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397)-填海造地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0年11月23日週一 下午8:04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97)-填海造地
To: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Nip Tak Kuen <scsoffice@csb.gov.hk>, Mr. TSUI Ying Wai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Prof. CHAN Siu Chee <sfhoffice@fhb.gov.hk>, Luk dixon <hk66806686@gmail.com>, George1 Luk 

馬建堂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以下兩條連結可供大家參考,填海是否倒錢落海:

A) 明日大嶼的主要用途,未來商業中心及全港交通樞紐(打通全港各大區域的交通幹道):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8%8E%E6%97%A5%E5%A4%A7%E5%B6%BC%E5%8F%AA%E6%9C%89%E4%B8%80%E5%80%8B%E7%94%A8%E9%80%94%EF%BC%9A%E6%9C%AA%E4%BE%86%E5%95%86%E6%A5%AD%E4%B8%AD%E5%BF%83-244106 

明日大嶼這個惹火的議題,因為前Tom.com行政總裁王兟在各大報章刊登頭版廣告,以全民一人一股的形式,去作興建,因而又再炒熱起來。
 

查這議題的內涵根本十分簡單,我不明白為何大部分的政客、評論員、市民如此愚蠢,爭拗多時,提出的都是笨蛋的問題,笨蛋的答案。我最討厭的,莫過於區諾軒,皆因我從家中出門,永遠見到他大大的一張橫布,寫著甚麼「萬億落海」之類,心想,哎哎哎,這個人真笨得要命,居然還可以當選立法會議員,這也可以證明了,人們也是如何的蠢。


說穿了,「明日大嶼」的成本效益很簡單:如果用來起公屋和居屋,肯定蝕硬,皆因無論用甚麼土地來建居屋公屋,都是蝕梗的。但如果用來建貴價樓宇,以香港的樓價之貴,則是必然賺梗……香港的土地如此之貴,不管填海的成本有多高,又怎可能蝕本呢?


現在講到冼師傅所講的「今日大嶼」,可以即時使用,比十幾廿年才初步建成的「明日大嶼」,更能解決市民的即時居住需要。這當然是卓見。


但其實,之所以以前土地不足,一來是前朝政府設下了太多的造地關卡,搞一塊地要十幾廿年,只要拆牆鬆綁,簡化造地手續,不難解決問題。


二來是反對派在搞搞震,廉價收地,便罵說是共產黨,侵害私有產權,貴價收地,則說是官商勾結。收購舊樓,就算是破壞社區,填海又罵是環保,樓太高說是屏風樓,朱凱廸和香港眾志說土地要用來復耕,諸如此類,總之是應了公民黨的那句名言:香港民生愈壞,對民主事業愈有利。


現在由於反對派已拉得七七八八,笨蛋們快速噤聲,「今日大嶼」和其他造地方法已無障礙,那為甚麼要建造「明日大嶼」呢?


只要你攤開地圖一看,便可看出:「明日大嶼」的位置,是香港的正中心,這是香港絕無僅有的靚地,如果用來建造公屋居屋,比豬還蠢,絕對是浪費。只要是稍為有一點點知識的人,都看得出,這塊土地只可以用來建造全新的商業中心,用來取代中環,才是土地的唯一用途。至於冼師傅的「今日大嶼」和其他的土地,則用來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吧。 

 

B) 填海造新地更利規劃及發展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1%ab%e6%b5%b7%e9%80%a0%e6%96%b0%e5%9c%b0%e6%9b%b4%e5%88%a9%e8%a6%8f%e5%8a%83%e5%8f%8a%e7%99%bc%e5%b1%95-244104

明日大嶼是社會近期討論議題,是否可行及效益如何,支持及反對談論暫只是一些意見想法,未有實質數據說明成本效益等,資深規劃師呼籲立法會議員盡快通過研究經費,令可行性研究可起步,從而整理詳細資料再交社會討論取共識。既然社會共識要解決房屋問題,在增加土地方法上該持開放態度及向受惠方向思考,如早在2017年政府獲205億元撥款在東涌填海開拓130公頃土地,工程料2023年完成,現已完成一半,今年初交出首幅地皮給房委會建屋,按進度料2024年可入伙。
 

可見填海增加土地建設預算有穩定性及時間確定性高,加上新建地在規劃上可完善更多,基建設施先進及環保上更能適合新環境需求。如啟德發展區,土地全新規劃可平衡發展住屋、商業、零售、文娛及園林空間,政府各種社區服務建設,整合平衡發展,正好展示新土地規劃美好效益。

