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3月31日 上午10:0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46)-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2)與我何干?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整個城鎮化進程,是極其複雜、艱巨而冗長的工程。撇開「 民族感情」或所謂「愛國主義」,中國有需要進行「深而廣的城鎮化 」,是具有多重義意的,以下只是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原因:
(a) “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當下中國城市化經濟和社會轉型發 展的一個嚴重障礙。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不解決, 不但會造成一個「城鄉斷裂」的社會, 甚至連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會失去應有的支撐和依托。
(b) 支配了中國社會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是以戶籍制度為 基礎構建起來的。
(c) 事實上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形成了兩個在「政治、經濟、 社會基本權利和義務」上有重大差別的且又極不平等的社會等級, 同時,通過嚴格地戶籍制度管理,限制居民居住地和勞動地點的「 自由流動」或「職業的自主選擇」。因此, 戶籍制度的改革無疑有著非常深遠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的意義。
(d) 歷史上“城鄉二元結構”不僅僅是「經濟制度」的設計, 更多是「政治制度的安排」。 在目前城市化運動和社會生活轉型的體制下的“城鄉二元結構”, 至少有這樣幾個非理性因素值得釐清:
第一、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
第二、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
第三、“二元結構制度”所折射的是兩個圓心, 是將城鄉兩部分居民分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和身價的社群」。
2. 為了幾億以至十億!?(這樣的天文數字, 在一個只有七百多萬人口城市生活的市民未必可以輕易理解!) 人民的人權、自由、平等、公義,必需積極尋求快速解決的方法; 否則社會將出現形形式式的不穩定及/或動亂。 另外因不平等而帶出的種種腐敗、貪污以至枉法, 將必然出現及無法消滅。不要說是在同一個國度之下生活, 就算是遠在非洲、中東或者拉丁美洲,香港人都會顯現出無比的關心 和同情心。
3. 要將情況改善,須要小心翼翼地去進行,因為大陸幅員廣闊, 人口衆多,每行一步,都會影響不同範疇人士的不同利益; 但又不能不推行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 以至引發不同階層及利益人士的不滿及抗爭。另外非常重要的是維持 國內外相對穩定的長期環境,因為整個過程最少需要數十年時間。
4. 這是為什麼北京既要讓香港實行普選[會增加中央在這方面的經驗及 可以檢視各種可能出現的情勢(正如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及大量不同論述指出,在先進富裕的社會通常都會出現) ],同時又設置各種不同關卡,讓整個進程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地達 至更高層次的民主。
5. 最顯而易見的是:兩特區及台灣可以作為大陸「 不同程度的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參考, 同時在港澳兩地又必定要在最大的可控範圍內操作, 更要防範各省市的「地方分離主義者」提出類似要求。與此同時, 又要不影響現時大陸按計劃推行各種「國家現代化」改革, 亦不能讓各省、區、直轄市等覺得過份偏袒兩特區。 相信泛民及各反對派應好好理解幾地政府的制肘與顧慮,及「大陸人 民」的感受。
6.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紀之交曾說,影響21世 紀人類進程最深刻的兩件事將是「新技術革命」和「中國城鎮化」。 根據世界各國城鎮化的經驗,城鎮化一般要經歷人口向城鎮集中、 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等不同發展階段。 我國目前一方面人口還在向城鎮集中, 另一方面郊區城鎮化正在加速推進,逆城鎮化的徵兆也開始顯現。「 逆城鎮化並不是反城鎮化」, 而是城鎮化發展中繼郊區城鎮化之後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 逆城鎮化的典型特徵是,城市中心人口為了逃避交通擁堵、 污染嚴重等問題而向遠郊乃至鄉村流動,鄉村生活重新繁榮。 逆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是一致的, 即在鄉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同時可以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7. 「深度城市化」 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 帶來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 帶來居民收入和消費量級的增加,從而持續釋放出巨大的內需潛能( 投資+消費),而這正是保障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 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動力源泉,如果這個「城市化過程」 再與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的高科技結合」, 那麼斯蒂格利茨的著名判斷可能就確實會夢想成真。
8. 這個餅有多大?特別是其中的消費增長的空間有多大?2012年
9. 千萬不要低估深度城市化或者新型城鎮化將給中國帶來的深遠影響和
10. 如此巨大的人口先後來到城市,他們可以貢獻的不僅僅是勞動力,
11. 中國省和地方行政結構較為穩定,這一方面是個優勢, 因為它有利於鼓勵地方的創新和主動性;但同時也是個弱點, 因為省、市之間的激烈競爭阻止了有效的區域合作。 在交通幹線建設這類領域, 通過由中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克服了地方上的協調困難, 但在其他領域,如水資源和空氣污染管理, 缺乏區域規劃與合作導致了負面影響急劇上升。要管理大都市區, 實現集聚效應和管理好外部性,就必須有跨越省界、 市界的區域性解決方案。
