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123)-聳人聽聞?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27日 下午11:56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3)-聳人聽聞?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飯局間朋友大胆地指出,部份海外華人及港人,根本覺得共產黨是有「原罪」似的,無論共產黨及/或大陸做得對或錯,又或是非常成功,他們都絶不認同;就算勉強溝通,中間的洪溝都絶難解決,相信這正是所有矛盾的根源。

2. 平情而論,回歸後幾屆政府,相比其他外地政府,未必是最好,但總該是名列前矛。然而港人仍不斷抱怨並大加責難,事事抗爭、拉布,拖其後腿,令到政府施政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乃因整個管治班子是受中央任命,代表中央在港施行港人治港,認為他們是北京的傀儡。於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3. 世界上任何社會、地區,都有近似或其他不同大大小小的問題出現,各地政府都需要時間及資源去解決問題。港人為何看不到還球各地都有的問題,而只是刁難回歸後的公職人員,令其難展所長,並大大增加社會財政及機會成本,究竟對整體社會有何好處?

4. 抗爭者認為自己有理想、有抱負,難度就容不下中央/特區官員都有他們的理想及抱負?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24 下午3:4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9)-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24日 下午3:41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8)-青年人何去何從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
1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122)-對中國認識的巨大落差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22日 下午12:06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2)-對中國認識的巨大落差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FT中文網一直關註對「中國模式」與「民主制度」的爭鳴與探討。《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馬丁雅克日前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不能否認中國的治理制度在過去三十年中取得的成績,也不應將西式民主視為評判政權合法性的唯一標準。他同時提出,未來西方在治理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比中國更嚴峻。

2. 西方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中國的軟肋在於政治制度。由於缺乏西式民主,中國的治理制度是不可持續的。最終,中國將被迫實行跟我們一樣的政治制度。

3. 然而,中國的治理制度三十多年來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這種制度下,中國進行了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改革。

4. 中國政府非常有能力,能夠以戰略眼光思考問題,與此同時也是務實和敢於嘗試的。這個政府讓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上升,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支持。認為這個政府遲早(西方人一般認為只會早不會遲)會失去民眾支持的想法是牽強的。相反,考慮到中國經濟仍在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還在不斷提高,這個政權的支持率上升的可能性將大於下降。

5. 然而,我們不應認為,民眾對這個政權的支持只會隨經濟增長的快慢而變化。在西方,民主制度是一個政權合法性的唯一來源幾乎已成為共識。這是錯誤的。中國政府的合法性根植於這個國家的歷史。政府和家庭,同為社會中最重要的兩種組織。在至少兩千年的時間里,政府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守衛者和化身。這就是中國政府合法性的主要來源。

6. 中國政府的一些其他特徵,比如重視賢能統治、政府能力以及關於國家與人民關系本質上具有家庭色彩的觀念,同樣是根深蒂固的。

7. 每當政府失靈的時候,中國的情況就很糟糕,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49年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史。中共近幾十年來的主要成就,就是重塑了政府,在現代背景下恢復了政府的主要歷史特徵——其核心地位、能力、賢能治理、合法性以及效力——而在此前的一個世紀里,政府經歷了災難性的衰敗。

8. 人們容易將中國政府看成是一成不變的。這是因為在西方,我們只將那些看上去將國家推向西方模式的改革視為真正的改革。實上,自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經歷了重大而持續的改革,其規模遠遠超過美國或英國發生過的任何改革。我們很難想象,如果中國政府本身沒有經歷深刻的(包括政治及政府行政)改革,它如何策劃推動如此大規模的經濟轉型。這一進程將持續下去,甚至或許會更加令人嘆為觀止。

9. 我們不應不屑地認為中國的治理制度是脆弱和不穩固的,我們必須理解這一制度——以過去三十年的標準來衡量,這一制度是非常成功的,世界將日益認識到,這個制度是他們必須學習的。迄今為止,人們認為,中國、而不是西方民主國家將面臨嚴重的治理問題。我們對西方民主制度的看法已嚴重脫離了歷史現實,我們將這種制度視為解決治理問題的某種永恆、理想的方案。然而,顯而易見的是,美國民主制度已日益變得失靈、短視、兩極化,容易受到既得利益集團(尤其是社會頂層那1%)的挾持。

