集中,科學家(主要是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告訴觀眾:整個宇宙如何在137億年前,從虛無的小於一個原子的十億份之一或更小的粒子,刹那間大爆炸,而經過多少億年後,太陽乃至地球如何慢慢形成。

3. 其他BBCDiscovery Channel等等再在衆多的紀錄片裏,以所謂科學方法,描述生命及物種的誕生、演化、繁衍、滅亡。之後又再有不同生物及物種出現、演化及繁衍,生生不息。

4. 自從人類的祖先出現,慢慢進化到各地相對封閉的「古文明」,以至近幾百年來,歐美文明以極快速度發展,然後再影響全球各地,各種自然資源的發現和應用,非常重要。

5. 因電影「侏羅紀公園」而普遍令世人較加留意的恐龍時代至今各物種的演化、以至滅絕,然後又再有新物種出現。除了絶對無法躲藏的大型彗星撞地球等天然災害,引至大部份生物滅絕外,各物種(動植物)的生存和演化以至繁衍,都離不開各類資源的適當供應。

6. 一般非人類生物(動植物),最重視的資源,應該是各種維持生命的食物及賴以生存的載體(海、陸、空)及棲息地。跟其他物種不同,「資源」被「人類」傅予各種大大小小不同的解釋。由於人類相對高的智慧及幾千年來,慢慢發展的文明,除了實物外,還引伸到各種抽象的概念上。

7. 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為了爭奪各種各樣資源,型型式式的衝突、小規模地區性以至大範圍區域性、甚至國家之間的戰爭,幾乎無間斷過,天天都在世界不同角落發生。除了一般人想起的如土地、礦藏、水資源、能源、漁產及其他,種類數以千計。一些現代人的工作職位、敎育、醫療、社會福利、工時、薪酬、休息時間、晉升機會、社會中的向上流動機會、各種交通工具的運載力、警力、兵力、海陸空軍各兵種的裝備,種類成千上萬,不一而足。

8. 相信香港人跟內地人之間的矛盾,甚至衝突,與資源不足有莫大關係。無論奶粉、某些食品、日用品、活動空間、交通運輸、房屋供應、醫療、教育等等、等等,本地人都覺得大陸來港的遊客、移民、學生,單雙非等,在剝削本地原已短缺的各類型資源。如果看過動物甚至昆蟲類的紀錄片,便不難發現牠們如何對待自己「地盤」的入侵者。

9. 其實本港可以比較簡單(但一定須要「時間」去做)去改善情況,因為香港有「資金」、「技術」、「人才」、很多「改進計劃」都可從已經shelved咗的「規劃」中撿來應用。但是反效派及部份「傳媒」為了「不同理由」(有時可能基於他們善意的理念,或者為了吸引他們的「支持者」),加以阻撓或拖延,令所需「資源」較難得到滿足,以至矛盾及衝突升級,甚至引發對抗。以上有「 」的,都是社會上所謂的各種資源。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5月16日
主旨: Re: Fwd: 給特區的信(46)- 反思問題(3)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5月1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46)- 反思問題(3)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5月13日 下午8:36
主旨: Fwd: 給特區的信(46)- 反思問題(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三年來,給特區提意見超過百五封電郵。最近將這系列的第一封:香港的長遠規劃(20110509),再次重新包裝放上網誌及微博等等,反應很好。

2. 對於大陸來說,香港的主要功能,本來是很多方面的:經濟、文化、藝街、教育、基建、金融、整體城市規劃、各種社會制度的應用等等、等等。但由於彼此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的差距,大幅收窄,現在變得比較單一化,變成大陸全國城市化、及和平過度到民主化的重要參考地區。

3. 現在一個理性的香港,北京比較容易知所進退及將情況控制;日後一百幾十個如香港般大小的城市有機會出現問題之前;北京可以預先將民情舒發,將問題預先理順,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相信這是北京最想能估計到的;因為GDP per capita 到達兩、三萬美元是指日可代的事,但如何管理好近百個大都會,會是一個極費思量的問題。香港作為摸着過河的石頭,是有着無可推却的責任的;同時可以令北京早點放心讓國內大城市,實行港式治理。(但不是clone 過去)

4. 千多年來,世界早已安於傳統與指令的支配。直到幾百年前, 人們才開始慢慢從中古文藝復興時代的安逸, 經歷不同的經濟革命和鬥爭,轉向讓人懷疑又令人困擾的市場體系, 仰仗市場機制、供需法則、成本及價值概念來改善生活和世界。 從形塑現代社會的觀點來看,這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革命和戰爭。 所造成的影響,凌駕於法國、美國、甚至於俄國革命之上。 在一場歷時數百年的,而非一次性暴烈發作的迸發、變遷、演化, 過程極為漫長;但絶非和平演變,而是漫長的社會動亂、 不斷的變革,甚至戰亂。

