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星期二

港人的鬱結:- 香港的長遠規劃(3)(Updated on 20210420)



Sent: Monday, June 20, 2011 11:23 PM
To: Mr. Zhang-yutai; Mr. Donald Tsang
Subject: Fwd: 
香港的長遠規劃(3
Dear Messrs Zhang/Tsang,
土地從來都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空間亦是絶對重要的。香港一直在各方面都非常進步,但在最適宜人居方面,只能排在中下游,與前廿名相比,真是相去甚遠。缺乏土地來發展,應該是主因。

最多港人移民的地方,如多倫多、溫哥華、三藩市灣區、悉尼、墨爾本等,都是面積大香港八至廿多倍的,人口並不比香港多,却都是全球最宜居城市。
香港為何不能擠身其中,相信與我們的空間太少,地域太狹隘狹小,而人太擠迫有莫大關係;還有就是本地的屋價(不是分層樓價),是說港島南、半山、沙田、大埔或粉嶺上水等獨立屋,直是超天價,非要幾千萬至10億、8億不可。請參考下面兩條 連結:
June 15, 2011, 5:00 a.m. EDT
The 10 most expensive U.S. cities to buy a home

California locales lead the way when it comes to high-price housing
http://www.marketwatch.com/story/the-10-most-affordable-us-home-markets-2011-06-15?link=MW_story_popular   (看文中圖片) 

June 15, 2011, 5:01 a.m. EDT

The 10 most affordable U.S. home markets

Weak local economies take toll on home prices in these cities

由最平的6萬多(平均價)至最高的2.5百萬美元一間,簡直就是天方夜談。應該說是太多香港人喜歡700多萬人擠在一個像小城一般的所謂市區(不到300平方公里),而市場學上的供求失衡,就為商人制造機會。

粤港政府為何十多年來都不好好為港人創造空間,讓香港跟深圳、東莞、惠州、澳門、珠海、及中山融合成一個近2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區域,加上良好、便捷的過境交通,為港人增加空間,打造好的環境。請看看北京以往的構思(附件)及一直的努力,相信特區應好好思量一下。政府要好好加大力度,不能再墨守成規,讓其他人幇手打理香港,以騰出人力跟廣東做好融合。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2011/6/18
Subject: 香港的長遠規劃(2)
To: "Mr. Zhang-yutai" , "Mr. Donald Tsang" 
Dear Messrs. Zhang/Tsang,

香港人一直都有個很大的鬱結,在外國我們的親朋戚友,一般都是居住大屋,環境一流。相比其他發達地區,香港人可支配的入息(
disposable income)比同GDP per capita 的地方大很多,因稅收低及購買力極高。卻要困在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幾百萬人居於其中不到 300平方公里的市區或衛星城市中,空間太少了。

在外地,自駕遊可以穿州過省,非常暢快。在港就天天都只是走不出工作、購物、家中這壓迫感非常大的地方,連道路及休憩都是那麼困迫。我們應好好籌劃一下,如何令港人吐去心中的不快,如何可以擴大我們的工作、生活空間。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1620日下午5:49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610日和18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附件 : -
首頁  /  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  珠三角
“十一五”時期“深港一體化”與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

中國網 | 時間: 2006-03-2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一、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戰略作用

有專家指出,在當代國際戰略格局中,北美、歐洲、東亞戰略3大角的框架和均衡態勢已露端倪……在美、歐、亞戰略3大角關係中,東亞這一力量還不明確,還不穩定,還不強有力,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將必然影響到21世紀世界多極化格局的主體和基礎的構造和穩固。

正是基於這樣的格局和考慮,2002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的領導人達成協議,雙方將在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

這是因為從19952002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19.1%的幅度快速增長。2002年中國與東南亞貿易額比上年增長了32%,其中,中國向東南亞出口值增長28%,中國從東南亞進口值增長34%,並且東盟已經連續10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其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東盟10國是中國未來對外經濟貿易合作與發展的亮點,也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外部力量。


200310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了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中國本著“睦鄰、安鄰、富鄰”的既定方針,雙方簽署《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結為戰略夥伴。

隨著2010年東盟和中國聯合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形成,一個擁有近20億人口、2萬億美元GDP總值的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和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將出現在世界東方。根據麥肯錫的一項研究,一旦東盟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整個區域的GDP將增加10%,商業運作成本將減少20%,這意味著東盟整體GDP將會每年增加500億美元。


由於中國必須通過構建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努力,來贏得未來和平與發展的建設環境,建設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將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的基礎和前提,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框架能夠早日形成。

200411日 起,開始落實為期3年的“早期收穫”計畫,中國將對一系列農產品和製成品提早減稅作出讓步,此外,中國和東盟已選定11個經濟領域率先加速進行市場整合,統一各國條例、程式和檢查標準。包括橡膠產品、木業產品、汽車業、紡織產品、農業產品、電子商務、漁業、保健產品、航空業、電子產品以及旅遊業等。中方還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努力在2005年實現年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

     與此同時,“10+ 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未來構想已經提上議事日程。200310月中日韓3國領導人簽署《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3國倡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標誌著3國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把東亞這一力量做得更明確、更穩定、更強有力,從而為中國參與世界多級化格局的建立和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作出貢獻。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未來的戰略作用正在於此。

二、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戰略前景
對於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未來前景,我們似乎可以得到相對清晰一些的結論。

 1.龍頭城市已經確立
香港將作為未來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中心和龍頭城市,這是由香港這座國際化城市的經濟總量、對內帶動輻射和對外經濟交往對接的能量、作用和功能所決定的。