 

2. 希望大家不要再如下面第二段所描繪:在很多極須急切解決的議題上兜兜轉轉,議而不决,决而不行,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及機遇。正如富蘭克林(美國小羅斯福總統)說過:你也許會滯留原地,但時間絕對不會(You may delay, but time will not)。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331日 下午9:56
主旨: 給特區的信(38)- 無奈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數月前,有一篇外地網文,其中部份描繪出「港人的無奈」,同時凸顯特區的時間成本、社會成本及資源(金錢、人才、及其他、等等)的無謂損失。表面上好像只是談到土地,實則幾乎本地的大部份議題,都是同樣的兜兜轉轉,各大傳媒及評論員亦間接助長此風氣(可能也是「屁股决定腦袋吧」?)。無意見到傳媒自我約束、自我審查,而是希望大家能力求客觀持平,以事論事吧了!因為自回歸後,為着某些人或團體的利益或理念,社會普遍彌漫此情況,無論誰當特首及管治班子,都會難以有效執政。

 

2.  以下雖然是作者編出來的一段假設,但基本上反映了香港傳媒每天討論的話題:

 

①香港政府看見李顯龍要大面積填海,就說:你看人家新加坡,說填海就填海,我們也要學習啊,再不抓緊我們就落後了!

 

②環保主義者不幹(作者的用字)了,說:不行,你們會把可愛的中華白海豚嚇跑的!你們政府就是不敢碰硬骨頭,那麼多空地,新界那麼多棕土,你們不去徵,你看人家新加坡徵地多犀利!

 

於是政府跑到新界東北發展區去征地,結果當地的農民不幹了,說:我們不要高樓,我們要鄉村式發展,我們要農地!你們要拆我們非原居民的村落,卻把大量土地預留給原居民蓋丁屋,你們欺負人!

 

④新界原居民忍不住了,說:蓋丁屋是我們的傳統,當年我們把永久業權的地給了政府,換來的是有使用年限的地契,虧吃大了,英國人都答應給我們土地蓋丁屋,現在特區政府倒要反悔,我們堅決反對!你們政府手上那些高爾夫球場,為什麼不用來蓋房子啊?你看人家新加坡都把高爾夫球場改建成組屋了!

 

⑤政府說:人家新加坡有十八個高爾夫球場,少一個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香港加起來才五、六個,都蓋成房子,商務活動連個球都沒得打,香港的競爭力還要不要啊?要不我們考慮把一部份郊野公園改成建設用地吧!

 

⑥看到環保分子又出來反對,有人出來幫政府說話:我看你們這些環保分子其實是地產霸權的代言人,你們就是要阻止土地供應,維持高地價,讓地產商得利,你看人家新加坡的保護區占地也就不到10%,香港郊野公園佔了40%,有必要那麼多嗎?其實只需要拿2.5%的郊野公園面積就夠容納100萬人。

 

⑦行山愛好者不幹了,說:郊野公園改規劃?想都不要想,想想都是罪過!你退一寸,他們就會進一尺,我們一定阻止立法會修例!又不是沒地,那些大發展商手上大把的空置農地,你們不敢學新加坡收地!

 

⑧發展商說了:香港不是野蠻社會,而是法治社會,強徵我的農地是行不通的,法庭上見!補地價?補地價倒是可以,但是補得也不能太高,要不咱們就搞公私合營也行。政府說:我看行!

 

⑨第二天各大報章上大字標題,電了傳媒也大肆抨擊:官商勾結,地產霸權豈能得逞!

 

政府:那麼,我們還是說說填海吧……(又重複返回第一段)[行不得也哥哥,但公職人員仍然要硬着頭皮,繼續去想辦法解決各種迫切問題,於是大家的士氣日漸低落,評論者又說:這是因為政府的低認受所致]

 

每個人都在下意識拿香港去跟新加坡比,每個人的眼裡似乎都有一個自己所理解的新加坡;但問題的關鍵,還是需要民間和政府勇於面對香港自己的實際困難和利益衝突,以建設性的包容態度,消弭分歧,凝聚共識,為城市發展的出路找出方向。


