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125)- 有趣的分析(1-5之一)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1月8日 下午12:5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5)- 有趣的分析(1-5之一)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肖喜學先生03年的網誌文章:香港為什麼學不了新加坡?(從歷史、地理、軍事、經濟及文化背景等等來看管治及社會問題的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44c110101c28f.html
前年,新加坡政府宣佈為了讓國民分享國家進步的果實,保證每個有工作的新加坡家庭負擔得起他們的住房,讓月入1000新元(合人民幣4800元)的家庭買得起二房式組屋,月入20004000新元的能負擔得起三房、四房式組屋。這一消息傳到香港,就像投下一顆重磅炸彈,香港人一是羡慕,二是質問:新加坡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住大房子?

2. 是的,新加坡和香港不僅都是若干島嶼組成的彈丸之地、地圖上的“小紅點”,人口、面積都有一定可比性(根據2012年底資料,人口分別是530萬、717萬,陸地面積分別是714平方公里、1108平方公里),而且都是曾被英國人統治過的殖民地、自由港,甚至連種族都以華人為主,使用英文和漢字進行溝通,如此多的相同相通,為什麼在城市形態、面貌和住房狀況方面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

3. 首先要從這兩個城市的源頭說起。19世紀初,英國致力於擴展在東印度的版圖,希望擴大與中國的貿易,需要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找到一個立足點,麻六甲海峽成為必經之道,但當時荷蘭人是這一帶的話事者,英國只佔有檳城一地。而檳城比較偏北,不甚理想,東印度公司職員斯坦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受命尋訪更合適的貿易站地點,於18191來到馬來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島。

4. 新加坡島延續了馬來半島的平緩地勢,全境平均海拔只有15米,位於中部的最高峰----武吉知馬山也只有163米,有數條河流,而最大的河流----新加坡河的出海口內正好用來停泊船隻,這裡不僅有深水航道,而且有適合做碼頭和貨物裝卸設施的陸域。於是,萊佛士認定這裡就是他要找的地方,此後又與當地統治者和荷蘭人達成協議,最終於1824年獲得完全控制權。萊佛士被認為正確、獨具慧眼地選擇了新加坡,成為開闢、規劃和建設這個島嶼的傳奇人物,至今他的名字仍被保留在新加坡的學校、酒店、商場、馬路和建築物上,甚至被輸出到其它國家(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來福士廣場)。

5. 那麼香港是否有類似萊佛士這麼一個人呢?按說應當是有的,他就叫查理·艾略特(Charles Elliot)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作為英國商務監督的艾略特,受命就獲取一個海島來做軍事、貿易基地與中國政府談判,英國外交部的指令是要臺灣或舟山或中國東海岸的其它島嶼,以便於保護英國商船通過長江深入中國腹地進行貿易,但艾略特認為臺灣或舟山既無可能(因中國政府不會答應),也不可行(因地域太大無法有效管治),所以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與中國官員達成「穿鼻草約」,並於1841年進佔香港島。

6. 那時的香港島,只不過是珠江出海口幾百個小島中平常的一個而已,既非最大,也非最有名的。艾略特看中這裡,是因為他去過那裡,發現整個島就彷佛是露出水面的一座山,島的北岸陡峭地插入水中,水深利於停靠,港口東西部狹窄的海域利於防衛,再加上淡水豐富易於補給,對他來說已是一個可接受的地方。但遠在倫敦的外交大臣巴麥尊(Lord Palmerston)則不這樣認為,他在給艾略特的函件中寫道:“你獲得了荒蕪之島香港的割讓,島上幾乎沒有一幢房屋……很顯然,香港不會成為貿易中心……我們的貿易將一如既往地在廣州進行。他們(英國僑民)可以前往荒涼的香港島,在哪裡修建房屋來隱居。”

7. 1893年一本英國人編寫的旅遊指南中寫道:1841年的香港“只不過是一座到處荒煙蔓草,令人望而卻步的火成岩島嶼,顯然只能支持最低等的生物在這裡生存”;一位元記者也寫道:“香港原本並不存在,必須憑空將它創造出來。雖然香港島也並非如上所述的那麼不堪,但對於建立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來說,確實並非一個上佳的選擇。

8. 艾略特為其選擇付出了代價,他無緣成為香港的第一任總督,沒有獲得如同萊佛士在新加坡的江湖地位,甚至沒有一條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路,他如今只是中國近代史教科書中被指臭名昭著的侵略者----義律”。無論如何,香港開始了“借來的地方,靠借來的時間而活”的歷程,如果當年義律沒有“錯誤地”選擇這裡,這個島也許會像珠江口那些島嶼一樣,仍然林木蔥翠且默默無聞;而當年選擇播下的種,也逐漸長成了今天香港作為全世界城市的一朵奇葩的果。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16日 下午6:38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23)-聳人聽聞?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
27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Date:        27/12/2014 11:56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23)-聳人聽聞?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飯局間朋友大胆地指出,部份海外華人及港人,根本覺得共產黨是有「原罪」似的,無論共產黨及/或大陸做得對或錯,又或是非常成功,他們都絶不認同;就算勉強溝通,中間的洪溝都絶難解決,相信這正是所有矛盾的根源。

2. 平情而論,回歸後幾屆政府,相比其他外地政府,未必是最好,但總該是名列前矛。然而港人仍不斷抱怨並大加責難,事事抗爭、拉布,拖其後腿,令到政府施政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乃因整個管治班子是受中央任命,代表中央在港施行港人治港,認為他們是北京的傀儡。於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3. 世界上任何社會、地區,都有近似或其他不同大大小小的問題出現,各地政府都需要時間及資源去解決問題。港人為何看不到還球各地都有的問題,而只是刁難回歸後的公職人員,令其難展所長,並大大增加社會財政及機會成本,究竟對整體社會有何好處?

4. 抗爭者認為自己有理想、有抱負,難度就容不下中央/特區官員都有他們的理想及抱負?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1 則留言:

  1. 你神经係米有問題..唔知你狗up d 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