2.經濟特區先行先試
深圳從事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最佳途徑就是實現“共同市場”層次的“深港一體化”,而“深港一體化”恰恰成為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建設的先行者和一部分,時代又再一次賦予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新的條件下先行、先試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3.樞紐城市基本形成
深港一體化將使香港對內地的輻射和帶動半徑成倍地增長,特別是對廣大泛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亦使深圳成為CEPA連接內地的樞紐城市、副中心、功能區和橋頭堡。深圳無論是作為經濟特區、區域性中心城市,還是作為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市或是其他級別的城市,這種城市功能和格局都不會改變。

4.珠三角內部重新整合
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內部,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和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佛都市圈的重化工業、文化教育與行政中心的重要地位依然;深港都市圈的金融、物流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從事更高層次的合作已成氣候;珠澳都市圈則以創業環境和澳門與歐洲的傳統關係見長;三大都市圈功能的相錯和非同構將十分有利於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內部整合和優勢互補。

5.全國的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將使大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量大大超過長江三角洲而成為我國3大城市群之首,同時,也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中外向型水準程度最高、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增長極。

6.對內將拉動經濟強勁增長
由於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更有力量帶動“9+ 2模式的泛珠三角,並使泛珠三角成為中國市場覆蓋面最大的內部市場。根據有關統計,廣東與周邊8省,人口達4.5億,占全國的34.76%2002GDP共達34474.2億元,占全國的33.67%,再加上港澳的1萬多億,GDP可以達到5萬億元。對內,共同市場有利於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並成為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7.對外將與國際市場進一步銜接
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既有龍頭城市香港的帶動,又有深圳作為連接內地的樞紐,還有雲南、廣西與東南亞接壤,更有福建、江西、四川等經濟地理、自然生態各有特色的地區作為腹地,使得不同區域經濟資源和要素得到重新的配置和整合,有利於共同市場內部各個方面的共贏。由於創造了新的區域經濟總量、市場覆蓋面、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加工製造基地的擴大,對外有利於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採購中心的對華投資,從而一舉改變南中國原有的經濟格局,並有利於中國加速接軌東南亞,從而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劉品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摘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006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415)-(中央)加強管治的可能原因



寄件人: George Luk 
收件人: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抄送: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Nip Tak Kuen <scsoffice@csb.gov.hk>; Mr. TSUI Ying Wai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Prof. CHAN Siu Chee <sfhoffice@fhb.gov.hk>;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George1 Luk ; service@hmo.gov.cn <service@hmo.gov.cn>
傳送日期: 2021年4月8日星期四 下午12:09:15 [GMT+8]
主旨: 給特區的信(415)-加強管治的可能原因

 馬建堂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㊀ 近期北京似乎對港實行較激的管治措施,相信與下面的情勢(單一或全部同時出現有關):

1. 統,獨(港、台、疆、藏)問題。地區內部(或受外國影響)出現的獨立自决問題;

2. 台湾何時統一的問題;

3. 修昔底德問題(美國嚴控中國在方方面面的挑戰);

4. 香港的土地及房屋問題;

5. 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

6. 香港的青少年問題;

7. 香港作為大陸富豪的避風港問題(大陸富豪在港指揮國內高槓桿金融操作,會對大陸的金融體制構成極大風險),及極大貪腐及涉國內嚴重國安嫌疑犯而窩藏特區中,乃修訂引導逃犯修例的主要對象。其他小犯均未有進入他們的雷達中。

8. 香港能否繼續發揮其對中國的應有作用問題(金融、航運、創意、旅遊、文化產業、人材引進等等中心);

9. 大陸要盡快跨越「中、高等收入陷阱」。

以上都是須要花很多篇章與研究去按步實施,根據過去的經驗,顯示北京須要大刀闊釜才可解決香港的各種深層次社會矛盾。

 

㊁ 以下給大家分享:「From Adams ruins everything」:

Why The Electoral College Ruins Democracy | Adam Ruins Everyth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5rul6EdF0&list=PL7160WzCaFuOfBPvuzn-lJDYq-aaXpM0r&index=2

你的選票算數嗎?解說選舉人團 - 克莉斯提娜格里爾 (Christina Greer)

https://youtu.be/W9H3gvnN468

Adam Ruins Everything - Why Rigging Elections Is Completely Legal

https://youtu.be/Zd5rul6EdF0

Gerrymanderin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2%91%E5%88%A9%E8%A0%91%E8%9E%88#%E5%85%B6%E4%BB%96%E5%9C%8B%E5%AE%B6

 

㊂ 『請重温以下四年前的一封電郵: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7621日 下午11:02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2)-務實推進各項舒困措施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eo@ce-elect-office.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MA Siu Cheung"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gl2468@ymail.com>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由於給特區的信(241)-「中環街市」的一篇文章一文篇幅極長(近萬字),須要對香這廿多年的發展有較深認識,並要時間慢慢咀嚼,所以只電郵給慣常的數千社會精英中的一小部份。現在希望能讓所有在mailing list的人分享,希望全港不同政見及/或理念的市民,可以好好理解這些年我們面對的窘局,協力管控分歧,尋找出路。

 

2. 希望大家要正視一大特點:香港的政治體制非常畸形。

行政長官並非民選,而是小圈子選舉,甚至這個小圈子的大多數意見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沒有政黨資源,香港立法會本身已經是畸形產物,但是作為行政長官,實際上並不屬於立法會的任何一個政黨。連所謂親政府的民建聯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團隊,與其說聽梁振英的還不如說聽中央的。而其他國家、地區的行政長官往往擁有政黨資源,屬於政黨裡面的一號人物。