香港如果地勢本來如新加坡般平坦,如果沒有一個如麥理浩般喜歡爬山的總督(可能就不會保留那麼多的郊野公園),如果人口不會受到內地的影響(可能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政府有如新加坡政府一樣的權威,如果曾經徵用了足夠多的土地,如果沒有原居民與非原居民的土地矛盾,如果沒有那麼多不配合的政客和媒體,那麼香港的城市面貌可能是另一個新加坡。


但這些不過只是假設,歷史和地理、衝突和妥協共同雕琢出這座高密度的都市,當然,世界的城市也因香港這樣的高密度奇葩而更加豐富和多樣。

 

Regards,

 

George Luk

 

3. 美國顧問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近日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包括「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潛力排名」。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4%B8%AD%E5%9C%8B/552123/2020%E5%85%A8%E7%90%83%E5%9F%8E%E5%B8%82%E7%B6%9C%E5%90%88%E6%8E%92%E5%90%8D-%E5%8C%97%E4%BA%AC%E8%B6%85%E9%A6%99%E6%B8%AF%E8%BA%8D%E5%B1%85%E7%AC%AC5-%E5%89%8D5%E5%90%8D13%E5%B9%B4%E4%BE%86%E9%A6%96%E5%BA%A6%E6%9B%B4%E8%BF%AD

2020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北京超香港躍居第5 前513年來首度更迭。

 

4. 今年是紐約連續第4年保持全球城市綜合排名榜首,其次是倫敦、巴黎和東京。北京從去年的全球第9名躍居第5名,香港則下滑1名次,位居第6。這也是自2008年第一期報告發布以來,前5城市首次發生排名更迭。


5. 附件是十年前的電郵(請參看這個網誌: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4.html「給特區的信(397A)-填海造地之附件: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30.html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給特區的信(397A)-填海造地之附件:(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FSO
日期: 2011114日下午7:41
主旨: Re: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收件者:
George Luk

    謝謝您於十二月二十六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冬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鄭青文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FSO; HKMA
Cc:  Mr. Zhang Yu-tai; Mr. Donald Tsang
Sent: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7:54 PM
Subject: Re: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曾司長:

謝謝您及陳德霖先生先後的回覆。下面有點意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有學者說,誰控制了世界的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的人口。誰控制了世界的軍事,誰就控制了全世界各國。誰控制了世界的金融,誰就控制了全世界。2007年,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一年內的net revenue460多億美元,超過了當年一百個以上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包括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等歐洲中型國家。它的CEO Lloyd Blankfein,年度總收入達5億多港元。還有就是大部份投行中高層都可拿到十幾到幾十個月的花紅。

(2)但是金融海潚,其中大部份的問題,就是歐美日等大投行惹的禍。所謂"次按"問題,其實應該是次級信貸;Subprime有樓按、分期付款購買汽車、傢俱、電器、私人貸款、甚至償還卡數、學生貸款。這是為甚麼通用、福特等可以零息及特低利率給人們換購新車以維持它們的每年總產量。當人不再因特低息而換車時,福特股價大跌,而通用甚至要破產。過去近十多年,在香港也不斷有人遊說我們借平錢(利率特低的、條件極好的)

(3)特低利率衍生自1999 長期信用管理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破產、科網(I.T.)泡沫、911事件後聯儲局將聯儲局利率不斷下調,令大銀行可以進行美元利差交易,以平價短錢,賺取相對高的長債利差[差不多沒有風險地在各地賺大錢,因為聯儲局多年來打開口牌,說如何如何將利率維持低企;加上大銀行及大企業都長駐說客(Lobbyist)於美國國會,消息靈通及可以眏響其決策]

(4)2000--2006年中,美國樓價平均上升了兩倍多,其間為什麼好像一切都沒有問題發生過呢?最主要是供不起的話,銀主盤拍賣後,不特可以清還所有欠款及手續費,還有餘數退還。紀錄不良,一樣可以再借,直至07年尾,次按危機出現了大半年後,甚至在美西版著名華文報章上的廣告中,什麼都OK,連沒有工作和收入,沒有綠卡都OK,濫批次按和亂收回傭(參考過不同來源的資料)