10. 從歷史角度來看,有充分理由相信,西方民主國家將面臨艱難而不確定的未來。它們過去的成功有賴於兩個基本條件:首先,西方在至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主導了世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優勢,讓西方的政治精英擁有了極高的地位和威望;其次,西方民眾的生活水平長期以來不斷得到提高。這兩點在未來都是不可仰賴的。

11. 西方正在衰落,歐洲衰落得尤其快。一些人預測,到2030年,中國經濟產出可能占到全球產出的三分之一,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兩倍。到那時美國的實力將一落千丈。這勢必影響美國民眾對本國政治精英和政治制度的看法。此外,鑒於有充分證據顯示近來美國和西歐許多民眾的生活水準停滯不前,未來會怎樣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12. 崛起中的大國在國內的民意支持率往往會不斷上升,而衰落中的大國會遭遇民眾的不滿。我們不應低估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西方在治理方面遇到的問題將比中國更嚴峻。

13. 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以上的〈重新評估中國式治理制度〉一文,與他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會發現有天壤之別。書是二零零九年出版的,五年過去,略嫌『譁眾取寵』的書名的預見,進一步接近事實了。世界銀行幾個月前指出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這個月初也宣布了類似的統計。兩者都是購買力平價的統計,有一定爭議性。但可以相信,爭議不久將消弭,代之而來的是鐵的事實。

14. 美國權威的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上月就全球各地的經濟發展信心發表了研究報告,認為本地經濟表現差勁的中位數是60%。希臘最壞,97%的人認為經濟惡劣,意大利96%,西班牙93%,美國也達58%相對之下,89%中國人認為經濟向好,其次是越南87%,德國85%

15.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政府整體表現的滿意/不滿意度。對政府不滿是普遍的,全球的中位數達69%。這與經濟表現掛鉤,最糟糕的也是希臘的95%。美國是62%。而中國,不滿意的只有8%,滿意的高達87%

16. 這不是第一次發現,Pew過去也發表過類似的研究報告。這與人們一般的印象有巨大落差,在西方傳媒和香港大部分傳媒中被渲染得一無是處的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竟是世界最高的。

17. 以上摘錄自金融時報中文版,
參考:PewResearch: Global Public Downbeat about Economy
及「筆下留情」20141027的博文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7.html

18. 博文的一個回應,非常值得大家深深反思:來自匿名者
作為一名媒體人,深深感到媒體是人來運營的,因此也充滿人的各種弱點,包括聳動,短視,故意去feed各種stereotype來滿足讀者的消費需求(例如某某日報)。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的性質是由它的讀者決定的。我這兩天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在資訊開放的社會,比如香港,人陷入tunnel vision的可能性比一個資訊相對封閉的社會(比如中國大陸)並不一定小。也許一個舒服的環境呆太久,並不利於人去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從大量繁複,垃圾,多樣的資訊裡篩選,判斷,還真是需要長期練習和良好習慣。

19. 20141219特首辦的整封回覆,請參看附件。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19日 下午6:5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7)-政改之爭(3)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121)-當你手上只有錘子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19日 下午1:1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1)-當你手上只有錘子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網誌「筆下留情」的作者說他做過傳媒工作,曾經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深諳其中的苦樂,也了解其中的利弊。到離開之後經過多年冷眼旁觀,對傳媒特別是本地傳媒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操守,越來越不信任了。(以下是輯錄自他及其他人士的文章)

2. 把傳媒說得一無是處會是不顧事實的,但對傳媒切不可失去誡心。哥德的經驗很值得參考:「自從不讀報後,我輕鬆愉快而情緒良好。人們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所作所為上,而容易忘去自己身上的義務。」

3. 也不能全怪傳媒,今天的傳媒基本是商品。對任何商品,你都得是個精明消費者。(但消費者委員會應該是管不到的)

