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香港的願景(86)- 城市體系(5)



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必需有自己的腹地,否則她們的各種服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等等、等等便没有服務對象(客)。簡言之没有生意可做,部份人會慢慢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整個城市會漸漸枯萎。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8月27日下午10:28
主旨: 香港的願景(86)- 城市體系(5)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必需有自己的腹地,否則她們的各種服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等等、等等便没有服務對象(客)。簡言之没有生意可做,部份人會慢慢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整個城市會漸漸枯萎,所有各類型地產物業等固定資產會變得毫無價值不單只大商家會撤離市民都會爭着離開由於制度的因素,在泛珠三角地區發展中,擔當核心城市的將是廣州和香港兩個城市, “香港-國際”和“香港-廣州(珠三角)周邊省區”將串起整個區域的經濟聯繫。相對於紐約,他們(廣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城市承擔不同職能分工的兩個部分。
 
2. 泛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水準、空間分佈極不均衡,形成明顯的圈層梯度結構。第一圈層主要分佈在“大珠三角”地區和其他各省區內的經濟發達部分(主要是大中城市及附近),如廣東潮汕地區、福建福州和廈門、湖南長沙、貴州貴陽、雲南昆明、廣西南寧和柳州、海南海口等等,這一圈層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高一些。
 
3. 除開屬於第一圈層的地區即為第二圈層,第二圈層地區經濟發展較差,主要是接受第一圈層的經濟輻射,是第一圈層的廣大腹地。CEPA 的簽訂無疑會增強港澳與內地間特別是泛珠三角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
 
4. 香港起著中國大陸和第三國(地區)經濟交往的中繼基地作用,是中國接受外資的節點。要發揮和利用香港國際大都市的開放功能,包括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等城市開放功能延伸到珠三角地區。廣州作為對內經濟聯繫的重要樞紐,繼續擴大和周邊省區的物流、人流、資訊流之間的聯繫。
 
5. 泛珠三角的發起不是香港而是廣東,這是歷史造成的。和世界上所有的腹地整合不同,香港與其腹地不是處於同一個社會制度,行政上更沒有協調的能力。CEPA 解決了制度的問題,廣東省雖然不是場上的主力隊員,但是一定要當好“場上隊長”和“二傳手”,這個角色只能由廣東省來擔當。擔當這個角色,廣東省迎來的將是第二次對外開放,將是發展空間的擴大。
 
6. 衝破行政藩籬,為腹地整合提供制度保障。根據世界上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功經驗,一個區域性的一體化經濟組織,要在由各國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高度權威性的共同機構領導協調下,通過制定統一的經濟貿易等政策,才能消除國別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壁壘,才能實現區域內共同協調發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要實現多贏格局,必須解決制度障礙,同時建立區域常設性、權威性的權力機構,對整個區域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並認真貫徹實施。
 
7. 美國中西部在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說明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在西部開發中起著主導作用加強泛珠三角各省中心城市間的聯繫,特別是各省的中心城市和區域核心珠三角之間的聯繫,是泛珠三角區形成的破題點。泛珠三角的腹地整合需要體現出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繫。
 
8. 加強港口的建設,培育港口經濟,帶動腹地發展。港口經濟的發展是帶動泛珠三角的中西部省市融入世界經濟的橋梁。在港腹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港口是腹地對外聯繫的視窗,是港口——腹地經濟地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和龍頭,其龍頭作用體現在引進國外或域外資源、產品、技術和資訊等,由此連結或通向國際或其他域外市場。發展港口經濟對於泛珠三角地區的共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9. 大珠三角地區實際上是一個港口城市群,有香港、深圳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廣州作為對內貿易的港口,湛江、中山、虎門、惠州、珠海等則是內貿中轉港。進一步協調各個港口的職能,實現港口的共同發展,共同促進港口、腹地間的發展。
 