香港不是美國那種獵官制,行政長官對於公務員的人事安排影響力很弱。【承襲英國的體制,關於英國政客和公務員關係推薦神劇《是大臣》這種畸形的體製造成的結果,是一,行政長官不代表大多數,甚至可能連代表誰都不知道。第二,沒有政黨資源,一些基層組織活動,媒體輿論引導,溝通各個利益階層,政策的推廣和協商都需要政黨資源,需要政黨的基層動員,組織活動。(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務員團隊也不一定能夠買賬。簡單就說,香港的行政長官,你說他專制獨裁,但是他屬於弱勢群體,什麼資源都沒有。你說他民主象徵,那問他代表香港哪一個階層,估計他自己都說不出。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

 

3. 但香港不能停下來甚麼都不做,等雙普選等政制問題解決後才去追回失地。大家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以下(Adam ruins everything)中(Adam ruins voting)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160WzCaFuOfBPvuzn-lJDYq-aaXpM0r

http://www.trutv.com/shows/adam-ruins-everything/blog/adams-sources/adam-ruins-voting.html

及後者文中的連結。可以看到就是美國自獨立後,都需要花了百多年時間才在1965?年才正式達致全民有真普選,而現時仍有同票不同權的情況。可能這便是一般人所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還有這句:條條大路通羅馬,要到目的地,並非只有一個方法。

 

4., In Adam Ruins Everything, host and investigative comedian Adam Conover embarks on a comically inventive yet unrelentingly serious quest to reveal the hidden truths behind everything you know and love. Tackling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workplace and voting to forensic science and security, he gives you not just fun facts to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but information that will make you see the world in a whole new way. If knowledge is power, then Adam Conover will have you laughing all the way to the top.


Regards,

 

George Luk


(原電郵還有很長很長的下半部份,有興趣者請看給特區的信(242)-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及務實推進各項舒困措施(重發),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html

給特區的信(416)-如何合法地操控選舉結果

 

寄件人: George Luk 
收件人: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抄送: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Nip Tak Kuen <scsoffice@csb.gov.hk>; Mr. TSUI Ying Wai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Prof. CHAN Siu Chee <sfhoffice@fhb.gov.hk>;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service@hmo.gov.cn <service@hmo.gov.cn>;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George1 Luk 
傳送日期: 2021年4月9日星期五 下午02:33:45 [GMT+8]
主旨: 給特區的信(416)-如何合法地操控選舉結果

馬建堂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以下幾個視頻,可以讓大家看看,所謂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部份地區如何合法地操控選舉結果,(partisan and/or racial)。主要是想說明,世上沒有絶對公平的民主選舉,如果全看一遍,會花大家三十多分鐘(可以在設定中找到中文字幕)

 

The man who rigged America's election ma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amjJtXqFI

 

Gerrymandering: 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 (HB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4dIImaodQ

 

How U.S. Politicians Rig Elect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g-ngoWxI0

 

Is Gerrymandering Legal? | Shaw v. Re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deA_OAbwQ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1
17日週四 下午2:31
Subject: Re: Fwd: 
給特區的信(407)-聽聽專家的最新意見
To: George Luk 


Luk先生:

1
2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我獲授權回覆。我們已把你的意見轉交食物及衞生局參閱。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林朗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30.html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2021年4月9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42)-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及務實推進各項舒困措施(重發)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6月21日 下午11:02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2)-務實推進各項舒困措施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eo@ce-elect-office.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MA Siu Cheung"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由於給特區的信(241)-「中環街市」的一篇文章一文篇幅極長(近萬字)須要對香這廿多年的發展有較深認識,並要時間慢慢咀嚼,所以只電郵給慣常的數千社會精英中的一小部份。現在希望能讓所有在mailing list的人分享,希望全港不同政見及/或理念的市民,可以好好理解這些年我們面對的窘局,協力管控分歧,尋找出路。

2. 希望大家要正視一大特點:香港的政治體制非常畸形。
行政長官並非民選,而是小圈子選舉,甚至這個小圈子的大多數意見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沒有政黨資源,香港立法會本身已經是畸形產物,但是作為行政長官,實際上並不屬於立法會的任何一個政黨。連所謂親政府的民建聯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團隊,與其說聽梁振英的還不如說聽中央的。而其他國家、地區的行政長官往往擁有政黨資源,屬於政黨裡面的一號人物。
香港不是美國那種獵官制,行政長官對於公務員的人事安排影響力很弱。【承襲英國的體制,關於英國政客和公務員關係推薦神劇《是大臣》這種畸形的體製造成的結果,是一,行政長官不代表大多數,甚至可能連代表誰都不知道。第二,沒有政黨資源,一些基層組織活動,媒體輿論引導,溝通各個利益階層,政策的推廣和協商都需要政黨資源,需要政黨的基層動員,組織活動。(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務員團隊也不一定能夠買賬。簡單就說,香港的行政長官,你說他專制獨裁,但是他屬於弱勢群體,什麼資源都沒有。你說他民主象徵,那問他代表香港哪一個階層,估計他自己都說不出。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

3. 但香港不能停下來甚麼都不做,等雙普選等政制問題解決後才去追回失地。大家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以下(Adam ruins everything)中(Adam ruins voting)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160WzCaFuOfBPvuzn-lJDYq-aaXpM0r
及後者文中的連結。可以看到就是美國自獨立後,都需要花了百多年時間才在1965?年才正式達致全民有真普選,而現時仍有同票不同權的情況。可能這便是一般人所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還有這句:條條大路通羅馬,要到目的地,並非只有一個方法。

4., In Adam Ruins Everything, host and investigative comedian Adam Conover embarks on a comically inventive yet unrelentingly serious quest to reveal the hidden truths behind everything you know and love. Tackling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workplace and voting to forensic science and security, he gives you not just fun facts to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but information that will make you see the world in a whole new way. If knowledge is power, then Adam Conover will have you laughing all the way to the top.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eo@ce-elect-office.hk>
日期: 2017621日 下午3:53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41)-「中環街市」的一篇文章
收件者: George Luk 

