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Re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Date: 2019年1月16日週三 下午10:01
Subject: Re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fls@devb.gov.hk>,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傳來一篇文章及一個圖像(附件),囑咐我在此公開給大家參考。雖然文/圖言詞可能有點偏激,但某程度却道出實際情況。

2. 填海是無可替代最佳選擇\陸文英
時間:2018-11-07 03:16:55來源:大公報

3. 這些年來,但凡政府為經濟發展,為民生改善而提出新設想、新計劃、新方案,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政客們即群鴉聒噪、蜩螗沸羹,這些人以為只要挑起社會爭拗,聲勢足夠浩大,就能鼓動民粹,蠱惑誤導乃至控制民情輿情,對香港社會和發展產生逆反性的影響,從而達到其「反中亂港?」目的。

4. 為了詆毀「明日大嶼」計劃,他們胡謅這是「為香港進一步大陸化」和「為大陸來港新移民」而建設,他們忘了,開發大嶼山早在回歸前就已有此設想和議論。

5. 七十年代港英政府選定赤鱲角為新機場選址前,當局便有發展大嶼山的構思。八十年代初,當局並曾進行《北大嶼山發展調查》研究,在1983年發布的該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的草擬最終報告中,就建議在梅窩及坪洲一帶的水域填海發展東大嶼山新市鎮,容納近70萬人口,並建隧道連接港島。起碼說明填海發展大嶼是一個科學合理的選擇。填海造地不僅不存在產權糾纏問題,並可以一次性獲得面積廣大的整片土地,對香港而言是無可他替的最佳選擇了。所以當港英當局提出該設想時,社會平靜並無異議。這些政客們更遵循對港英政府唯唯諾諾慣性,沒有誰會提出半句反對言辭。同是那塊海域,同是填海造地問題,他們在反「明日大嶼」計劃自我標榜的「客觀性、為公心」哪裏去了?

6. 很多反對派在抵制「明日大嶼」計劃時,往往喜歡泛泛的大談香港有多達42平方公里(即4200公頃左右)的閒置農地或廢棄工業用地,聲稱轉向充分利用這些閒置土地遠要比在大嶼山填海更實際和具效益雲雲。這些信口開河又健忘的政客們大概又不記得他們曾如何猖獗挑動新界村民,大力反對特區政府發展新界北、東北地區徵用農地時的醜惡表演了。

7. 香港回歸後,由於包括「八萬五」的多項擴展居屋計劃因反對派作梗告吹,政府經一再籌謀,又提出發展新界古洞北、粉嶺北等新區,以提供61萬個房屋單位。許多居住困難的基層市民都翹首以盼,期望該計劃早日實施。而反對派政客們打從特區政府一開始提出新界東北新發展規劃,就質疑政府發展此區的企圖是什麼?他們散布謠言,說在與大陸接壤的東北邊界地區發展新市鎮,為的是使香港和深圳相連,以加快新界東北「大陸化」、「赤化」。

8. 在政府第三次有關諮詢大會時,受反對派挑唆主使下,數千人衝擊立法會。201466日,立法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前期撥款申請期間,立法會內反對派議員提出大量臨時動議瘋狂「拉布」,致使撥款一直未能表決,會議大廳內吵鬧紛擾一片混亂……上百名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示威者則在外配合,多次發難強行衝擊,最後再次非法佔領立法會大廳,政府不得不出動警力以維持秩序。

9. 事實上,如同開發大嶼山計劃一樣,發展新界北也是港英時代就已有的構想。港英政府自1990年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便開始研究新界東北的增長潛力。回歸後鬧騰得如此兇悍的反對派政客們當時為何銷聲匿跡、不置一辭⁈更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初自詡和高喊「要為新界村民農地不被政府徵用收回而不惜流血犧牲」的原來那班政客,在這次反對「明日大嶼」計劃中,一反「新界收地損害私產權和破壞農業」的原有立場,搖身一變竟成了要求政府徵收農地作市民居屋用地的發起人和最積極的倡導者了!前是而今非,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奇怪嗎?矛盾嗎?為了達到「反中亂港」政治目的,他們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以拋棄原則理性,可以不要臉皮人格,他們為了誰?他們的圖謀是什麼?不是昭然若揭,毒心盡顯了嗎!

10. 填海造地並不是什麼新事,放眼維港兩岸,港九市區大多數街道皆由填海得來,可以說沒有填海就沒有今日香港。社會總要前進,時不待我,機不可再失,若港人依然死抱着負面的舊思維,畫地為牢,故步自封,香港的沉淪必非虛言也!

