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8月11日週日 下午4:40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1)-有恆產者有恆心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1 Luk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1)-有恆產者有恆心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1 Luk
Wallace:
1. 全球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並非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 也並非歐盟解體對全球的衝擊, 而是寬鬆貨幣政策導致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現象的持續惡化。
2. “橄欖型社會”的塌陷,意味著社會穩定的基礎出現動搖。 香港當下最大的問題之一,仍然是分配不均導致的社會階層的分裂, 這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隱患。必須承認,收入分配改革的滯後, 以及財富形成過程中的各種不公平現象, 加上寬鬆貨幣政策對很多中等收入階層的擠壓,香港距離“橄欖型” 的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 在制度層面和收入分配改革上還需要做很大的突破和努力。
3. 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在全球走紅, 其實在暗示著各國中產的不滿。不要等憤怒真正燃燒起來再去撲滅, 而是應該在怒火燒起來之前,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全球如此, 對中國亦如此。
4.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此之謂也。
5. 請重看以下給特區的信(230)-誰在制造社會矛盾?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日期: 2017年2月3日 下午10:41主旨: 給特區的信(230)-誰在制造社會矛盾?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Dist Offr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Dist Offr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朋友間在閒談中,提及像香港這樣富裕的所謂先進社會, 為何還有那麼多人諸多不滿及充斥極大怨氣時, 指出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社會公正性」, 常常令香港這個社會的不穩定情況不斷累積所致。(“兩頭小, 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分配結構,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階層結構的公正性: 它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普遍受益、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具體狀況; 反映出以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為出發點的制度設計的公正性和社會政策 實施的力度; 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實際能力與收入狀況之間的合理對應, 因為在這樣一個社會中,能力強者和能力低者均佔少數, 而能力居中(通常是所謂中等收入人士)者佔多數。
2. 為什麼說中等收入人群佔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分配結 構最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安全運行」?起碼有這樣幾個理由:
3. 第一個理由是,有恆產者方有恒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當人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就很難對社會有一個積極認同的態度, 就很希望瓦解現有的社會秩序, 希望重新產生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社會分配結構;但是, 當人們普遍擁有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像樣的家庭財產, 有了一份穩定的職業,過上了比較“體面”的生活時, 就會希望社會保持一種穩定的局面。
4. 第二個理由是,中等收入者相對來說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規。 就一般情況來說,中等收入者的文化水準高一些, 理性化的成分多一些,心態也比較穩定。這樣, 中等收入者就更傾向於通過法律法規來協調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群體 之間的利益關係。
5. 第三個理由,中等收入者是富人和貧困人口之間的有效緩衝帶。 在一個社會當中, 富人群體和貧困群體之間相對來說最容易產生隔閡和衝突。 而中等收入者群體同這兩個群體相對來說容易相安無事。這樣, 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如果很大,那麼, 就可以比較有效地緩衝富人群體和貧困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
6. 第四個理由,大比例的中等收入者群體能夠有效地援助弱勢群體, 使其處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弱勢群體只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擺脫其弱勢境地的。 這就需要社會的援助。就總體而言,社會援助的力度取決於「 公共投入」的力度。而公共收入的多少取決於稅收的狀況。 稅收的多少則取決於經濟狀況較好的社會主要群體比重的大小。 在一個社會當中,富人群體成員的比例不可能太高, 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社會的主要群體。這樣看來, 只有中等收入人群才能成為經濟狀況較好的主要群體。 如果中等收入者群體的比例能夠佔據主要位置,比如說達到70至8 0%的比例,那麼,不但能夠具備大幅度改善弱勢群體處境的能力, 而且同時也就意味著減小了弱勢群體成員的比例, 減小了援助弱勢群體成員的壓力。
7. 第五個理由,中等收入者對於經濟滑坡和經濟危機的承受力較強。 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穩的, 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波動、搖擺甚至是某個時期的滑坡和蕭條。 對於貧困者來說,經不起經濟波動和蕭條的打擊。 他們的收入水準本來就只是剛好溫飽。在這樣的情況下, 整個地區的經濟狀況一旦惡化, 就意味著貧困者可能連溫飽的日子都要受影響。 而對於中等收入者來說,社會經濟狀況的惡化, 雖然會對生活水準產生不小的影響, 但還不至於影響到其基本生計的地步。
8. 第六個理由是『安全係數的簡單計算』。 貧困群體當中對於社會不滿的人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高, 假設每十個貧困者裡面就會出現一個對社會不滿的人。我們再假設, 一個地區當中只有十萬個中等收入者,一百萬個貧困者, 而一百萬個貧困者當中就會出現十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 平均每一個中等收入者就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所以, 這種狀況下的社會的『安全係數』是最低的,社會是最不穩定的。