檔號:L/M (561) to CEEO Adm/1-70/1/3 
個案編號:CEEO_001359 
電話:2821 0305

先生: 


您於本年六月十七日及十九日致候任行政長官的電郵已經收到,謹此致謝。 
謝謝您對香港社會事務的關注。

候任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余建邦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eo@ce-elect-office.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MA Siu Cheung" <sdev@devb.gov.hk>
Date:
19.06.2017 15:55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41)-「中環街市」的一篇文章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下面是「中環街市」專欄在2017519日發表的網上文章:
超中肯﹗「香港淪為二線城市」的原因 (近萬字的文章)
在知乎網上的較詳盡文章
非常詳盡地分析了這廿年來香港,不斷地前行三步,後退兩步的窘局及大部份原因。

2. 好快又到七一,香港回歸20周年,剛好喺呢個時候,幾年前一篇關於「香港淪為二線城市」嘅分析文章,又再瘋傳。
文章入面講到香港歷任三代行政長官;最可惜係自己錯過97年至05年之間嘅機會,導致今日香港人只能賣奶粉求生;尤其係話香港人很討厭董建華,但作者認為董建華年代有好多機會,老董亦有好多見解,實際上相比之後兩個,已經係個唔錯嘅特首。
***以下係文章原文其中你又會同意幾多呢?***

3. 如何評價兩年前的「香港正在淪為二線城市」的論調?
應該說,香港錯失了多少機會。
八萬五政策,董建華當初力推的政策,目的是每年增加八萬五千套住房爭取10年內能夠讓香港7成人士擁有住房,在魔都,帝都如果搞這個政策,絕壁一大群死大,底層支持。在香港則是中產上街反對。最後因為壓力而取消,現在香港人又說樓價貴,當初呢?如果這個政策推廣成功,則能夠促進香港經濟良性發展,減少泡沫,也降低年輕人的生活,創業成本。可惜我現在看到香港很多人還是對這個政策極度反感。

4. “數碼港,這個政策也是董建華提出來的,當時全世界互聯網都是在創業初期,谷歌還是小公司,FB,推特也還沒有影子。國內互聯網企業如163,新浪也在艱苦創業。而當時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數碼港鼓勵互聯網產業。那時候是98年,香港在軟件(可以吸引全世界和國內人才),硬件(比當時國內更優越的寬帶環境),資金(非常完善的資金渠道),都比國內強。為了配合這個政策,李嘉誠之子李澤楷還購入了騰訊20%的股份(小馬哥現在股份還不10%),第二年就賣了。如果不是那麼短視的話,憑著騰訊這個平台,香港和李澤楷將會在國內互聯網上擁有最高的話語權,而李澤楷則可以穩居華人首富。但是這個項目最後在李家的短時之下股份被出售,數碼港也搞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

5. “矽港,這個政策還是董建華提出來的,從台灣台積電出來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半導體芯片製造廠,雙方一拍即合。但是香港人又堅決反對,說是來炒樓,炒地皮。張汝京說,那麼我不買地,租地方總可以了把。香港人還是反對。最後上海跑出來對張汝京說,要不你來上海辦吧。最後張汝京去了上海,辦了一個企業中芯國際

6. “中藥港,董建華提出,就是利用香港的嚴格規范質檢體系,採購藥材在香港研發,深加工,推廣中醫。但是後來還是無疾而終。現在大陸游客去香港買外國藥。。

7.  此外還有紅酒交易中心(建立離岸紅酒貿易,最近數據是中國紅酒銷量逐年增長)生物谷(生物技術)鮮花交易中心(花卉交易)

8. 可以說97年至05年對於香港來說是非常多機遇的一段時間,大陸剛剛入世,香港則還擁有最好的國際環境。
上面的住房政策,經濟政策,如果香港人民能夠有決心,不短視,不追求眼前的利益。積極轉型。何至於今日只能靠賣奶粉,搞服務業,金融業,物流業呢?韓國就是在那段時間轉型成功的。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幾個機遇,亞太互聯網中心、半導體中心,生物製藥中心都可以讓香港現在財富分配更合理。

9. 第一次補充,我們不舉韓國的例子,就舉香港旁邊的深圳吧。曾經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機之後深圳也曾經面臨困境,港資轉移,製造業內遷,當時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誰拋棄》。就是指出深圳的面臨的困境。但是可以說深圳人咬著牙堅持下來,華強北的山寨機老闆,科技園裡的程序員,坂田努力的華為人,水貝的珠寶商人,他們在面臨轉型的時候能夠堅持,能夠努力把握形勢。最終締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機遇,現在深圳有優秀的通信企業華為、中興,有互聯網企業騰訊,製造業的康佳、創維,生物技術的華大,物流業的順豐,能做電動車的比亞迪,製造業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產有万科等等。這些企業你只要仔細看看歷史,發展都是在97~05年這段時間,可以說這是最大的機遇。可是香港卻因為很多原因,錯過了這個機遇。

10. 二次補充,香港人很討厭董建華,實際上董建華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本身屬於大財閥大富豪,不必屈從財閥壓力或者金錢壓力。第二,董建華家族是香港少數幾個地產商色彩較少的大富豪,主業是全球海運,而不是房地產。董建華下台之後,曾蔭權上台,這人和富豪關係密切,香港房價突飛猛進。加大了香港年輕人的創業成本。

11. 三次補充,有些人說香港地小搞不起這些產業。有些人說香港地小搞不起這些產業。再舉深圳的例子吧,深圳的比亞迪以前就是個電池廠,後來業務擴展到一些手機零配件。 03年說做汽車,結果被汽車業內嘲笑不務正業,瞎搞。現在呢? 

