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126)- 有趣的分析(2)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1月10日 下午1:3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6)- 有趣的分析(2)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 "Mr. TAM Chi Yuen" , "Mr. TANG Kwok Wai" , "Mr. Tsang Tak Sing" , "Mr. MOK Kwan Yu" , "Ms. TENG Yu Yan" , "tellme@1823"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新加坡主島與香港島的地貌分別(平緩與陡峭):在香港島上,分佈了多座山峰,陡峭的地形構成主要地貌,其中最高峰----太平山(扯旗山)達到海拔552米,有的地方坡度高達46度(坐山頂纜車時你就能體會到陡峭的程度)。山腳下分佈著赤柱、香港仔、黃泥涌等幾個零星的村落,總人口不過5000多人,主要從事打魚甚至海盜等不法生計,可以耕作的平坦農地很少。由於坡度大,大多數山坡都不適於建設。

2. 兩個城市的地貌差異,從開始進行填海工程的時間上,也可見一斑;香港島本身坡度大,適於開發建設的土地很少,所以在開埠後即發現有填海的需要,1842年即香港開埠後的第二年,便已經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當時的皇后大道即由填海而成;但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則是於1852年展開的位於上環的文鹹填海計畫,到目前,香港通過填海增加的土地面積為68平方公里,約為香港土地面積的6%,但這些新增土地,容納了香港27%的居住人口和70%的寫字樓面積。

3. 而新加坡由於以適合建設的平地為主,所以最初並無大規模填海的需求,真正的填海始於1965年獨立之後,但是後來居上,此後40多年來通過填海增加了14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約為現在國土面積的20%;根據新加坡2013年初發佈的計畫,到2030年,將再填海52平方公里,使得目前國土面積由714平方公里增加到766平方公里,預計有將近60%的土地用來發展居住、社區、公用設施、公園及工商業設施。

4. 而近十年來,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明顯減少,從1985-1989年的6.97平方公里,1995-1999年的5.77平方公里,到2005-2009年銳減至0.84平方公里,2010年甚至只有0.01平方米公里,雖然新的填海計畫已經召開諮詢,但來自環境保護、海洋生物保育領域的反對聲音仍然高漲。

5. 萊佛士和義律在分別把兩個島宣佈為自由港的時候,雖然信心滿滿,但可能誰也沒有預計到能發展到今天的模樣。開埠之初,新加坡主島有約500多平方公里,而香港島只有約70平方公里,兩者差距甚大。正如大家所知,後來香港又經歷了兩次擴容:1860年,得到界限街南的九龍和昂船洲;1898年,租借新界和界限街北的九龍共900多平方公里,期限99年。這些增加的土地,除了九龍半島是市區少有的平地外,其它的平地主要集中在北部靠近深圳的元朗和粉嶺一帶,而其它地區則都以山地為主,包括海拔495米高的獅子山以及高達957米的新界最高峰----大帽山,此外新界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島嶼,光是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就有260多個,大多無法有效利用。

6. 如今,香港島、九龍、新界構成的完整意義上的香港,土地合計達到1108平方公里(含填海面積,下同),看似比新加坡714平方公里超過了55.2 %。但實際上,如果把易於建設的平地或緩坡地比作瘦肉,新加坡島就像中間有一點軟骨的一大塊肉,而香港則像一堆大大小小的腔骨,除了九龍半島的瘦肉還算多一點,其它每塊的大部分都是硬骨頭,雖然上邊也附著一些肉,但需要非常小心地剔出來,才夠炒一小盤菜。新加坡除了保留主島中間的軟骨部分作為自然保護區、集水區以外(約13%的面積屬於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水庫),其它的大部分都可以用來炒菜。所以,目前新加坡扣除道路、機場、國防等用地後,用於居住、辦公、商業、工業、機構、休閒的建設用地占總面積的35%,共計約251平方公里,而到2030年預計填海後總面積達到766平方公里,上述用地的比例將達40.9%,即313平方公里。

7. 而香港的大塊硬骨頭都作為郊野公園(占總面積的40%)被保護起來,再扣掉未列入保護的林地、濕地、農地、水體、道路用地等,目前用於居住、辦公、商業、工業、機構、休閒的建設用地只占總面積的11.8%,即131平方公里,只有新加坡的52.2%;如果按照人均來算,折合到每人只有18.3平方米,相當於新加坡人均47.4平方米的38.6%。

8. 差距還遠不僅如此。在新加坡,目前居住用地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4%,人均占地18.9平方米;而香港居住用地面積為76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7%,人均10.6平方米。而在香港的76平方公里中,有35平方公里(46%)屬於鄉郊居所,其它41平方公里(54%)才是屬於一般民眾居住的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但在鄉郊居所占的46%的居住用地上,只容納了6.23%以下的家庭(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統計資料,在236.83萬戶家庭中,有14.77萬戶居住在村屋和別墅中,其中村屋和別墅未作區分);按此大略計算,鄉郊居所的人口密度不到其它公私房屋的十二分之一,這就使得大多數香港人本來擠迫的居住空間進一步惡化,為大多數人服務的住宅顯現出超高密度化和戶型小型化。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5年1月8日 下午6:35
主旨: Re: Fwd: 給特區的信(125)- 有趣的分析(1-5之一)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年1月8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5年1月8日 下午3:16
主旨: 轉寄: 給特區的信(125)- 有趣的分析(1-5之一)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年1月4日及8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
(梁美然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