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324)-社會沒有從14年佔中運動汲取教訓





寄件者: George1 Luk 
Date: 2019年8月22日 週四 上午10:19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4)-社會沒有從14年佔中運動汲取教訓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 Luk 

Wallace

1. 翻閱「佔中」期間的部份舊電郵,大部份都是基於當時社會各界的言論,得出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把「反送中」替代「佔中」,及「林鄭月娥」替代「梁振英」,很多當年的言論都適用於今天。

2. 請把這原素放在以下電郵中來檢視一下: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131日 下午10:4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32)- 佔領行動後的一些回顧(3)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an KC" <sfst@fst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Mr. CHEUNG Kin Chung" <slwo@lwb.gov.hk>, "Mr. KO  Wing Man" <sfhoffice@fhb.gov.hk>, "Mr. LAI Tung Kwok" <lai@sb.gov.hk>, "Mr. NG Hak Kim" <sedoffice@edb.gov.hk>, "Mr. SO Kam Leung" <sced@ced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林沛理在「佔中是改革香港良機」一文中指出:「佔中」組織者應暫且放下不切實際的政治目標,將改革矛頭指向港府未解決的民生問題。佔領香港運動對香港造成的傷害,比預期更深更廣;香港的法治、社會和諧、特區政府的權力和合法性,以至整個城市的有效管治和運作,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更後患無窮的,是它會從根本上改變北京對香港的態度和政策,中央視香港為反共基地的潘朵拉魔盒(Pandora's box)已然打開。

2.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它釋放出來的人民力量令人動容。在過去兩個多星期,這個城市出現的權力轉移(power shift)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本來無權無勢的年輕學生和升斗市民公然違抗政府和建立新的權力中心,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的警方不但被當眾凌辱,更彷彿被解除了武裝(disgraced and disarmed)。手握香港經濟命脈的地產商更是噤若寒蟬,恐怕說錯了什麼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3.  西諺有云,我們最負擔不起的是錯失了的良機(Nothing is more expensive than a  missed  opportunity)。如何善用被釋放了出來的人民力量去改革社會,是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的責任(若說這次是無大台的話,政府便應替民衆組織一至兩、三個對話對象)也是證明佔領香港是社會改革運動(social reform movement)而非革命(revolution) 的唯一方法。他們應該將不切實際的政治目標暫且放下,而將矛頭指向與民生息息相關但政府一直沒有足夠「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去解決的問題,例如地產霸權、各行各業的缺乏競爭和壟斷、社會沒有足夠的向上流動性(upward mobility)等等。

4.  佔領香港運動徹底打擊特區政府的威信,但我看不出一個弱勢政府如何對市民有利。這個城市的既得利益集團本來就已經牢不可破、難以撼動,一個動輒得咎、注意力分散、被「去了勢」的政府更無法動它分毫。一個強勢而有為的政府才有能力改變現狀,這幾乎已經是常識了。香港被佔領期間,樓市依然暢旺,樓價居高不下,反而令到職業司機、上班族和佔領地區的小商戶叫苦連天,正好說明運動走錯廟門,英文所謂「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5.  特首梁振英下台,香港就可以轉弱為強,社會之中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係就會改變嗎?難道香港人到今日仍未發現,回歸之後,反共媒體扮演「攻擊犬」(attack dog)角色,將從董建華開始的歷任特首(及其官員與親政府人士)妖魔化,將他們描繪成罪魁禍首和香港人的公敵,目的就是要令香港難以管治?香港媒體和香港人罵他們的領導人成癖,把他們的去留視為香港興衰的關鍵,這種「特首情意結」往往只是一尾味道很強的燻魚(red herring),將有關香港競爭力與前途的討論這隻獵犬引向歧途。

6.  梁振英政府的施政質素值得探討,但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卻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管治無方。我的看法是,香港在一個急遽改變的世界中迷失方向,因為它不是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要是我們真的關心香港的未來,便應該集中討論學習型社會與知識型經濟體系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如何清除香港作為一個學習系統在個人、公司、業界和政府各個層面表現出的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

7.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熊恩(Donald Schon)已經提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但真正將這個概念轉化為管理學常識的,卻是美國學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

8.  這書出版於一九九零年,在十年內賣出七十五萬本,以管理學書籍來說是異數。聖吉指出,當今之世,劇變、驟變已成常態,企業要成功,便必須致力理解、掌握和適應這些變化。企業要懂得學習、善於學習,因為在一個全球化的知識型經濟體系裏,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和利潤,繫於它吸取知識、生產知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9.  香港最缺乏的,正是這一種化危為機、在急速的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創造的能力。佔領香港運動的組織者要求與政府對話,從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的角度而言,對話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涉及對自己的信念、價值和假設的深刻反省和質疑。如果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被道德優越感(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沖昏頭腦,即使勉強展開對話,也很難取得實際成果。