12. 常為人所詬病的某些環境問題:其實所有工業國家都經歷過城市過度 污染的階段。1952年12月倫敦的“煙霧”事件在短短4天內可 能造成了超過1 萬人死亡。洛杉磯上空的煙霧水準與70 年代相 比下降了70%,高臭氧氣象報告天數從184 天降至接近於零。 東京發起的清潔空氣運動主要圍繞著富士山的能見度:20世紀60 年代時富士山一年只有20天可見,而如今已超過130 天。 在這些城市,過去幾十年來, 人們實施了一攬子監管措施使局面得到了控制。
13. 鑒於其人口、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 中國的環境問題所涉的範圍比其他國家更大。但作為後發國家, 中國也具有其優勢。它可以獲益於其他地方的經驗和技術, 比其他先發國家更快地減少污染。幾十年來, 北美和歐洲進行了很多有關空氣污染的來源、 影響和控制方案的研究,而這些成果可以在中國運用得更快、 更經濟。一些技術和管理手段已經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 中國也開發出了可以和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共同分享的解決方案。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3月30日 下午6:2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44)-回顧一下過去的電郵(7)[ 香港的長遠規劃(16)- 金融中心的作用,及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月2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月2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麥佩儀 代行)
(以下附件,如已看過或無時間的話,可以不理)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Date: 20/03/2015 11:13 A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44)-回顧一下過去的電郵(7)[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為着想香港儘快追回失地,再度頻密發電郵,敬希見諒,***** 文字可能篇幅太長, 看圖可以簡單快捷去理解一下面前的挑戰與機遇。*****。 以下摘自「介面新聞」的一篇題為 「中國如何管理超級城市?世界銀行發報告支招」的文章,http ://m.jiemian.com/article/ 229816.html :
世界銀行1月26日發佈最新報告稱,2000年至2010年期間 東亞地區有近2億人遷入城市,相當於世界第六大國的人口數。 而無論就地域還是人口規模看,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在2010年就 已超過日本東京地區,成為全球最大城市片區。
2. 上述報告以《東亞變化中的城市圖景:度量十年的空間增長》為題, 採用衛星圖像和類比人口分佈的方法, 繪製出所有人類定居點的地圖, 評估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在內的亞洲東部地區城市化進展。 報告首次推出的國際可比資料可用于對東亞各城市地區及其人口進行 比較, 旨在幫助政府和地方領導人更好地瞭解城市增長的形態與規模, 做好城市化工作,為全民創造機會。
3. 據報告統計,從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東亞地區的城市 面積年平均擴大2.4%,2010年城市土地面積達到13.48 萬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年平均增長3.0%,20 10年增加到7.78億人,使東亞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 而公開資料顯示,在歐洲,相同數目的人口實現城市化用了50多年 時間。
4. 世界銀行通過分析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包括廣州、深圳、 佛山和東莞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片區擁有人口約4200萬人, 超過阿根廷、加拿大或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人口總和。
5. 而「介面新聞」 此前也剛剛報導了關於城市群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的城市群範圍和戰略 定位的專題研究報告將於本月完成的新聞。 中國將重點建設包括珠三角城市群在內的5大國家級城市群。
6.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中國加大對城市群建設的力度,未來, 珠三角城市群不論是空間還是人口規模, 都將會超過世界銀行目前公佈的資料。
但問題也隨之接踵而至。未來,中國如何管理這樣巨大的城市群、 如何避免“城市病”、 如何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以及避免貧困等問題會成為管理者們的挑 戰。
7. 世界銀行主管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副行長阿克塞爾˙馮˙托森伯格在 報告發佈會上說:“快速城市化是東亞面臨的挑戰, 但我們如果無法度量就無法管理好。 我們發佈這些資料是為了讓城市領導人能夠更好地縱覽大局和採取措 施,確保城市增長有益於越來越多遷入城市的人口、 特別是貧困人口。”
8. 報告指出,東亞地區有869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包括8個人 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中國的珠三角、上海和北京; 日本的東京和大阪;雅加達、首爾和馬尼拉。
9. 如何管理這些超級城市,並非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為此, 世行為東亞國家和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在推動可持續和包容的城市化方 面提供以下建議:利用指導性土地開發、土地入股和調劑、 土地共用和開發權轉讓等機制; 通過國家城市化戰略建立城市的完整體系; 保證高密度城市的妥善選址、規劃與協調, 形成適宜步行的宜居環境;克服都市碎片化, 通過當地政府部門及其他機制協調好跨市的城市服務等。
Regards,
George Luk
