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252)-屁股決定腦袋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10月29日 下午10:43
主旨: 給特區的信(252)-屁股決定腦袋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屁股決定腦袋」,用文明一點的說法叫做位置決定想法。一個人坐什麼位置,往往決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範圍。所以反對派議員及相同理念傳媒的抗爭,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 

2. 請重温以下幾篇舊電郵,看看多年來因為這個原因的行動,是如何拖着香港發展的後腿。

3.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319日 下午11:32
主旨: 給特區的信(35)- 解決問題(5)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依照一部份市民的看法,在政改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其他長遠規劃、經濟發展及各式鴻圖大計,可以放在次要位置,甚或束之高閣。

2.  就算此部份人只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乃至五或四份之一,便可以令整個社會的進度大幅拖慢,所以這政改問題是一連串社會問題的根源

3.  唯一可以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好像「很老套,有點和稀泥,阿媽就是女人」:首先要理解對方的處境及困難,互諒互讓,客觀理性地討論,達致適當的妥協。若只堅持已見,絶不退讓半點,這個政改問題將永遠無法達成共識。

4.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中國經歷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在從19782012年的短短34年間,中國城鎮人口增加了54千萬左右,比目前的美、英、德、法四國人口總和還多近2千萬。而這四個先進國家是在百多、兩百年循序漸進地解決她們的各種社會矛盾及尖鋭問題;簡單地說,她們有較大的資源去應對較少人口的種種問題。

5.  中央政府及官員,面對着中國這「大洲式國度」的極高速發展,基本上他們都很難有時間、精神去妨礙香港的各種發展,只要香港市民不「添煩添亂」,他們已經求之不得。但是基於基本法及憲法責任,他們亦難推却應盡的責任。還有他們不單單面對兩特區,還要面對大陸十三億人民的各種訴求。

6.  「屁股決定腦袋」,用文明一點的說法叫做位置決定想法。一個人坐什麼位置,往往決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範圍。

7.  
一個國家主席考慮的自然是天下大事,某個縣的一把手跟二把手不和他是不會去關心的;一個公司的老闆,考慮的就是公司如何發展,如何增加利潤;而業務員考慮的就是如何創造更多的業績,增加自己的收入。 要知道某人想的是什麼,要知道他最關心的是什麼;而要知道他最關心的是什麼,就先要看他在什麼位置上,從他的角度去思考了。

8.  但無論是公共決策過程,還是政策執行、監督過程,個人的立場永遠會決定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評判標準,絕對的公平和中立恐怕只存在於想像中。人人都會有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爭取、而辯護。這樣的本性,使得所有由人制定的政策中,必然存在天然缺陷,它會不由自主甚至不知不覺地有所傾向。換句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在所有的公共政策中都普遍存在,關鍵在於「腦袋要清醒,不要拍拍腦袋就做出決策」,那會害人又害己!

9.  「屁股決定腦袋」,能夠免俗的人很少。事實證明,人的正確思維都是從實踐中來,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人們因所處的社會環境、地位和經歷的不同,導致了價值觀和方法論的迥異。

10.  希望大家能夠多點理解和體諒對方,盡快達成港人多年來希冀的循序漸進的政改。

Regards,

George Luk

4. ---------- 轉寄的郵件 ----------
From:  George Luk
Sent:  Thursday, March 27, 2014 3:21 PM
To:  Mr. Li Wei; Mr. C Y Leung
cc:  Mr. Tsang Tak Sing; Ms. TENG Yu Yan; George1 Luk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7)- 反思問題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每一項長遠規劃,由最初有人提出,醞釀等等,直至建築完成,小則十餘年,多則幾十年(若不是胎死腹中的話)。以下為一個例子:興建連接新界西北及市區鐵路的提議早於1970年代出現,當時屯門新市鎮和元朗新市鎮正在開始發展,天水圍新市鎮亦剛開始發展。當然中間有很多枝節問題。

1. 1996年末,行政局把西鐵興建權批予九廣鐵路公司。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基建的政策下,經走線重組及處理財務安排,港府終於在1998年授權九鐵公司興建西鐵。原先路線在節省成本的前提下,只連接天水圍新市鎮至深水埗新填海區的新車站,而延伸至屯門的鐵路,當局認為在輕鐵的幫助下,押後至第二期再作研究。(成本、經濟效益及輿論影響吧?)