5. 包含土地、勞工與資本這三大要素的市場體系, 是在極大的痛苦中誕生。這種痛苦從十三世紀就已經開始, 一直到十九世紀的歐、美,才能自行發展;而直至現在,在世界各地, 仍然未曾間斷。十八世紀的英國及歐洲先進社會體系, 絶非理性秩序或道德意含的典範,只要將目光轉離有閒階級的優雅生活, 就會發現人們用最邪惡的型式,為生存而進行殘酷鬥爭。

6. 當市場體制逐漸形成前後,人類潛藏的『逐利本性』, 再演化成為十九世紀末才出現的『資本主義』一詞時, 『利得觀念』其實在兩、三個世紀前已經深入民心。 加上人類的『貪婪本性』,在日常混亂的社會狀態中, 無數人提出數以百計的不同解釋,以圖替社會現狀『 辯護或加以譴責』,但都未能令人滿意。爭議從未達致結論, 其實這亦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當人們漸次富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所當然地會出現。其實北京歷來的經濟學家, 都是有這個想法,他們亦很重視歐、美的科學發展觀。

7. 由此看來,香港社會的各種爭拗,跟千百年來各地的社會演化,如出一轍,不足為奇。但無論追求的是什麼理念、體制,根據各地經驗,沒有免費午餐,都是要付出相應的社會及機會成本。

8. 最近重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07/02/content_11639779.htm
及其中一個重要連結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1-06/09/c_121511266.htm
明白為何北京中央以至大陸各地的思維,跟香港反對派及全球各地泛民之間,有非常大的距離。(內含很多圖)

9. 他們若採用「香港的處事方式」,用二百年都無法完成以上為全國960萬平方公里,近14億人民所作的規劃,更遑論取得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就。當然他們亦曾為他們的發展,付出過寶貴的代價。所以泛民及反對派跟北京、大陸各地政府、居民、本地建制派、親北京人士及特區政府中間,存在有相當大的不同看法、分歧,絶對可以理解。大家亦應明白,有些事情可以協商、妥協,但現實有時是殘酷的,有些矛盾不一定可以解決;要有心理凖備,歷史告訴我們,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5月7日 下午1:19
主旨: Re: Fwd: 給特區的信(45)- 反思問題(2)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5月3日及5月6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香港的長遠規劃(20110509)(重發)









現在一個理性的香港,北京比較容易知所進退及將情況控制;日後一百幾十個如香港般大小的城市有機會出現問題之前;北京可以預先將民情舒發,將問題預先理順,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相信這是北京最想能估計到的;因為GDP per capita 到達兩、三萬美元是指日可代的事,但如何管理好近百個大都會,會是一個極費思量的問題。香港作為摸着過河的石頭,是有着無可推却的責任的;同時可以令北京早點放心讓國內大城市,實行港式治理。(但不是clone 過去)


Dear Mr. Tsang,

謝謝你的回應。



其實這不是要為其他人說項,亦並非想班門弄斧; 而是因為中國和香港所能擁有的時間並不是太多

千多年來,世界早已安於傳統與指令的支配。直到幾百年前, 人們才開始慢慢從中古文藝復興時代的安逸, 經歷不同的經濟革命和鬥爭,轉向讓人懷疑又令人困擾的市場體系, 仰仗市場機制、供需法則、成本及價值概念來改善生活和世界。 從形塑現代社會的觀點來看,這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革命和戰爭。 所造成的影響,凌駕於法國、美國、甚至於俄國革命之上。 在一場歷時數百年的,而非一次性暴烈發作的迸發、變遷、演化, 過程極為漫長;但絶非和平演變,而是漫長的社會動亂、 不斷的變革,甚至戰亂。

包含土地、勞工與資本這三大要素的市場體系, 是在極大的痛苦中誕生。這種痛苦從十三世紀就已經開始, 一直到十九世紀的歐、美,才能自行發展;而直至現在,在世界各地, 仍然未曾間斷。十八世紀的英國及歐洲先進社會體系, 絶非理性秩序或道德意含的典範,只要將目光轉離有閒階級的優雅生活, 就會發現人們用最邪惡的型式,為生存而進行殘酷鬥爭。

當市場體制逐漸形成前後,人類潛藏的『逐利本性』, 再演化成為十九世紀末才出現的『資本主義』一詞時, 『利得觀念』其實在兩、三個世紀前已經深入民心。 加上人類的『貪婪本性』,在日常混亂的社會狀態中, 無數人提出數以百計的不同解釋,以圖替社會現狀『 辯護或加以譴責』,但都未能令人滿意。爭議從未達致結論, 其實這亦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當人們漸次富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所當然地會出現。其實北京歷來的經濟學家, 都是有這個想法,他們亦很重視歐、美的科學發展觀。