(5)除了聯儲局濫用減息和放鬆銀根外,信貸證卷化亦是罪魁禍首;而且將歐美的問題帶到世界各地,雷曼迷債亦令港人損失慘重。亦令不少本地銀損手及信譽受損。

(6)05年的某天,於華爾亍,德銀的Greg Lippmann及另外的4間大行的Bond trader及他們的律師團;發現如何將次按轉化為CDO/CDS等衍生工具,而令五大投行可以發大財;其他歐美大銀行的投資部,亦要加入分杯羹。另一方面,AmbracMBIA兩間世界最大Municipal bond 保險卷商(monoline insurer),本來亦一直地替市政債卷服務並有很好及穩定收入的,亦要加入搶灘;以至於股價於07年尾暴跌及評級下調,令很多債卷評級跟著下調及價格大跌。同樣地AIG雖然於05年發現問題而停售CDS,但在07年亦因其先前巳售的CDS及其他對手(counter-party risk)所引發的問題而大幅損手。

(7)其實伯南克、財長保爾森,甚至各大投行的CEO都對問題不大了了。所以他們在06年尾聚在一起,瞭解始末[因為那些場外(over the counter OTC)的交易是交易員(Bond trader--年薪及花紅隨時近億港元)、律師團、數學家及其它分析師合力泡制出來的極奇高深的合約]。然後伯南克及保爾森等說問題在他們的可控制範圍內。各種類型的OTC衍生工具的notional value2000年時以經從1980年代微不足道的總量暴增至近100萬億,但是在各監管機構以至國際結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都沒有實在的數據。及後在03-04年,各國監管機構才有資料可供BIS每半年表列;但其總量已是幾何級上漲。在086月達到684萬億,只要小小問題一出;就會引起金融海潚。因為這個counter-party risk問題是個無底黑洞。那年的全球生產總量(Global GDP)才只有約50多萬億,其嚴重性可想而知。

中國自己的問題
(8)一向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中國,由1820-1950平均每年以-0.24%的負經濟增長;相比同期美國的平均年增長1.57%。此消彼長之下,由1820平均個人所得約為當時美國人的一半,至1870降至1/5,至1913降至1/10,至1950再降至1/221973仍只得1/20以下。故此中國要得用一種稱為繞圈追趕的方法,用比人家付出多倍力度、資源去走快車道。但是發展出來的其中一個大問題是,要賣八億件裇衫才可買得一架波音機,還要被說為傾銷;非常不化算和不公平。

(9)在這個歷史大轉變其間,港澳及華僑,擔付起不能替代的任務。我們現在巳不只是在做樣板給臺灣看那麼簡單了。珠三角都會區,42,000平方公里,六千萬人口再加粵東、西兩奕及北部灣、臺灣海浹西岸區;將會服務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

(10) From Leo Tolstoy,1897: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s can be explained to the most slow-witted man if he has not formed any idea of them already;but the simplest thing cannot be made clear to the most intelligent man if he is firmly persuaded that he knows already, without a shadow of doubt, what is laid before him.

Regards,

George Luk


FSO   2010126日下午9:34 寫道:

George Luk

    謝謝您於十月十一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
   
    敬頌
冬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鄭青文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FSO: HKMA
Sent: Monday, October 11, 2010 11:43 PM
Subject: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各位 :-

您們好。請留意以下從鏈接中特別指出的幾點 :-


“With all this liquidity around, there is a risk that it turbo-charges some markets in the region that are already displaying semi-euphoric behavior. Specifically,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markets (excluding Singapore) and India,” the UBS strategists said.
Some other analysts said risks of more policy actions by Asian governments are rising.
In emailed comments Monday, HSBC economist Frederic Neumann pointed to the risk of regulatory tightening in the region.
”The set-up for Asia is sweet, but hardly sustainable. Easy money is available in the West, and everyone wants a piece of the East. The result: Capital keeps pouring into the region,” he said.
“Whispers continue to be heard about capital controls to stem the flood pouring in the door, while local banks are told to tighten lending standards,” Neumann said.
He also said that while headline inflation in the region has slowed in recent months, the risk still remains, and there is also a risk that the huge inflows into the region could reverse.
“It was only a short two years ago, after all, when markets froze up and left locals scrambling for dollars across the globe. Lending into Asia from Western banks has soared again over the past year. This cash is especially at risk of being suddenly withdrawn,” he said.
“Local market liquidity can thus quickly dry up, with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growth,” Neumann said. 
其實亦不是新近的事,因為很多人(包括你們、任志剛及曹仁超等等),在年內巳不停呼籲;但情況好像有點失控。一旦大量熱錢流走,本地資產價格大幅下滑時;香港經濟有可能被拖垮的。請儘快加大力度做好防患未然。否則香港人又再大受打擊。