10. 整合航空網路:在港澳珠三角地區存在五大機場,但這五大機場缺乏較深層次的合作。泛珠三角地區的整合首先體現在大珠三角地區的整合。五大機場如果協調得不好,對整個區的經濟融合、效益都會帶來反效果。同時在整合過程中不排除他們之間的“良性競爭”。五大機場組成的航空網路,將遍及全球聯繫百個機場,包括幾乎內地所有城市。航空網路的整合是帶領9省區打通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
 
11. 2004年初,國務院原則批准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了到2020 年我國鐵路發展的宏偉藍圖。泛珠三角區域鐵路發展是中國整個鐵路網發展的一個重點。2010 年前首先建成武至廣州客運專線和溫福、福廈鐵路。其次是發展珠三角城際客運系統。
 
12. 2010年前,首先建成廣州~深圳、廣州~珠海城際客運鐵路。同時繼續實施提速戰略。結合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提升線路標準,改善線路條件,提高列車速度。到2020 年,將形成以廣州為中心,客運專線和城際客運鐵路為骨架,與相關客貨混跑提速線路連接的泛珠三角區域快速客運網。旅客列車最高運行時速達到200 公里及以上;廣州至福建、江西、湖南、海南等省區的主要城市實現朝發夕歸,至廣西等省區的主要城市實現夕發朝至至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的主要城市實現一日到達
 
13. 在泛珠三角地區,核心和周邊腹地在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在整合過程中,加強金融方面的合作銜接是改善腹地投資環境的重要舉措。在這個整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香港金融中心的作用。
 
14. 下表顯示中國大陸、泛珠三角9+2、港澳兩特區、美、日、德及「加、澳」等過去12年的經濟表現,以及泛珠三角9+2相對的份額(以%計)。簡單來看,十二、三年間,(9+2)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地區,一躍而變成等同一個「日本」或兩個「加拿大+澳洲」購買力的蓬勃經濟區域。
 
 
 
GDP Y 2000
(Trillion USD)
2000GDP
(萬億美元)
GDP Y 2012
(Trillion USD)
2012GDP
(萬億美元)
% Increase
增長百分率
GDP(PPP)
Y 2012
(Trillion USD)
(購買力平價計,萬億美元)
9+2/region in terms of purchasing power Y20129+2與各地對比(購買力平價計)
World全球
32.3371.7022282.765.4%
U.S. 
9.9515.6815815.6828%
China
1.208.2368612.3836%
Japan
4.735.961264.6296%
Germany
1.893.101643.10143%
9+2泛珠三角
0.532.985574.44100%
Canada+
Australia加+澳
1.123.363002.41184%
港澳兩特區
0.180.311720.43
2特區比對9=11%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2013年8月22日星期四

香港的願景(85)- 城市體系(4)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8月21日下午9:00
主旨: 香港的願景(85)- 城市體系(4)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一個國家首先融入世界經濟的是沿海城市,他們相對內地先一步開放,在開放中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群。內陸地區,同期缺少經濟發展的引擎,與沿海城市群的差距逐漸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腹地整合(hinterland consolidation/integration)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沿海城市群需要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不斷開拓腹地市場、資源空間,而內陸地區則需要通過沿海城市群融入世界經濟,最終增強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節點。

2. 腹地整合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經濟,區域中的各個地方政府要為整合提供制度、資訊、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銜接服務。腹地整合過程中需要強化區域中心城市的能量,增強其輻射能力。

3. 參考先進國家城市化過程,
腹地整合是一國城市化的重要階段,區域格局、人口空間分佈將會在整合腹地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圖景。世界級的城市需要世界級的腹地,港澳加上珠三角地區組成的大珠三角地區要成為南中國經濟區的重要節點,發展廣闊的腹地空間勢在必行。

4. 對腹地的整合決定了沿海城市群的地位,亦同時決定了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紐約腹地城市整合,改變了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雄並立”的局面。在與新奧爾良(New Orleans)對腹地的爭奪過程中,紐約演變成為國際性中心城市,新奧爾良只能成為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5. 19 世紀初,紐約與波士頓、費城的人口相差無幾,而且,他們都在兩個世紀左右的時間積累了雄厚的商業資本。但進入19 世紀以後,紐約改善了交通及與內陸地區的多管道聯繫,積累實力,蓄勢待發;伊利運河這條水運大動脈將他們與紐約聯為一體,中央-哈得遜河鐵路的建成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聯繫,紐約經濟腹地向大湖區及其以西的廣袤而富裕的農業區推進,成為大湖區的出海口和歐洲入美門戶,成為連接美國東西部的商業樞紐,成為美國東北部經濟核心區。

