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6)-正視問題(7)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月23日 下午5:36
主旨: 給特區的信(26)-正視問題(7)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政府早在1984年已訂定一套「全港發展策略」,也從1993年起開始檢討這套全港發展策略,並在1998年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作為香港在接着下來13年(即至2011年)發展的指引。

2. 「全 港 發 展 策 略」 是 香 港 未 來 發 展 的 藍 圖 , 為 全 港 的 土 地 用 途 、 運 輸 和 環 境 制 定 整 體 的 規 劃 大 綱 , 也 為 擬 備 次 區 域 規 劃 圖 則 和 更 詳 盡 地 區 圖 則 的 工 作 提 供 依 據 。

3. 決定我們如何規劃的需要是來自多方面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原先在九十年代初的估計,是要到2001年,香港的人口才會增至六百五十萬人。不過,事實卻是,在1998年中,人口經已達六百七十萬人。為了應付人口增長所帶來對住屋的需求,香港必須三管齊下地開拓土地,發展「策略性增長區」,這三管就是︰
(1) 開發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北;
(2) 進行填海工程;及
(3) 發展當時新市鎮內的剩餘空間及進行市區重建。

4.但是97-98的亞洲金融風暴,接着多年的持續通縮,03年的沙士爆發,07,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樓價由97年的高峰,至03年下瀉至只得三分之一。跟着由於內地開放「自遊行」,CEPA,泛珠三角9+2及整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歐美自08年之後「大印銀紙」,全球資金泛濫等等,又令香港這個全世界最自由的細小開放的經濟體的樓價,由拾級而上,以至暴升幾倍。令原來井井有條的規劃,通通給打亂了。

5.現在大家只聚焦在「中港矛盾」,却忘記過去十多年來,香港經歷過的大起大落,經濟收縮時的共渡時艱。同時忘記期間的全 港 發 展 策 略」檢討中 開發新界東北、新界西北及新界西南等次區域的發展。


6. 請看以下最近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
及以下圖片/表









7. 另外最近2013年香港便覽之城市規劃(2頁),亦有簡單描述:

8. 只有規劃,討論,諮詢,檢討,再討論,再諮詢,反覆下去,都只是紙上談兵。不如實際行動吧!!!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1月20日 上午10:2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5)-正視問題(6)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1月17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25)-正視問題(6)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月17日 上午12:50
主旨: 給特區的信(25)-正視問題(6)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建成區是指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城市建成區範圍的劃定,要考慮地形地貌、基層行政單位的管理界線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項用地的完整性,並儘可能與人口統計的地域範圍相一致。城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儘管未同中心城區聯成一片,但同中心城區的聯繫十分密切,已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視作城市建成區。
以下是大陸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列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40個中、大城市):
香港大約排到最後的12個,怎可能會這樣子!?還不要跟歐美澳等地區的土地資源極豐富的城市去比較。

2. 請再看看部份西方城市的寫意生活空間(只是她們建成區的一少部份?):
而香港却極度擠迫,是否自挷手腳?政府雖然盡力,但可惜只是杯水車薪而矣。

3. 倫敦的領空非常繁忙,大倫敦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系統截至目前,大倫敦周邊共有至少10個機場,其中希思羅機場蓋特威克機都是著名的國際機場,希斯羅機場也在全球機場客運吞吐量列表名第三 :-

4. 紐約市空域亦極度繁忙,在紐約-紐澤西-康乃狄克三角地帶有很多機場.
主要機場有三個,由 紐約與紐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管理主要負責定期航班.
Airport name
Airport code
JFK
EWR
LGA
IATA代碼 NYC」被保留給紐約市的三個機場

5. Airports serving  Paris, France:


7. 但香港只得赤立角一個機場,要多建一條跑道,以增大容量,都被諸多理由拖延着。

8. 其實在珠江口週邊地區城市,到處都有填海工程。本港的填海工程,推遲甚或取消,也不大幫助到江口的各種生物。反而各城市一起協調,還可能達致對環境及生物的積極性保護。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4年1月10日 下午5:4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3)-正視問題(4)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1月2日和1月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24)-正視問題(5)

