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8月1日上午10:54
主旨: 香港的願景(83)- 城市體系(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城市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 很多時候都為市民帶來各種形式的共贏機會。當人們從散居於各地農 村,聚集成市鎮甚或大城市,就會因為大量人群的各種不同需要, 創造大量的就業及發展機會。試想想早期美、加的中西部因為農牧業 發達及礦產豐富而造就了無數新市鎮的誕生, 同時為市民及相關人士帶來財富。
2. 本地房地產被認為較易創造財富的行業, 一般人覺得是富商巨賈的遊戲。但若然市場上没有購買的散戶, 遊戲便戛然止於社會的少數中上階層。由於買賣方式從整棟, 轉到分層/分單位及分期付款後, 基於極之大的需求碰上極之大的散戶買家羣, 遊戲從50年代末開始,一直到今天都是港人最喜愛的「大富翁」 遊戲。中間偶爾因為政治、社會、經濟及不同人的運氣、際遇, 各人會各有得或失,但整體地產樓房的價格, 長期而言都是處於上升通道,替市民及其家人帶來相當多的財富。
3. 除了部份商場、寫字樓、酒店及預作收租的投資物業外,絶大部份地 產發展商(相信只有少數的一兩個除外),都會以「賣樓花」方式, 將物業出售給一般小市民,儘早鎖住利潤,這樣的做法好像是衆人夾 錢給他們做生意,預先封了蝕本門;同時為了追求更大利潤, 另謀其他更多項目發展,將已建成的樓房這隻「不斷變大的金鵝」 賣出,將日後的升、跌由市民去承接; 激活越來越活躍的私人房地產交易市場, 形成一個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富裕(或失落?)起來的大循環。 至今為止涉及140多萬個私人住宅,465,000多資助自置居 所,幾十萬個私人擁有的工商業單位及鋪位等等。
4. 70年代尾,灣仔市中心的高層單位,約四百元一呎(建築面積計, 下同),已經是超貴;不到兩三年,沙田市中心的好運中心高層, 亦只要四百多元。同時期四大地產商合作的沙田第一城, 80年時曾叫價一千元一呎,至84年因中英談判, 港人信心下跌而跌至四百餘一呎。一個約400呎的小單位, 跟發展商買的價錢,十八萬都不到;而最高層連天台的一千呎單位, 六十萬已經有交易,90年代初,很多市區一般住宅, 都是介乎千多至二千元一呎。雖然經過多次政治、經濟、 金融及社會動盪,今天大部份都升值不少, 由兩三倍至十多廿倍不等,同時賺到數年至數十年的居住。 另方面也可以將細樓慢慢根據個人及社會經濟狀況, 去換大一些的樓房以改善居住環境;甚至有些朋友將樓房賣出, 拿着得來的金錢,移民外國時買到不錯的房子。
5. 當然社會上有不少低下草根階層, 從來做夢也没有想過買自己的房子;還有遭遇比較差的、不幸的、 身體殘障甚或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人,但由於身處富庶的香港, 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社福、公屋、子女教學及衛生醫療等等的照顧。
6. 雖然大家都不太希望房地產行業獨大, 但事實上與房地產有關的各式各樣不同的行業及其數量, 又是不能忽視的。房地產帶來給政府的收入,不是單單賣地所得, 所有跟着的一連串行業所帶動的經濟活動,非常非常之多。 另外因為進入城市生活的大量居民, 需要住房及配合他們居所的交通基建、醫療、教育、文娛、 體育及社區設施,在規劃、設計、建造以至日常運作, 都創造出極多的工作機會。另一不能忽視的, 地產樓房帶給全港市民數以萬億計的財富, 地產商在這方面取得的分額可能多些, 那是因為他們處於整條產業鏈的主要位置, 任何市民若身處相同位置,都會有機會取得不同程度的利益。 對於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各有不同遭遇,有不同訴求、抱怨、予盾, 是很自然的事,大家應和衷共濟去解決問題,訴諸激烈行動, 可以作為情緒發洩的一個途徑,但終究要理性地去研究解決辦法。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7月30日下午4:44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82)- 城鎮體系(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7月30日下午4:44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82)- 城鎮體系(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7月18-2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姚一風 代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