6. 在汽船和運河時代到來之前,地處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奧爾良絲毫不用擔心它的地位,它幾乎是內陸地區對外聯繫的必經之地,它在出口貿易上長時間居第一位。伊利運河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開通使貿易的南北流向被東西流向取代。紐約在對外貿易上逐漸超過了新奧爾良,新奧爾良失去了原來屬於自己的貿易腹地。』

7. 荷蘭鹿特丹(Rotterdam)
港將歐洲內陸和沿運河經濟區整合為自己的經濟腹地,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歐洲門戶”。鹿特丹的世界第一大港和“歐洲門戶”地位奠基於19 世紀60 年代。13 世紀時它還是萊克河支流鹿特河口堤壩上的漁村。15 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和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海運和貿易重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北大西洋沿岸,北大西洋航線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航線。

8. 19 世紀德國完成產業革命和實現工業化之後,萊茵河成為世界最繁忙的內河航線。處在這兩條航線交點上的鹿特丹由此獲得了崛起之機。上1866-1872 年從鹿特丹到荷蘭角人工航道——新航道的開鑿,使鹿特丹獲得北海眾多海港中的鶴立地位,萊茵河沿岸水運物資的3/4 都是經鹿港河海轉接,被稱作“歐洲門戶”,將歐洲內陸和沿運河經濟區牢牢鎖定為自己的經濟腹地。

9. 沿海城市群較之腹地先一步融入了世界經濟,他們對腹地的整合決定了腹地的發展機會,單由腹地構築的“經濟世界”不能融入“世界經濟”。西南五省六方構建的“經濟世界”沒有核心城市帶領融入“世界經濟”。

10. 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大陸曾經把西南五省六方(桂、黔、川、滇、藏、渝)為一個經濟區域,但是這樣的經濟格局只是原來省區經濟的組合,有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待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經濟世界需要有核心城市的帶動,通過核心城市引進國際或域外資源、產品、技術和資訊,由此連結或通向國際或域外市場,融入世界經濟。

11. 與紐約、倫敦、東京、上海不同,
一個完整的對內輻射同時對外銜接的沿海城市功能,在中國華南地區是由廣州和香港共同體現的廣州難以單獨承擔區域和核心城市的功能,而香港作為區域核心城市的職能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1994 年的珠三角城市群規劃簡稱A 計畫,把廣州定於區域中心的頂點,帶動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發展,而實際情況是,廣州一直都是在和香港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一個沿海中心城市的職能

12. CEPA 簽署開始解決制度分野,為泛珠三角經濟核心區域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對於香港而言,CEPA 的最關鍵之處在於,它從法律上保障了香港和內地可以有順暢的經濟聯繫,解決了香港經濟未來的定位問題。CEPA 為香港、澳門與“珠三角”整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珠三角”提供了法律基礎,進而可以“大珠三角”為核心和龍頭,推動其腹地“泛珠三角(泛珠九省加兩特區,9+2)
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

13. "10+1(東盟十國加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簽訂給“泛珠三角”的概念出臺提供了政策上充分的想像空間,產生了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政治驅動力。粵港澳大珠三角地區作為外向依存度最高的一個地區,作為溶入東盟貿易區的橋頭堡,可以再次優先獲得各種發展機遇;合作與競爭同在的發展態勢,使得泛珠三角經濟區的腹地整合成為必然選擇。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8月13日下午4:19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83)- 城市體系(3)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8月1 - 1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重温: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济体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乱竄(2010年12月26日)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0年12月26日下午7:54
主旨: Re: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济体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乱竄
收件者:FSO , Mr. Norman Chan
副本: "Mr. Zhang-yutai" , "Mr. Donald Tsang" 

曾司長:

謝謝您及陳德霖先生先後的回覆。下面有点意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有學者說,誰控制了世界的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的人口。誰控制了世界的軍事,誰就控制了世界各国。誰控制了世界的金融,誰就控制了世界。在2007年,美国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一年內的net revenue是460多億美元,超过了當年一百个以上的国家的国民生產總值,包括克罗地亞、塞尔维亞、斯洛文尼亞等欧洲中型国家。它的CEO Lloyd Blankfein,年度总收入達5億多港元。还有就是大部份投行中高層都可拿到十幾到幾十个月的花紅。
(2)但是金融海潚,其中大部份的問題,就是欧美日等大投行惹的禍。所謂"次按"问題,其实應該是次級信貸;Subprime有樓按、分期付款購買汽車、家具、电器、私人貸款、甚至償还卡数、學生貸款。這是为甚么通用、福特等可以零息及特低利率给人们換購新車以維持它們的每年总產量。當人不再因特低息而換車時,福特股價大跌,而通用甚至要破產。过去近十多年,在香港也不断有人游說我们借平錢(利率特低的、條件極好的)。
(3)特低利率生自1999 長期信用管理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破产、科網(I.T.)泡沫、911事件後联儲局將联儲局利率不断下調,令大銀行可以進行美元利差交易,以平價短錢,賺取相对高的長債利差[差不多没有風險地在各地賺大錢,因為联儲局多年来打開口牌,說如何如何將利率維持低企;加上大銀行及大企業都長駐說客(Lobbyist)於美国国会,消息灵通及可以眏响其决策]。
(4)2000--2006年中,美国樓價平均上升了两倍多,其间為什么好像一切都没有问題發生过呢?最主要是供不起的話,銀主盤拍賣後,不特可以清还所有欠款及手續費,还有餘数退还。纪錄不良,一样可以再借,直至07年尾,次按危机出現了大半年後,甚至在美西版著名華文報章上的廣告中,什么都OK,連沒有工作和收入,没有綠卡都OK,濫批次按和亂收回佣(參考过不同来源的資料)。
(5)除了联儲局濫用减息和放鬆银根外,信貸證卷化亦是罪禍首;而且將欧美的问题帶到世界各地,雷曼迷債亦令港人損失慘重。亦令不少本地银損手及信譽受損。
(6)在05年的某天,於華尔亍,德銀的Gregg Lippmann及另外的4间大行的Bond trader及他们的律師團;發現如何將次按轉化為CDO/CDS等衍生工具,而令五大投行可以發大財;其他欧美大銀行的投資部,亦要加入分杯羹。另一方面,Ambrac及MBIA两间世界最大Municipal bond 保險卷商(monoline insurer),本来亦一直地替市政債卷服務並有很好及穩定收入的,亦要加入搶灘;以至於股價於07年尾暴跌及評級下調,令很多債卷評級跟着下調及價格大跌。同样地AIG雖然於05年發現问題而停售CDS,但在07年亦因其先前巳售的CDS及其他对手(counter-party risk)所引發的问题而大幅損手。
(7)其实伯南克、財長保尔森,甚至各大投行的CEO都对问題不大了了。所以他们在06年尾聚在一起,了解始末[因為那些場外(over the counter OTC)的交易是交易員(Bond trader--年薪及花红隨時近億港元)、律師團、數學家及其它分析師合力泡制出来的極奇高深的合約]。然後伯南克及保尔森等说問题在他們的可控制範圍內。各种類型的OTC衍生工具的notional value在2000年時以经從1980年代微不足道的总量暴增至近100萬億,但是在各監管机構以至国際结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都沒有实在的数据。及後在03-04年,各国監管机構才有資料可供BIS每半年表列;但其总量已是幾何级上漲。在08年6月達到684萬億,只要小小問题一出;就会引起金融海潚。因為這个counter-party risk問題是个無底黑洞。那年的全球生产总量(Global GDP)才只有約50多萬億,其嚴重性可想而知。
中国自己的問題
(8)一向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中国,由1820-1950平均每年以-0.24%的負经济增長;相比同期美国的平均年增長1.57%。此消彼長之下,由1820平均个人所得約為當時美国人的一半,至1870降至1/5,至1913降至1/10,至1950再降至1/22,1973仍只得1/20以下。故此中国要得用一种稱為繞圈追趕的方法,用比人家付出多倍力度、資源去走快車道。但是發展出來的其中一个大問题是,要賣八億件裇衫才可買得一架波音机,还要被說為傾銷;非常不化算和不公平。
(9)在這个歷史大轉變其間,港澳及華僑,担付起不能替代的任務。我們現在巳不只是在做样板給台湾看那么簡單了。珠三角都会區,42,000平方公里,六千萬人口再加粵東、西两奕及北部湾、台湾海浹西岸區;將会服务整个亞洲太平洋地區。
(10) From Leo Tolstoy,1897: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s can be explained to the most slow-witted man if he has not formed any idea of them already;
but the simplest thing cannot be made clear to the most intelligent man if he is firmly persuaded that he knows already, without a shadow of doubt, what is laid before him.
祝新年進步!!!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FSO
Date: 2010/12/6
Subject: Re: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济体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乱竄
To: George Luk