12. 四次補充,有些朋友認為這是民主的局限性,實際上這個本人不是很認同。香港擁有充分的自由體制,媒體和市民都能充分發表意見,但是行政首腦卻是非民選。這樣既不能像專制體制那樣強硬推行政策。又不能像民主體制那樣以代表大多數利益群體以民選領導人的身份來推進決策。這樣變得體制異常畸形。再加上香港畢竟只是一個城市,這樣少數人的聲音往往被放大,而媒體也容易被操縱炒作。八萬五住房計劃的時候我看香港的媒體,全都是在嘲諷,攻擊董建華,指責他導致房價下跌。實際上三任香港首腦都不能真正說得上代表大多數。
1. 董建華
代表了大財閥利益,但是能考慮底層,但是和公務員團隊關係很差。很多政策沒能推廣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一些政策背離了大財閥的利益,被大財閥拋棄,被胡總點名批評。最後被迫辭職。
2. 曾蔭權
同樣代表大財閥利益,和公務員團隊關係密切。可以說任內最大功績就是讓香港房價崛起。
3. 梁振英
代表中產,(代表大財閥的唐英年被選舉時候出現意外,導致被最高層拋棄)。這樣導致梁振英成為最弱勢的一屆,即不能和大財閥一路(曾經有財閥揚言梁振英當選就離開香港)。又不是真正最高層一開始意向的人選。和公務員團隊又不密切。所以梁的做法很簡單,討好民粹。如奶粉限購,限制雙非,打擊水客,限制自由行等等。這些政策實際上不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利益,但是能夠迎合喊的最大聲的那部分人的所好。

13. 五次補充,什麼叫做敢於決策,上海90年代初才真正意義上搞改革開放,當時的一個口號就是要成為世界級航運港口,但是香港媒體沒少笑話這個,因為那時候香港是遠東第一大港口,上海還是剛剛準備起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海的海床淺,不適合搞深水港口,地質環境不如香港。上海怎麼做的?直接向中央把浙江的洋山島弄下來,修了一條大橋,然後把整個洋山島填成了洋山港(可以去谷歌衛星上看看這個工程有多誇張)。現在上海在港口方面已經不亞於香港了。而香港現在還為該不該修多一條機場跑道在扯皮。

14. 六次補充,有些人認為香港是民主的失敗。其實這是錯的,實際上三任特區行政長官都不是民選首腦,實際上如果是真正民選首腦的話決策的時候可能會更強硬,更果斷些,因為他代表民意。舉個民主社會的例子吧,德國現在在歐盟經濟一枝獨秀,可以說是歐盟的經濟發動機,在歐盟現在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出色的表現。再看看其他的希臘,西班牙等。德國今天實際上很大程度是前總理施羅德的貢獻,他2003年的任內實行了幾項改革。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社會福利保障改革,核心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其實這種福利體制不利於經濟和就業,很多領導人都明白,但是這東西一動,等於斷送了自己政治前程,歐洲幾個大國家領導人只有施羅德才真正敢下決心動手,代價就是施羅德選舉失敗,讓位給默克爾。到了今天回過來看,試行高福利的歐洲國家面臨經濟問題,敢於削減福利,進行勞動制度,鼓勵創新的德國則活的很好。

15. 七次補充,實際上香港的政治體制非常畸形。
行政長官並非民選,而是小圈子選舉,甚至這個小圈子的大多數意見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沒有政黨資源,香港立法會本身已經是畸形產物,但是作為行政長官,實際上並不屬於立法會的任何一個政黨。連所謂親政府的民建聯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團隊,與其說聽梁振英的還不如說聽中央的。而其他國家、地區的行政長官往往擁有政黨資源,屬於政黨裡面的一號人物。
香港不是美國那種獵官制,行政長官對於公務員的人事安排影響力很弱。【承襲英國的體制,關於英國政客和公務員關係推薦神劇《是大臣》這種畸形的體製造成的結果,是一,行政長官不代表大多數,甚至可能連代表誰都不知道。第二,沒有政黨資源,一些基層組織活動,媒體輿論引導,溝通各個利益階層,政策的推廣和協商都需要政黨資源,需要政黨的基層動員,組織活動。(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務員團隊也不一定能夠買賬。簡單就說,香港的行政長官,你說他專制獨裁,但是他屬於弱勢群體,什麼資源都沒有。你說他民主象徵,那問他代表香港哪一個階層,估計他自己都說不出。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