令人震驚的擠迫







令人震驚的擠迫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Date: 2014/1/9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4)-正視問題(5)
To: "Mr. Anthony Cheung" 
Cc: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張炳良先生:

1. 約廿年前歐美國家的部份學者,覺得當地民衆的房子太大,為了節省整體地球資源,倡議居所小型化 「Tiny Home Movement」,但反應麻麻。由於07/08年金融海嘯後,很多人痛失工作及家園,至今失業率仍然高居不下,一般中下階層難以應付高昂的「住大屋」所需開支,於是這個議題又再受大衆注意。

2. 最近在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房屋專欄:http://www.huffingtonpost.com/news/tiny-homes  中有很多討論。Could a Tiny House Movement End Homelessness?  但是只要看看網頁內的圖片,再跟香港的超微型及環境惡劣的居所一比,簡直就是在開玩笑。因為房屋是的確細了很多,但每間屋仍能獨立建築於自己所屬的土地上,而且附近環境可稱為綠草如茵,空間闊落。在本港哪來那麼多土地去建做外國的超小型獨立屋,如果找到土地,都會用來建造高樓大厦以增加房屋供應。

3. 其中一篇「Shocking Aerial Photos Of Cramped Hong Kong Apartments Show Downside Of Tiny Home Living (PHOTOS)」: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2/21/hong-kong-apartments-aerial-view_n_2732631.html  We're a huge fan of tiny homes--so much so that we even dedicated  an entire page  to featuring our favorite ones. So it's fair to say, we're always looking through images and movie clips of miniature living spaces. But when we came across a Reddit slideshow submission by omgunc, we realized we've never seen these private spaces with a view from above. And what an incredible vantage point that is. Over 1000 members of the Reddit community chimed in on the photos, giving the thread a diverse forum of reactions (most of which expressed outright disbelief, curiosity or a mash-up of both). A chunk of the comments were personal accounts of living experiences which the users believed were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dorm rooms, micro-apartments and other small living spaces. Others simply couldn't fathom the idea of leading this life. 

4. 再看看另一些討論:
In the middle of last year, The Economist released rankings for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 and Hong Kong was found at the top. What many people  don’t know, however, is that there is a percentage of Hong Kong residents living in rather horrid conditions.
In an attemp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ssue,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recently commissioned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showing what a number of unacceptable living spaces look like when viewed from directly overhead. (Here’s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photo above.)
According to the SoCO, over 100,000 people live in tiny “cubicle apartments” in the city. These are 40-square-foot living spaces created by dividing already-small apartments into multiple units.
(b)http://www.smh.com.au/world/inside-hong-kongs-incredibly-cramped-cubicle-apartments-20131015-2vk4d.html  HONG KONG: On the first floor of a hulk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at the end of a dimly lit corridor, a narrow door opens up into Hong Kong’s economic underbelly.
Twenty-two men live in this particular 42-square-metre apartment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Mong Kok, in cubicles each hardly larger than a single bed, stacked above one another along two narrow passageways that end in a dank toilet and shower room.
Each cupboardlike cubicle has a sliding door, a small television, some shelves and a thin mattress. Most of the men have lived here for months, some for years.
“Luckily there is air conditioning. If not, sleeping would be impossible,” said Ng Chi-hung, 55, who is unemployed and occupies one of the bottom bunks. “If you live in such environment, you have to adapt to everything.” Hong Kong’s per-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taly, and not far short of those of Britain and France, according to World Bank figures. But for unskilled or semi-skilled people like Ng, the city is a tough place to be, said Wong Hung,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o specialises in urban poverty and employment.