11. 「明日大嶼」是長遠規劃,但也可兼顧助解房地產燃眉之急,遠水可汲,近水可得。這一願景之可期可貴,就在於該規劃之敢於開拓,敢於謀新天地、做大文章,敢於衝破阻力,脫穎而出;在於此大計之腳踏實地,精心謀劃,既從舊格局老經驗中有所繼承,又不拘泥於舊模式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我們相信「明日大嶼」必將有助香港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

12. 相信反對派一定念念不忘粉嶺高球場,何不跳出框框,考慮建造一個全球最醜陋的,被高牆包圍的高球場,就如以下:獅子山學會倡粉嶺高球場外圍建屋 料可供10萬單位
撰文:王潔恩  2018-04-08 20:22  最後更新日期:2018-04-08 20:22

13. 成員王弼指出,現時香港已發展的土地只佔24%質疑香港欠缺土地的說法。他指出,早前曾與建築師及專業人士研究,建議於球場外圍建204幢樓宇,估計提供10萬個單位,每幢大廈的高度平均60層。他假設每個單位入住3人,人口已達30萬人,成為新將軍澳社區。他指出,此舉不單可保留高球場,亦可充分使用現有資源。對於此方案或會出現「屏風樓」,他指樓宇可有高有低,而每5座樓宇的中間,將會興建公共設施,如學校及社區設施等。他又指,單位及樓宇數目亦能給予公眾檢討。

14. 但現有的交通及各種配套能否應付?


16. 本身公司位於黃竹坑的朱沛坤,一直留意到南港島線通車後仍有剩餘的運載力,加上未來或會籌劃興建西段接駁至西營盤,故建議在該區打造「智慧結構建築城」,以兩至三幢為一組,將十六幢智慧結構住宅大樓分布於海洋公園站及黃竹坑站四周的五幅政府用地;由於同時「借用」選址範圍的剩餘地積比率,例如黃竹坑遊樂場及四周非郊野公園範圍之山林等位置,他估計整體發展地積比率能低至五倍,合共提供達四萬六千五百個單位。
17. 他指,由於建議動用的土地均由政府擁有,相比現已提出之填海、徵用郊野公園地、利發展商農儲備等方案,爭議性將會較低,能很快付諸實行,並相信有關概念可伸延至其他地區應用。對於建議的摩天住宅較同區建築為高,他認為香港過去在土地供應充裕之下,才沒有把建築物建得那麼高,但由於香港的缺地問題已日益嚴峻,城規會或有需要微調當區的建築物高限作配合。

18. 學會另一前會長陸宏廣建議揀選一些面積達5公頃的用地,於當中的一公頃興建樓高約100層的住宅大廈,估計每座可提供8400個單位。連結:1.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80506/bkn-20180506013010489-0506_00822_001.html 2.

19. 「土地專責小組的報告」,是非常扎實可取的長遠策略,兼顧多方面要求。可惜仍避免唔到反對派的挑剔,所以才提出以上1218段的stopgap solution(s),希望可以較快達到近期建屋目標的「概念建議」。就算這些「建議」得以落實,香港仍須考慮逐步落實「土供組的報告」。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TFLS <tfls@devb.gov.hk>
Date: 2019
111日週五 下午1:09
Subject: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o: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於20184月至9月舉行了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題的公眾參與活動,廣邀社會各界就18土地供應選項及其他土地供應議題發表意見。經整理及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意見後,專責小組已於20181231日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向行政長官提交題為《多管齊下,同心協力》的報告。
 
專責小組的報告及其附件已上載專責小組網頁(www.landforhongkong.hk),供公眾參閱。專責小組感謝社會各界於公眾參與活動期間的積極參與及向專責小組提出寶貴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秘書處

The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ask Force) conducted a public engagement (PE) exercise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8.  Entitled "Land for Hong Kong: Our Home, Our Say", the PE aimed to invite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offer their views on 18 land supply options and other land supply-related issues.  After consolidating and studying all opinions received during the PE, the Task Force has submitted a report on land supply strategy and land supply options to the Chief Executive, entitled "Striving for Multi-pronged Land Supply", on 31 December 2018.

The Task Force report and its appendices have been uploaded to the Task Force's website (https://www.landforhongkong.hk/en/index.php) for public viewing.  The Task Force would like to express gratitude fo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ir valuable opinions offered to the Task Force during the PE.
 

Regards,
Secretariat,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93)-希望全社會能好好做點實事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Date: 2019年1月10日週四 下午3:20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93)-希望全社會能好好做點實事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fls@devb.gov.hk>,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過去三十多年,全港發展策略(TDS)及其後各種檢討、修訂、反覆諮詢等等,可從下面的電郵看到,由於太多不同意見或反對聲音,發展情況往往大幅落後於形勢。希望這次不會再重蹈覆轍。

2. 香港的策略性規劃有相當長的歷史,早於七十年代初期我們已制訂了「香港發展綱略」。此後,更在1984年制訂首套名為「全港發展策略」的概括土地運輸發展大綱,為香港九十年代的城市發展提供指引。經過1986年和1988兩次小規模修訂,當局在1990年決定對「全港發展策略」展開全面檢討。檢討的研究工作於1996年年底完成。經過廣泛的公眾諮詢工作後,其最後報告在1998224日獲得行政會議通過。

3. 在檢討的最後報告發表後,香港面對多項新的變化,例如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由內地來港人士可能大增,以及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都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必要進行新一輪的檢討。

4. 有關部門建議把當時最新的全港性發展規劃大綱命名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

5. 其實在1993年的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檢討(8/1993?)已經有過在東大嶼造地填海的構想,只不過可能是作為其他用途而已。請參考以下連結: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swnt/final-report/figures/fig1-2.gif