4. 另一年前他說過:最近聽到一句四字「金句」:「作大無壞」。這是香港粵語的新成語,意思是「誇大沒有什麼不好」。這話可能在坊間流行一時了,只是我孤陋寡聞,到如今才知道。四字中,前兩字與後兩字同調同韻,很有音樂感,我聽到不禁會心而笑。笑的當然不只是音韻之協諧,而是它簡潔地針砭了香港時下的浮誇風氣。

5. 香港傳媒是「作大無壞」作風的表表者。普遍的作風是,面對一宗事件,先選定一個合自己口味而又認為可以譁眾取寵的角度,集中火力炮製,圖文並茂,攻其一點,以偏概全,不及其餘。於是路人甲的意見,概括成「市民認為」;個別學者的意見概括為「學者認為」;個別網民的意見概括為「網民認為」。

6. 傳媒人愛自稱為「專業人士」。對比醫生、律師等可以看到,真正的專業人士絕對容不得「作大無壞」。

7. 日前,專欄作林沛理也在文章中談到香港人為什麼不再相信政府?這跟媒體扮演的角色大有關係。九七至今,香港傳媒扮演的角色不是監察犬(watchdog) 而是攻擊犬(attack dog)。在一個草木皆兵、互相猜疑的社會,一份報章和雜誌毋須有多大公信力,也可以是非常有效的「製造及散播疑問」的工具( a tool for engineering doubt)。傳媒高舉捍衛公眾利益和知情權的旗幟,可以理直氣壯地蒐集、發掘和使用政敵的黑材料,並且在「輿論的法庭上」,率先表態,將一個未證實為百分百清白的人先行定罪(guilty until proved innocent)。

8. 人無信不立,社會又何嘗不是?當人與人的互信被破壞、侵蝕到一個地步,社會就會崩潰。今日香港面對的危機,說到底,是信任的危機。回歸以來,攻擊政府和挑戰權威變成傳媒的「指定動作」。不假思索、不分青紅皂白地反政府和反權威,其實就是反社會。這一點,各界必須認識清楚,傳媒更要深刻反省。

9. 西諺說:當你手上只有錘子時,所有東西都是釘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這是對「負面思維」成為習慣時的最佳寫照。

10. 由於回覆頗長,故以附件夾附,有空的話,可以打開來看看。[回信包括:給特區的信(116)-The Lost Generation、給特區的信(101,110,119及120)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17日 下午12:4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6)-The Lost Generation
收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先生/女士:

12
817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11​9​)-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16日 下午2:4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
)-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deepthroat 君在20140803的一篇博文,非常值得香港整體社會深思:
台灣高雄市氣體大爆炸,幾千米的道路被炸開,驚心動魄。如此危險的丙烯管道長期在鬧市中行走,出事後由石化公司、民進黨的高雄市陳菊市長、到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無人為事件表露出負責態度,令人對台灣的民主政制信心全失,若是專制政府,高雄市長可能已經下台了,接著下台的是管能源的部長。

2. 台灣有民主、沒有管治力的問題,早已是街談巷議的題材,深喉(deepthroat?)到台北公幹,一個計程車司機也會說,同是民主制,韓國比我們強很多,台灣實行民主以來經濟愈搞愈差,他們計程車司機的收入,很快連要飯都不如。司機的政治分析未必有道理,但也說出了民情。

3. 早前在網上看到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的一篇文章,分析只講民主,不講國家建設,孱弱的國家,就像馬力不足的巴士,無論選出誰來當司機都無能為力。朱雲漢是重量級政治學者,文章值得一看。

4. 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朱雲漢)
我的好友福山(Francis Fukuyama),二十多年前提出歷史終結論,一夕成名。經過多年的沉澱,他已經不再高捧民主與市場。他最近連續出書宣導新思路,大聲呼籲二十一世紀國家間競賽的主軸是國家能力建設。