George Luk

    謝謝您於十月十一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
   
    敬頌
冬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鄭青文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FSO ; Mr. Norman Chan
Sent: Monday, October 11, 2010 11:43 PM
Subject: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济体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乱竄

各位 :-
您們好。請留意以下從鏈接中特別指出的幾点 :-
1) HONG KONG (MarketWatch) — The looming prospect of a fresh round of monetary easing by the West’s major central banks is likely to further expand the pool of unwanted liquidity in Asia.
2) “Central banks and governments [in Asia]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rying to resist house-price appreciation, and in some instances, currency appreciation. We doubt that there will be any such intervention on equities,” said UBS strategists, led by Niall MacLeod.The strategists cited recent monetary easing by the Bank of Japan, and expectations of a new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by the Federal Reserve to recharge a slowing U.S. economy. They added that Hong Kong and India were their two most overweight markets in Asia at present.
3) In emailed comments Monday, HSBC economist Frederic Neumann pointed to the risk of regulatory tightening in the region.
”The set-up for Asia is sweet, but hardly sustainable. Easy money is available in the West, and everyone wants a piece of the East. The result: Capital keeps pouring into the region,” he said.
“Whispers continue to be heard about capital controls to stem the flood pouring in the door, while local banks are told to tighten lending standards,” Neumann said.
He also said that while headline inflation in the region has slowed in recent months, the risk still remains, and there is also a risk that the huge inflows into the region could reverse.
“It was only a short two years ago, after all, when markets froze up and left locals scrambling for dollars across the globe. Lending into Asia from Western banks has soared again over the past year. This cash is especially at risk of being suddenly withdrawn,” he said.
“Local market liquidity can thus quickly dry up, with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growth,” Neumann said.
其实亦不是新近的事,因為很多人(包括你們及任志剛及曹仁超等等),在年內巳不停呼吁;但情况好像有点失控。一旦大量熱錢流走,本地資產價格大幅下滑时;香港經济有可能被拖垮的。
請儘快加大力度做好防患未然。否則香港人又再大受打塹。

Best Regards,


George


2013年8月6日星期二

陳莊勤 :今夜,究竟會有什麼人去踩什麼人的場

對近期社會情況的反思:

轉自 http://hktext.blogspot.hk/2013/01/107.html

2013-01-22

陳莊勤 :今夜,究竟會有什麼人去踩什麼人的場 (107)


參加為慶祝港大學生會百周年的晚宴聚會,並不愉快。
一些說要為一個被現屆學生會解僱的老員工「討回公道」的學生及畢業生「踩場」,在整個晚宴過程中滋擾吵鬧,甚而圍着專為向服務學生會超過40年的呂君發先生致敬而設的貴賓席拿着大聲公要與現屆學生會會長對質。在場除了1960年代的舊生黃宏發先生當場直斥這種行為和1980年代畢業的馮煒光先生說這是暴民政治外,雖然大部分人對這班流氓般行為的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的舉措不以為然,沒有人有任何表示。最後由1977年畢業的馮宜亮醫生出言相勸,這些「踩場」學生才同意暫時停止吵鬧,但仍堅持要正在參與晚宴招待客人的現任會長半小時內與他們對話。然後整個晚上幾個小時便是拿着示威橫額纏着現任會長走。