6.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eo@ceo.gov.hk>
Date: 2016610日週五 下午6:11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213)-温故知新(2)
To: George Luk 

George:

5
31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sppd@pland.gov.hk>
日期: 201668日 下午5:33
主旨: Re: Fw: 給特區的信(213)-温故知新(2)
收件者: 

陸先生:

您於2016531日發出的電郵已收悉,並已轉交規劃署跟進。

本署現正更新2007年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名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我們會參考您的寶貴意見及適時向公眾進行發佈及諮詢。

謹此感謝你對這項研究的關注。

規劃署策略規劃組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 Luk  
Date:   31/05/2016 03:43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13)-温故知新(2)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為了讓大家能以連貫的角度去看看香港近幾十年的規劃及進度,所以這一趟特別附上[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的整封回覆。希望不會浪費太多大家的寶貴時間。因為全港的發展不單單是一兩個局或部門的努力,而是所有公職人員加上全港市民的通力合作而得出的成果。

2. 以下摘自「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團成員 葉嘉安教授」於 2013-03-01 
發表的文章(政府應盡快檢討「2030規劃」),連結: -- http://www.dashun.org.hk/ct/article_details.php?id=144    
2001年,政府就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展開合共三期公眾諮詢,並於200710月出台「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最後報告(下稱「2030規劃」),「2030規劃」就未來三十年的環境,經濟,人口,與內地關係等方面做出預測和應對方案,其目的是確保下一代能得到所需的資源,維持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享受優質的生活。

3. 不過,鑑於近年內地經濟發展騰飛,歐美經濟衰退,整個全球經濟環境跟2007年「2030規劃」預測的情況有很大差異。由於內地人口來港購物及投資比例大增,遠超當初政府估計的數字,因而打亂港府最初的發展策略,加上港府部份政策只顧滿足硬性指標,未能透視全港長遠發展,導致人力及經濟上遭受損失。為此,筆者(葉嘉安教授)認為政府應儘快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
一、檢討「2030規劃」;
二、在「2030規劃」中研討發展優質環境的相關藍圖。

4.  當年預測已過時:當談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制訂全港發展策略(TDS),建立了一套涉及土地使用,環境,交通的基礎。制定TDS時,內地經濟改革剛開始,到1990年代初期,內地經濟開始起飛,TDS很多跟內地經貿發展相關的預測已經過時,所以須作檢討,於是於1998發表「全港發展策略檢討」。

5. 不過,「全港發展策略檢討」只實施兩年, 2000年便展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並於2007年以「2030規劃」取代TDS為香港的發展藍圖。由此可見,內地的經濟發展比我們的發展策略來得快,因而政府需要經常檢討本港的發展策略。

6. 在制定「2030規劃」時,中國的GDP還是落後於歐美日經濟強國;到2005,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到2010更超越日本,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人均GPD亦升至超4000美元;有些經濟發達地區,還超過10000美元,逐漸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7. 內地很多大城市每年的建築總面積比一些歐洲國家的總面積還要多,難怪全世界的商家,建築師,規劃師和相關的專業人士都跑到中國來。
2030規劃」預測香港到了2030年,人口將達到840萬以上;根據2012年人口統計分析,得出2030人口只達到810萬,840萬的預測目標將會延遲十一年,即是到2041年才實現。由此可見,大部分數據存在較大變數。

8. 在與內地的關係上,港府未能盡早預測自由行的龐大人數增長,及其帶來的影響;也未能預測中國GDP、人均GDP的迅速增長;也未能預測中國部份城市的經濟轉型及崛起……,以上因素說明,「2030規劃」中的部分資料已經過時,適時檢討便顯得十分重要。

9.  利用前海發展機會:面對以上不利的外圍因素,筆者希望政府能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並在以下方面作出改善:
一、加強與內地政府溝通,協商關於水貨客問題,只有兩地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貨客問題,以維持香港人慣有的消費模式。
二、利用內地發展優勢,考慮在新界西北區建立次商業中心區(CBD),這樣既能利用深圳前海的發展項目,提供經濟動力,亦能方便北區市民在本地區工作,生活,減少交通時間;前海是國家一重點項目,通過政策帶動市場,再由市場帶動發展,可說限制少、發展速度快。我們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既可推動經濟發展,亦可以減輕長久以來因新界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人口與就業區位不匹配的問題。

10. 2030規劃」還有研討優質環境的策略。香港市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質素,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居住環境質素與環境保育是一個「魚與熊掌」的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便須改善土地的供應。筆者認為,發展新界農地是個較為可行的改善土地供應問題的方案,雖然當中涉及環境保育及土地擁有權的問題,但只要政府作出諮詢,讓市民真正得到利益,必然能減少來自鄉議局及環保團體的壓力。

11. 另外,許多新界的貨櫃場可使用多層建築垂直旋轉貨櫃放置技術,這樣便能大大提高土地使用率。當然這些發展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去配合才可以成功。

12. 隨著內地的迅速發展,香港市民要實現當初2030的目標將越來越困難,如果政府還不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計劃將趕不上變化,我們將離2030目標越來越遠。(以上大舜政策研究中心的部份提議好像正在研究或進行中)