2. 為什麼說中等收入人群佔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分配結
3. 第一個理由是,有恆產者方有恒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4. 第二個理由是,中等收入者相對來說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規。
5. 第三個理由,中等收入者是富人和貧困人口之間的有效緩衝帶。
6. 第四個理由,大比例的中等收入者群體能夠有效地援助弱勢群體,
7. 第五個理由,中等收入者對於經濟滑坡和經濟危機的承受力較強。
8. 第六個理由是『安全係數的簡單計算』。
9. 如果情況倒過來,假設一個地區當中有一百萬個中等收入者, 只有十萬個貧困者, 而十萬個貧困者當中會出現一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 平均每一百個中等收入者才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這時社會的『 安全係數』毫無疑問是很高的,社會是非常穩定的。
10. 若非因為高地價帶來的一連串型型式式問題, 港人的可支配收入及購買力是相當高的,進身「中產生活」 的人會相當多。可是由於開發土地的阻力大, 結果市民住得不但極度擠迫,危險(劏房、棺材房、 牀位等等所引發),並需要付出極高的供樓款項或高昂租金, 常常佔去收入的幾十個巴仙,甚或多過一半。
11.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美國及類似的加澳紐等地, 在維基百科有關中產階級一詞的篇章中https://zh. wikipedia.org/wiki/%E4%B8%AD% E7%94%A2%E9%9A%8E%E7%B4%9A , 可以看到最右上角一幅美國中產階級住家的相片,典型生活為有一棟 25年貸款郊區房屋和2部的汽車, 以及孩子成年前靠夫妻雙薪資支付的生活,https://zh. wikipedia.org/wiki/%E4%B8%AD% E7%94%A2%E9%9A%8E%E7%B4%9A#/ media/File:House.jpg。
12. 跟香港一比,簡直是天淵之別, 相信無人會想像有機會享受到這樣奢侈的生活。客觀來看, 香港已發展的建成區(Built-up area: 約270平方公里)委實太小太小, 這是窒礙居住需要及經濟發展的主因, 但各大反對派及各大壓力團體仍以種種不同理據, 去阻止擴充土地供應,令港人、 遊客及來港公幹人士的作息空間難以得到舒緩,令樓價(房租、 舖租以至寫字樓租金)多年來不斷暴升,大大削弱本地的競爭力, 同時令中下階層人士日常生活的購買力大幅滑落,以至民怨沸騰。
13. 請參考幾個外國例子,便可理解香港的困局。紐約(NYC- 840萬人,陸地面積784平方公里)及倫敦(人口750多萬, 面積1,579平方公里)均為西方各大先進城市中, 人口密度最高的。只看數字,一般市民難以理解香港的擠迫度。
14. 以下幾條連結,均為Wikimapia.org的衛星地圖, 在右上角勾選Google
satellite模式,將右下角比例呎調較至差不多相同比例, 便可以正確比較下面四個國際級城市的建成區面積:香港 http ://wikimapia.org/#lang=en&lat= 22.382460&lon=114.173355&z=11& m=h
新加坡 :
紐約 :
倫敦 :
15. 香港的建成區面積(不是總面積)明顯比另三地少了一大截, 難怪港人住得那麼擠迫,作息環境極其惡劣。 以下是香港及紐約的另一些衛星及城市照片, 可以更清楚看到兩者的極大分別:
http://upload.wikimedia.org/ wikipedia/commons/6/66/ HongKong_boundary_from_space. png (香港的衛星照,1024 x 662)
http://upload.wikimedia.org/ wikipedia/commons/4/4f/Aster_ newyorkcity_lrg.jpg (紐約的衛星照, 可放大至1,964 × 2,607 像素)
http://upload.wikimedia.org/ wikipedia/commons/thumb/1/1a/ 5_Boroughs_Labels_New_York_ City_Map_Julius_Schorzman.png/ 789px-5_Boroughs_Labels_New_ York_City_Map_Julius_ Schorzman.png (包括她的五個區,1區- 藍色部份為曼哈頓,約59.5平方公里)
16. 曼哈頓的人口約160多萬(已經是所有先進城市中最稠密的)。 九龍及香港島的市區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人口卻高達350萬, 其擠迫情況可想而知。在觀塘區的11.05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6萬人,比澳門的人口更稠密。 而在油尖旺區的旺角,更加高達每平方公里13萬人。各種不同的都 市病均大有機會出現,希望各界人士在未有重大事故發生前, 儘快開發郊野公園以外的鄉郊地區。 就是開發多一倍至市區面積540平方公里, 香港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大城市。
17. 朋友們均認為部份堅決反對擴展建成區面積的人, 其實就是推高樓價的推手,剝奪市民進入中產生活圈子, 令社會陷入不穩的人。為了郊遊、行山、保育、 及極小部份人的田野/耕作生活,可以不斷令社會撕裂, 却用不同理由去「卸膊」的人士。
18. 部份人士還說,地價平不代表樓價平。 希望他們可以看看施永青的這篇文章:地產商可堅持不減價嗎?
19. 由其是最後兩段:
董建華推行「八萬五」的年代,地產商的策略是漏夜趕工, 搶先在其他地產商的樓盤之前開盤,以爭奪市場買少見少的客人。 沒有一個地產商採取反對派所說策略,連華懋的「小甜甜」 也得向現實低頭,減價搶客,棄價求量。
20. 由此可見,增加供應也不能令地產商減價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以香港人的生產力來算, 我們完全有能力付得起建築費與發展商的合理利潤。 我們負擔不起的是地價。只要土地供應增加,地價一定會回落。 香港人完全有條件住得比現在更好, 前提是必須重新規劃香港的發展用地,不能甚麼都不變。
20. 由此可見,增加供應也不能令地產商減價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年1月26日 下午5:4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29)-回顧一下過去的電郵( 9)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月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月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
(麥佩儀 代行) 』
6. 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人人都有恒產, 但讓低下階層人士早點上到公屋,相信可以令整體社會和諧得多; 希望反對派及壓力團體不要事事都拖政府後脚。
George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 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 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 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 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