2.  然而,在屯門區居民強烈反對下,政府最終同意把第一期計劃南延至屯門市中心。同年915日,行政會議正式通過興建西鐵工程的第一期,即興建連接屯門站至南昌站的鐵路路段,而這個耗資464港元興建的鐵路系統於20031220日正式通車。

3.  西鐵線(West Rail Line),現為港鐵通勤鐵路線,主要連接新界西部及九龍西區,由九廣鐵路公司(簡稱九鐵公司)擁有並租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於20031220日正式通車,並於2009816伸延至紅磡站。

4.  西鐵通車時曾預期每日載客達20萬人次,但由於經濟不景,而且面對巴士競爭,鐵路不方便而車費又偏高,因此西鐵通車初期平均只有10萬人次使用。由於初期的市區車站並非位處心臟地段,亦使西鐵長期仍未達到其最初營運目標,且經常要依賴巴士接駁,競爭形勢一直不利。

5.  除此之外,西鐵通車初期故障頻生,九鐵公司主席田北辰曾公開承諾若西鐵故障情況再不改善,他會考慮辭職。及後西鐵於200481日推出月票計劃及同年1220日推出節日通日票計劃,才使每日載客量在200512月達到九鐵公司定下每日20萬人次使用的目標。但2014年立法會文件披露西鐵線最繁忙路段載客率和客量,若以每平方米四人站立密度計算,得出99%接近飽和的載客率。

6.  此外,西鐵通車初期客量偏低,與快速公路網路完善化不無關係。1998年大欖隧道啟用後,元朗區有了直達市區的快速公路,而屯門公路的塞車情況亦大大舒緩,再加上汀九橋、西九龍公路、西區海底隧道的配合;大量直接快捷而直達港九的巴士路線開辦,西鐵就顯得相形見拙了。

8.  如果這曾被狠批為大白象的建設還未獲批建造的話,超出原來預算絶不為奇。而這點並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整個新界的交通及發展,如何獲得寸進?更遑論要在新界東、西北大量增加房屋供應。

9.  現時除了很多「十大工程」的項目外,還有很多其他重要工程/措施,須要即時進行,否則將來出了亂子,不知如何收科?例如:
① 機場第三跑道,
 搭通東、西鐵的北環線,
 適當的填海造地及興建新發展區,
 三堆一爐,
 高鐵的過關安排,甚或港珠澳大橋的過關安排;否則這些路線的行車時間,只要二、三十分鐘,而安檢及出入境却同樣花二、三十分鐘的話,豈非浪費了建造這些昂貴工程所取得的快速連繫兩地的原意

Regards,

George Luk

 5.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4326 下午12:2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34)- 解決問題(4)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近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From:  George Luk
Sent:  Saturday, March 22, 2014 3:54 PM
To:  Mr. Li Wei; Mr. C Y Leung
Cc:  Mr. Tsang Tak Sing; Ms. TENG Yu Yan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6)- 解決問題(6)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近十多年各大傳媒及評論員的「官商勾結」、「大陸化」、「被規劃」、「被融合」等等口號,常常令公職人員(為公衆服務的人士,包括公務員、各級議員、各種公務委員會的非公務員及各NGO等),做事或做决策時,常常自我審查,議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至各種措施及硬件,追不上社會的發展及需求。現時社會上種種深沈次矛盾,及因成本上漲而大幅追加的費用,都是整體社會須要付出代價的一部份原因。

2.  自回歸後經歷數次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基礎建設發展進度更是大幅度地減少,一度更停滯不前,很多項目一直都停留在草議階段。2007年更是香港近年來在基礎建設支出上最少的一年。同年7月,決策局轄下新增了發展局,旨在統籌各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同年10,曾蔭權發表的《2007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十大建設,繁榮經濟」的概念,在其5年任期內(至2012630日)致力推動十大建設工程全面進展。計劃預算耗資2,500億港元,全面落成後可以為香港經濟每年創造逾1,000億元的增加值及逾250,000個就業機會。這亦是直接、間接令本港全民就業,並引發大量缺乏人手的來由。