13. 2015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更新2007年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探討香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以及土地及基建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香港最新的需要。

14.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推算,香港人口持續增長,估計人口將由目前的719萬人增至2041年的847萬人(即每年0.6%的增長)。香港的住戶數目則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由目前的240萬戶上升至2041年約305萬戶(即每年0.8%的增長)。香港社會對各類用地(包括房屋、經濟活動及社區設施等)的需求越趨殷切。此外,市民普遍期望享有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及優質生活。同時,過去十年全球局勢的轉變,例如全球各地聯繫日益密切、創新及科技發展、以及城市之間競爭加劇等,亦令香港有必要維持其競爭優勢。

15. 更新研究取名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香港2030+》),將於《香港2030的基礎上更新全港發展策略,涵蓋跨越2030年較長遠的規劃年期。這些基礎為: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提升經濟競爭力、以及加強與世界及香港內部的連繫,以達致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願景。研究將提供跨越2030年的空間規劃框架,以及規劃、土地發展及基建發展所依循的大方向。

16. 在研究過程中,政府應以解決問題、積極務實及行動為本的態度,處理對香港未來發展至為重要的規劃問題。

17. 
研究工作及時間表: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基線檢討、整合重要規劃課題、制定及評估方案、影響評估、以及訂定策略。政府已著手展開相關的基線檢討。預期研究工作將於兩年內分階段完成。政府將會在研究的過程中訂定公眾及專業界別參與的相關細節。

18.  連結:http://www.pland.gov.hk/hk2030plus/tc/InfoRes.html 可以給大家極多有關《香港2030+》的資訊及之前的「2030詳盡的相關報告」。裏面的資料會花大家極多時間,但非常值得,因為大量的機會在其細節中。

19.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to announce Microsoft’s acquisition of Nokia, Nokia CEO Stephen Elop ended his speech saying,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Upon this conclusion, he and the entire management team publicly wept.」 是非常值得港人深思的一段說話,當時他拋下經典的一句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何故,我們輸了。」連結:https://www.linkedin.com/pulse/nokia-ceo-ended-his-speech-saying-we-didnt-do-anything-rahul-gupta (並引伸出以下的結論:
---The advantage you have yesterday,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trends of tomorrow. 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wrong, as long as your competitors catch the wave and do it RIGHT, you can lose out and fail.
---To change and improve yourself is giving yourself a second chance. To be forced by others to change, is like being discarded.
---Those who refuse to learn & improve, will definitely one day become redundant & not relevant to the industry. They will learn the lesson in a hard & expensive way.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6526日 下午5:1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
16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Date:  16/05/2016 04:01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前署理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劉勵超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在中華總商會研討會上致辭全文,概括地解釋當年至2011的13年間,香港城市規劃的新藍圖:

2.   所有規劃的工作都要建基於一套理想、目標和預期的需要,但同時也要克服一些客觀的或主觀的因素所引起的困難,也要平衡各方合理的利益。城市規劃工作也不例外,政府早在1984年已訂定一套全港發展策略,也從1993年起開始檢討這套全港發展策略,並在去年(1998年)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作為香港在未來13年(即至2011年)發展的指引。
                                          
3. 《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是一套為日後進行較詳細規劃的概括大綱,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需求為主導,再以現時的政策和標準為依據,從而希望達到四個主要的目的:
目的1:持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亞太區商業、金融、資訊、旅遊、轉口活動及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目的2:持續確保土地及基礎設施的供應充足,以應付工業、房屋、商業、康樂及經濟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3:保護重要的景觀及生態環境,並促進其價值。
目的4:減低市民所受的環境影響和改善現有的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水質、固體廢物的處理等等。

4. 決定我們如何規劃的需要是來自多方面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為了應付人口增長所帶來對住屋的需求,我們在現階段必須三管齊下地開拓土地,發展「策略性增長區」,這三管就是︰
(1)開發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北;
(2)進行填海工程;及
(3)發展現行新市鎮內的剩餘空間及進行市區重建。

5. 政府過去一年提出的多項填海計劃,惹來很多反對的聲音。反對填海的人,批評政府不積極發展新界,卻去填海。這個批評對我們是不公平的。香港山多地少,可供發展的陸地只佔全港現有土地總面積的20%。雖然如此,持續發展新界經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政府現正積極研究如何增加新發展的新市鎮,例如將軍澳、東涌、大壕及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話,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可多容納17萬人。此外,政府已開展了兩項大型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探討新界西北及東北的發展潛力。目標是要在2011至2014年間,在新界發展多個「策略性增長區」,以容納32萬人口居住。

6. 按現時規劃,在香港現在(98年)至2007年以後所準備開發的土地,將會接近二千三百公頃,當中,只有近780公頃位於香港和九龍這些市區地方,而約一千五百公頃的土地則來自新界。換言之,從開發新界所得的土地,是從填海所得的兩倍半。政府會致力將稠密擠迫的都會區的人口慢慢分散到新界,目標是在2011年把目前新界佔全港人口的35%的比例增加至45%。

