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9月24日 下午8:45
主旨: 給特區的信(81)-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 "Mr. Tsang Tak Sing" , "Mr. MOK Kwan Yu" , "Ms. TENG Yu Yan" ,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蔡霞等等學者只是衆多大陸評論者的極小部份,很多中外的評論員, 及意見提供者,可以從類似以下的網站上輕易找到(排名不分先後, 還有其他極多來源;可信性則要自我判斷):
“2014年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莫干山會議)暨1984年莫干 山會議30周年紀念會議”頁內右面的專家列表 http://people.chinareform. org.cn/C/chifulin/news/201409/ t20140918_207089.htm
中國改革論壇網 http://www.chinareform.org. cn/
中國選舉與治理 http://www.chinaelections. org/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www.crfoundation.org/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http://www.cdrf.org.cn/
中國改革網 及 中國改革理事會 http://www.chinareform.net/
2. 她繼續指出:『由於人民群眾參與法制建設的管道途徑還很不充分, 立法過程中體現人民意願的聲音相對微弱, 而既得利益的話語空間較多,於是立法中出現部門利益法制化、 局部之間利益相爭而使法律難產的現象等。結果, 法律制定和實施的時間推延過程變成了利益逐漸坐大的機會。同時, 我們有一些同志還沒有完全走出以政治取代法治的慣性思維, 遇到問題不自覺地習慣於以政治壓法治, 於是法治權威不自覺地被削弱, 既得利益打著政治旗號就能方便地擺脫法治約束, 這又給既得利益坐大提供了一定的空間條件。正由於此,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出現了既得利益綁架政黨、綁架政府、 綁架政策,打著各種旗號不斷攫取新的利益的情況, 以至於黨內惡性腐敗案件時有發生。
3. 也正是因為此,我們黨在推出一些政治體制改革舉措時阻力重重, 人民群眾盼望已久的改革舉措或者胎死腹中或在執行中扭曲走樣。 目前的情況再一次映證了鄧小平論斷的深刻性和正確性: “尤其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它涉及的面很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 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就 此,我們不能否認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之間客觀存在的不平衡。
4. 這幾年(意指2011年前) 我國頻發的災害凸顯出非常態時期社會運轉機制的功效, 於是有的同志把常態時期與非常態時期的社會運轉機制混為一談, 以此否定政治體制改革有所滯後的問題。一個社會的常態運轉機制應 該表現為法治基礎上的政府依法開展日常行政事務, 各類常設公共機構有效履行職能、各項制度常態有效運轉、 社會公民職業活動和日常生活井然有序。
5. 當社會因特殊事件而進入非常態時期, 以政府主導和權力控制支撐的社會動員和社會組織運行機制, 就充分顯示出集中權力和權力強制性作用的特點。 非常態的社會機制只能運用於非常態的特殊時期, 如果把非常態機制常態化, 則社會正常運行的制度和法治基礎就將被改變, 這樣的社會運行機制沒有可持續性, 政府要長時期堅持這樣的運行機制一方面可能使社會生活發生紊亂, 另一方面必將因運轉成本巨大而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所以, 我們不能把非常態社會運行機制的特點和功效當作是政治體制的優點 優勢而有意固化之, 而要清楚區分這兩種體制的適用時間和空間條件, 防止因認識的偏差而誤導了我們的改革。
6. 由於有的同志思想方法的某些片面性,把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發展民主政治與堅持黨的政治原則對立起來, 因而在政治體制改革的一些關鍵要害上遲遲難以邁步。有的人以為固 守原有體制格局就是堅持黨的政治原則。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黨的理論從來都明確堅持的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而沒有說是堅持原有權力體制格局不動。
7. 如果說在經濟體制改革中, 我們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 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具有生機活力的話,那麼 “政治體制改革”這個提法本身就表明, 我們同樣不能固守以往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只有破除原有過度集權、缺乏科學分權制衡的政治體制, 才能把權力這個老虎關進以社會主義法治所編織的籠子裡, 從而切實體現和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對政治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因之而逐步健全並激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8. 但是有的地方被不能突破原有體制框架這條“潛規則”所束縛, 於是改革探索變成了“戴著腳鏈的舞蹈”, 只能是體制框架內具體操作層面上的狹小空間裡的有限改革。 即便是這樣,改革者還得冒著承擔政治責任的風險。 這使得基層的改革略微往前走幾步就因被“隱形天花板”封擋進路而 陷入止步不前或進退兩難境地。 最近以來有的地方探索的民主政治改革甚至直接被正式非正式的叫停 ,更激起民間輿論大嘩。
9. 我們黨提出的改革任務缺乏有效落實的相應機制, 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相應滯後的原因之一。一些地方以文件落實文件、 以會議貫徹會議的形式主義, 把我們黨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任務要求當作已經做到的現實, 把深化改革的說法宣傳成自己政績的做法。鄧小平在1978年底就 批評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我們一些地方熱衷於漂亮言辭 和表面政績, 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點熱點缺乏艱苦扎實的研究思考和深入探索, 因而一些改革任務提出多年至今還難見明顯成效。
10. 比如,早在十五大報告中, 我們黨就明確地提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 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十多年過去了,究竟這三者如何有機結合有機統一, 理論上沒有講清楚,實踐上也始終沒有明確的推進路徑。
11. 於是有的地方,“堅持黨的領導”的真實含義成了維護某級書記的個 人權勢;“人民當家作主”常常是社會公眾感覺為“被代表”、“被 提高”、“被同意”、“被高速”……;“依法治國”在有的幹部那 裡理解為“權力拿著法律治國民”。 從提法上看,我們黨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改革意見, 現在的問題大多不出在說法上,而是出在難見到好的做法, 更難見好機制支撐好做法,因而,在一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事關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的政治體制要害問題上, 社會公眾感覺改革進展不大,甚至有的還有倒退跡象。
12. 所有這些都表明,判斷政治體制改革是不是真正推進, 不在於是否有了好的說法,而關鍵在於是不是能切實解決要害問題, 使人民看到實效。鄧小平曾指出:“人民是看實際的”。只有使人民 群眾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大量事實親身感受到政府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 努力與成效,政府的宣傳才能被社會公眾接受和認同, 才能提升政府的社會公信力, 才能把社會力量充分團結和凝聚在執政當局的周圍, 更好地有序而平和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9月24日 上午11:04
主旨: 轉寄: Fwd: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9月2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
(梁美然 代行)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9月24日 上午11:04
主旨: 轉寄: Fwd: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9月2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
(梁美然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下午5:58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9月2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下午5:58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9月2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