似乎「踩場」便是當今社會的風氣

我想,在我們那年代的年輕學生,論熱血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像這樣totally undignified的示威是從來沒有過的。似乎「踩場」便是當今社會的風氣。只要我不同意你、只要我反對你,便不管你在出席什麼場合,即使是與我的訴求、與我跟你的恩怨完全無關的場合,我也有權「踩場」;令你坐立不安、令你的賓客坐立不安、令希望聽你說話的人坐立不安。

肢體上的「踩場」是衝擊針對目標人物辦function的場所,甚而不是目標人物辦的function,只要目標人物出現,便不顧別人的權利,照踩可也。

言語上的「踩場」便是如特首梁振英先生在電台電視台講施政報告、講未來1年、未來5年的治港政策和理念;在應該嚴肅地專注討論關乎香港未來的政策與理念、讓公眾可以獲得更多客觀資訊的場合,那些記者、評論員不探討治港政策和理念,仍然照踩僭建、照踩誠信,總之就是照踩可也。

我鄙視這種另一類閉塞民智的博宣傳,我更鄙視的是推動和助長這種風氣的政客和媒體。

港大學生會百周年晚會的第二天,《明報》網上港聞版怎樣報道?標題是「港大舊生踩場討公道百周年慶為員工出頭」。整篇400字的報道用了超過350字報道「踩場」及「踩場」的相關消息,有關學生會百周年晚會,不着邊際地用了不夠60字。

這便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媒體:選擇性報道、有立場、不專業和只有評論而沒有新聞。

我曾經是《蘋果日報》的擁躉,但幾年前開始不再買,甚而不再買任何報紙,只訂閱了《明報》的網上版和間中接一些免費報紙,否則便不再看報。

我曾經對一位律師朋友說,香港的報紙沒有新聞、只有評論。我舉一個例子說。去年9月15日早上我和太太到數碼港外的大草坪散步,在路上撿到一頁別人棄掉的《蘋果日報》,有一篇報道應該是前一天晚上電視報道過有關梁振英先生當選特首後第一次與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先生見面的報道。這篇報道在報紙中的標題是「汪洋夾硬挺梁振英」,內文500字絕大部分是一大堆執筆記者的主觀評論和揣測,文章末段只用了約70字報道港府與廣東簽了的協議。究竟梁振英先生在與汪洋先生見面談過港粵間什麼問題、可以有什麼合作等等,一概欠奉。這是新聞報道嗎?這是專業的新聞報道嗎?這只是另一篇短評文章而已。

而每天,香港各大報章充斥着的都是這些只有立場的評論文章,沒有新聞報道。

這些例子隨手撿來,到處都是。就看看最新鮮的例子。同樣是1月19日《明報》港聞版的報道。報道內文提了一句加了引號的資訊,報道說唐英年先生就梁振英先生的施政報告說「任何政策同建議,只要對香港好都會支持,但最緊要係如何執行同落實」。那是很中性的幾句話。而《明報》那篇報道怎樣處理這句說話?《明報》港聞版的標題說「談施政報告 唐唐厚道」,內文引述唐英年先生這句話時這樣寫道:

「唐唐都算好厚道,佢話『任何政策同建議,只要對香港好都會支援,但最緊要係如何執行同落實』。」

這是專業的客觀新聞報道抑或是已包含了執筆記者對一位講者主觀評論的點評?由讀者判斷。記者報道引述別人說話的新聞前加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還算不算是專業的新聞報道,我希望新聞界自己討論。但至少,我自己來說,我早已拒絕接受媒體提供這樣的意圖代我思考和判斷的資訊。

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接受這種別人代他們思考和判斷的資訊。

而這種充滿了加了料的雜質資訊,每天在各大報章、電台正在大量密集地流通和不間斷地向廣大市民轟炸。

能不能新聞報道歸新聞報道、評論文章歸評論文章?

