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194)-「取之有道」重談(十大基建)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12月12日 下午11:1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94)-「取之有道」重談(十大基建)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背景:自香港回歸後經歷數次大規模疫症及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基礎建設發展進度大幅度地減少,一度更停滯不前,很多項目一直都停留在草擬階段。2007年更是香港近年來在基礎建設支出上最少的一年。同年7月,決策局轄下新增了「發展局」,旨在統籌各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同年10月,曾蔭權發表的《2007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十大建設,繁榮經濟」的概念,在其5年任期內(至2012630日)致力推動十大建設工程全面進展。計劃預算耗資逾2,500億港元,全面落成後可以為香港經濟每年創造逾1,000億元的增加值及250,000個就業機會。

2. 20141117,「取之有道」的止凡君對「十大基建」有以下的看法和分析,頗能反影到下面第十二段中他的一種想法:幾年過去,個人的財商也增加了不少,不時看見一些社會事情,把它由發生到結尾的回顧一番,又透過寫blog來紀錄了在不同時間的看法及分析,感覺這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大家不妨也分享一下看法」文章連結
政府推出十大基建,對工程界及整體社會經濟當然是好事,但從投資學的角度看,好像有點不夠完美

3. 記得香港在數年前(指2003年)經濟十分差勁,負資產多的是、失業率高企、政府財赤、庫房儲備低,更有通縮現象。在這個時候,香港政府最關心的是政府庫房儲備,所以決定加稅、公務員減薪、停止所有基建項目等,實行開源節流,令政府庫房儲備增加才心安。
4. 其實,當時香港的工資水平是不太高的,失業的市民都希望有工作,如果當時推出基建,在成本的角度看,相信是一個不錯的決定。相反,現在(指2007年)香港的工資水平開始回升了,失業率下降了不少,還不時聽聞有些行業有工作但沒有人願做,經濟、股市、樓市都很暢旺,在這個時候才推出十大基建真的是好的政策?基建的成本就是市民的稅收,庫房水浸就想辦法把它用了是不是真的好呢?

5. 常常感覺到財爺有點只看實質數字,實質數字是稅收多少、支出多少、財赤就多少,長此下去若干年後庫房儲備會剩餘多少,所以所有支出要叫停,但政府的帳目真的這樣算的嗎?如果能使股市、樓市暢旺,人人有工開,稅收都是一樣的嗎?從前,那一年700多億(指2003年)的財赤,前任財爺曾說過要5年至10年才能滅赤,但近幾年(指2007年)香港經濟好多了,財赤就不翼而飛。

6. 與政府相反的是私人發展商,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推了很多工程出來,因為無工開,各工程公司只好出低價錢,甚至蝕本價去把私人發展商的工程完成,為的只是令工人有工開,私人發展商就在那時期享受著低成本。到近期(指2007年)樓市起飛,剛好多個工程完工,高價把這些樓盤推出市場,享受著高回報的投資。
7. 不過,話雖如此,我們又不可把政府跟私人發展商的操作混為一談,政府的社會義務大好多,什麼庫房儲備令匯率穩定等因素都需要考慮。無論如何,身為工程界的一份子,歡迎政府的十大基建,只是出爐時間遲了一點而已,不過止凡又不是什麼財務大臣,這些事情還是交給政府深思決定吧。此文章首次在 2007-10-29 發表於「取之有道」 
8. 後記(止凡繼續說)
今天找回這篇在2007年所寫的文章出來,主要原因是近期看見當年香港政府推出十大基建的後遺症。的而且確,上一任政府於2007年推出十大基建,令工程界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時,還是做過不停,在這個界別中的專業人仕,在多年來可謂完全感覺不到任何經濟下滑的問題,但除了經濟問題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問題呢?
9. 近年,工程界人手問題開始備受公眾關注,其實這問題在工程界內早已經很明顯,這些年來,業內專才流失率甚高,隨便登報請一些管工或安全主任,可能長期請不到,就算上班也做不長,非常不容易挽留人才。不過,這些現象一直未被公眾發現的原因只是還未有事情發生而已。
10. 由工程上馬到設計再到施工,七八年時間過去,當年的十大基建都開始埋尾了,在這一刻大家才發現幾乎沒有一單工程能如期完工,工程超資亦成為了常態,公眾才開始了解工程界人手不足的問題原來是如此嚴重的。

11. 政府在推出一些項目的時機,除了要考慮到當時經濟、庫房、民生、失業率之外,還要照顧到該項目的相關專才培養,還要照顧到周邊地區對這些專才的需求,好像澳門近年也不停地發展,人才及施工物料都會與香港競爭,這都是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
12. 看到近日報章,再回看當時自己所寫出的文章,今天又學多一點東西了。幾年過去,個人的財商quotient)」也增加了不少,不時看見一些社會事情,把它由發生到結尾的回顧一番,又透過寫blog來紀錄了在不同時間的看法及分析,感覺這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大家不妨也分享一下看法。

13. 在「止凡君」的臉書(FB)上找到的一些句子,挺有意思及發人深省:

「投資是一個計劃」- Robert T. Kiyosaki(富爸爸系列書籍的主要作者)

「散戶的投資成績絕對可以比大行好」- Peter Lynch
「跨領域知識十分重要,聰明人都會廣泛閱讀,吸收知識」- Charlie Munger
「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 Albert Einstein

「投資不是要想如何跨過7米高的欄,而是要找出低於1米高的欄,再想辦法跨過它」 - Warren Buffett

「勝利與失敗都是一種習慣。如果想成功,就得取得持續性的勝利」- John D. Rockfeller

「當每個人的想法一致時,就表示根本沒有人在用大腦」- Jim Rogers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129日 下午6:1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91)-週邊的發展和機遇(2)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1
2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or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luk.88>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