16. 八次補充,香港為什麼沒辦法能進行有效經濟轉型和改革。在這個問題上曾經和以前香港的同事溝通過。大致有這幾點
➀執政的行政長官非常弱勢。既沒有辦法對抗財閥階層的權貴(香港最頂層的幾個大富豪從鄧小平時代就可以直接和中央最高層對話,香港行政長官(除了董)在他們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又不能真正控制公務員團隊,立法會裡面的建制派隨時也可以把自己給賣了。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施政。你去看看曾和梁你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什麼經濟政策上的施政。
➁財閥門沒有變革的意欲。你看日韓台財閥很多都是以銀行為核心,然後衍生至製造業,形成規模產業鏈。但是香港財閥大部分都是大地產商,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大陸投資都是以房地產為主。因此沒有什麼變革意願,因為大陸市場很大,香港財閥在大陸進行資本輸出而獲利很容易。(你看過港企在大陸搞房地產,沒看過美企,日企在大陸搞房地產吧,李嘉誠囤地皮能囤個十年八年翻幾十倍,你看國內開發商哪個敢這樣囤?)。
➂社會上並沒有佔形成大多數的中產。刨去香港數目龐大的富豪,你會發現香港的數字並不光鮮,基尼係數非常高(國內是城鄉二元化,但是香港已經是完全城市化了),紙面上看香港人的收入很高,但實際上這個很高是對比大陸人的收入的結論,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中產階層。真正香港能夠躋身為中產階層的基本都是專業人士,如金融從業者,法律從業者,醫療從業者,高級的建築師,高級公務員,高級的教師等。這種群體在香港屬於少數的精英。你仔細發現香港這種除了公務員之外都屬於於一個人都能過的很好的技術行業,並不需要依賴一個大中型企業,完全可以單打獨鬥(香港醫生可以個人執業)。這種情況下中產人數少,而且在香港這樣的社會體制下依然獲得不錯,所以也同樣沒有變革意願。
➃政黨大量不理性的鬥爭內耗。香港立法會里大體上分成建制派和泛民兩派。但是實際上派中有派,就算同屬於建製或者泛民,但不代表立場就一支,自己人搞自己人的例子不少,這種前提下就更不用說派係對抗了,政府提出的政策,泛民一些激進派係就不管是對是錯堅決反對,人數不夠就搞拉布扯皮。再如泛民裡面內鬥,激進的派系搞了社民聯,後來社民聯裡更激進的又搞出了人民力量。香港又是小選區製,僧多粥少,甚至出現過泛民內鬥,結果建制派撿便宜的事情。這種不理性的內耗,訴求又不統一,又不存在單一獨大的政黨。導致的結果就是任何一個決議都會有人反對,反對不了就拉布扯皮。嚴重消耗政府決策資源。【補充個例子,香港民主派裡的司徒華,(詳細維基,我曾經過兩次面,我很敬重他)香港人稱呼他為華叔,他後來覺得這種政治生態太不良性了,嘗試推動和中央溝通,雙方協商走出一條路子,但是突然確診了癌症,臨死前一直都嘗試走雙方共識的路子,這樣的人在死前住在病院的時候,同時泛民派系的激進派,組織了一大群小屁孩在華叔住院的病院門口大肆辱罵華叔老人癡呆,活該癌症上腦,這人一生為香港和中國的民主運動貢獻良多,可見香港政治生態的畸形,這人死後,香港泛民已經沒有一個能夠有足夠威望整合派係並且能和中央溝通的人了】
➄底層階級固化嚴重。香港的底層可以說是真底層,說句實在話除了中六合彩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國內你看外面的乞丐,分分鐘鐘比你還有錢,但是香港那些收紙箱的老伯老太是真的可能就是買紙箱的錢就是今天飯錢了(有人說沒看過香港老太賣紙箱,我可以說我看過很多次,我以前還送給一大板紙箱給老太,地址就在新界粉嶺樂業路豐樂工貿中心樓下,還有香港的退休金【香港說法是強積金】2000年才開始弄【還是董生】,老頭老太沒退休金很正常,不是年輕不努力)。 PS:強積金我同事覺得很坑,說是政府強迫屁民買股票。
一,知識壟斷,香港只要少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大多數人能讀到中六(國內的高三)算不錯了。香港的大學錄取率非常低,能上大學享受高等教育,要么是家裡非常有錢讓子女出國留學。要么是一般中產出錢能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或者去上補習社(香港補習社是高大上的行業,估計以後國內也會這樣)。
二,資本壟斷,高昂的房價洗劫個人財富,在香港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都是一個巨大的支出,這讓底層能夠有富餘的資金進行創業和投資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大陸很多人嘴裡說沒房,但是父母至少有一套房,大城市沒有老家也有一套。香港人說的沒房是真沒房,三代人租房住過幾十年的例子很常見。
三,政治壟斷,選票基本沒有辦法對抗利益階層,這個不細說,你們懂的。。
四,法制壟斷,封堵了灰色道路。香港是英美法系,遵循的是判例原則,司法裁量是參照案例扯皮。國內是大陸法系,在國內就算不是法律人士,但是如果涉及一些法律糾紛,你只要肯花少許時間,百度一下相關法律條文,基本上能明白個大致,法官判決也是基於這些條文下判決。香港這種則完全不可能,遵循的英國,美國數以萬記的各種案例,不要說一般人了,新手律師都容易抓瞎,我曾在香港看人打官司,雙方律師上台都都是帶著一大疊案例資料,打官司途中律師還要不時翻書,翻案例。這種意味著這司法成本昂貴。你很難知道自己在面臨一些事情的時候是合法還是不合法。一般人也不敢觸犯法律,哪怕再輕微的,因為隨時法官扯各種案例幫你加大罪行。最簡單一點,國內底層再搓,去混個擺地攤,只要不遇上城管,也能掙不少錢。香港你去做無牌小販試試看。
所以為什麼香港底層的民粹那麼嚴重,混黑社會的那麼多。因為怨氣真心大,還有就是混黑社會算是底層逆襲不錯的道路。。。

17. 作者:匿名使用者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49996/answer/4165971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答主是深圳人,但是多年在香港經商,在香港開設物流公司,所以對香港的一些情形有自己旁觀者的立場,答案陸續補充吧。。】

18. 
九次補充,香港幾所大學個人覺得排名實際上有些虛高,水分不少。有幾年排名比出了幾個諾貝爾獎得主的東大還高,連我認識的香港人都覺得不可能。另外前面也說了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這是真的,,可以去搜一搜香港的一些招聘網站。。