別代我思考

大多數人都渴望看沒有加了主觀意見的新聞報道,很多人不喜歡看評論文章。諸位無冕皇帝、新聞版的主編們,別強迫我在看新聞時也要看你的態度、立場和評論。別代我思考,我只想看新聞、獲得資訊,由我自己過濾和思考。


我又曾經對我的朋友說過,早上兩小時和黃昏兩小時最多人聽電台節目的時段,每小時只有兩到三分鐘是真正沒有加上任何主觀意見的新聞報道,其餘兩小時便是那些評論員和嘉賓政客以他們主觀意見立場演繹詮釋新聞、不斷轟炸聽眾的時間。


那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也是因為這種不成比例的轟炸,使社會形成了一面倒的風氣。元旦遊行,社區組織協會沒有參與,商業電台「左右大局」主持人打電話給社區組織協會的幹事施麗珊小姐,批評社區組織協會不參與元旦遊行。


這是什麼世界?遊行與不遊行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和權利,遊行與否,為什麼行?為什麼不行?要向電台主持人評論員交代嗎?電台主持人這種劣質做法使我想起內地文革時的故事。參與遊行集會的紅衛兵,把紅皮書毛語錄舉得不夠高的也被批判不夠積極。香港為什麼會淪落至如此?


香港為什麼會淪落至如此?


個別號稱崇尚民主的評論員便正正是批評選了非泛民候選人為立法會議員的醫生和工程師為「為錢」的人。反正,你與他/她不同意見,如社區組織協會一樣,他/她們認為你有責任向他/她交代。就如社協施小姐說:「唔知點解香港變到咁。你地簡直係政治迫害、白色恐怖、迫害街坊。」


如港大的「踩場」學生一樣,社協你不跟他/她們步伐一致嗎?他/她們便有權打電話給你、踩你的場。更恐怖的是他/她們手握媒體,厚道的不理你或只評評你,已算對你非常寬大;不厚道的隨時可以不留情地攻擊你,你奈他/她們何嗎?


也因如此,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梁振英政府要動用公帑買媒體的版位和air time去宣傳政府政策。因為在香港的主流媒體中,除了《文匯報》和《大公報》已沒有了政府可以不被打斷、或不被加上雜音而能完整原汁原味地發言的空間。

那又使我想起國內文革時,高舉革命旗幟的造反派不容許他們所謂的「反革命」說話,就是因為判定對方是「反革命」,文革時「反革命」是連說話的權利也沒有的。今天的香港部分掌控媒體公器的人的做法,與那時代的中國的造反派,何其相似,只是換了位置。

42年前,10多個為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的年輕人在中環示威被殖民地政府拘捕落案起訴,帶到銅鑼灣裁判署提堂。提堂那天早上,冷清清的銅鑼灣裁判署門外,只有我和5位英皇書院同讀中四的同學穿著校服從學校跑出來到銅鑼灣裁判署門外示威,為抗議殖民地政府對他們的不公鎮壓而發出微弱的呼喚。

今年,特首梁振英先生1月16日在立法會宣讀他的施政報告,立法會大樓並不冷清。鬧哄哄的立法會大樓門外,是鬧哄哄的示威人群,主題不是施政政策,而是他個人。支持者與反對者各舉牌示威,吵鬧不已的不是政策的爭論,而是已經吵了半年梁先生個人的榮辱去留。大多數人都在捨本逐末吵鬧不已的時候,令我感動不已的是幾位現在在英皇書院讀中三的學弟拿着A4紙自己手寫着「撐振英也好、反振英也好、大家都要為香港好」的標語,默默地站在立法會大樓門外發出微弱的呼喚。

每天在高聲疾呼的政客、每天在不斷轟炸聽眾的評論員、每天在以評論而不是以資訊餵我們的文字記者和編輯,他們看不到聽不到這微弱的呼喚。

他們着意的是在今夜,究竟會有什麼人去踩什麼人的場。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2013年8月1日星期四

