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180)-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9月13日 下午2:3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80)-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筆下留情」上週的博客 話語權與歷史之被遺忘

2. 近年有一個新名詞叫「話語權」,這其實不是全新的東西,只不過過去稱作「發言權」而已。細辨之下,兩者卻有不同。發言權多用於個人層次,例如在會議上發言的權力。話語權則多應用在媒體等上層建築的層次,關乎公眾、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國家/集團的利益。它反映了社會上某部分人的政治影響力。

3. 
說話是人人都擁有的能力,但話語作為權力則不是誰都擁有的。在現代社會,說話若不能通過適當的渠道、工具發表,不足以發揮話語權的影響力。法國哲學家福柯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發表過《話語的秩序》一文,指出:話語就是人們鬥爭的手段和目的。就是說,話語不僅是思維符號,是交際工具,而且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並能直接體現為「權力」。

4. 
這樣的權力往往同人們爭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和權益的行動有關。例如,對已發生事態的解釋權、對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訴權、對違法違規的舉報權、對欺騙壓迫的抗議權、對政治主張的闡發權、對虛假事件的揭露權、對罪惡事實的控訴權、對錯誤觀點的批判權等等,都屬於話語權。

5.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西方就話語權之爭奪有激烈的鬥爭,而西方佔盡上風。一度,國際間大多數報刊的國際新聞有九成來自西方四大通訊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的報道 71% 是關於美國的,9.6% 關於歐洲,關於非洲的不到 1.8%這情況在網上世界中沒有多大改變。這擴大了西方的影響力,但也造成了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美國兩大政黨正在競選總統候選人,辯論中一論及外交問題例如中國問題,就淪為媒體的笑柄,但大部分美國人不會發覺有什麼問題,那些道貌岸然的候選人仍可以繼續胡說八道下去。

6. 
話語權不僅涉及當下問題,也涉及歷史問題。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由掌握最大話語權的人說了算。中國為紀念日本投降70周年舉行了大閱兵,在國際間引發了大大小小的風波。這也是對歷史話語權之爭的反映。

7.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 (CNN) 日前刊登了英國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拉納·米特 (Rana Mitter) 一篇文章,題為 Forgotten ally? China's unsung role in World War II (被遺忘的盟友?中國在二戰中未獲讚頌的作用)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付出極為沉痛的代價,亦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至今不獲得西方「讚頌」,就是有關的話語權由西方控制之故。

8. 
文章一開頭就指出北京閱兵所紀念的歷史事實:中國是最早參加二戰的國家,在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成為美國和英國的盟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9. 
中日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全面開戰後,華北華東迅速淪陷,許多外國觀察人士斷定中國無法堅持下去,日本極可能勝利。然而,中國國民黨政府與它的內戰死對頭中共一道,拒絕向日本投降,並撤退至內陸地區繼續抵抗。這個決定改變了亞洲的命運。中國亦為其他非西方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證明它們能夠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同時與西方並肩作戰。

10. 
對於中國抗日戰爭之貢獻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Mitter 作了這樣的假設:假如中國一九三八年就投降,日本將在一代人或更長的時間裡控制中國。若不是中國牽制住了60萬甚至更多的日軍,日軍可能在戰爭初期就輕易轉戰蘇聯、東南亞甚至英屬印度。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可能永遠不會像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後那樣合為一體。


11. 
可是中國擁有的資源要比其他同盟國少得多,西方也以「歐洲優先」為戰略。這導致在中國對二戰所作貢獻的問題上,西方和中國的觀點出現了巨大分歧。

12. 
的確,中國軍隊當時缺乏戰鬥力,很多精銳部隊也一早在上海、徐州等地的重大戰役中犧牲了。中國被要求承擔一個主要同盟國的重擔,卻缺少美國、英國甚至蘇聯能夠徵用的財力或資源。Mitter 認為:「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祇靠自己無法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承認這一現實並不意味着否認中國對於戰爭勝利的貢獻。」「這段故事的大部分在冷戰期間被西方和中國遺忘了。」

13. 
必須承認,歷史絕大部分會被人遺忘,不獨在中國抗日這一戰,也不獨在西方,在東方在中國亦然。其中很多是在意識形態之爭下被「被遺忘」的,哪些「被遺忘」哪些不「被遺忘」,由操縱話語權的人說了算。

14. 
在微觀的層面,這不可避免。可是從宏觀的層面,即從較大的時間尺度、三五百年的時間尺度去看歷史,就可能避免由個別事件、個別人物的褒貶謬誤或被遺忘帶來的錯誤影響,而能較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發展脈絡。這就是黃仁宇倡的「大歷史」觀可貴之處。
**
CNN
的文章:
http://edition.cnn.com/2015/08/31/opinions/china-wwii-forgotten-ally-rana-mitter/index.html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98 下午5:34
主旨: Fw: 給特區的信(177)-金融海嘯後各大國極度量寬帶來的種種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2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