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324)-社會沒有從14年佔中運動汲取教訓





寄件者: George1 Luk 
Date: 2019年8月22日 週四 上午10:19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4)-社會沒有從14年佔中運動汲取教訓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 Luk 

Wallace

1. 翻閱「佔中」期間的部份舊電郵,大部份都是基於當時社會各界的言論,得出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把「反送中」替代「佔中」,及「林鄭月娥」替代「梁振英」,很多當年的言論都適用於今天。

2. 請把這原素放在以下電郵中來檢視一下: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131日 下午10:4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32)- 佔領行動後的一些回顧(3)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 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林沛理在「佔中是改革香港良機」一文中指出:「佔中」組織者應暫且放下不切實際的政治目標,將改革矛頭指向港府未解決的民生問題。佔領香港運動對香港造成的傷害,比預期更深更廣;香港的法治、社會和諧、特區政府的權力和合法性,以至整個城市的有效管治和運作,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更後患無窮的,是它會從根本上改變北京對香港的態度和政策,中央視香港為反共基地的潘朵拉魔盒(Pandora's box)已然打開。

2.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它釋放出來的人民力量令人動容。在過去兩個多星期,這個城市出現的權力轉移(power shift)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本來無權無勢的年輕學生和升斗市民公然違抗政府和建立新的權力中心,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的警方不但被當眾凌辱,更彷彿被解除了武裝(disgraced and disarmed)。手握香港經濟命脈的地產商更是噤若寒蟬,恐怕說錯了什麼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3.  西諺有云,我們最負擔不起的是錯失了的良機(Nothing is more expensive than a  missed  opportunity)。如何善用被釋放了出來的人民力量去改革社會,是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的責任(若說這次是無大台的話,政府便應替民衆組織一至兩、三個對話對象)也是證明佔領香港是社會改革運動(social reform movement)而非革命(revolution) 的唯一方法。他們應該將不切實際的政治目標暫且放下,而將矛頭指向與民生息息相關但政府一直沒有足夠「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去解決的問題,例如地產霸權、各行各業的缺乏競爭和壟斷、社會沒有足夠的向上流動性(upward mobility)等等。

4.  佔領香港運動徹底打擊特區政府的威信,但我看不出一個弱勢政府如何對市民有利。這個城市的既得利益集團本來就已經牢不可破、難以撼動,一個動輒得咎、注意力分散、被「去了勢」的政府更無法動它分毫。一個強勢而有為的政府才有能力改變現狀,這幾乎已經是常識了。香港被佔領期間,樓市依然暢旺,樓價居高不下,反而令到職業司機、上班族和佔領地區的小商戶叫苦連天,正好說明運動走錯廟門,英文所謂「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5.  特首梁振英下台,香港就可以轉弱為強,社會之中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就會改變嗎?難道香港人到今日仍未發現,回歸之後,反共媒體扮演「攻擊犬」(attack dog)角色,將從董建華開始的歷任特首(及其官員與親政府人士)妖魔化,將他們描繪成罪魁禍首和香港人的公敵,目的就是要令香港難以管治?香港媒體和香港人罵他們的領導人成癖,把他們的去留視為香港興衰的關鍵,這種「特首情意結」往往只是一尾味道很強的燻魚(red herring),將有關香港競爭力與前途的討論這隻獵犬引向歧途。

6.  梁振英政府的施政質素值得探討,但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卻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管治無方。我的看法是,香港在一個急遽改變的世界中迷失方向,因為它不是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要是我們真的關心香港的未來,便應該集中討論學習型社會與知識型經濟體系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如何清除香港作為一個學習系統在個人、公司、業界和政府各個層面表現出的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

7.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熊恩(Donald Schon)已經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但真正將這個概念轉化為管理學常識的,卻是美國學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

8.  這書出版於一九九零年,在十年內賣出七十五萬本,以管理學書籍來說是異數。聖吉指出,當今之世,劇變、驟變已成常態,企業要成功,便必須致力理解、掌握和適應這些變化。企業要懂得學習、善於學習,因為在一個全球化的知識型經濟體系裏,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和利潤,繫於它吸取知識、生產知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9.  香港最缺乏的,正是這一種化危為機、在急速的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創造的能力。佔領香港運動的組織者要求與政府對話,從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的角度而言,對話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涉及對自己的信念、價值和假設的深刻反省和質疑。如果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被道德優越感(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沖昏頭腦,即使勉強展開對話,也很難取得實際成果。

10.  但有三個要點却被忽視:(1)整體社會接受了一次極大的壓力測試,在兩個多月的「城市心臟地帶」被佔領期間及之後,在極高質素的市民、有系統及制度化的公務員體系中,城市運作尚算順暢。(2)正如幾年前多次提到,香港可以作為中國大城市應對「社會運動」的借鏡;她們可以免交學費而看到這「波瀾壯闊的大形社會運動」的演進及善後工作。相信沒有那個世界級大城市可以那麼平穩渡過這樣的難關。(當然不能抹煞北京對特區的信任和支持,放手給港人自已)。(3)親中派、建制派及其他無特別政治取向(所謂中間派)的人士,可以減少對自己言論的自我審查,幾百萬人將自己的思想及言論自由盡情釋放。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5130日 下午4:4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12930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hd@1823.gov.hk>
日期: 2015130日 下午7:0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檔案編號:2-714357525)收件者:
敬啟者: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檔案編號:2-714357525)

謝謝你於20150130日給1823的電郵。

由於你已直接電郵有關問題予負責的政府部門跟進,相信有關政府部門會盡快回覆你。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我們的職員聯絡。

1823客戶服務主任
伍穎音謹覆
2015
0130日』

3. 希望全社會不要再錯失良機。

George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