附件:-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2年1月2日下午5:45主旨: Fwd: 香港的長遠規劃(16)- 金融中心的作用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Donald Tsang" <ceo@ceo.gov.hk>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Donald Tsang"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曾蔭權先生:
(1)有學者說「華爾街」的基本作用,是如何將『資本』 有效地分配,誰應該得到、而誰不應。
(2)但過份貪婪及腐化,令華爾街及倫敦這兩大世界金融中心, 慢慢在褪色。過去幾年間,香港開始乘勢而上,與它們並駕齊駒。
(3)作為全球性金融中心, 並非只是簡單的增加本地高薪族就業率,推高GDP, 也不是為了控制他人;而在於適當的分配資本, 把資源分到需要的地方,不但整體社會得益,達到多贏, 並每每在市場機制及供求定率下,做到相對的公平和公義。
(4)中國網(www.china.com.cn)2011年1 1月24日的『中國觀察』,題為“偽城市化是權力與資本的盛宴” http://news.china.com.cn/ node_7142741.htm
內裏有提到:
日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佈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 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指出,當前我國面臨嚴峻的“ 半城市化”問題,所謂“半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過 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其表現為, 農民已經離開鄉村到城市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 子女教育、社會保障、 住房等許多方面並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城市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權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目前中國城市化率以每年0.9%的速度在增長。 徘徊在城市邊緣的有大約1.3億人口(今天將遠超之數)
(5)其實最重要,除了不公平外,亦清楚說明資源極度不足, 分配的不合理性。一方面香港的財經金融界, 可以發揮其國際聯繫及資本運用的知識經驗, 去協助解決其資本及調度。另外本地很多學術團體及政府就『 管理城市』方面,可以將經驗分享。
(6)因每年人口增長,大陸需要創造千多萬個職位, 這是極為龐大的數量,亦是當局需要面對的難題。
(7)這些都是本港應該爭取協助的,作為落實我們的長遠規劃。( 當然香港只有能力造到其中的部份而已,不可能太高估自己)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12月16日下午5:38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12月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 Mr. Donald Tsang
Sent: Tuesday, December 06, 2011 9:12 PM
Subject: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Messrs Li/Tsang,
自從百多年前,英國看中香港的特殊條件,其後從清政府手中, 佔領為殖民地後;香港在這些年來,基本上與中國的命運, 不斷地纏繞在一起。所謂誰也擺脫不了誰,特別是辛亥革命前後、 日治及二次大戰之後、50-70年代的大陸移民潮( 相信大部份港人的上一、兩代都是那時移居香港,同時帶來勞動力, 技術,學術,資金及經驗)、70年代尾至今的大陸工業化/ 現代化、97回歸及中國加入世貿等等,香港的發展, 都與大陸息息相關。
香港不能將自己當做一個孤島,固步自封,對大陸( 特別是廣東省及泛珠各省、區),不聞不問,關係疏離。 當地政府及人民不懂欣賞我們的理念,便放棄交往、 溝通及理性對話,從而增進瞭解;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面對週邊的急速發展,固然很快會被追平甚或扒頭, 同時亦會失去很多機遇。
規劃圖/圖表應該比千言萬語, 更能表達過去及未來一二十年的情況。請點擊 :
來看看1996年時的其中一個『珠三角城市群協調規劃圖』 及以下的
(簡稱為《綱耍》)
《綱要》提出, 將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納入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 繼續深化合作,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加強指導協調,不斷完善合作機制和合作規劃,創新合作模式, 探索設立合作專案專責小組等方式,確保合作取得實效。
促進資金、技術、人才、資訊、資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動, 推進產業區域合作。
加快省際通道建設, 構築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綜合交通網路。
繼續實施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合作,完善輸電網絡建設。
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強保護水源和污染防治的合作。
開展科技、人才、智慧財產權保護、旅遊等方面的合作, 建設區域技術、人力資源、無障礙旅遊區等合作平臺。
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合作。
主動消除行政壁壘,建立企業信用資訊共用機制、聯合執法機制、 維權聯動機制和檢測結果互認制度,支持加快形成公平開放、 規範統一的大市場。
『綱耍』中部份前期基礎建設的規劃 :請點擊以下鏈結:
以上是來自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的公開文件:粤府辦〔2010〕 43號(2010-8-13)關於印发《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的通知內 :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
George Luk
CEO <ceo@ceo.gov.hk> 於 2011年11月30日下午3:26 寫道:
George Luk 先生:
11月2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 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 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