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下午3:27
主旨: 給特區的信(80)-不應否認政治發展的“時滯差”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 "Mr. John Tsang" , "Mr. YUEN Rimsky" , "Mr. Tsang Tak Sing" , "Mr. Anthony Cheung" , "Ms. TENG Yu Yan" ,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蔡霞另一篇2010年尾的同名文章,指出當時大陸各地的大量討論:『最近有關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的熱議。既是熱議自然就有觀點碰撞、眾說紛紜。比如,如何評價我國三十年的政治體制改革,看法各有不同。有的認為30多年來政治體制改革始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深化,說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規律。但更有許多人明顯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這個說法與人們的感覺反差較大。由此更使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社會輿論的聚焦點。作者以為,從多個視角觀察思考這一問題,有利於我們理性探尋有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更好的實現經濟與政治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作用。
2. 從理論上說,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間客觀上存在時滯差經濟與政治兩者之間既有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又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築,經濟基礎變化了要求政治上層建築隨之相應變化並規定其變化的方向及其內容。但是政治上層建築在一定條件下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於是政治能夠反作用於經濟:或者促進或者阻礙經濟的發展。一般而言,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並不與經濟變化同步發生,大多是經濟變化在先政治變化隨後。
3. 並且到多一是取決於經濟與政治之間不平衡所產生的矛盾狀況,一是取決於執政黨的認識及決心。鄧小平同志深刻把握了經濟與政治之間的辨證互動關係,在改革開放一開始就考慮如何啟動政治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經濟改革開放的需要。為此,他於1980818日作了著名的《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
4. 1986年在籌備黨的十三大會議的日子裡,他又多次強調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他指出:重要的是政治體制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他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党的十三大報告首次以大篇幅系統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對全黨和全社會做了極好的思想動員。
5. 從實踐上看,當執政黨面對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國際國內複雜的局勢變化時,穩定壓倒一切十三大提出的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只能被暫時擱置。黨的十四大報告著重闡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而基本迴避政治體制改革,直到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才重提改革政治體制。整個90代我們黨致力於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與之相比,政治體制改革力度明顯減弱。因而有的地方在深化國企改革中一再出現打著改革旗號鯨吞瓜分國有資產和侵害職工群眾基本權益的事。
6. 從那以後,中國的經濟社會變化中出現了三個快速的特點:經濟快速發展、利益快速分化、黨內腐敗快速蔓延不穩定什麼事情都幹不成,放緩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以維護穩定,這從當時看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的,但客觀上也確實出現了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快步前進不夠協調的情況。
7. 正是面對這種情況,江澤民同志堅持鄧小平關於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想,2001年他在解釋 “我們党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句話的含義時強調了深化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他指出:無論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都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他們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那就必然要發生調整和變革。“……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斷為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打開更廣闊的通途。
8. 但是,一方面由於這種不協調的情況已經明顯出現,給社會快速發展中本身必然要經歷的社會矛盾多發高發時期又添加了新的誘發因素,另一方面由於對三個代表思想含義理解不深,未能很好地根據經濟快速發展適時加大政治體制改革力度。於是,改革開放第三個十年期間,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矛盾突出並列行進。
9. 回顧三十多年的改革歷程,儘管有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說我們黨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並且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環境。但客觀地梳理情況分析問題,也要承認三十年中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不平衡。
10. 因為政治變化與經濟發展客觀上存在著時滯差因而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與監督制約不到位的政治權力相互作用,就成為產生新的既得利益的條件。而既得利益的坐大又增加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了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市場經濟本身是利益多元化的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必然產生利益搏弈。但關鍵是如何進行利益博弈。
11. 從一定意義上說,政治就是協調利益關係,以體現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來規約和引導利益正當博弈的機制。因此,必須以法治來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黨在十五大提出了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然而,法制建設和法治理念培育都需要一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制定各種法律的過程本身就是各種利益搏弈的過程。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9月22日 下午3:1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79)-64事件可會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9月22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hd@1823.gov.hk>
日期: 2014年9月22日 上午11:17
主旨: 給特區的信(79)-64事件可會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 (檔案編號:2-459248469)
收件者: 

敬啟者:

給特區的信(79)-64事件可會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 (檔案編號:2-459248469)

謝謝你於2014年09月22日給房屋署的電郵。有關房屋署的查詢及投訴已經交由「1823」代為處理。

由於你已直接電郵有關問題予負責的政府部門跟進,相信有關政府部門會盡快回覆你。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我們的職員聯絡。

1823
客戶服務主任
伍穎音謹覆
2014年09月22日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