Regards,

George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396)-黃奇帆談香港存在的意義:不要用GDP來衡量香港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0年10月25日週日 下午4:38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96)-黃奇帆談香港存在的意義:不要用GDP來衡量香港
To: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Nip Tak Kuen <scsoffice@csb.gov.hk>, Mr. TSUI Ying Wai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Prof. CHAN Siu Chee <sfhoffice@fhb.gov.hk>, George1 Luk ,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馬建堂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大約一年前,網上有以下這篇頗流行的文章,文如其題,值得大家思考;由其是關於香港在全國的長遠定位。

黃奇帆談香港存在的意義:不要用GDP來衡量香港

https://m.gelonghui.com/p/306811

 

2. 編者按

隨著內地的不斷開放,香港與內地的聯繫也愈加緊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就香港地位的可替代性、內地的開放對香港的衝擊等方面發表看法,他表示香港是一國兩制下實施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航運中心和國際人才交互中心,香港的地位不可取代。

 

3. 香港是我們國家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也是重要的經濟中心,這是它的經濟地位。這個中心的地位跟同為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港口航運中心的北京、上海、深圳有什麼不同?就是一國兩制。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再過20年、30年,上海、深圳、青島或者其他城市的經濟總量哪怕是香港的2倍、3倍,甚至5倍,香港的地位照樣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不要因GDP超過了香港,就覺得好像香港可以被替代。

 

4. 一國兩制對香港發展有利,對中國的發展也極其有利。中國再開放,也不會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香港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兩制下,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深圳、上海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航運中心就開放的角度而言,二者既有相通之處,又有基礎性制度不同的地方。這也就是香港存在的意義,而不在於GDP

 

5. 再過10年、20年,中國國內的經濟體量大,經濟規模自然會超越香港。而香港只有要700多萬人,自然無法和1億人口的省份或者幾千萬人口的中心城市相比。但是香港的主功能不在於它的GDP本身有多大,它的意義就在於一國兩制下的金融、貿易、經濟中心,在於它是實施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航運中心,以及各種國際人才交互的中心。

 

6. 40年來,香港引進外資的比例從來沒變過,每年中國引進外資的54%-55%來自於香港。中國從一開始的每年引進幾十億、幾百億美元,到後來基本穩定在每年一千多億美元。比如過去5年,我們引進了6500億美元的外資。2006年,上海的經濟規模就開始超過香港;2016-2017年,深圳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了香港。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外資比重是否會下降?去年,香港的比例還是54%為什麼以前我們國家經濟規模很小的時候,香港占外資的百分之五十幾,現在經濟規模已經大到100萬億了,香港占外資的比例仍然沒太大變動?香港就是一個資本主義的金融中心、資本市場中心、經濟中心,全球資本可以利用香港這個跳板間接地進入了中國,所以這五十幾的外資可以說是香港的,也可以說是全球的。

 

7. 作為貿易中心的香港,這麼小的一個彈丸之地去年跟內地做了7000億美元的貿易,超過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貿易總和。這個貿易需求並不是香港700萬人本身的內在需求,而是世界性質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的一個中心為什麼全世界都和香港做轉口、離岸貿易?因為全世界大部分是資本主義國家,是資本主義經濟體。我們國家看到了體制不同中的潛在優勢互補,而不是用深圳去取代它。

 

8. 如有時間,請參考以下文件及附件(從中可以看到過去的多年,港人如何虛耗在內鬥的折騰,而浪費了多少光陰):

A. 回應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研究報告

https://www.cmab.gov.hk/doc/GPRD_outline_plan_report_20090922_full_tc.pdf

 

B. 立法會秘書處 資料研究組

資料便覽 粵港澳大灣區概況   FS03/17-18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fs03-overview-of-guangdong-hong-kong-macao-bay-area-20180223-c.pdf

 

C. Greater_Bay_Area_Rail_Transit_Network.pn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c/Greater_Bay_Area_Rail_Transit_Network.png

 

Regards,

 

George Luk

 

 

附件: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Date: 2019年2月16日 週六 下午2:55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98)-港人應如何調整心態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tfls@devb.gov.h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以下這篇文章,指出幾個深圳的發展特點:

A. 無錢可以運用政策,四十年前的深圳,政策或自主程度,一定不及香港這個特區般自由。

B. 先天不足程度相去極遠:1978年,寶安縣經濟生產總值1.9元;縣城深圳鎮人口2.3萬,建成區面積2.9平方公里,房屋建築面積109萬平方米,最高建築物樓高五層,可通行道路8公里,小工廠十餘家。當時的羅湖,基本上就是一座小農鎮。

C. 這座規劃出來的城市,經常把「適度超前」與「滾動規劃」掛在口中,它的規劃歷史與展望,又有什麼值得香港借鑑?

D. 要為這農村帶來顛覆性發展,就需要擺脫一切時代桎梏而大膽想像。廣東省委在19791月決議成立深圳市,定位「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新型的邊防城市」;香港不再是資本主義的「煉獄」,而是可促進國內發展的資本來源。以當時的任何政治尺度來量度,這都是「嚴重超度」,但以「因時制宜」看,就是「適度」。

E. 1979520日,谷牧在廣州珠島賓館進一步為香港定性:「那裏已沒有發展餘地,廣東從香港引進技術,搞來料加工……很有前途。我們應當很有信心利用港澳的條件,加快我們的建設步伐。」香港放下敵意,是當時深圳最大的思想解放,帶來發展所需的物資條件。深圳既是規劃出來的,更是思想解放而新生的城市。(放開意識形態的枷鎖)

F.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總結數十年來的城市建設經驗,把制度開放與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歸納成「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單論深圳,把鄰近和富裕的香港視作敵陣防範,並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相反,盡可能吸引港資,成就了深圳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才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而要確切掌握城市發展不斷變化的需要,則要求有高瞻遠矚的人才。一定會有人說本文作者在擦習近平的鞋)

G. 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等專家明白,發展深圳本質上是要規劃一座與香港遙相呼應的「新城」,既要利用香港的資金技術,更要利用香港勞工密集型工業退場的歷史契機。某程度上,早期深圳可以看成是香港的衛星城市。

H. 深圳的「帶狀組團」式發展,既是適應性的,也是破格性的。它適應的是城市空間特質。深圳的狹長地貌,難以沿用單核心,再向外一圈圈擴張的發展模式。「帶狀組團」式發展,是先發展78個小中心,再由各個小中心擴張發展,較適合深圳的成長。組團之間,則利用各種「留白」地——包括今日逾3,00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作隔阻,留待日後發展所需。

I. 大部分研究深圳城市發展的學者,都將城市土地及空間利用成功應對難以預料的超高速發展、經濟升級轉型,歸功於組團佈局的靈活性,更有學者稱之為中國規劃史上「最偉大的傑作」。

J. 組團-躍遷式規劃以外,深圳早期規劃最大的特點,就是讓道路先行。這曾經引起爭議。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羅昌仁主張「以規模促速度」,通過修路吸引資金,以及區分居職區域,即使未有投資項目,也須先建道路。他的主張受到不少攻擊,但市委最終壓下反對聲音。

K. 周干峙雖然認同道路先行,設計時按穩中待變原則,主張先建18寬的北環大道,確保建設運輸道路通暢,再謀劃以「景觀大道」方式發展深南大道,以利將來城軌系統建設。確保建設上「擼起袖子努力幹」,同時強調規劃上做到「時刻保持頭腦冷靜」,是深圳政府推動基建發展時的兩大要素。

L. 1979年編製的《深圳市城鎮發展規劃》中,估算遠期人口至2020年為2030萬(最終為700萬)。至1980年編製的《八六總規》,到2000年的遠期人口推算也只60萬,預設用地49平方公里。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前院長王富海笑說,在建設中,基建的實際處理能力多是遠超總規上的設想人口。規劃要滾動,建設要適度超前,關鍵是冷靜思考、深刻認識現實變化,既不作空中樓閣式妄想,更不墨守陳規。

 

2. 40年前的深圳 沒有錢下殺出一條血路

撰文:趙鍾維 2018-08-28 17:54  最後更新日期:2018-08-31 16:38

Link :https://www.hk01.com/%E5%91%A8%E5%A0%B1/227778/%E5%9F%8E%E8%A6%8F%E4%B8%89%E9%83%A8%E6%9B%B2-40%E5%B9%B4%E5%89%8D%E7%9A%84%E6%B7%B1%E5%9C%B3-%E6%B2%92%E6%9C%89%E9%8C%A2%E4%B8%8B%E6%AE%BA%E5%87%BA%E4%B8%80%E6%A2%9D%E8%A1%80%E8%B7%AF (內有多張深圳的圖片)

 

3.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代表規劃,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比上海浦東更早上路,難度更高。鄧小平當年一句話概括當中艱困:「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座規劃出來的城市,經常把「適度超前」與「滾動規劃」掛在口中,它的規劃歷史與展望,又有什麼值得香港借鑑?