亞當史密斯想揭露出『讓社會凝聚在一起的機制』。 他所尋找的就是『那隻看不見的手』,讓『人們的私利與激情』, 被引渡到與『整個社會的利益最為一致』的方向。正如《道德情操論》所述, 人類自私動機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延伸,能轉化成最出人意表的結果: 『社會和諧』。但是人類因為種種原因,未必輕易達到他的願景; 而是不斷出現各種矛盾和鬥爭。其他如馬爾薩斯、李加圖、歐文、彌爾、 馬克思、韋伯連、凱因斯等等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論述。 其間及之後,再有非常多有名氣的經濟學家提出各式各樣的立論;總而言之,爭論從來都末完末了。

若然大家都有同理心,加上包容的氣量(但不要用統戰思維),相信大家都是想早日看到一個和平、理性並現代化的中國;這亦是全世界都樂於見到的。正如彭定康曾經說過,過去的二十個世紀,除了最近的兩個,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久將來,只不過是回到過去的常態而已。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Original Message-----
From: CEO
Sent: Friday, May 13, 2011 3:13 PM
To: annageor
Subject: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

George先生:

5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Mr. Zhang-yutai/Mr. Donald Tsang
Sent: Monday, May 09, 2011 1:03 AM
Subject: 香港的長遠規劃

Dear Messrs. Zhang-yutai/Donald Tsang,

由於命題比較敏感,故未有bcc給其他人。

北京所提及的兩個大題目:-
(1)    科學發展觀;和
(2)    社會的深層次矛盾

我的看法是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打從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人們都是以科學化概念高速地發展;特別是最近三個世紀。其間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基本上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無論在那個時代、社會結構或進程,問題是會不斷地反覆出現的。只是如何去將問題減至最低,而仍然可以持續高速發展。

最近IMF出了一份報告,估算在2016,中國的GDP(PPP)將超越美國:-


我們一定要小心並認真地去理解各種可能的情勢,况且這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中美之間的GDP per capita 還是相差太遠了。
相信大陸是需要走上一段極長時間,才可跟歐美日媲美。由於香港在過去的個多世紀,將歐美過去幾個世紀的科學發展進程,濃縮而有效地提升到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經濟體。請參考以下 Nathan Lewis  21st Century Capitalism-

中國現時需要做好大量的城市化策劃,以迎接大量的城市化、現代化居民;並建設先進的農林魚礦等郊野企業,從而全方位現代化。但從外國的經驗,相信要再多走幾十至一百年,但是我們不可能再有這樣多的時間。據我多年的觀察,最快的可能方法,就是利用香港模式,作為摸着過河的石頭。若然行得通,速度會快得多,而且會穩妥得多。新架坡不太適合,因為她不是在中國境內,地理上亦遠得多;澳門可作參考,但不能作近千萬人的大都會、世界城市來參考。

但是有兩三點非常重要的,就是:-

(1) 香港政府的人力資源,基本上不足以應付協助北京去推動全國現代化的需要。但是若八至十億的中國城市人口,再加上現代化的、先進的農林魚礦等郊野企業;相信跟歐美日便可以互相摩肩而行。硬件可以在二十年內追近,但軟件也應同時追近;那麼在同時間內,如何打做幾十個如香港般的大城市呢?

(2)   即是說,我們需要很多很多人才。温和的泛民主派應該亦是招賢納士的目標;一方面他們可以盡展所長,另外當他們可分享部分權力時,他們可以知道到應有的Responsibility & Accountability。没有適當的權力,賢士也難以發揮。###(這點非常重要,一起工作,共同應對困難,是最好的溝通及增進相互間理解的最好方法)###

(3)還有最重要的是,當GDP per capita達到二、三萬美元以上時,一般國民或市民的不同訴求,如何反影在各種反對聲音及行動時,北京可以有個預演及知所應對。現在一個理性的香港,北京比較容易知所進退及將情況控制;日後一百幾十個如香港般大小的城市有機會出現問題之前;北京可以預先將民情舒發,將問題預先理順,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相信這是北京最想能估計到的;因為GDP per capita 到達兩、三萬美元是指日可代的事,但如何管理好近百個大都會,會是一個極費思量的問題。香港作為摸着過河的石頭,是有着無可推却的責任的;同時可以令北京早點放心讓國內大城市,實行港式治理。(但不是clone 過去)

Best Regards,

Geo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