5. 福山會有這樣的思路轉變是因為兩個趨勢:第一、很多新興民主國家並沒有步上良好治理的坦途,反而陷入惡質民主的困境進退不得;第二、在過去三十多年,在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的主導思維鞭策下,國家的職能不斷被消滅,逐漸失去了增進人民經濟福祉與維護社會公平的能力,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根本無力回應民眾的需求。

6. 福山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口號: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我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7. 以民主方式產生政府,就好像讓一輛巴士上所有的乘客,透過投票選出一位駕駛。這位駕駛要負責將巴士駛向多數人想要去的目的地,也要決定如何讓大家分擔汽油費。

8. 國家機構就是這部巴士,如果巴士的性能好、馬力足、耗油少、配備齊,交給任何一位夠格的司機掌控,都遊刃有餘。一個失敗的國家就像引擎故障的巴士;一個孱弱的國家就像馬力不足的巴士。國家機構不健全,無論選出誰來當駕駛都無能為力。

9. 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卻忽視國家建設,這是非常偏頗而天真的舉措,也背離自己的歷史經驗。殊不知,大多數西方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引進普選式民主之前,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現代國家機構及其職能,包括常任文官體制、獨立司法機構、專業化軍隊、基礎教育體系、現代財稅體系、市場監管能力、中央銀行等。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引進代議民主的時候,現代國家機構及其職能都還處於發育不全狀態。

10. 最近,許多以援助發展中國家為職責的國際組織已經意識到,國家建設比民主建設更為關鍵,但也更為艱巨。他們也領悟到,在現代國家機能發育不全的條件下,貿然實施普選式民主,反而可能阻礙國家能力建設。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與韓國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民主化是在現代國家建設比較健全的基礎上開展。

11. 但不容否認,近年來頻繁的藍綠惡鬥,讓任何一位駕駛都無法緊握方向盤專心開車;立法院已經淪為金權政治的溫床,立法委員成為扭曲公共政策制訂與妨礙公權力正常運作的元兇;再加上全球化與市場化浪潮的衝擊,我們的國家機能逐漸萎縮、公務人員士氣低落、稅基也不斷流失。

12. 政府在面對貧富差距懸殊、人力資源供需失調、出口產業競爭力衰退、薪資階級實質所得下滑、基礎設施不夠先進、土地超限利用等這些難題時,愈來愈蒼白無力。

13. 如果我們不能設法全面提升這輛臺灣巴士的性能與配備,如果我們繼續讓每四年選出的駕駛無法握緊方向盤專心開車,臺灣將在二十一世紀的競賽中節節敗退。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12日 下午6:04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5)-批判 者言(4)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
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Date:        04/12/2014 03:16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15)-批判 者言(4)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亨利·吉魯 著 吳萬偉 譯的這篇「青年的反抗:國家暴力之災 Youth in Revolt: The Plague of State-Sponsored Violence by Henry A. Giroux
http://www.truthout.org/youth-revolt-plague-state-sponsored-violence/1331663173  繼續訴說近年美國及某些地方的普遍社會現象:
超級懲罰性的政治文化已經變得正常化,而且就像高強度的電流在整個社會秩序中加速運行。民主已經不再有強調公共利益經驗的重要性的空間。作為失敗的社模式,當今的市場極端主義已經成為民主反對自身的原則,歪曲了自由和正義的語言,平等已經不再被視為可靠的觀點和政治目標。打著維護個人安全和保障的幌子實行的國家暴力雖然展示了民主的形式,但取消了民主作為讓政治成為可能的不可通約的共用經驗實質。道德貧困、政治貧困、經濟貧困的各種症狀都出現在我們周圍。
  
2. 與此同時,誇大的暴力在全社會迅速蔓延,如今已經成為螢幕文化的主宰。娛樂性的公共教育包括了極端的暴力形象,人類痛苦和折磨在大螢幕上展現,有些是3D模式,觀眾能夠觀賞到暴力行動的每個可以想像到的細節,一個比一個更殘忍更恐怖。

