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寄件者:FSO
日期: 2013年2月20日下午2:51
主旨: RE: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謝謝您於二月十六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春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林成豐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2月16日
主旨: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Mr. John Tsang" 
副本: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曾俊華先生:

1. 中國對南中國海和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日益強硬的姿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姿態所預示的未來。香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應從傍協助,大陸人民亦應有所收歛以免全球錯估形勢請參考以下從極多不同預測中,中美實有需要檢討相方的相處之道) CNN網頁:- http://money.cnn.com/news/economy/world_economies_gdp/ 及「經濟學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dailychart/2010/12/save_date
2. 未來數十年全球秩序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和美國能夠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嗎?這位歷史學家的隱喻提醒我們,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何等危險——正如西元前5世紀希臘人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維繫和平要求雙方政府和社會大力調整各自的態度和行動。
3. 西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文明中心。哲學、歷史、戲劇、建築、民主等各方面的成就之高前所未有。雅典的急劇崛起震驚了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既有的陸地霸主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的領導人採取回應舉動。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接著升級為對抗,最終爆發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4. 修昔底德這樣評論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發的斯巴達的恐懼導致戰爭不可避免。注意這裡的兩個關鍵變數:崛起和恐懼
5. 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都會打破現狀。哈佛大學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Harvard University’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觀察中國後得出結論:在21世紀,這樣的一個大國走上世界舞臺必然產生影響
6.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國際排名像中國一樣攀升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這個國內生產總值(GDP)曾經不及西班牙的國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經驗來判斷,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公元1500年以來,大國崛起挑戰統治霸主的15起案例中11起爆發了戰爭想想統一後的德國吧,它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和英國的回應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8. 中國的崛起令美國不舒服,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要求更多話語權、要求在國際關係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要求很正常。美國人尤其是那些教導中國人更像我們的美國人,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歷史。
9. 1890年左右,隨著美國崛起為西半球的主宰力量,它做出了什麼行為?未來的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代表美國,高度自信地表示,未來100年是美國的世紀。在一戰之前,美國解放了古巴;以戰爭威脅英國和德國,迫使它們接受美國在委內瑞拉和加拿大爭端中的立場;支持哥倫比亞叛亂,使其分裂,建立了新的國家巴拿馬,巴拿馬則立刻授予美國建造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特許權;試圖推翻英國政府支援、由倫敦銀行家提供資金的墨西哥政府。在隨後的半個世紀,美國軍事力量在我們的半球出手展開了30餘次不同的幹預,謀求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解決經濟或領土爭端,或者驅逐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領導者。
10. 承認強大的歷史結構性因素,並不是主張領導者變成歷史鐵律的囚徒。相反,這能幫助我們領會挑戰之艱巨。如果中美領導人的表現無法超越他們的古希臘、或者20世紀初歐洲的前輩,21世紀的歷史學家將援引修昔底德的觀點解釋隨之而來的災難。戰爭對於兩個國及其聯盟均具有毀滅性,這一事實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回想一下一戰,所有參戰者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
11. 鑒於發生這種後果的風險,中美兩國領導人務必開始就潛在的對抗和爆發點展開坦誠磋商。而更為困難和痛苦的是,雙方必須開始做出實質性調整,包容對方無法退讓的要求。以上來自: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228?full=y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 格雷厄姆•阿利森   「譯者/倪衛國」
12. 過去,類似的文章,在中外報刋雜誌上出現了很多次,每次都在提醒全人類:問題的嚴重性。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FSO
日期: 2013年2月14日下午4:24
主旨: Re: 2008金融海嘯的後遺症
收件者: 

George Luk

      謝謝您於二月十二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春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林成豐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2月19日下午5:35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8)- 為何要支持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2月9日至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