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星期四

香港的願景(85)- 城市體系(4)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8月21日下午9:00
主旨: 香港的願景(85)- 城市體系(4)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一個國家首先融入世界經濟的是沿海城市,他們相對內地先一步開放,在開放中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群。內陸地區,同期缺少經濟發展的引擎,與沿海城市群的差距逐漸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腹地整合(hinterland consolidation/integration)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沿海城市群需要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不斷開拓腹地市場、資源空間,而內陸地區則需要通過沿海城市群融入世界經濟,最終增強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節點。

2. 腹地整合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經濟,區域中的各個地方政府要為整合提供制度、資訊、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銜接服務。腹地整合過程中需要強化區域中心城市的能量,增強其輻射能力。

3. 參考先進國家城市化過程,
腹地整合是一國城市化的重要階段,區域格局、人口空間分佈將會在整合腹地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圖景。世界級的城市需要世界級的腹地,港澳加上珠三角地區組成的大珠三角地區要成為南中國經濟區的重要節點,發展廣闊的腹地空間勢在必行。

4. 對腹地的整合決定了沿海城市群的地位,亦同時決定了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紐約腹地城市整合,改變了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雄並立”的局面。在與新奧爾良(New Orleans)對腹地的爭奪過程中,紐約演變成為國際性中心城市,新奧爾良只能成為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5. 19 世紀初,紐約與波士頓、費城的人口相差無幾,而且,他們都在兩個世紀左右的時間積累了雄厚的商業資本。但進入19 世紀以後,紐約改善了交通及與內陸地區的多管道聯繫,積累實力,蓄勢待發;伊利運河這條水運大動脈將他們與紐約聯為一體,中央-哈得遜河鐵路的建成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聯繫,紐約經濟腹地向大湖區及其以西的廣袤而富裕的農業區推進,成為大湖區的出海口和歐洲入美門戶,成為連接美國東西部的商業樞紐,成為美國東北部經濟核心區。

6. 在汽船和運河時代到來之前,地處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奧爾良絲毫不用擔心它的地位,它幾乎是內陸地區對外聯繫的必經之地,它在出口貿易上長時間居第一位。伊利運河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開通使貿易的南北流向被東西流向取代。紐約在對外貿易上逐漸超過了新奧爾良,新奧爾良失去了原來屬於自己的貿易腹地。』

7. 荷蘭鹿特丹(Rotterdam)
港將歐洲內陸和沿運河經濟區整合為自己的經濟腹地,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歐洲門戶”。鹿特丹的世界第一大港和“歐洲門戶”地位奠基於19 世紀60 年代。13 世紀時它還是萊克河支流鹿特河口堤壩上的漁村。15 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和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海運和貿易重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北大西洋沿岸,北大西洋航線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航線。

8. 19 世紀德國完成產業革命和實現工業化之後,萊茵河成為世界最繁忙的內河航線。處在這兩條航線交點上的鹿特丹由此獲得了崛起之機。上1866-1872 年從鹿特丹到荷蘭角人工航道——新航道的開鑿,使鹿特丹獲得北海眾多海港中的鶴立地位,萊茵河沿岸水運物資的3/4 都是經鹿港河海轉接,被稱作“歐洲門戶”,將歐洲內陸和沿運河經濟區牢牢鎖定為自己的經濟腹地。

9. 沿海城市群較之腹地先一步融入了世界經濟,他們對腹地的整合決定了腹地的發展機會,單由腹地構築的“經濟世界”不能融入“世界經濟”。西南五省六方構建的“經濟世界”沒有核心城市帶領融入“世界經濟”。

10. 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大陸曾經把西南五省六方(桂、黔、川、滇、藏、渝)為一個經濟區域,但是這樣的經濟格局只是原來省區經濟的組合,有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待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經濟世界需要有核心城市的帶動,通過核心城市引進國際或域外資源、產品、技術和資訊,由此連結或通向國際或域外市場,融入世界經濟。

11. 與紐約、倫敦、東京、上海不同,
一個完整的對內輻射同時對外銜接的沿海城市功能,在中國華南地區是由廣州和香港共同體現的廣州難以單獨承擔區域和核心城市的功能,而香港作為區域核心城市的職能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1994 年的珠三角城市群規劃簡稱A 計畫,把廣州定於區域中心的頂點,帶動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發展,而實際情況是,廣州一直都是在和香港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一個沿海中心城市的職能

12. CEPA 簽署開始解決制度分野,為泛珠三角經濟核心區域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對於香港而言,CEPA 的最關鍵之處在於,它從法律上保障了香港和內地可以有順暢的經濟聯繫,解決了香港經濟未來的定位問題。CEPA 為香港、澳門與“珠三角”整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珠三角”提供了法律基礎,進而可以“大珠三角”為核心和龍頭,推動其腹地“泛珠三角(泛珠九省加兩特區,9+2)
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

13. "10+1(東盟十國加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簽訂給“泛珠三角”的概念出臺提供了政策上充分的想像空間,產生了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政治驅動力。粵港澳大珠三角地區作為外向依存度最高的一個地區,作為溶入東盟貿易區的橋頭堡,可以再次優先獲得各種發展機遇;合作與競爭同在的發展態勢,使得泛珠三角經濟區的腹地整合成為必然選擇。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8月13日下午4:19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83)- 城市體系(3)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8月1 - 1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