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58)- 資源詛咒(2)

優閒的鄉郊



優閒的鄉郊
較企理的籠屋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6月26日 下午6:59
主旨: 給特區的信(58)- 資源詛咒(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荷蘭病”的患者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區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區域經濟過度依賴某一初級產品異常繁榮,這種繁榮的代價是其他部門的衰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漲的國際油價曾使一些國家從石油獲得高額回報,如沙地阿拉伯、尼日利亞、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亞和英國等,但與此同時,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相關產業發展受挫等經濟症狀。

2. 天然氣資源在給荷蘭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為“荷蘭病”埋下病源。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致使國際油價上升,給荷蘭帶來了意外的收入,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

3. 但情況似乎對荷蘭也有不利的一面。因為荷蘭越是增加天然氣的生產,其出口製造業就越是蕭條。由於天然氣生產的迅速發展,工資和利潤大幅攀升,擠壓了傳統製造業的人力和資本,使得傳統製造業的成本上升,傳統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在繁榮結束後,荷蘭被經濟增長崩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所困擾。

4. 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荷蘭病”。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的膨脹,吸走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和資本,出口高額盈利使貨幣升值,從而削弱了出口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5. “荷蘭病”並非是荷蘭特有的。事實上,因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分享了石油價格暴漲帶來的橫財,那些從自然資源獲得高額回報的國家,如沙地阿拉伯、尼日利亞、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亞和英國等,都出現了類似的經濟症狀。

6. 尼日利亞是一個典型病例。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後,世界市場上石油價格翻了兩番。19791980年,石油價格又漲了一倍,到1980年末的油價是1972年的7,“石油意外收入”占尼日利亞70年代和80年代初國內生產總值的23%。這些意外收入全部成為政府支出,公共投資增加,公務員工資漲了一倍,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實際匯率上升。到1984年,尼日利亞非石油出口下降了近90%,呈現了典型的“荷蘭病”症狀。

7. 印尼也是分享“石油意外收入”的國家。但是印尼政府在整個飛速發展時期,力爭收支平衡,控制住了通貨膨脹。同時,印尼政府採取了政策將石油收益用於經濟發展。因此,印尼沒有出現“荷蘭病”症。

8. 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而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等。

9. 由於幾十年來大陸經濟的超高速膨脹,香港食正條水,有如坐在金礦(或是鑽石礦?)旁邊,若稀有的土地資源,仍不好好加以利用,並發展多元的創新產業鏈,當大陸經濟也因其「人口紅利」減少而稍稍下降,或覺得香港的利用價值大不如前,香港便會重蹈1998-2004的經濟低潮。

10. 擺在資源型城市面前應該是條怎樣的道路?有專家列舉了三個方向,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國的很多鬼城;二是整體遷移,像陝西銅川縣城那樣;三是轉型,這是人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11. 資源型城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在於長期發展過程中嚴重存在著工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的問題。這一問題很容易造成“雙向失血”,一方面低價輸出資源,另一方面高價購進工業產品和消費品。

12. 專家指出,資源型城市要發展,必須對「現有資源深度開發並延長產業鏈」,擴大產品綜合利用途徑,使原來以單一的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支柱產業轉變為多元化產業結構,提升資源的產業級次和附加值。(資料來自網上)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