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16日 下午2:4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3. There's Something Happening Here - OWS Police Brutality :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 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日期: 2014年12月16日 下午2:4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
9
)-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deepthroat 君在20140803的一篇博文,非常值得香港整體社會深思:
台灣高雄市氣體大爆炸,幾千米的道路被炸開,驚心動魄。 如此危險的丙烯管道長期在鬧市中行走,出事後由石化公司、 民進黨的高雄市陳菊市長、到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 無人為事件表露出負責態度,令人對台灣的民主政制信心全失, 若是專制政府,高雄市長可能已經下台了, 接著下台的是管能源的部長。
2. 台灣有民主、沒有管治力的問題,早已是街談巷議的題材,深喉( deepthroat?)到台北公幹,一個計程車司機也會說, 同是民主制,韓國比我們強很多,台灣實行民主以來經濟愈搞愈差, 他們計程車司機的收入,很快連要飯都不如。 司機的政治分析未必有道理,但也說出了民情。
3. 早前在網上看到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的一篇文章,分析只講民主, 不講國家建設,孱弱的國家,就像馬力不足的巴士, 無論選出誰來當司機都無能為力。朱雲漢是重量級政治學者, 文章值得一看。
4. 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朱雲漢):
我的好友福山(Francis Fukuyama),二十多年前提出“歷史終結論”,一夕成名。 經過多年的沉澱,他已經不再高捧民主與市場。 他最近連續出書宣導新思路, 大聲呼籲二十一世紀國家間競賽的主軸是國家能力建設。
5. 福山會有這樣的思路轉變是因為兩個趨勢:第一、 很多新興民主國家並沒有步上良好治理的坦途, 反而陷入惡質民主的困境進退不得;第二、在過去三十多年,在“自 由化”、“市場化”與“私有化”的主導思維鞭策下, 國家的職能不斷被消滅, 逐漸失去了增進人民經濟福祉與維護社會公平的能力, 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根本無力回應民眾的需求。
6. 福山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口號:“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我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7. 以民主方式產生政府,就好像讓一輛巴士上所有的乘客, 透過投票選出一位駕駛。 這位駕駛要負責將巴士駛向多數人想要去的目的地, 也要決定如何讓大家分擔汽油費。
8. 國家機構就是這部巴士,如果巴士的性能好、馬力足、耗油少、 配備齊,交給任何一位夠格的司機掌控,都遊刃有餘。 一個失敗的國家就像引擎故障的巴士; 一個孱弱的國家就像馬力不足的巴士。國家機構不健全, 無論選出誰來當駕駛都無能為力。
9. 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 卻忽視國家建設,這是非常偏頗而天真的舉措, 也背離自己的歷史經驗。殊不知, 大多數西方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引進普選式民主之前, 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現代國家機構及其職能,包括常任文官體制、 獨立司法機構、專業化軍隊、基礎教育體系、現代財稅體系、 市場監管能力、中央銀行等。而許多發展中國家, 在引進代議民主的時候, 現代國家機構及其職能都還處於發育不全狀態。
10. 最近,許多以援助發展中國家為職責的國際組織已經意識到, 國家建設比民主建設更為關鍵,但也更為艱巨。他們也領悟到, 在現代國家機能發育不全的條件下,貿然實施普選式民主, 反而可能阻礙國家能力建設。從這個角度來看, 臺灣與韓國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民主化是在現代“國家”建設比較 健全的基礎上開展。
11. 但不容否認,近年來頻繁的藍綠惡鬥, 讓任何一位駕駛都無法緊握方向盤專心開車;“立法院”已經淪為金 權政治的溫床,“立法委員”成為扭曲公共政策制訂與妨礙公權力正 常運作的元兇;再加上全球化與市場化浪潮的衝擊,我們的“國家” 機能逐漸萎縮、公務人員士氣低落、稅基也不斷流失。
12. 政府在面對貧富差距懸殊、人力資源供需失調、 出口產業競爭力衰退、薪資階級實質所得下滑、基礎設施不夠先進、 土地超限利用等這些難題時,愈來愈蒼白無力。
13. 如果我們不能設法全面提升這輛臺灣巴士的性能與配備, 如果我們繼續讓每四年選出的駕駛無法握緊方向盤專心開車, 臺灣將在二十一世紀的競賽中節節敗退。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年12月12日 下午6:0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5)-批判 者言(4)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月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先生/女士:
12月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Date: 04/12/2014 03:16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15)-批判 者言(4)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Date: 04/12/2014 03:16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15)-批判 者言(4)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亨利·吉魯 著 吳萬偉 譯的這篇「青年的反抗:國家暴力之災 」Youth in Revolt: The Plague of State-Sponsored Violence by Henry A. Giroux
