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58)- 資源詛咒(2)

優閒的鄉郊



優閒的鄉郊
較企理的籠屋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6月26日 下午6:59
主旨: 給特區的信(58)- 資源詛咒(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荷蘭病”的患者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區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區域經濟過度依賴某一初級產品異常繁榮,這種繁榮的代價是其他部門的衰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漲的國際油價曾使一些國家從石油獲得高額回報,如沙地阿拉伯、尼日利亞、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亞和英國等,但與此同時,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相關產業發展受挫等經濟症狀。

2. 天然氣資源在給荷蘭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為“荷蘭病”埋下病源。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致使國際油價上升,給荷蘭帶來了意外的收入,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

3. 但情況似乎對荷蘭也有不利的一面。因為荷蘭越是增加天然氣的生產,其出口製造業就越是蕭條。由於天然氣生產的迅速發展,工資和利潤大幅攀升,擠壓了傳統製造業的人力和資本,使得傳統製造業的成本上升,傳統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在繁榮結束後,荷蘭被經濟增長崩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所困擾。

4. 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荷蘭病”。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的膨脹,吸走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和資本,出口高額盈利使貨幣升值,從而削弱了出口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5. “荷蘭病”並非是荷蘭特有的。事實上,因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分享了石油價格暴漲帶來的橫財,那些從自然資源獲得高額回報的國家,如沙地阿拉伯、尼日利亞、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亞和英國等,都出現了類似的經濟症狀。

6. 尼日利亞是一個典型病例。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後,世界市場上石油價格翻了兩番。19791980年,石油價格又漲了一倍,到1980年末的油價是1972年的7,“石油意外收入”占尼日利亞70年代和80年代初國內生產總值的23%。這些意外收入全部成為政府支出,公共投資增加,公務員工資漲了一倍,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實際匯率上升。到1984年,尼日利亞非石油出口下降了近90%,呈現了典型的“荷蘭病”症狀。

7. 印尼也是分享“石油意外收入”的國家。但是印尼政府在整個飛速發展時期,力爭收支平衡,控制住了通貨膨脹。同時,印尼政府採取了政策將石油收益用於經濟發展。因此,印尼沒有出現“荷蘭病”症。

8. 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而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等。

9. 由於幾十年來大陸經濟的超高速膨脹,香港食正條水,有如坐在金礦(或是鑽石礦?)旁邊,若稀有的土地資源,仍不好好加以利用,並發展多元的創新產業鏈,當大陸經濟也因其「人口紅利」減少而稍稍下降,或覺得香港的利用價值大不如前,香港便會重蹈1998-2004的經濟低潮。

10. 擺在資源型城市面前應該是條怎樣的道路?有專家列舉了三個方向,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國的很多鬼城;二是整體遷移,像陝西銅川縣城那樣;三是轉型,這是人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11. 資源型城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在於長期發展過程中嚴重存在著工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的問題。這一問題很容易造成“雙向失血”,一方面低價輸出資源,另一方面高價購進工業產品和消費品。

12. 專家指出,資源型城市要發展,必須對「現有資源深度開發並延長產業鏈」,擴大產品綜合利用途徑,使原來以單一的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支柱產業轉變為多元化產業結構,提升資源的產業級次和附加值。(資料來自網上)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57)- 資源詛咒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6月21日 下午7:11
主旨: 給特區的信(57)- 資源詛咒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

2. 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究與經濟增長有關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即增長的源泉問題。自然資源或自然稟賦、物質資本技術進步公共秩序與法律乃至信念和價值觀,相繼被揭示出來並置於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資源作為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投入品成為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通常蘊含了更大的發展潛力。

3. 近代以來的經濟發展史表明,自然資源的確對於一國國民財富的初始積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北歐)地區的快速工業與其豐裕的自然資源密不可分。

4.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資源豐裕的國家陷入了「增長陷阱」的事實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深思。經驗資料顯示,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範圍來看,資源豐裕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是緩慢的,甚至是停滯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國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遞增,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期卻下降了1.3%

5. 在全球65個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中,只有四個國家(印尼馬來西泰國、博茨瓦納)人均GNP年增速達到4%(1970—1998),而一些東亞資源稀缺的經濟體(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經濟增長卻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世界銀行,2000)。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我們也能發現非常相似的情況。

6.“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指自然資源的豐富反而拖累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們則常常以此來警示經濟和發展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的危險性。

7. 荷蘭上世紀50年代因發現海岸線盛藏巨量天然氣,而迅速成為以出口天然氣為主的國家,其他工業逐步萎縮。資源帶來的財富使荷蘭國內創新的動力萎縮,國內其他部門失去國際競爭力。

8. 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此外,關於礦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除了中短期礦業專案所帶來的新興都市效應外,更多的是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簡單叫做資源詛咒

9. 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而從天然氣出口中獲得大量收入,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