19. 
十一次補充,想看香港底層的環境可以去看《窮富翁大作戰》,非常不錯。我期待國內也能拍一些這些片子。

20. 
十二次補充,可以看見很多香港的朋友提出各種質疑董政策方案可行性,這個可以理解。但是我個人觀點,很多時候應該用於嘗試。另外推薦一個與個人觀點接近的文章,因為在牆外,所以很不要臉的轉載了,是一個老文章。
那一個曾蔭權﹐之前在答問大會上﹐在現在樓市已出現炒風﹑不少人連自置物業也有困難之際﹐提到政府資助市民置業﹐還要諮詢五個月...
看著這個只懂耍政治滑頭的曾蔭權﹐我忽然間想起了八萬五﹐又忽然間想起了董建華。

21. 八萬五﹐一個曾經用來嘲諷董建華的政策﹐現在終於看到它的實際功效了。當時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正是樓市炒風過熱之時﹐他期望透過增加樓市供應量﹐令樓價軟著陸。然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的到來﹐打亂了八萬五政策的陣腳。
董建華為了挽救樓市﹐便宣佈八萬五政策「不存在」了。
不能否認﹐董建華宣佈八萬五「不存在」時﹐是一場政治公關災難。然而﹐八萬五政策的「不存在」﹐實在是逼於無奈。
因為這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殺傷力不在於當時索羅斯衝擊港元﹐而是這場風暴令香港泡沫經濟爆破。
事實上﹐香港自八十年代工業北移開始﹐實體經濟已出現挖空化現象﹐只靠金融業﹑轉口物流這類「買辦服務」﹐以及旅遊服務業支撐著
香港到了後過渡期﹐經濟更加迷失了方向﹐大家醉心在樓市﹑股市炒賣﹐炒賣獲利者帶動著內需消費﹐從而產生經濟滴溜效應。
直到亞洲金融風暴來襲﹐人們經濟信心被打亂﹐炒賣造成的樓市﹑股市泡沫失去了承托力﹐開始爆破﹐從此香港進入經濟低迷。
然而﹐即使當時樓市泡沫爆破﹐樓價急跌﹐對一般打工仔來說﹐當時的樓價其實也不低。
問題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了負資產和通縮﹐通縮帶來了減薪和裁員潮﹐不少已經上樓的中產﹐在減薪或失業下無法定期償還按揭﹐走上了破產或自殺的路。
中產無力償還按揭而破產﹐又增加了銀行的呆壞帳﹐打擊香港的銀行業。
由香港兩大經濟支柱﹕銀行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都因為經濟泡沫爆破大受打擊﹐而香港的實體經濟還沒有其他出路的時候...
不挽救樓市﹐香港經濟有可能徹底崩潰。
因此﹐董建華為了穩定樓價﹐取消了八萬五後﹐後來還停建了居屋﹐甚至停止過賣地。
可是﹐如果當時沒有亞洲金融風暴﹐又或者香港能夠挨過那一陣痛﹐泡沫爆破後尋找到新的出路﹐堅持著八萬五政策的話﹐回歸十多年後的今天﹐應該已興建了過百萬個單位。
當初董建華希望全港七成市民能夠置業的目標﹐未必是空話。
更重要的是﹐當時董建華除了八萬五外﹐亦嘗試提出過香港未來的經濟出路。
當時﹐他就提出發展高新科技﹑科研﹑第四產業和中醫藥研發的發展方向數碼港﹑中藥港這類名詞﹐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
雖然不少人曾經批評董建華提出的數碼港﹑中藥港計劃﹐是「假大空」的構想。然而﹐這些構想本來可以不是「假大空」的﹐只是香港政府願不願意直接插手幹預經濟的說。

22. 君不見南韓十多二十年前﹐汽車工業﹑家電工業﹑高新科技業乃至電影業﹐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嘛﹖人家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成就呢﹖
靠的就是政府直接注資﹐建立國營及公私聯營的企業去進行開發﹐等待這些產業發展日漸成熟之時﹐才國退民進。
因為尋找經濟新出路是燒銀紙的玩意﹐燒銀紙很多年才開始轉虧為盈﹐所以由國企或聯營模式開發﹐才有機會成功。
***現在大陸的輕﹑重工業發展﹐也模仿著南韓模式經營著而事實上﹐大陸在IT和高新科技領域上的發展水準﹐突飛猛進。***
香港呢﹖董建華有長遠的經濟構想﹐但香港人又迷信經濟自由主義﹐政府又堅持奉行積極不幹預政策﹐自己綁手綁腳。
如果香港走南韓模式的話﹐不是有一幫信奉佛利民的龜(原文照錄)孫子破口大罵﹐就會有一堆政客在鑽空子﹐說政府官商勾結
事實上﹐在泡沫經濟重臨香江的今天﹐我們更見到董建華當年的遠見
董建華的經濟構想﹐如果能依照南韓模式去開發的話﹐經過回歸十年的打造﹐現在成績已經出來...
正是因為這些構想變成了「假大空」﹐現在香港的高新科技已落後於大陸﹐珠三角在製造業開始向內陸省份遷移之際﹐已在搞經濟轉型﹐同時發展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
大家不妨看看騰訊的股價作價多少﹖每年除稅後純利還有多少﹖大陸製的手機﹑電腦的技術含量...有哪一點現在的香港比特來﹖
雖然在高新科技和IT產業上交了白卷﹐但中醫藥成藥研發方面﹐我們也開始看到一些成果來。證明了﹐其實董建華的經濟構想﹐本來就不是假大空。
董建華﹐他只是政治公關上的一個白癡﹐但他絕對不是一個老懵董。
我至今依然認為﹐董建華是一個好特首。
可是﹐在這個所謂的資訊年代﹐控制著媒體話語權的人﹐主導著社會的輿論。
一個政治公關白癡的人﹐就會被人認為他是一個無能者。
樓市為何炒風再現﹖八萬五為何最終會不存在﹖居屋為何會停建﹖「假大空」為何始終是「假大空」﹖香港經濟為何除了炒賣繼續迷失﹖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為何一個有政治遠見的領袖會被一群傻蛋趕了下臺﹐換來了一個世界仔﹖
是我的老朋Saito說的「香港地運已盡」﹖是港英政府回歸前建新會展﹐設了靈龜入海之局﹖
都不是,一切﹐都只不過是香港人作的孽