7. 不過,開拓新界土地,因為往往涉及複雜的收地問題及需要興建龐大的配套運輸及基建設施,發展時間可能比填海多出十年或以上。況且,我們也不應把整個新界變成一個龐大的石屎森林,取代我們的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因此,除了發展新界之外,我們有實際需要在某些地點進行填海。填海工程除了可以幫助舒緩短期及中期的土地及房屋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一些只能靠在某些策略性地點創造新土地才可解決的發展問題。

8. 舉例說,在中環及灣仔建議的填海工程,是要提供土地興建主要的運輸基建設施,以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是不能把它搬到新界去解決。同樣,雖然政府會在中環和尖沙咀等傳統商業區以外的地方規劃新商業中心加強各地區就業機會的平均分佈,減輕上下班時對公共運輸和交通造成的壓力。但根據我們研究所得的結論,中環填海區可提供的甲級優質商業用地所發揮的經濟功能,都不是本港其他地區在未來的十年八載所能取代的。可惜這個比較長遠的看法,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中,並未獲得各界人士認同。

9. 此外,也有很多人批評以舊啟德機場為骨幹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涉及過度填海。其實跟中環填海和其他發展項目一樣,政府在未提出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之前,是經過詳細研究,平衡各方的利與弊之後才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的構思特色,是利用原來啟德機場舊址的土地及已建的道路網絡,帶動附近舊區重建,從而滿足香港在未來16年32萬人的房屋需要。在九龍灣填海更有其策略性改善交通的功能,提供土地以興建主要東西及南北走向的道路及鐵路幹線,以徹底改善九龍東西兩部及東九龍與新界東北之間的交通連繫。

10. 除了開拓新土地,我們也會積極地重建舊的市區。經過去年仔細的研究,我們經已確認了在鬧市當中有那些地區是需要重建的。這些計劃涵蓋的面積有七十六公頃之多。涉及一千四百幢舊樓,和三萬五千個家庭。而為了加快重建的工作,政府會成立一個有法定權力的市區重建局,我們現正全力籌備市區重建局條例草案,打算在本年提交立法會討論。當市區重建局成立之後,我們希望各項重建計劃所需的時間能由平均十二年縮短至平均六年,而政府亦會為市區重建計劃作出更大的經濟承擔,協助市區重建局進行目前土地發展公司因自負盈虧的營運原則而未能推行的計劃。

11.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斷推動和鼓勵重建舊的工業區。規劃署經已成立特別處理小組去積極研究如何把舊工業區的土地用途改變,由九六年七月至九八年十一月約兩年的時間,已經有約六十四公頃的舊工業用地改變為其他用途,例如商業及住宅發展用等等;另外,規劃署亦已將五十六公頃的未發展的一般工業用地,重新規劃作其他非工業用途。不過,政府也會繼續預留土地為未來發展工業、例如高科技工業之用。

12. 提到高科技工業的發展需要,正如特區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創新和科技,是可以提高生產力以及增強競爭力的。為了協助工業界推動科技發展,政府動用了三十三億元在大埔白石角興建的科學園,現正依期進行,科學園第一期將在2001年正式啟用,而其後的第二,第三期也會分別在2015年前相繼完成,香港的科技基礎設施必定會日趨完善。

13. 先進的科技除了能為香港的經濟拓展出新的領域,更能為我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其實,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政府也致力改善環保工作。環保意識也正在不同層次的城市規劃中展現出來。政府自去年九月便積極推廣「減少廢物計劃」,目的在於減少約百份之五十八的廢物繼續搬往堆填區,並把現時堆填區的壽命持續至2019年。此外,我們也希望透過環保的科技,包括焚化及收集堆填區產生的甲烷氣,把廢物轉成能量。有關的研究將會在今年3月完成,估計最快到2007或2008年時,每年將可生產二億六千萬瓦特(watt)的電量,足夠應付至少1500個家庭的需要,並同時省回納稅人每年七億五千萬元的廢物處理費。

14. 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計劃每幢大廈引入廢物分類的設施,以及增加大廈內處理廢物的空間,好讓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的工作能更有效地進行。有關的建議將透過修訂建築物條例而落實,而我們估計修訂條例將可在今年內完成。除了在廢物處理方面落力之外,在空氣質素方面,政府將悉心策劃管理有效的運輸交通,並且繼續鼓勵在鐵路投資,希望透過鐵路這種比較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減輕運輸交通對未來都市環境造成的影響。在今年年初即將開展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也是和未來城市規劃息息相關、互相呼應的。

15.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環境保護需要顧及外,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也考慮到提供一些設施,一方面既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一方面亦可加強本港對外來遊客的吸引力,例如我們剛完成了新界西南的發展策略檢討,並會在三月初向外界諮詢,討論如何在不破壞天然景色的前題下,發展大嶼山及離島地區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消閒休憩的好去處。同樣地,我們即將會開始研究發展新界東南主要是西貢區作為一個消閒和康體活動的地區。

