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2日 上午10:20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3)-批判 者言(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From Leo Tolstoy, 1897 :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s can be explained to the most slow-witted man if he has not formed any idea of them already; but the simplest thing cannot be made clear to the most intelligent man if he is firmly persuaded that he knows already, without a shadow of doubt, what is laid before him.
亨利·吉魯(Henry A. Giroux)繼續說:--正如托尼·朱特(Tony Judt)所說“美國正在變成軍事化國家甚至軍事化社會: 在這個國家,武裝力量是判定國家強大和戰爭的衡量標準, 戰爭計畫是典型的(唯一的)公共工程。”軍事-工業聯合體與不受 約束的企業力量結合起來指向戰略需要, 決定現有戰爭國家和新自由主義工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如何將不同的利益、權力形式、社會關係、 公共教學法和經濟集中起來影響國家政治。
2. 這樣的時機在政治上具有無限的價值, 因為它提供了理論切口讓人從中窺見戰爭國家的實踐和新自由主義革 命的實質,以便“抗拒其前進、內容、焦點、和前沿”它也指出了闡 明歷史仍然是一望無際的地平線的概念力量, 不能通過求助於歷史的終結或意識形態終結而拋棄。 正是因為歷史的不確定性本質,抵抗才成為可能, 政治仍然保持開放性,拒絕做出任何保證。
3. 遵循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觀點,筆者指出現有歷史時刻或他稱所說的“新自由主 義革命的長征。”必須被理解為動用和強化越來越多形式的暴力。 這種反民主壓力及其與美國及海外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抗議活動的關係 在危機中變得非常明顯,這種危機出現在政府管理與暴力的結合, 懲罰性國家的成長和阿列克斯·霍耐特(Alex Honneth)所描述的“失敗的社會性”的持續發展。
4. 美國使用暴力已經上癮, 這種暴力依賴隨著它發動國內外戰爭的意願而進一步加劇。 這個意義上的戰爭不僅是旨在保護美國安全和利益的政策的延伸。 正如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指出的,它也是“軍事形而上學”的一部分。 一個包括了企業、國防工業、政客、金融機構、 和大學在內的各種勢力的複合體。
5. 戰爭提供工作崗位、利潤、政治回報、研究資金、 以及延伸到社會各個方面的政治和經濟力量。 戰爭也是國家最受推崇的美德之一, 軍事價值觀如今體現在美國人生活的任何方面。 因為戰爭成為主權和統治的模式,它以及模糊了戰爭與和平的界限。 越來越多地受到道德和政治狂熱的滋養, 戰爭價值觀產生和認可了共同恐懼作為社會關係的首要標記。
6. 共同恐懼和製造恐懼的媒體狂熱產生了恐懼文化。 這種狂熱也促成了員警的軍事化程度越來越高, 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高科技掃描器、 監督攝像機或有毒化學品對付參加和平抗議戰爭國家和企業國家的人 。主流媒體上充斥著這種濫用暴力的形象。
7. 有些時候,抗議者已經嚴重受傷如2011年10月在奧克蘭抗議中 受重傷的伊拉克戰爭老兵司各特·奧爾森(Scott Olsen)。這種暴力太多了,令人想起50年代和60年代黑人 隔離法(Jim Crow)時期員警對民權運動抗議者使用的暴力。
8. 反恐戰爭已經成為反民主的戰爭, 因為手持警棍的員警現在已經配備了直接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進口 的最先進軍事裝備。 以前僅僅在戰場使用的軍事技術現在已經供應全國各地的員警部門。 雄蜂無人機、配有機關槍的卡車、特種武器戰略裝備(SWAT)、 士兵在國外戰爭中使用的數位通信設備和防彈頭盔(Kevlar) 等。針對“恐怖分子”(用於年輕抗議者的代碼)的國內戰爭為國防 承包商和公司提供了新機會, 他們越來越多地成為國內生活的一部分。”
9. 正如格林·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指出,自9-11以來,美國已經“將國內員 警力量過分地「准軍事化」, 大肆配備數不清的軍用武器和其他戰爭用技術, 採用戰場軍事戰略訓練他們,使員警普遍養成一種戰爭心態。”配備 有「准軍事武器的國內員警力量」 將確保他們在沒有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本土時也能系統地使用, 員警自然要找到藉口越來越隨意性地使用這些武器。
10. 當然,新的國內「准軍事力量」也將破壞言論自由和異端觀點, 因為武力威脅同時威脅到核心的公民自由、公民權利和公民責任。 考慮到“到了23歲時, 幾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會因為某種犯罪而被抓起來”的事實, 已經非常清楚,在新的軍事化國家中, 年輕人被當做掠奪者和破壞者, 是對企業政府的威脅也是應該拋棄的垃圾, 隨著不受懲罰地行動的懲罰性國家的成長, 持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增多。
11. 不再受限於某種軍事意識形態, 推崇戰爭價值觀已經因為將整個社會軍事化而成為常態。正如邁克爾 ·蓋耶(Michael Geyer)指出的,在此意義上的軍事化被定義為“在為了生產暴 力組織起來的公民社會的充滿矛盾和張力的社交過程。”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年12月1日 下午8:0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09)- 誰砸破了第一「窗」?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1月2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George1 Luk
Date: 21/11/2014 01:31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09)- 誰砸破了第一「窗」?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George1 Luk
Date: 21/11/2014 01:31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09)- 誰砸破了第一「窗」?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自7月9日給「特區的信(60)- 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至今,共發出五十多封類似的電郵, 主要希望各界人士,勿魯莽行事。因為民衆情緒被極度刺激、 一經挑動後,很多時候都會一發不可收拾,無人會有把握控制得到。 現在一方面是「收唔到科」,另一方面是朋友提及的極端激進份子, 發動傷害自己及/或他人的恐怖行動,何時會出現?