3.  十大基建 (基礎建設):-
1 南港島線:-- 南港島是香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沒有任何鐵路服務的地區,因此南區居民一直大力爭取香港地鐵能夠伸延至南區。早於2003年,地鐵公司已開始研究該計劃,但一直未能落實。在十大建設中,政府承諾南港島線將於2011年動工,2015年前完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e/South_Island_Line_and_West_Island_Line_proposal.svg

2 沙中線:-- 沙田至中環線(簡稱沙中線,Shatin to Central Link,簡稱SCL),為香港九廣鐵路公司計劃中的路線之一。計劃中的路線分為三大部份:大圍至鑽石山鐵路線、東九龍線及第四條過海鐵路。整個計劃由沙田區的大圍開始,穿過大老山到達鑽石山,再沿東九龍線前往啟德新發展區、土瓜灣到達紅磡。與東鐵交匯後,再經由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銅鑼灣,最終以中環為終點站。全長17.1公里,將會興建10個車站。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Shatin_to_Central_Link_proposal_final.svg/745px-Shatin_to_Central_Link_proposal_final.svg.png

3 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屯門西繞道是香港建議中的興建,連接港深西部公路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道路,經過新界屯門的西部。前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7-08年的施政報告中表示,計劃興建這條道路,目標於2016年前通車。

4 廣深港高速鐵路:-- 廣深港高速鐵路(英文: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Express Rail Link)是一條建議中的高速鐵路,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及香港,鐵路將主要提供客運服務,並計劃發展貨運業務。列車時速可達每小時350公里(廣深段),由廣州至香港行車距離約180公里,目標行車時間為1小時以內,預計2010年建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Guangzhou_Shenzhen_Hongkong_Express_Rail_Link_zh-hant.svg

5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是一座跨境大橋樑,連接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港珠澳大橋預計全長約40公里,若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大橋。

)港深機場合作:-- 赤鱲角至深圳機場鐵路。http://the-sun.on.cc/cnt/news/20120421/photo/0421-00407-067b1.jpg

7 港深共同開發河套:-- 落馬洲河套區是香港鄰近深圳市邊界的一個區域,位於皇崗與落馬洲兩個口岸之間,面積約99公頃。土地原來屬於深圳市範圍。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lmc_loop/c_index.htm

 8)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的前身為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布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4年,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以:「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為計劃口號,原來計劃須建造一塊巨形天薘。20062月,在香港社會不同的意見及爭議下,香港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的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天篷設計,計劃被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西九文化區。
20113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公佈全新概念設計,發展大綱於同年12月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2012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20131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發展圖則,計劃啟動,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第一階段建設預計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預計於2030或者以前竣工。

9 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發展計劃(前稱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是在香港啟德機場舊址進行的大型市區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計劃包括興建大型體育場館、都會公園、郵輪碼頭及旅遊中心等核心建築項目,並有多項住宅及商業發展,與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九龍灣及觀塘等地整合為一個綜合發展區。

10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古洞北新市鎮、粉嶺北新市鎮、坪輋新市鎮和打鼓嶺新市鎮。於一九九八年開展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其後由於人口及房屋需求增長速度放緩,政府於二零零三年暫時擱置了該發展計劃。及至二零零七年,《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新檢討了新界新發展區的需求,並建議恢復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建設,以應付長遠的房屋需求及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4.  現時不是要去追究當時受到延誤的原因的時候;而是想辦法去盡快追回失地,不應眼巴巴地看着週邊地區扒頭,並令整體社會承受不必要的代價。(當然十多廿年來規劃、建造已完工及未完工的大大小小項目,遠不止此)

Regards,

George Luk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1027日 下午6:0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51)-媒體中毒遠比食物中毒普遍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018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7年10月22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251)-媒體中毒遠比食物中毒普遍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10月18日 下午10:42
主旨: 給特區的信(251)-媒體中毒遠比食物中毒普遍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以下是來自專欄作家林沛理一篇頗有水準的文章,值得大家花點時間看看:- 筆陣:媒體中毒遠比食物中毒普遍,連結 https://www.e123.hk/ElderlyPro/details/474109/7  [(明報) 20160506日]