16. 此外,在西九龍的填海區和東南九龍的發展區,我們也有計劃提供興建國際水準的文娛表演中心和體育活動場館的地方。

17. 除了旅遊業,我們也深切注意到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對作為香港經濟基石的中小型企業,以致對製造業和運輸業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持續加強與內地方面的聯繫,「香港與內地跨界大型基建協調委員會」的鐵路及道路小組對跨境的深港西部通道和伶仃洋大橋研究的工作正加緊進行。有關的研究的第一及第二期已詳細考慮這兩項運輸基建的可行性、及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等等。這項研究將在本年六月正式完成,有助於特區政府對興建這兩項基建作出決定。至於第三期的工程研究將待第一及二期研究諮詢完畢後才會開始。

18.   剛才提到房屋、環境、科技、商業、工業、旅遊以致跨境發展的需要時,大家都可能會留意到,我多次用了「持續」這兩個字。我們的廿一世紀都市發展藍圖,將會維繫在「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上。

19. 「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耗資4,000萬元的研究,預期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旨在制訂一套電腦輔助的決策機制,列出各種符合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考慮因素,幫助政府在制定和審核各項政策措施時,確保我們未來整體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研究亦會建議改變現行行政架構,以改善決策程序。

20. 各位朋友,在回歸祖國後的香港、在準備邁向21世紀的香港,面對科研發展和資訊傳遞一日千里的香港,我們要加倍努力保持她作為一個突出的現代國際都市的地位。除了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市民對他們的居住環境的期望和要求,愈來愈高。城市規劃的工作和未來城市的藍圖已不是政府的專責。為此,我們將在今年稍後時間,向立法會提交法例草案,修改現時的城市規劃條例,一方面加強市民在這方面工作的參予,一方面也精簡審批程序,使我們的城市發展能與時並進。香港是我們的家,所有市民都是家庭的成員,我們很歡迎和需要各個成員為策劃我們下一個世紀的居所共同努力的(以上摘自劉勵超先生當年的講稿)。

21. 審時度勢,「規劃」不能一成不變。在「檢討的最後報告」發表後,香港面對多項新的變化,例如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由內地來港人士可能大增,以及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接着多年的持續通縮,03年的沙士爆發,07、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樓價由97年的高峰,至03年下瀉至只得三分之一。跟着由於內地開放「自遊行」,CEPA,泛珠三角9+2及整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歐美自08年之後「大印銀紙」,全球資金泛濫等等,又令香港這個全世界最自由的細小開放的經濟體的樓價,由拾級而上,以至暴升幾倍。令原來井井有條的規劃,通通給打亂了。一切都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必要進行新一輪的檢討。

22. 此外為了提振經濟,07年政府更推出「十大基建」,另外每年的粤港合作框架會議、03/04年開始的泛珠9+2、08至20年的大珠三角九市加兩特區的另一個9+2規劃、現時的「一帶一路」,都有極大量的工作在籌劃或進行中。港人不能不跟着形勢向前推進,否則只會自我邊緣化及在多變的環境下,由領先位置慢慢墜後,相信這不是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所願意見到的。

23. 近十多年間各大傳媒及評論員的「官商勾結」、「大陸化」、「被規劃」、「被融化」等等口號,常常令公職人員(為公衆服務的人士,包括公務員、各級議員、各種公務委員會的非公務員及各NGO員工等等),做事或做决策時,常常自我審查,議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至各種措施及硬件,追不上社會的發展及需求。現時社會上種種深層次矛盾,及因成本上漲而大幅追加的費用,都是整體社會須要付出代價的一大原因。

24. 由於港人沒有時間去深入瞭解各種社會、民生、經濟、地緣政治等問題,很多時候,將問題過份簡單化:永遠都覺得政府做得不夠快、不夠好。若只講規劃,不能好好推行落實,猶如紙上談兵。但不能事事都等到全民普選推行之後,才可進行。

25.  落實規劃,需要時間、人力、資源及要分階段,其實手頭已有的規劃,根本現有的公務員人手,是不太可能應付得來。因為大陸的發展及世界金融體系的變化,實在太大。一般政團及報刋、傳媒,為令受衆容易接收到,往往以簡單口號,令市民對前景覺得模糊不清。往往將問題歸咎於沒有民主選舉,議事堂却常常議而不决,或歸咎大陸方面不跟香港協調。

Regards,

George Luk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201919日週三 上午10:19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292)-大陸事事都設置無理關卡?
To: George Luk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於20184月至9月舉行了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題的公眾參與活動,廣邀社會各界就18土地供應選項及其他土地供應議題發表意見。經整理及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意見後,專責小組已於20181231日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向行政長官提交題為《多管齊下,同心協力》的報告。
  
專責小組的報告及其附件已上載專責小組網頁(www.landforhongkong.hk),供公眾參閱。專責小組感謝社會各界於公眾參與活動期間的積極參與及向專責小組提出寶貴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秘書處


The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ask Force) conducted a public engagement (PE) exercise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8. Entitled "Land for Hong Kong: Our Home, Our Say", the PE aimed to invite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offer their views on 18 land supply options and other land supply-related issues. After consolidating and studying all opinions received during the PE, the Task Force has submitted a report on land supply strategy and land supply options to the Chief Executive, entitled "Striving for Multi-pronged Land Supply", on 31 December 2018.

The Task Force report and its appendices have been uploaded to the Task Force's website (www.landforhongkong.hk) for public viewing. The Task Force would like to express gratitude fo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ir valuable opinions offered to the Task Force during the PE.