5. 怎能不叫港人汗顏:部份人可以在這等惡劣環境一住多年,而另外一些人却可以霸佔着大片土地去耕種,或為了部份環境保育議題而阻礙郊野發展或堆填維港以外的合適地點。公平和公義應如何定義、拿捏?極速增加土地供應,應該是解決香港很大部份尖鋭的社會問題之最佳途徑。

6. 港人其實是世界上最環保的「先進城市」,因為我們的居住面積極少(相對於同樣高GDP per capita的地區而言),各種設施的使用率奇高(效率極高),根本是「從源頭去減少消耗地球的各類型資源」。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1月7日 上午11:23
主旨: Fwd: 給特區的信(23)-正視問題(4)
收件者:

Mr George LUK:

多謝你於二零一四年一月二日的電郵,表達對房屋和土地發展的意見。有關土地發展事宜,本處將轉交相關決策局參閱。

謝謝你對此事的關注。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容婉霞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23)-正視問題(4)





2008年一月十七日的《時代周刊》,幫香港「升呢」,將香港與紐約和倫敦齊名,還創立了一個新名詞Nylonkong (New York-London-HongKong)「紐倫港」,話呢三大城市有唔少共通之處,在全球化之下,大家只要理解呢三大城市,便等同了解全世界。香港有本事與國際大都會紐約和倫敦被視作一伙,當然值得高興;其主因與地處中國這個在幾年內勢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南大門有關。但因為港人不懂珍惜,優勢將難以持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月2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23)-正視問題(4)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每說到香港的競爭對手,大家總會諗到新加坡和上海,但2008年一月十七日的《時代周刊》,幫香港「升呢」,將香港與紐約和倫敦齊名,還創立了一個新名詞Nylonkong (New York-London-HongKong)「紐倫港」,話呢三大城市有唔少共通之處,在全球化之下,大家只要理解呢三大城市,便等同了解全世界。香港有本事與國際大都會紐約和倫敦被視作一伙,當然值得高興;其主因與地處中國這個在幾年內勢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南大門有關。但因為港人不懂珍惜,優勢將難以持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 客觀來看,香港已發展的建成區(Built-up or urbanized area : 275平方公里)委實太小,這是窒礙發展的主因,但各大反對派及各大壓力團體仍以種種不同理據,去阻止擴充土地供應,令港人、遊客及來港公幹人士的作息空間難以得到舒緩,令樓價(房租、舖租以至寫字樓租金)幾年來不斷暴升,大大削弱本地的競爭力,同時令中下階層人士日常生活的購買力大幅滑落,以至民怨沸騰。

3. 紐約(NYC-840萬人,陸地面積784平方公里)及倫敦(人口750多萬,面積1,579平方公里)均為西方各大先進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只看數字,一般市民難以理解香港的擠迫度。

4. 以下幾條連結,均為Wikimapia.org的衛星地圖,在右上角勾選Google
Hybrid模式,將右下角比例呎調較至差不多相同比例,便可以正確比較下面四個國際級城市的建成區面積:
新加坡 :
紐約 :
倫敦 :

5. 香港的建成區面積(不是總面積)明顯比另三地少了一大截,難怪港人住得那麼擠迫,作息環境極其惡劣。以下是香港及紐約的另一些衛星及城市照片,可以更清楚看到兩者的極大分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b/Kowloon_Panorama_by_Ryan_Cheng_2010.jpg  (從九龍往港島看的港九市區照)(5,562x785像素)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Aster_newyorkcity_lrg.jpg  (紐約的衛星照,可放大至1,964 × 2,607 像素)

6. 曼哈頓的人口約160多萬(已經是先進城市中最稠密的)。九龍及香港島的市區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人口卻高達350萬,其擠迫情況可想而知。在觀塘區的11.0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6萬人,比澳門的人口更稠密。而在油尖旺區的旺角,更加高達每平方公里13萬人。所有都市病均大有機會出現,希望各界人士在未有重大事故發生前,儘快開發郊野公園以外的鄉郊地區。就是開發多一倍至市區面積550平方公里,香港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大城市。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