3. 對暴力越來越強的嗜好可以從公立學校模仿監獄的模式上看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從前是社會保護的對象,如今卻成為罪犯。暴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是人們越來越多地接受把公立學校年輕人的行為當做犯罪行為的做法。從前由老師、行為導師或校方處理的不良行為現在則由員警和刑事部門處理。對年輕人來說,這樣做的後果具有災難性。不僅學校與監獄文化類似,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微不足道的搗亂行為被抓起來接受法院審判。

3. 這裡不僅僅是維持這些法律的教育者、家長和政客的愚蠢或逃避責任的問題,而且是越來越強烈的一種心態,那就是把年輕人當做成年人的威脅,對付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實施能打垮其思想的懲罰。學生們被錯誤地教育、被當做罪犯抓起來的做法是把學校當做監獄一樣的懲罰性教學法,這個縫隙讓我們從中瞥見遏制和懲罰的觀念已經多麼嚴重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那些從來不受國家暴力干涉的領域。

4. 通過嚴厲懲罰進行管理也提醒我們,當今時代是打擊年輕人、破壞正義和暴力威脅(若不是實際使用暴力)滲透到日常生活每個角落的時代。這種中世紀的懲罰作為公共場景的一部分給年輕人的身心造成痛苦。更加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於這種把人當做奴隸的做法,逮捕和動用員警的行動絕大部分出現在有大量美國黑人和拉丁美洲裔國民等低收入者集中的學校,這樣做簡直就是開闢了讓他們毫不費力地從學校直接進入監獄的管道。

5. 當然,第二個步驟是現實電視的專有權,千百萬人選擇頻道觀看年輕人被戴上手銬、被抓起來、在法院受審、並被關進少年拘留所的情景。這不僅僅是打著改革的名義宣揚野蠻暴力,也說明施虐狂和暴力滲透已經變成正常化的可怕程度,這樣的社會似乎以非人化為樂。
  
6. 因為社會連同理性、道德和民主的任何其他殘餘遭到貶低,戰爭、暴力和殘酷場景現在匯合成為一種新的和重要的集體娛樂,成為視覺快樂、暴力和痛苦的的共生現象。控制性社會現在成為把別人的痛苦當做娛樂的終極形式,尤其是那些被視為可拋棄的弱者,他們在美國不再是同情的對象而是取笑和娛樂的對象。如今,高辛烷毒氣和人類的痛苦被視為旨在提升集體娛樂份額的另一種娛樂。陶醉於別人的痛苦中不應該被貶低為個別人的病態心理,它現在已經成為超越文化和社會版圖的龐大的娛樂經濟。筆者要強調的是施虐狂衝動以及暴力和殘忍的景象如何成為集體娛樂的形式。

7. 一個社會如果通過共同恐懼而不是共同責任定義自身,它就絕不可能是民主社會。廣泛蔓延的暴力成為破壞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把帶來真正快樂的經濟變成產生吞噬所有政治實質和道德活力等民主基石的施虐狂模式。美國社會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制度化暴力盛行說明,我們需要新形式的對話和政治模式,探討公平和正義的世界究竟什麼樣子。

8. 暴力主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說明因為階級、種族、民族出身等被邊緣化的年輕人和其他人已經被拋棄,因為美國社會的民主訴求已經被軍國主義、市場極端主義和國家恐怖主義的鐵蹄踩在腳下。美國社會暴力盛行說明我們需要一種不僅否定現有秩序而且設想一種新秩序的政治,未來決不模仿現在的激進觀點指導下的秩序。在這樣的話語中,批判與現實主義的期望和個人奮鬥結合起來成為更大的社會運動。

9. 年輕人對美國社會構成的挑戰遭遇國家支持下的暴力,這不僅是員警的殘忍,更重要的是它說明美國已經從社會國家轉變成戰爭國家,從擁抱社會契約的國家轉變成不再使用共同體語言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紐帶已經不是公民責任和民主理性而是共同的恐懼和商業化。

10.  除非我們處理戰爭和暴力形而上學如何控制美國社會(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問題,否則,它造成的巨額社會成本將不可能被認識到,更不可能被消除。這些成本就是引發年輕人抗議並被國家拿來作為回應手段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暴力。下面11-15 只是隨手拈來數以千、百計的美國警察如何暴力鎮壓和平示威者的片段,港府及香港警方切勿模仿。