10. 然而,隨著天然氣出口的增加,荷蘭本國貨幣荷蘭盾匯率也隨之上升,勞動者薪水也同時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急速下滑,造成經濟惡化。伴隨著經濟惡化,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產生了巨大壓力,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速增加。

11. 當時由柯克首相領導的政府,呼籲各界能夠共渡時艱以應經濟問題,於是下令三年內勞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資方做出的承諾是三年內不得裁員,最後經濟也開始復蘇,多數國家為之頭疼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有荷蘭找出解決之道。

12. 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下降將導致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升首先打擊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匯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幣升值,再次打擊了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製造業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

13. 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製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但這時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製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製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

14. 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

15. “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適用於所有享受初級產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

16. 香港是否由於旁邊的大陸,經濟急速膨脹,帶來極其龐大的人流及資金流,同時從她進口的商品價亷物美,間接產生類似「荷蘭病」的資源詛咒哩?相對很多其他地方,巨大的自由行旅客,龐大的大陸資金,是一種比「礦物等自然資源」更直接的資源。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620 下午8:0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53)- 資源(6)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先生:
  
68日至618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56)- 資源配置(3)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4年6月18日 下午11:43
主旨: 給特區的信(56)- 資源配置(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市場調節亦有其先天缺陷和局限性: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覆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2. 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蕩。

3.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4.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5.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各種社會公共設施和福利。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6. 市場調節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預設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7. 全港市民既要承受超高樓價及其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不應簡單將責任推向政府或指控官商勾結,大部份人都有份造成此等問題的出現。基本上,七百多萬人的大城市,總共已建設的市區面積只有約270多平方公里,比起很多歐美澳的一百萬人口的城市還少得多。究竟誰在令港人生活得如此逼迫?

8. 150多平方公里的交通運輸、政府機構及公用事業設施,墳場、火葬場、水塘及河道明渠等等,每個大城市都需要。若外國七、八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已建市區面積達三、四千平方公里的話,比比皆是,用於上面所述的城市設施,隨時會多過二千平方公里(因低密度,平面横向獨立屋的發展,所需道路及各種設施效率非常低)。這些大面積横向發展,加上每人平均需要一部車作出外之用,所消耗的地球資源及能源,肯定比香港發展多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市區及集體運輸的消耗多很多(數十倍?
​數​
百倍?)希望各壓力團體,可以讓市民生活得輕鬆一點。

9. 發展區的區位優勢非常重要,那是為何買或租樓、舖、寫字樓等等永遠都要求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以及基建、交通等等。香港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整個香港無論東南西北,都是發展的上好材料,加上深圳河彼岸、惠州、東莞,前海南沙横琴、珠江口西岸的澳門、珠海、中山以至江門近十多年間的高速發展,直接間接為新界東北、西北、西南及大嶼山創造出極佳的發展優勢,為
​這​
幾個分區大大增值。

10. 人口密集,不單效率好,衛星城市及小區的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甚或七通一平,所消耗的地球資源相對少,而效益高(所需寶貴的土地
​少​
)、道路、喉管、管道、電線等等,甚至加上通訊系統的最後一哩接入用戶室內的(last mile),比起平面横向發展的地區少得多。若能適度提高規劃及設計標凖,人均作息面積增加,市民仍然享受到,極高質素的現代化城市生活,而同時節能減排及極其環保(以整體資源消耗
 ​計​
)。


11. 由生地變熟地,需要很多時間及資源的投入,這是政府要做的事。日後將收回的土地整理好之後,可以建造各種公共設施(包括公屋
​、​
居屋
 ​等​
)。土地在拍賣或改變用途時補地價的收入,通通都是歸入政府庫房,其實是某程度對小業主及地產商的一種稅收。不要忘記,他們都須要為其投資負上責任及承擔風險,樓價有不一定的盛衰週期,亦極受本地及國際經濟環境所影響
​,樓價下跌時所有持份者都有機會變輸家​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6月18日 下午5:4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55)- 資源配置(2)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6月16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55)- 資源配置(2)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4年6月16日 下午9:53
主旨: 給特區的信(55)- 資源配置(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資源配置常會引起不同人士的各式各樣猜疑:利益輸送,官商勾結,如何達至不偏不倚,大公無私等等。另方面古語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公平公正是一個「說易行難」的事。舉例立法會的議事時間,乃全港700多萬人的寶貴資源,但部份議員因天資聰穎、口齒伶俐及懂得議事規則、程序等,以拉布形式,拖延甚或想拉倒討論多年的規劃,以少數反對派人士,剝奪大多數其他議員的發言權利(因為這等議員被迫要犧牲自己的發言時間,不至到令其他議案大塞車,其實也是一種議會暴力。非常無奈地在重覆的數以百計、千計的提問及討論,香港的議會有其程序和傳統,惟有「數百萬市區貧民」再多等幾年,讓「幾萬農夫及當地居民」可以繼續他們的悠閒生活)。其實這跟很多人大力抨擊的某些有錢人,在充裕的資本下,仍大灑財技,賺盡普羅市民的一分一毫,並無太大分別。