Regards,
Secretariat,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292)-大陸事事都設置無理關卡?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人: George Luk 
收件人: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抄送: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傳送日期: 2019年1月3日星期四 下午6:35:23 [GMT+8]
主旨: 給特區的信(292)-大陸事事都設置無理關卡?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在給特區的信(151)中的末(21)段,點出電郵中所述各項大型全國性(當然包括港、澳、台)發展規劃,將是近200年來中國大陸最有機會追上世界前列位置的時候,亦是「全人類史上最龎大的發展」。稍有差池/錯失,這幾任北京政府便會被評為「歷史罪人」(因捉到鹿都唔識得脫角),所以每一個可能造成過失的機會,他們都想清除,將失敗的機率減到接近零。正因如此,他們會將香港這幾年來泛民的抗爭,包括立法會內外的不合作運動、佔中事件及極少數人攪的港獨舉動,視為「挑戰國家安全」;這點很多泛民人士絶對摸不著頭腦,覺得北京及親中人士亂扣帽子,強加各種各樣不合理條件,在政制問題上無理落閘,滴水不漏。

2. 如果在這些龎大工程/發展中,稍有閃失,不但達不到原定的目標及進度,還大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中。但不改革、不前行,國內(近十四億人)的各種社會矛盾及問題將難以解決。另外因為地緣政治、各國的不同利益盤算及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大陸只有向前邁進,不可能有停滯或退步的「奢侈」。

3.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呈現出“壓縮餅乾式”的發展特點,歐洲國家當初用兩百年才走過的路、達到的發展水準,中國大概用將近40年的時間就達到了。他們在兩百年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在將近40年當中全部都要面對,人家用兩百年時間來解決問題,我們沒有,一共只有40年時間,所以來不及解決老矛盾,新問題又產生,新老矛盾交織在一起。

4. 這就使得很多新舊問題積累下來,交織在一起,有些領導幹部也比較無奈,現任領導說,這個事情又不是我惹的,甚至是前任的前任惹下的,在他們手裡沒解決,一直拖到我這裡,積累下來那麼多事情,很複雜也很難解決。

5. 所以,大陸是沒有時間餘地,問題越複雜,困惑越多。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帶來的新矛盾和新衝突,導致各種各樣的思想困惑。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困惑,就會動搖執政共產黨關於旗幟和道路的信念,動搖他們的政治信念。請重温以下更新了連結的舊電郵。

 6.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56日 下午9:36主旨: 給特區的信(151)-轉變發展與增長模式(2030年的中國)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2012227日,一份研究報告建議中國轉變發展與增長模式中國須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通過企業、土地、勞動力和金融部門改革,加強民營部門,開放市場以促進競爭和創新,確保機會均等,籍此實現形成新的經濟增長結構的目標。

2.  這是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編著的一份研究報告的部分重要結論,報告列舉理由建議中國採取新的發展戰略,調整政府和市場、民營部門以及社會的作用,以達到2030年建成高收入社會的目標。
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告提出了中國應對未來二十年所面臨的風險的措施建議,這些風險包括短期內出現硬著陸的風險,以及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數減少、不平等程度上升、環境壓力和外部失衡構成的挑戰。

3.  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說:“中國領導人已認識到,中國的增長模式在過去30年非常成功,但需要加以改變以適應新的挑戰。他說:“改革具有充分的理由,因為中國現已到達發展道路上的一個轉捩點。管理好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轉型充滿挑戰性;此外,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全球環境很可能仍不確定且跌宕起伏,轉變戰略的必要性就顯得愈加重要。”他說:“中國有機會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促進包容性增長,同時防止進一步侵害環境,並繼續努力成為國際經濟中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4.  報告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出六大戰略方向: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加快開放型創新步伐;推進綠色發展,變環境壓力為綠色增長,使之成為發展的動力;增進機會均等,擴大面向全民的衛生、教育和就業服務;加強國內財政體系及其現代化;將中國的結構性改革與國際經濟變化聯繫起來,與世界各國建立互利共贏關係。

5.  佐利克說:“報告結論的中心內容是中國需要推進國內金融基礎的現代化,在各級政府建立一個公共金融體系,這個體系具有透明度和可問責性,在更精簡、更強有力的機構監管下運作,協助為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社會議程提供融資。”“有了更強大、更靈活的金融部門,促進創新,以綠色增長為發展動力,改革議程就能帶來國內增加就業和提高生產率的機會,同時也為外國企業帶來新的機會。”

6.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著中國到達在目前經濟結構中以目前技術水準所能帶來的增長極限,中國的增長速度在2030年之前將會逐漸下降,這一點也得到研究報告結論的支援。報告主張,中國的決策者須從只注重增長的數量轉向兼顧增長的品質。

7.  報告列舉理由建議政府重新界定其職能——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制度、規則和法律上——以促進高效生產,促進競爭,減少風險。報告建議重新界定國有企業的作用,打破某些行業的壟斷,實現所有權結構的多元化,降低私營企業進入的壁壘,疏通中小企業的融資管道。