11. Police brutality and harsh tactics at OW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DxMj7JBvE

12. NYPD Police Pepper Spray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ers (Anthony Balogna) :

13. There's Something Happening Here - OWS Police Brutality : 

14. Occupy Police Brutality Compilation :

15. MSNBC on NYPD Police Brutality during Occupy Wall Street Lawrence O'donnell with "The Last Word":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117)-政改之爭(3)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9日 下午9:2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7)-政改之爭(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香港這幾年的政改之爭,不應僅視之為簡單的民衆自發爭取民主運動,在一篇題為「美國無風起浪港陷烏克蘭撕裂」的8月29日的文章,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c32c1408-f240-4d65-b6c4-a7bf7c9cd959-252290   袁彌昌繼續指出:-(似乎有點過火或太陰謀論了!?)
在香港政改的關鍵時刻,美國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期刊的封面主題是「看看美國:衰敗與失效之地」。當中有兩篇文章最能引起筆者的興趣:
第一篇是曾主張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政府的終極形式的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的〈衰敗中的美國〉,內容不言自喻,分析目前美國政治失效的原因,只是由福山道出卻極具諷刺性;

2. 第二篇是《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John Mearsheimer(下稱米氏)的〈為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以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烏克蘭危機,指出該危機是由美國及其盟友挑起的。兩篇文章都與香港前途息息相關,不過筆者在這篇只集中討論後者。

3. 今年2月烏克蘭革命爆發後,西方有多篇文章剖析了革命成因和烏克蘭國內狀況,當中有不少現象與情況,與同處於政爭和內部撕裂漩渦之中的香港,相當相似。這讓我們可以借鑑烏克蘭危機這個更具國際性、影響更廣泛的個案,了解在漩渦之中的國家/地方(烏克蘭、香港),以及爭奪的大國(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的動機、策略及互動。

4. 作為地緣政治的基本概念,任何大國對於在其本土周邊的潛在威脅都特別敏感:絕不容忍其他遠方大國在本國附近駐軍,或容許鄰近國家加入敵對的軍事同盟。這固然屬國家安全問題,不過亦引伸出大國需要以政治、經濟等手段,持續地維持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以防止他們落入敵方陣營。

5. 因此,即使香港並非一主權國家,但中國對之施以影響力的做法,幾乎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如出一轍。政治上,俄羅斯固然要扶植親俄政黨,也與該國的官僚機構有一定聯繫,希望盡量以和平的方式來穩住烏克蘭。在其他範疇,俄羅斯企業則大舉進軍烏克蘭的核能業、電訊業(特別是流動電訊)及銀行業,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和佔有率。俄羅斯當然亦不忘控制烏國的傳媒,只是當地媒體也懂得兩面下注,而在烏國可接收的俄羅斯媒體則一味發放反西方反美信息,因而效果不彰。

6. 不得不提的,是烏克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俄國供氣佔烏國的消費量近六成,但至今仍未找到可靠的替代來源,這與香港依賴國內東江水及糧食供應有一定的可比較性。

7. 另一方面,烏克蘭也有對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價值,例如位處克里米亞半島塞凡堡的俄國黑海艦隊基地,維繫着俄國的海軍實力,重要性有如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對大陸的作用。而一直觸動着普京的神經的,是烏克蘭遼闊的平原,在歷史中一直是敵國進攻俄羅斯的跳板,經歷過拿破崙、德皇及希特拉等的侵略,任何俄國領袖已不可能再接受烏國受到敵對勢力控制,這一點跟香港有如一條「意識形態高速公路」,能將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迅速傳往內地,威脅中共的統治相若,絕不能將之拱手相讓予敵人,卻因而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8. 另一邊廂,如上文和米氏一文所言,西方最管用的板斧,來來去去都是其「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伎倆——以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改變和操控目標民眾的想法與行為,但背後自然少不了金錢的助力。
美國負責歐洲及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Victoria Nuland)毫不諱言,自1991年蘇聯解體起,美國在烏克蘭已投放了超過50億美元,以助之得到「它應得的未來」,當中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NED),它在烏國資助了超過60個「提倡公民社會」的項目,其總裁Carl Gershman亦不諱言烏國是「最大的獎品」,並明言若烏國加入歐洲,將加速俄羅斯意識形態的潰散。