2. 1990年:香港政府於「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已經研究新界東北的策略性增長潛力。1998年:董建華提出要在新界東北發展「無煙環保城」,後來計劃於2003年宣布暫時擱置2007年:香港政府發表《香港2030》,建議開拓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2009年:當時的發展局修訂了3新市鎮的發展大綱,發展密度縮減,3座新市鎮亦分別定出了不同主題,打造為多元化發展社區。期間曾多次進行諮詢及不斷改善規劃。那時現任特首及發展局局長,仍遠未知今天會輪到他們須要有所跟進。

3. 但正如 (Friedrich August Hayek海耶克) 說過「我們所必須利用的關於各種具體情況的知識,從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時常矛盾的形式為各自獨立的個人所掌握」。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因為各自擁有片面的信息,對資源配置引起懷疑,甚至矛盾衝突。很多時國家之間甚至引起戰爭。

4. 兩種資源配置之一:
計劃配置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

3. 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反映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內在聯繫、有計劃地實現社會總勞動按比例分配和自覺調節經濟運行的經濟機制計劃機制。計劃機制包括計劃的制定、計劃的實現形式和宏觀計劃調節等。計劃機制體現了人們對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自覺運用,是主觀見諸於客觀的過程,是一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

4. (1)計劃調節適應於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展的要求,是自覺地運用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的實現形式。計劃調節的優勢和長處在於:-
A. 計劃調節可以從總體上保持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盲目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危機
B. 計劃調節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動員和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大建設,防止重覆建設和巨大浪費。
C. 計劃調節可以合理地調節收入分配,保持社會公正。
(2)計劃調節的經濟歷史實踐 :經濟實踐表明:-計劃調節的功效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其適用的基礎和領域,超出適用的基礎和領域,計劃調節的功效會力所不及,失去效力。

5. 另一種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繫,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6. 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不同觀點:計劃體制其實更具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機制下企業會根據市場信息作出更準確的預測),有可能產生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7. 市場調節的實質就是價值規律調節。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調節社會勞動分配比例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手的調節。正如恩格斯所說:“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

8. 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第一,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

9. 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10. 第二,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瞭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11. 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係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12. 第三,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敗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13. 市場調節亦有其天生的缺陷和局限性。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6月16日 上午11:1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54)- 資源配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6月12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54)- 資源配置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6月12日 下午10:53
主旨: 給特區的信(54)- 資源配置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欲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2.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3. 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4.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 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

5. 「資訊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資訊作為依據,而資訊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管道和機制實現的,資訊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

6. 「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係,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7. 上述因素的特點:

()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週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淨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係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週期波動、監管等。

()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

()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8. 市場經濟體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中國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9.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往往不斷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供應會漸趨緊張。

10. 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令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研究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畫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6月9日 下午12:2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53)- 資源(6)
收件者: gl2468@gmail.com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6月8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6月8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53)- 資源(6)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6月8日 下午6:18
主旨: 給特區的信(53)- 資源(6)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Tsang Tak Sing" , "Ms. TENG Yu Yan"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A. 社會性:- 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a)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b)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係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 B. 繼承性:-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用必然的結果。

3.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a)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b)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c)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d)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e)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4.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b)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

5.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a)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b)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c)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5.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大陸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6. 社會資源的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a)自然資源分佈的不平衡性。
(b)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c)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d)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7. 綜合以上極其簡單的探討(大部份取材自網上),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投入。

8. 資源運用和發展的時機是極為重要。上世紀初,由於同樣擁有豐富資源及遠離歐亞數十年戰亂的南北美兩洲的大國,美國及南美的阿根庭、巴西、智利(合稱ABC 三國:Argentina,Brazil & Chile),雙方實力可說「棋鼓相當」。但由於ABC三國採取不同的發展取態、步伐,錯失時機,以至整整個多世紀以來,淪為二、三流國家,長期無法重登先進國家之列。當然還有無數的其他理由,包括極多次成為學者研究對象的金融危機。

9. 清朝中葉以來,中國在落後的體制及多發的社會動盪與戰亂中,兩個世紀以來,國力以至各種綜合實力,不斷下滑,由當年號稱全球的所謂統一大帝國,以至清末民初期間,淪為西方列強瓜分的對象。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實際是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這種方法。然而怎可能在一個「一窮二白及人口衆多的落後國家」,以那麼短的時間去追回落後了的百多年間,西方先進國家所累積的知識經驗和財富?所以大陸現在最、最需要的是時間及穩定的環境,這些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4年6月6日 下午6:4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49)-不可解決的矛盾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先生: 

5月25日至6月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4年6月6日 下午5:42
主旨: Re : 給特區的信(52)- 資源(5)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4年6月5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