http://www.truthout.org/youth- revolt-plague-state-sponsored- violence/1331663173 繼續訴說近年美國及某些地方的普遍社會現象:
“超級懲罰性的政治文化”已經變得正常化, 而且就像高強度的電流在整個社會秩序中加速運行。 民主已經不再有強調公共利益經驗的重要性的空間。作為“失敗的社 會”模式,當今的市場極端主義已經成為民主反對自身的原則, 歪曲了自由和正義的語言, 平等已經不再被視為可靠的觀點和政治目標。 打著維護個人安全和保障的幌子實行的國家暴力雖然展示了民主的形 式,但取消了民主“作為讓政治成為可能的不可通約的共用經驗”的 實質。道德貧困、政治貧困、 經濟貧困的各種症狀都出現在我們周圍。
2. 與此同時,誇大的暴力在全社會迅速蔓延, 如今已經成為螢幕文化的主宰。 娛樂性的公共教育包括了極端的暴力形象, 人類痛苦和折磨在大螢幕上展現,有些是3D模式, 觀眾能夠觀賞到暴力行動的每個可以想像到的細節, 一個比一個更殘忍更恐怖。
3. 對暴力越來越強的嗜好可以從公立學校模仿監獄的模式上看出, 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從前是社會保護的對象,如今卻成為罪犯。 暴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是人們越來越多地接受把公立學校 年輕人的行為當做犯罪行為的做法。從前由老師、 行為導師或校方處理的不良行為現在則由員警和刑事部門處理。 對年輕人來說,這樣做的後果具有災難性。 不僅學校與監獄文化類似, 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微不足道的搗亂行為被抓起來接受法院審判。
3. 這裡不僅僅是維持這些法律的教育者、 家長和政客的愚蠢或逃避責任的問題, 而且是越來越強烈的一種心態,那就是把年輕人當做成年人的威脅, 對付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實施能打垮其思想的懲罰。 學生們被錯誤地教育、 被當做罪犯抓起來的做法是把學校當做監獄一樣的懲罰性教學法, 這個縫隙讓我們從中瞥見遏制和懲罰的觀念已經多麼嚴重地滲透到日 常生活的那些從來不受國家暴力干涉的領域。
4. 通過嚴厲懲罰進行管理也提醒我們,當今時代是打擊年輕人、 破壞正義和暴力威脅(若不是實際使用暴力)滲透到日常生活每個角 落的時代。 這種中世紀的懲罰作為公共場景的一部分給年輕人的身心造成痛苦。 更加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於這種把人當做奴隸的做法,“逮捕和動用員 警的行動絕大部分出現在有大量美國黑人和拉丁美洲裔國民等低收入 者集中的學校,”這樣做簡直就是開闢了讓他們毫不費力地從學校直 接進入監獄的管道。
5. 當然,第二個步驟是現實電視的專有權, 千百萬人選擇頻道觀看年輕人被戴上手銬、被抓起來、在法院受審、 並被關進少年拘留所的情景。 這不僅僅是打著改革的名義宣揚野蠻暴力, 也說明施虐狂和暴力滲透已經變成正常化的可怕程度, 這樣的社會似乎以非人化為樂。
6. 因為社會連同理性、道德和民主的任何其他殘餘遭到貶低, 戰爭、暴力和殘酷場景現在匯合成為一種新的和重要的集體娛樂, 成為視覺快樂、暴力和痛苦的的共生現象。 控制性社會現在成為把別人的痛苦當做娛樂的終極形式, 尤其是那些被視為可拋棄的弱者, 他們在美國不再是同情的對象而是取笑和娛樂的對象。如今, 高辛烷毒氣和人類的痛苦被視為旨在提升集體娛樂份額的另一種娛樂 。陶醉於別人的痛苦中不應該被貶低為個別人的病態心理, 它現在已經成為超越文化和社會版圖的龐大的娛樂經濟。 筆者要強調的是施虐狂衝動以及暴力和殘忍的景象如何成為集體娛樂 的形式。
7. 一個社會如果通過共同恐懼而不是共同責任定義自身, 它就絕不可能是民主社會。 廣泛蔓延的暴力成為破壞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 把帶來真正快樂的經濟變成產生吞噬所有政治實質和道德活力等民主 基石的施虐狂模式。 美國社會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制度化暴力盛行說明, 我們需要新形式的對話和政治模式, 探討公平和正義的世界究竟什麼樣子。
8. 暴力主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說明因為階級、種族、 民族出身等被邊緣化的年輕人和其他人已經被拋棄, 因為美國社會的民主訴求已經被軍國主義、 市場極端主義和國家恐怖主義的鐵蹄踩在腳下。 美國社會暴力盛行說明我們需要一種不僅否定現有秩序而且設想一種 新秩序的政治,未來決不模仿現在的激進觀點指導下的秩序。 在這樣的話語中, 批判與現實主義的期望和個人奮鬥結合起來成為更大的社會運動。
9. 年輕人對美國社會構成的挑戰遭遇國家支持下的暴力, 這不僅是員警的殘忍, 更重要的是它說明美國已經從社會國家轉變成戰爭國家, 從擁抱社會契約的國家轉變成不再使用共同體語言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紐帶已經不是公民責任和民主理性而是共同的恐懼和商業 化。
10. 除非我們處理戰爭和暴力形而上學如何控制美國社會(以 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問題,否則, 它造成的巨額社會成本將不可能被認識到,更不可能被消除。 這些成本就是引發年輕人抗議並被國家拿來作為回應手段的社會、 政治和經濟暴力。下面11-15段 只是隨手拈來數以千、 百計的美國警察如何暴力鎮壓和平示威者的片段, 港府及香港警方切勿模仿。
11. Police brutality and harsh tactics at OWS :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iNDxMj7JBvE
12. NYPD Police Pepper Spray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ers (Anthony Balogna) :
13. There's Something Happening Here - OWS Police Brutality :
14. Occupy Police Brutality Compilation :
15. MSNBC on NYPD Police Brutality during Occupy Wall Street Lawrence O'donnell with "The Last Word":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