香港的願景(83)- 城市體系(3)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8月1日上午10:54
主旨: 香港的願景(83)- 城市體系(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城市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為市民帶來各種形式的共贏機會。當人們從散居於各地農村,聚集成市鎮甚或大城市,就會因為大量人群的各種不同需要,創造大量的就業及發展機會。試想想早期美、加的中西部因為農牧業發達及礦產豐富而造就了無數新市鎮的誕生,同時為市民及相關人士帶來財富。

2. 本地房地產被認為較易創造財富的行業,一般人覺得是富商巨賈的遊戲。但若然市場上没有購買的散戶,遊戲便戛然止於社會的少數中上階層。由於買賣方式從整棟,轉到分層/分單位及分期付款後,基於極之大的需求碰上極之大的散戶買家羣,遊戲從50年代末開始,一直到今天都是港人最喜愛的「大富翁」遊戲。中間偶爾因為政治、社會、經濟及不同人的運氣、際遇,各人會各有得或失,但整體地產樓房的價格,長期而言都是處於上升通道,替市民及其家人帶來相當多的財富。

3. 除了部份商場、寫字樓、酒店及預作收租的投資物業外,絶大部份地產發展商(相信只有少數的一兩個除外),都會以「賣樓花」方式,將物業出售給一般小市民,儘早鎖住利潤,這樣的做法好像是衆人夾錢給他們做生意,預先封了蝕本門;同時為了追求更大利潤,另謀其他更多項目發展,將已建成的樓房這隻「不斷變大的金鵝」賣出,將日後的升、跌由市民去承接;激活越來越活躍的私人房地產交易市場,形成一個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富裕(或失落?)起來的大循環。至今為止涉及140多萬個私人住宅,465,000多資助自置居所,幾十萬個私人擁有的工商業單位及鋪位等等。

4. 70年代尾,灣仔市中心的高層單位,約四百元一呎(建築面積計,下同),已經是超貴;不到兩三年,沙田市中心的好運中心高層,亦只要四百多元。同時期四大地產商合作的沙田第一城,80年時曾叫價一千元一呎,至84年因中英談判,港人信心下跌而跌至四百餘一呎。一個約400呎的小單位,跟發展商買的價錢,十八萬都不到;而最高層連天台的一千呎單位,六十萬已經有交易,90年代初,很多市區一般住宅,都是介乎千多至二千元一呎。雖然經過多次政治、經濟、金融及社會動盪,今天大部份都升值不少,由兩三倍至十多廿倍不等,同時賺到數年至數十年的居住。另方面也可以將細樓慢慢根據個人及社會經濟狀況,去換大一些的樓房以改善居住環境;甚至有些朋友將樓房賣出,拿着得來的金錢,移民外國時買到不錯的房子。

5. 當然社會上有不少低下草根階層,從來做夢也没有想過買自己的房子;還有遭遇比較差的、不幸的、身體殘障甚或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人,但由於身處富庶的香港,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社福、公屋、子女教學及衛生醫療等等的照顧。

6. 雖然大家都不太希望房地產行業獨大,但事實上與房地產有關的各式各樣不同的行業及其數量,又是不能忽視的。房地產帶來給政府的收入,不是單單賣地所得,所有跟着的一連串行業所帶動的經濟活動,非常非常之多。另外因為進入城市生活的大量居民,需要住房及配合他們居所的交通基建、醫療、教育、文娛、體育及社區設施,在規劃、設計、建造以至日常運作,都創造出極多的工作機會。另一不能忽視的,地產樓房帶給全港市民數以萬億計的財富,地產商在這方面取得的分額可能多些,那是因為他們處於整條產業鏈的主要位置,任何市民若身處相同位置,都會有機會取得不同程度的利益。對於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各有不同遭遇,有不同訴求、抱怨、予盾,是很自然的事,大家應和衷共濟去解決問題,訴諸激烈行動,可以作為情緒發洩的一個途徑,但終究要理性地去研究解決辦法。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7月30日下午4:44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82)- 城鎮體系(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7月18-2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