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193)-中國經濟可持續嗎?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12月9日 下午10:19
主旨: 給特區的信(193)-中國經濟可持續嗎?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取材自:Jonathan Woetzel (華強森) 11/6, 2015的「中國經濟保持強健的五個理由?」的分析。他是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兼任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亞洲區領導人。他亦是城市中國計畫(UCI)聯席主席,該智庫致力於研究中國城市的未來。點擊訪問城市中國計畫網站。您還可以閱讀作者參與合著的最新力作:No Ordinary Disruption: The Four Global Forces Breaking All the Trends, (Public Affairs, May 2015)該書主要探討全球經濟的長期變化如何動搖人們長久以來所持的假設。文章連結:
http://www.mckinsey.com.cn/%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4%BF%9D%E6%8C%81%E5%BC%BA%E5%81%A5%E7%9A%84%E4%BA%94%E4%B8%AA%E7%90%86%E7%94%B1/

2. 當今,西方世界的一種普遍觀點是,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埋下了隱患,已然處在崩潰邊緣。這是一種錨定式偏見,學術機構與智庫對於中國的看法受其影響,媒體報導也未能倖免。樣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似乎與其他國家迥乎不同——並未遵循普遍的經濟發展規律,中國人的種種行動輕則不合理,重則有構成犯罪之嫌。

3.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放緩的確是事實,這對於全球經濟有著重要影響。但西方觀察人士卻齊聲宣稱,中國的發展與災難隱患共枕多年,今年股市震盪和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等新聞事件也彷彿在應和這一論調。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中國官員由於擔心政治壓力,對外界專家關於遏制亂象蔓延的建議充耳不聞,面對批評也總是難以泰然處之。

4. 在中國工作生活三十年的經驗告訴我(作者),這種片面的觀點與現實狀況相去甚遠。外界對於中國未來前景的懷疑論總是時冷時熱,基於此,我將在下文對五種常見的論調提出質疑:-

(1)中國的經濟模式不具備持續性
中國崩潰論的基本觀點之一是中國其實完全沒有打好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基礎。人們認為中國缺少鼓勵競爭的環境和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體系,而依賴廉價勞動力和高額投資創造的經濟價值大部分都已被發掘盡。

顯然,中國仍不具備某些現代市場經濟的元素——比如法律體系對智慧財產權的支持遠不如發達國家。正如美國著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最近所說,中國的民營經濟部門充滿活力,總體發展趨勢向好。國有企業占行業產出的比例穩步下降,已從1978年的78%降至2011年的26%民營行業的增加值已經遠遠超過國有經濟,民營企業貸款也在迅速增長。

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模式與亞洲等地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其他經濟體有許多相同之處。中國的一些政策與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在同一發展階段的選擇相類似,比如儲蓄率較高,從重工業與製造業投資起步,努力引導向快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平衡過渡。日本過去20年間的發展經驗表明,投資主導的模式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然而採取務實舉措干預市場的行為並非落後的表現,也並不意味中國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完全忽視對於鄰國和全球夥伴產生的影響。

此外,中國自2013年以來的改革舉措正是針對經濟結構性變化的直接回應。新的政策目標在於刺激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進軍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允許眾多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促進以消費為主導、依託中產階級收入提升的經濟增長。如今中國消費的增長速度持續超過GDP增速,投資者也大舉進入從水處理到電子商務的各類行業。在推進這些改革的同時,中國開展了大力反腐,但同時並未進行大規模投資(類似2008年的巨額投資),這也說明了相關改革有多麼重要。

(2)中國經濟缺乏創新能力
各地的智庫、學者和媒體人士一致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而創新正是現代經濟體的動力源泉。他們還常常宣稱中國的教育體制會扼殺創造力。

我曾服務於一些熱衷與中國創新業者開展合作的跨國企業,這表明中國並不缺少能夠保持強大創造力的本土企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近期的一份報告介紹了中國多個活躍的創新領域。工藝流程創新説明許多製造企業提升了競爭優勢和增長。在需要適應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的行業,創新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如阿裡巴巴(電商)與小米(智慧手機)等數字行業的領軍企業也因此崛起,成為全球市場上的佼佼者。

巨額的研發投資(中國研發投資總額為全球第二)與每年超過100萬名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正有力地推動著中國搶佔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型創新發展的高地。

(3)中國的環境破壞已無法挽回
持這一論點的人認為:中國人甘願忍受骯髒的環境,同時也缺乏治理環境所需的資金實力。對,中國人一開始的確犯了錯,但大部分國家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都犯過類似錯誤。

現今,中國正大力投資于環境污染治理。中國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規定減少煤炭使用和污染排放,國家劃撥大約2770億美元的資金專門用於治理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此外另有多項政策措施旨在減少中國經濟對於煤炭的依賴,同時鼓勵發展清潔能源。我曾與中國多個城市的領導交談,發現許多城市都將嚴格的環保目標納入總體經濟發展規劃中。

(4)中國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效率低下的投資和日益擴張的債務
這是眾多懷疑論者的調——中國經濟的根本動力是過度建設,新建道路、橋樑、商品房太多。事實上,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指出,這是一種由於未能認識到中國之大而產生的錯誤認識。以一項統計資料為例:2013年中國經濟的水泥消費量是美國在19852010年間年均消費量的25倍。這一對比看似驚人,但如果考慮到人均消費量和各國建築方式的異同,中國的水泥消費量實則與臺灣地區及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水準大致相當。

中國日益增加的債務引起了人們的警惕。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近期的一份報告發現,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不僅沒有實現去杠杆化,其債務總額反而增至原來的4倍,去年達到28.2(作者可有弄錯?)萬億美元(人民幣?)近一半的債務與房地產直接或間接相關 (地產價格自2008年以來上漲了60%)。為了資助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地方政府同樣大量舉債。

這樣的債務規模確實已經接近不合理的水準,但中國政府掌握著充足的財政資源,有能力度過危機。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債務總額相當於GDP55%作者可有弄錯?),明顯低於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水準。近期一項對於中國金融行業的分析表明,即便出現最壞的情況,不良信貸勾銷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也僅有相對較少的一部分中國金融機構會遭受嚴重損失。儘管增長速度會放緩,但整體經濟發展不會停滯。

最後,西方媒體稱,近來中國股市下跌造成了全球市場恐慌,但實際情況並沒有如此嚴重。政府所持股份占中國上市企業總市值的60%而股市在中國企業的資本市場融資總量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另外,股指下跌40%之前的漲幅已達到了150%

謠言左右著中國股市的波動,人們常會依靠猜測國家隊的交易動向來決定如何行動。如果說股市波動對實體經濟造成了直接影響,也只是一部分股民炒股失利導致消費減少。

(5)社會不平等與缺乏保障的群體威脅著中國的穩定
就這一條而言,我同意悲觀論者,但這並不僅僅是中國應該擔心的問題。雖然經濟增長惠及絕大多數人,但隨著城市財富積累逐漸加速,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也日益擴大。城市各階層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富人越來越有錢。

城市發展不平衡、缺乏教育和醫療條件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中國與西方如果就此問題開展交流,或許都能受益匪淺,因為西方經濟體也普遍存在類似的趨勢。中央政府領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力圖改善收入分配、建設公平且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過這些政策仍有待地方具體落實,各地的操作方式有很大不同。

簡而言之,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已經放緩,但根據我的觀察判斷,並沒有塌下來。調整與改革是經濟體保持穩定、善於應對的表現——在波動期尤其如此。
本文最早刊登於《福布斯》雜誌網站forbes.com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123日 下午6:0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90)-蛻變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1
23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or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luk.88>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