如何在全面失控前,收拾殘局?
2. 解鈴還需繫鈴人, 十多年來一直鼓吹各種各樣不合作及抗爭的泛民人士及議員, 應勇敢的站出來替社會各界發聲, 不是簡單的跟暴力抗爭者劃清界線, 或簡單將問題推給特區或中央政府。須要去跟政府及有關人士,以「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方式去盡快解決這危機。 到最後相信警方可能無足夠人手去替嫌疑人士搜證及落口供、 律政司及法院無足夠資源去跟進案件、 懲教署也可能無足夠倉位應付。
3. 以下今天晴報的一篇文章「誰砸破了第一「窗」?」, 頗能道出一般市民的心聲:
蒙面暴徒擊毀立法會大樓的玻璃及外牆, 各支持佔領的團體紛紛譴責暴徒,劃清界綫,繼而全城有如中世紀「 獵巫」,尋找「熱血」暴徒。其實,賊喊捉賊, 要與暴徒劃清界綫者,正是始作俑者。兩軍對陣,要看誰開「 第一槍」;兩強對峙,也容易擦槍走火,意外觸發戰爭。 今時阻路霸街的形勢,已是火藥庫,不必擦搶,也易走火。 現鐵馬毀玻璃,砸破了「第一扇窗」,所謂「和平佔中」 怎會不出事?正如昨文所評:忘了初衷,更忘了法治。 發起人當初向港人「推銷」的示威者任拉、不抵抗的場面, 至今從未出現過,而佔旺者更揚言下周會以衝擊對抗清障。
4. 「三子」一直散播這「和平」信息,如不是simple、stup id and naive,就一定是刻意講大話,誤導公眾。有人曾以「 三子請客、雙學點菜,泛民找數」來形容事態的發展,若果真如此, 可能港人還要慶祝,可惜現在擺在眼前的卻是:「三子『精甩辮』 扮和平發帖,學聯吹雞埋席,學民合謀,發難『上菜』;一眾人等『 去飲』,『熱血』出手『炒大鑊』,泛民抽完水後割席,不上身; 最終仍是要全部港人『找數』。」
5. 無論誰「趁墟」、誰「請客」,現激進分子搶去韁繩, 騎劫了一車的憧憬和夢想。「三子」、「雙學」這班發起、 組織行動者當真「始料不及」?幾十年前,筆者參與的學生運動, 人人肯聽號令,輔以足夠糾察去維持不擾民的遊行, 運動的秩序才得以維持,今時阻路霸街者高呼:「你不代表我!」 就可各懷鬼胎,借勢搞局,佔旺就有十多個不同團體, 發起人現才託詞未夠號召力,不能控制示威者? 只怪當日你們只求聲勢,而以為「海納百川,愈大愈好」。
6. 其實,嚴限示威者加入,只容相同理念者是最好辦法, 甘於人數較少,也都值得,才可免情況失控如脫韁之馬。為壯聲勢, 不惜容納激進團體,今時定要付出代價。可是,發起人過於計算, 失控出了事,就輸打贏要:聲勢要贏,到有輿論譴責,形勢看輸時, 就劃清界綫,聲稱暴徒不是你的人,故不負責。
7. 其實,正是這群賊喊捉賊的始作俑者, 替暴徒製造了擾亂社會秩序的機會。十年前,近三百名學者、專業、 商界及非政府組織人士聯署《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十年以來, 社會對核心價值的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法治始終是社會共識, 如行動真「和平」,不阻人「返工」、「出入」、「搵食」, 相信更多港人會支持——支持在法律框架下表達訴求的自由, 而不是罔顧法紀,將一己自由無限膨脹。
8. 如今有人砸破了「第一扇窗」,暴行恐怕陸續有來。 現在對始作俑者的最大考驗是號召退場的道德勇氣, 正如摔破的瓷器,現要拾回碎瓷,修補回去。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Regards,
George Lu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