9. 大家試想想,假如香港是一主權國家,那麼美國早就像在烏克蘭般大灑金錢,明目張膽地煽風點火,將它發展為反中反共基地,直指國內,不用像現時閃閃縮縮地透過黎智英資助香港的民主活動了。由此可見,即使以往美國表態支持香港回歸,但它只要有空子就會鑽,不會錯過任何機會。

10. 俄羅斯早就對北約及歐盟東擴起戒心,但要到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及其他顏色革命爆發後,才清楚美國葫蘆裏賣甚麼藥。2008年,北約考慮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納入北約,其間普京已明確表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它將不復存在」,以表明他的決心,可是北約仍聲明兩國將加入,這直接導致了同年的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

11. 之不過,格魯吉亞的戰敗及其兩大片土地被割,並沒有令北約公開聲明放棄納入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北約反而在翌年繼續東擴,將阿爾巴尼亞及克羅地亞納入陣營。北約的擴張,連圍堵政策之父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也看不過眼,指「是個可悲的錯誤,根本沒有理由這樣做」。

12. 換言之,俄羅斯已多次警告美國,美國就是不聽,這也是為何米氏認為普京往後的行為,包括佔領克里米亞,純粹是防守性,而非攻擊性的主要理據。事實上,2月的烏克蘭革命,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是經合法渠道取得政權的,但美國與歐盟卻煽動烏克蘭反對派,以非法手段推翻亞努科維奇,你說普京怎會不光火?這與香港開始有人拒絕認同「少數服從多數」,主張公民抗命,程度有差異,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13. 再者,美國在革命中的介入是明顯的:紐蘭與美國前總統候選人,現任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竟親自參加了烏克蘭的反政府示威(大家可想像他們來港參與示威)!

14. 革命發生後,副總統拜登不忘鼓勵一眾烏國議員,說「這是達成原來橙色革命目標的第二次機會」。中情局局長亦連忙提升與烏政府的安全合作,這些毫無疑問是西方的挑釁性舉措,但可恥的是,美國心知自己鞭長莫及,根本沒有意思出兵支援烏克蘭。

15. 簡單來說,在格魯吉亞、烏克蘭或香港也好,美國就是要千方百計無風起浪,引誘和挑撥他們的反對派領袖和人民,即使他們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亦然,這在任何有直選的地方也幾乎必定會成功——故取得所謂「真普選」,反而會令香港更易走上烏克蘭的撕裂之路。

16. 此外,不難發現美國其實最喜歡用反對派自己的損失(如普選),來挑起他們對目標對象(俄羅斯/中國)的敵意和怒火,但到出問題時,她卻不會理你的死活——如格魯吉亞因戰爭而兩地被割,西方卻連手指頭也沒有動一下;烏克蘭丟失了克里米亞,情況也差不了多少。

17. 然而,目前美國在香港所採用的「非暴力鬥爭」這一套卻更卑劣:美國連錢也不願多花,要反對派自己動手,令美國毋須親自介入,變相叫他們自生自滅,如果見勢色不對就改打持久戰,搞「不合作運動」,她自己則靜觀其變。

18. 話說回來,雖然中央對香港普選的國家安全憂慮完全成立,但筆者也認為,將普選與國家安全直接掛鈎,對港人來說很難接受:一則中央在普選問題上已應允了港人,二則是大多數港人仍未習慣以此角度思考問題。之不過,「國家安全」這層面的考慮,在「後佔中」時代必然會繼續存在,港人對此必須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要奢望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19. 在最後清場的日子中,政府及警方應該更加克制。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8日 下午5:2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1)- 大陸的長遠發展
收件者: 

先生/女士:

1128 - 122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