2. 美國右翼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剛發表的報告一如所料,再次響起全球新聞自由岌岌可危的警報。報告聲稱,政府的干預、軍方的打壓和犯罪分子的恐嚇,令全球的新聞自由跌至12年來最低。報告指中國對言論和新聞自由的限制變本加厲,採訪的禁區由政治擴大到財經領域和污染等敏感題材。它特別提到,大陸記者和香港書商被拘留和監禁,更被迫在電視上招供和認罪,成為北京箝制新聞自由的新模式。

3. 
自由之家不懂從軟角度看新聞自由
報告還義正辭嚴地表示,新聞自由遭重創,不止發生在實施高壓統治和執行嚴厲法律的國家,也包括為打擊恐怖主義而對新聞自由諸多限制的歐洲多個國家。眾所周知,全球反恐最力的國家是美國,對國民監視最無孔不入的國家也是美國。自由之家對此絕口不提。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立場令人無法信服。

4. 
不過,自由之家最大的盲點不是採取雙重標準,也不是用單一的美國標準來量度一切,而是只懂得從「硬」而不懂得從「軟」的角度來看新聞自由在今日社會受到的威脅。一如權力有所謂「軟權力」和「硬權力」之分,妨礙新聞自由的可以是凜冽的北風,也可以是溫柔的太陽。政府的干預、軍方的打壓和犯罪分子的恐嚇當然是新聞自由的敵人,但在這個幾乎由市場和資本決定一切的社會,市場的規律和資本家的意志何嘗不會導致新聞專業墮落?

5. 
今日的媒體已經變成「愈來愈大的集團一個愈來愈小的部分」,它們所追求的,往往是獨家新聞多於真相。在這個市場至上的時代,新聞的生產與包裝早已非常商業化,而新聞與娛樂,quality presstabloid的界線亦益發模糊。在競爭愈來愈趨割喉式的資訊市場,記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報道真相,而是取悅讀者和受眾。於是,大報與小報愈來愈似大小不良兩兄弟,專業「扒糞」的記者與天生八卦的讀者一起沉淪,像「正在交媾的鷹,彼此用爪緊扣着對方,一齊從空中往下掉」。

6. 
傳媒的報道有害健康,甚至可以致命,這憂慮可說是「古已有之,於今尤烈」比方說,上世紀60年代拒絕西方主流生活方式的嬉皮士運動(hippie movement)最盛行之際,主流媒體對留長髮、衣著鮮艷和吸毒的嬉皮士的報道時有中傷和醜化。結果,中了媒體毒的嬉皮士和反正統文化(counterculture)長期被社會誤解、歧視和邊緣化。這一點,到今日也沒有改變。

7. 
今天社會資訊爆炸,充斥着誤報謠傳(misinformation)和故意發放、有政治動機的虛假消息(disinformation),媒體中毒(media poisoning)是一個遠比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更普遍和更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鮮有人提及,因為作賊心虛的媒體不會自揭瘡疤,評論人、學者、政客和政府亦不敢因得罪媒體而被指與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為敵。

8. 
去年9月遭逼宮下台的澳洲前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是個例外,他最後一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分發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傳媒工作者的專業操守。他提醒媒體的管理層和採訪新聞的前線記者不要報道未經證實、動機可疑並來自不願透露姓名人士的說法和指控;更不要「與居心叵測的人狼狽為奸」,或者「被人利用借刀殺人」。

9. 
誰來評定專業資格?
阿博特曾經當過記者,在任時飽受澳洲傳媒揶揄和攻擊,他這番話肯定是痛定思痛的經驗之談。的確,在有關新聞自由的討論中,我們強調的往往是市民的知情權(the right to be informed),而忽略了他們不被(故意或非故意)誤導的權利(the right not to be misinformed or disinformed)。新聞自由既然那麼重要,新聞從業員的專業資格應該由誰來評定?他們的專業操守由誰來監察?他們專業失職造成對社會的傷害又如何計算?很多國家都有消費者委員會一類組織保障消費者權益,為何對大眾傳媒受眾的權益不屑一顧?

10. 
這些不是純理論或學究式問題。當市民習以為常、日復一日地被誤導,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今日的香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925日 下午7:27
主旨: 915, 19, 21日的電郵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9
15, 19, 21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回覆中給特區的信(120)-請救救香港的年輕學生!,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至:給特區的信(250)-對獨立的另一些看法 ,由於篇幅太長,故省略)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