 

4. 鄧小平說先讓部分城市富起來時,第一個受惠的便是深圳,但具體怎樣做,他謙虛表示不懂經濟。事實是,就算是精通經濟發展的人,望着一片荒涼,也只能束手認輸。1978年,寶安縣經濟生產總值1.9億元;縣城深圳鎮人口2.3萬,建成區面積2.9平方公里,房屋建築面積109萬平方米,最高建築物樓高五層,可通行道路8公里,小工廠十餘家。當時的羅湖,基本上就是一座小農鎮。

 

5. 要為這農村帶來顛覆性發展,就需要擺脫一切時代桎梏而大膽想像。在鄧小平的巨人身影下,有落實改革開放政策框架的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而真正在前線貫徹執行「50號文件」的,則是不少人心中真正的「深圳之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改變中國命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谷牧受命考察港澳、西歐。歸國後提出建設寶安縣、引進西方剩餘資金等開創性建議,後來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重要部分。吳南生到廣東傳遞十一屆三中「改革開放」決議及精神後,與習仲勛等人共同建議由廣東做改革開放的先驅,習更提出向中央「取權」。谷牧在中央決議後,來到深圳協調蛇口及羅湖的發展,真正展開改革開放試驗。

 

6. 19797月,中共中央批發被譽為「特區準生證」的「中發(197950號文件」,准予廣東試辦深圳、珠海、汕頭三個出口特區,強調「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住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改革開放正式開展。「頂層設計」對深圳的影響,除了見諸規劃,更見諸這系列決策文件。

 

7. 谷牧等早期領導為深圳定下「適度超前」的發展原則,對於何謂「適度」和怎樣量度,他們非常辯證地看。廣東省委在19791決議成立深圳市,定位「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新型的邊防城市」;香港不再是資本主義的「煉獄」,而是可促進國內發展的資本來源。以當時的任何政治尺度來量度,這都是「嚴重超度」,但以「因時制宜」看,就是「適度」。

 

8. 1979520日,谷牧在廣州珠島賓館進一步為香港定性:「那裏已沒有發展餘地,廣東從香港引進技術,搞來料加工……很有前途。我們應當很有信心利用港澳的條件,加快我們的建設步伐。」對香港放下敵意,是當時深圳最大的思想解放,帶來發展所需的物資條件。深圳既是規劃出來的,更是思想解放而新生的城市。

 

9.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總結數十年來的城市建設經驗,把制度開放與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歸納成「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單論深圳,把鄰近和富裕的香港視作敵陣防範,並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相反,盡可能吸引港資,成就了深圳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才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而要確切掌握城市發展不斷變化的需要,則要求有高瞻遠矚的人才。

 

10. 談起深圳發展規劃,不得不談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他在大陸規劃學界可算是權威的代名詞,北京、上海、蘇州總規,唐山、天津震後重建等,都有他的影子。周干峙等專家明白,發展深圳本質上是要規劃一座與香港遙相呼應的「新城」,既要利用香港的資金技術,更要利用香港勞工密集型工業退場的歷史契機。某程度上,早期深圳可以看成是香港的衛星城市。但「飛地式」發展,難度往往比順延式高出很多。

播放

 

11. 破格帶狀組團佈局 定發展基石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際能源危機後,香港工業急速轉型。谷牧針對這個局勢,多次組織專家會議策劃深圳建設,而周干峙一直參與其中。參與、指導並調整深圳特區第一份總體規劃(《八六總規》)的過程中,周干峙與團隊在東起大鵬灣,西至蛇口、南頭鎮,北沿寶安縣山嶺、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的狹長荒蕪土地上,以「滾動、靈活、深細、誘導」理念,大膽想像,定下「帶狀組團」式的多中心發展路徑,以期對香港及自身條件「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發展羅湖、蛇口、沙頭角三個重點區域。這個《八六總規》的空間佈局原則,影響深圳規劃發展至今。


12. 深圳地貌狹長,難以沿用單核心,再向外一圈圈擴張的發展模式,故採用「帶狀組團」式發展,先發展78個小中心,再由各個小中心擴張發展,組團之間則利用各種「留白」地,留待日後發展所需。

 