8.  改革須包括推進銀行系統的商業化,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深化資本市場,進一步建立獨立的、強有力的監管機構來支持中國的金融部門最終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未來二十年的金融部門改革應該是果斷、全面和配套的改革,按照一個合理排序的路線圖推進。一個優先重點是按照市場原則推進利率的自由化。

9.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優先重點須放在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推廣土地登記和租賃。為了配合勞動力市場改革,改變戶籍制度(戶口制度)是一個優先重點。雖然戶口制度改革的進展還取決於通過財政體制改革平衡各級政府的收入籌措與支出職能,但須開始著手,並在2030年前完成。

10.  為了加快創新速度,報告主張加大力度建立覆蓋全國的研究網路,採取措施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及其與全球網路的聯繫,配合加強法制和智慧財產權執法。報告指出,形成這樣一種開放型的創新體系是從全球創新網路中充分受益的先決條件。

11.  中國要推進綠色發展議程,就需要著眼於長期的市場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居民走向綠色。這包括增加公共投資,改進法規的設計和執行,與稅費、可交易的排汙許可和配額、綠色生態標籤等市場激勵機制相互配合。中國實施嚴格且有效的政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就可能成為全球綠色技術的領導者。嚴厲的減排政策,如碳交易、碳稅等,可以刺激綠色技術創新。

12.  報告指出,要扭轉不平等程度上升的趨勢,中國需要把重點放在建立適合2030年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上,尤其要重視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報告闡述了提供“靈活安全性”的理由,這可以包括養老金和失業保險制度改革,使職工在年老或失業時得到妥善幫助,也可以確保養老保險的全面覆蓋,尤其是對農民和城市裡的農民工。報告還告誡說,要把目前城市同等水準的服務和社會保障擴大到超過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村居民和農民工,會給財政帶來很大負擔,實施時須審慎。

13.  為了給中國今後幾十年的優先重點籌資,也為了應對外來衝擊,報告建議進一步推進財政體系改革,包括提高收入籌措的效率,改革政府間財政關係,以及加強公共支出的效率。在財政收入方面仍有尚未挖掘的潛力,可以通過提高對能源消耗的稅收,收取國有企業的紅利,徵收個人所得稅、機動車稅和房地產稅等方式挖掘潛力。

14.  報告建議了改革的順序,提出了見效快和應對短期風險的措施建議。報告認為,將改革計畫建立在社會各層面充分參與的基礎上,改革就能獲得更強有力的支持。最大的風險來自既得利益者試圖阻礙改革。

15.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中的一個關鍵的利益攸關方,可以考慮如何將自身的結構性改革與全球為實現再平衡而進行的變革聯繫起來。中國應支持自由貿易,支持有關投資的多邊協定。中國的長遠利益取決於全球自由貿易和一個穩定、高效的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依靠多邊框架來幫助塑造全球治理議程。

16.  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大,加上其經濟規模和作為全球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可能會使得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避免。但人民幣是否會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將取決於金融部門改革的速度、改革能否成功,以及資本帳戶開放的情況。


18.  現時一般人存在對經濟下行的憂慮,如GDP增長的質量及新常態的7%增長率,以致逐步放緩至2021年之後的5.9%及2025年之後的5.0%,均在報告內不同篇章被審視過。由於GDP的體積日趨龎大,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早已在預計之內)

19.  中國在大清帝國的乾隆中後期步入衰敗之後,以至頻臨被列強瓜分,過去近兩個世紀的積弱,乃至近年才站穩陣腳,開始以「後發優勢理論」[大陸學者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並闡述了“後發優勢驅動假說”,指出後發地區通過引進、模仿、學習 (包括技術和制度兩方面)可獲得後發利益(Late-developing Advantage),從而具有「後發優勢」。由於其「學習成本」(Learning cost)大大低於「創新成本」,使後發優勢(包括技術性後發優勢和制度性後發優勢)不小於先發優勢。這種由後發利益而具有的後發優勢是後發地區追趕式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因。]

20.  先前提及的《中國: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http://www.worldbank.org/content/dam/Worldbank/document/EAP/China/urban-china-overview-cn.pdf
建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29641
再加上這個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及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046 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等等若得以落實,極端倚賴長期安穩的社會及中外政治環境。)

21. 而這將是近200年來中國大陸最有機會追上世界前列位置的時候,亦是「全人類史上最龎大的發展」。稍有差池/錯失,這幾任北京政府便會被評為「歷史罪人」(因捉到鹿都唔識得脫角),所以每一個可能造成過失的機會,他們都想清除,將失敗的機率減到接近零。正因如此,他們會將香港這幾年來泛民的抗爭,包括立法會內外的不合作運動、佔中事件及極少數人攪的港獨舉動,視為「挑戰國家安全」;這點很多泛民人士絶對摸不著頭腦,覺得北京及親中人士亂扣帽子,強加各種各樣不合理條件,在政制問題上無理落閘,滴水不漏。其實是大家對事物,各有不同見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用文明一點的說法叫做“位置決定想法”。一個人坐什麼位置,往往決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範圍。

Regards,

George Luk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eo@ceo.gov.hk>
Date: 2018
1231日週一 下午3:12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291)-中美博弈背後的思考(2)
To: George Luk 

George: 

日前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來郵。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