23. 十三次補充。必須推薦中環一代威靈頓街啊。去香港旅遊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要老去旺角吃小吃和購物了,旺角吃這塊在香港根本就是一般水準,店家更是坑爹。強烈推薦路線是
去了星光大道和海港城之後,從中間的碼頭坐天星小輪到中環(幾元港幣就可以坐船看維港)
到了中環出來走一下是IFC,要買蘋果的可以順路,IFC地下有添好運分店(這個分店沒有進入米其林,但是沒時間去總店嘗試的可以試一下)樓上有正鬥粥面專家也是米其林推薦店。從IFC最右邊的門出去有一個上山天橋,沿著隧道走一點就到了威靈頓街了,下天橋路邊有蛇王芬,米其林推薦店,叉燒飯非常贊。然後轉入為威靈頓街,粘仔記的雲吞可以試試。蓮香樓和鏞記聞名中外,王府的北京菜不錯,還有個越南菜和一個日本拉麵也是米其林推薦店(名字忘記了)。整個中環有21家米其林店,其中三家米其林三星。中環大概也是這個世界上米其林和米其林三星最密集的地方吧。。

24. 十四次補充。關於政改其實結局並不意外,唯獨一個建制派退場的插曲增加了不少談資。其實作為一個對香港過客來說,個人覺得其實泛民實際上應該講究策略,用支持政改方案,換取廢除功能組別,議員全部按照選區直選。這樣就可以誕生一個讓中央滿意,又有一定民意基礎的特首(如果公民提名投票選出讓中央不滿意的特首,只會導致雙輸),而泛民可以利用立法會的優勢監督政府,維護民主。中央有臺階下,泛民可以取得立法會優勢,香港可以走出了民主選舉的第一步,給國內做個示範。

25. 
十六次補充。有香港人回復說認為香港大學升學率低是好事,社會並不需要太多大學生。其實這個觀點可對,也可不對。
那是因為香港升學率低,除學霸以外的人就是你所說的靠補習班提升競爭力。我覺得你說的也沒有錯。
我個人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反而近年所增加的大學學位才是不必要。香港本來就對大學畢業生沒那麼大的需求,學位增加後跑出一堆人來說大學畢業了也找不到工作,罵社會罵政府。其實真正原因就是競爭力較低的那一群人的學位本來對香港來說就是不必要的。

26. 
為什麼說對,確實香港支柱產業是金融業,物流業,旅遊業,房地產業,文化產業。除了金融業外,其他從業人員並不需要太高學歷。除了這幾個支柱產業之外,香港其他產業都很薄弱,對於大學生的需求並不多。而且香港一般的工作,並不需要太高學歷要求,就可以月薪一萬多港幣起。不能買房上樓,但是過過日子,等公屋輪候還是可以。所以才會有認為香港並不需要太多大學生的說法。某種意義上也是為數不少的香港人的想法。

27. 
至於為什麼錯呢?這實際上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一個人要跨越階級壁壘,最低門檻的做法,就是上大學。大學可以讓一個人視野變光,可以建立起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建立一些學習和分析諮詢的思維。具體到了香港這個城市。如果擁有大學學位至少給予了一個可以脫離階級,跳出鳥籠的機會。

28. 
為什麼這麼說呢,香港很多所謂的高薪,例如月入一萬六的洗碗工之類的,是建立在香港這個環境這裡。這些洗碗工只能在香港拿到一萬六,跨過深圳河,洗碗工能拿個3000算不錯了。也就是說這個洗碗工並不是他具有很高的競爭力,而是只是因為他在香港這個地方。離開香港,可能不要說一萬六,一千六都不一定能保障。但是再看看一個在深圳拿一萬六的人,他可能是騰訊的程式師,華為的工程師,招商的金融從業人員。這些人哪怕離開深圳,去北京,去香港,甚至去美國繼續從事他們的工作,他們的收入都不會降低,哪怕是去二三線城市,只要從事回其原來主業,收入未必比在深圳高,但是在當地都會屬於高薪職業。

29. 
這一萬六的洗碗工和一萬六的碼農,有個根本區別就在於擁有大學學歷這一點,後者會因為這個獲取了具有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競爭的資本,取的了能夠為自己謀生和面對競爭的技能,可以面對更廣闊的世界。而前者只能局限在香港的這個城市,因為他沒辦法離開。

30. 
香港人不需要讀大學可以生存是對的,香港不用太多大學生也是對的。但是香港讀了大學能夠讓你可以面對更廣闊的世界,讓你擁有擺脫香港這個畸形的鳥籠的機會。
一個香港貨車司機的兒子,中五,中六畢業後考不上大學很可能就子承父業去開貨車,階級繼續固化。而另一個香港貨車司機的兒子如果考上大學,那麼他機遇和機會就會比前者更多,世界更廣了。

PS
:某些人喜歡抖香港人均收入高的數字~不過我想問問這些數字包含香港的菲傭,南亞裔工人的收入麼?如果北京,上海統計收入不算非本市戶籍人口,估計會被噴成翔吧。。
編輯于 2016-06-13
20868贊同

31. 作者的分析及說法並非完全凖確,但相當大部份値得大家好好思考。(希望不會太多議題推出,令大家難以消化。但這篇是有點時間性的,中環街市專欄的原意,應在1/7前發表)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