13. 深圳的「帶狀組團」式發展,既是適應性的,也是破格性的。它適應的是城市空間特質。深圳的狹長地貌,難以沿用單核心,再向外一圈圈擴張的發展模式。「帶狀組團」式發展,是先發展78個小中心,再由各個小中心擴張發展,較適合深圳的成長。組團之間,則利用各種「留白」地——包括今日逾3,00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作隔阻,留待日後發展所需。

 

14. 在周干峙的主張中,組團是相對獨立的「量子」,其城市功能相對綜合及完善;新建的城區除具一般城市功能外,更負責發展原有舊城所未需應對的新用途。發展新城的同時,擴充整體城市活力,也保障了舊區不會衰落,增量、存量、減量發展,融於一爐。這種城市結構後來被概括為「組團躍遷模式」。大部分研究深圳城市發展的學者,都將城市土地及空間利用成功應對難以預料的超高速發展、經濟升級轉型,歸功於組團佈局的靈活性,更有學者稱之為中國規劃史上「最偉大的傑作」。

 

15. 順應規劃發展 推動產業升級

理念上非常清晰,實踐上又如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強調,深圳經濟重心的西延,也伴隨着產業升級的發展。現時深圳的兩大核心組團中,羅湖福田組團是商業中心區,羅湖的發展比較有機,也更接近港式較密集的城市佈局,到規劃福田時則更為貼近國內主流商業中心區的發展,以道路寬度來說明二者之別,羅湖區的深南大道路寬只有30米,福田區中心的路寬便擴闊至150米,較羅湖更「以車為本」,也突顯了福田區更為濃厚的資本味道。再往西進入前海組團,那種極為寬闊的路面設計,四周摩天大樓林立的氣勢,更是明顯。南山除了有金融業發展,也是現時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重鎮,尚在發展的前海,則以五種併合功能——金融、科技、資訊、現代物流及專業服務」集中一體。這就是適應時代特徵的「滾動規劃發展」。

 

16. 組團躍遷式規劃以外,深圳早期規劃最大的特點,就是讓道路先行。這曾經引起爭議。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羅昌仁主張「以規模促速度」,通過修路吸引資金,以及區分居職區域,即使未有投資項目,也須先建道路。他的主張受到不少攻擊,但市委最終壓下反對聲音。

周干峙雖然認同道路先行,設計時按穩中待變原則,主張先建18寬的北環大道,確保建設運輸道路通暢,再謀劃以「景觀大道」方式發展深南大道,以利將來城軌系統建設。確保建設上「擼起袖子努力幹」,同時強調規劃上做到「時刻保持頭腦冷靜」,是深圳政府推動基建發展時的兩大要素。

 

17. 若只以港人常掛在口中的「成本效益」來量度深圳的發展,大概只會覺得它不斷違反「城市發展的規律」。在規劃深圳初期,中央或廣東省政府雖然財力有限,但根據調研結果推進的深圳建設,還是小心估算,放膽建設。1979年編製的《深圳市城鎮發展規劃》中,估算遠期人口至2020年為2030萬(最終為700萬)。至1980年編製的《八六總規》,到2000年的遠期人口推算也只60萬,預設用地49平方公里。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前院長王富海笑說,在建設中,基建的實際處理能力多是遠超總規上的設想人口。規劃要滾動,建設要適度超前,關鍵是冷靜思考、深刻認識現實變化,既不作空中樓閣式妄想,更不墨守陳規。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827日)《四十年不斷自我超前深圳神話的前世今生》。

 

18. 系列中的另幾篇文章,亦是可讀性甚高,如「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執行上的錯」及「香港能否對大灣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19.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批評香港「沒有規劃」,有地也不知如何運用。劉太格說,規劃師要有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和藝術家的眼。究竟是什麼導致香港的規劃沒「心」、沒「腦」、沒「眼」?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城市的經驗,有人說深圳的規劃神話建構在一片空白之上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一切也變得容易。上海開發浦東的經驗則告訴我們,「怕事」是大問題,要解決城市發展深層次問題,就不可以害怕失敗。具備撼動既得利益的決心,是重新上路的起點。

 

20. 向新加坡、上海或深圳「取經」是否明智?我們心中確實有疑問,這三座城市都有領導意志大於一切的傾向,即中央國策對城市規劃有着凌駕性作用。對香港而言,這也許並非市民大眾所能接受的發展模式。另一憂慮是,我們會否過分放大了各個城市的理想一面,而沒有顧及它們欠人性化的一面,誤墮「隔籬飯香」的陷阱?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30.html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