10.  但有三個要點却被忽視:(1)整體社會接受了一次極大的壓力測試,在兩個多月的「城市心臟地帶」被佔領期間及之後,在極高質素的市民、有系統及制度化的公務員體系中,城市運作尚算順暢。(2)正如幾年前多次提到,香港可以作為中國大城市應對「社會運動」的借鏡;她們可以免交學費而看到這「波瀾壯闊的大形社會運動」的演進及善後工作。相信沒有那個世界級大城市可以那麼平穩渡過這樣的難關。(當然不能抹煞北京對特區的信任和支持,放手給港人自已)。(3)親中派、建制派及其他無特別政治取向(所謂中間派)的人士,可以減少對自己言論的自我審查,幾百萬人將自己的思想及言論自由盡情釋放。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5130日 下午4:4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12930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hd@1823.gov.hk>
日期: 2015130日 下午7:0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檔案編號:2-714357525)收件者:
敬啟者:
給特區的信(131)- 有趣的分析(4) (檔案編號:2-714357525)

謝謝你於20150130日給1823的電郵。

由於你已直接電郵有關問題予負責的政府部門跟進,相信有關政府部門會盡快回覆你。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我們的職員聯絡。

1823客戶服務主任
伍穎音謹覆
2015
0130日』

3. 希望全社會不要再錯失良機。

George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322)-女子眼睛受傷的可能原因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8月16日週五 下午3:36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2)-女子眼睛受傷的可能原因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1 Luk 

Wallace

1. 經不起朋友不斷的催促,在仍有不小疑點之下,將送來的文字及圖片/片段公開,希望可以給有關方面帶來小小頭緖。

2. 以下兩段文來自網上:-
轉自fb

引文: 我係爆眼女義士個阿哥,想同大家講啲野

首先想多謝大家關心,希望你地將呢份憤怒暫時放下,因為我要講出真相。

傷勢方面:
我細妹右眼全紫 腫到雞蛋咁大 
右眼眼頭至眼袋位有好長既傷口 爛哂 
剛剛深夜縫左針

根據醫生所講,傷勢嚴重,中彈附近既骨(鼻骨、眉骨 暫時知既係咁多)都碎哂
做左緊急手術 扶骨勉強扶到 因為多碎骨都有困難
毀容就一定
跟住就暫時連我都未知情況如何
—————————————
暫時未有人上門 
網上都有好多消息
所以其實好大機會係知我地係住邊
包括啲義士同狗
之所以未搵上門
100%因為怕以家拉人會民 憤 升 溫!
—————————————
眾籌方面我地屋企的確有需要
但多謝大家既慷慨,我唔想連累大家
所以大家唔好被利用,被人呃錢
—————————————
以下落嚟
我想講下佢發夢親口同我講既事發經過:

當時佢係尖沙咀狗屋外
係巴士站觀察緊狗既行動 無衝擊 無做任何攻擊性動作
而狗屋內都毫無動靜 連警告旗都無
佢同我講 當時佢喺巴士站內最少半個鐘 頭上有巴士站個蓋 唯一可以攻擊到佢既一定係水平既位置

當時佢咩都無做
但突然有一粒唔知咩物體 喺好遠 由彌敦道嗰邊飛過黎
佢反應唔切 中左眼 但佢肯定一定唔係啲狗開既 因為完全無開槍既聲
佢隨即倒地 流左好多血 口鼻都滲血
—————————————
我細妹係一個好善良既人
612發夢幫左好多人 
由一個後排幫人洗眼教人點走
由連出聲屌平時地鐵啲社會垃圾都唔敢
變成一個熱血企前線既勇士

佢只係一個愛香港既女仔
一個想保護自己屋企
一個內外都靚既女仔

但佢今次
係切切底底地被班所謂義士出賣咗
根本由一開始玩火 玩汽油彈
到玩丫叉 玩刀 尋晚仲有自製槍
根本變曬質 同去殺人有咩分別

今天,係我細妹自作自受
同啲所謂義士一齊,根本佢地只係為左威
一有事根本唔會理人,第一時間走
留低啲女仔或者傻仔
然後又可以造新聞,搞文宣,屈啲狗

我細妹試過唔去發夢
但啲義士知道曬我地電話,地址,屋企人既資料
佢地恐嚇我細妹,如果唔出去,就禍及家人
但今天,我細妹已經無左未來,無左隻眼
雖然我都好憎啲狗,但我更憎啲曱甴
係,我係用曱甴形容佢地,因為佢地已經走火入魔
失去常理,無左人性

如果你都唔想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唔好再相信啲曱甴既說話,佢地屈人唔洗本

我同妹會過返正常生活,同呢班仆街割席

3. 轉載:(消息有待验证)

各位,我係尋日喺尖沙咀協助處理嗰個隻眼被射傷嗰位女傷者嘅醫護人員。我唔想受到良心譴責,所以要同大家講,我見個女傷者嘅傷勢,傷得十分嚴重,而且彈珠仍然喺個眼角與鼻樑之間,相信係比彈珠射傷,而且我喺幫佢急救嘅時候,見到佢嗰個眼罩,都唔係咁樣爛法嘅,我相信係我哋,離開咗之後,其他人加上去嘅,原因係想製造更多,社會矛盾及紛爭。我而家呼籲雙方都要冷靜剋制,希望香港盡快和平安寧。香港加油!!!

我回應你:
1)傷者受傷的位置並不是警隊射擊的範圍,除非子彈會轉彎,否則子彈不能射到女傷者。
2)如果是被布袋彈打中,面部一定有火藥造成的燒傷,女傷者的傷口是硬物插入造成。如果是布袋彈打中,相信已經死亡。
3)傷者進入QE, x-ray 照片已經證明一切,但傷者堅持唔報警,因為報警後警隊可以取得這張X光片,還警隊清白。
4)在場的有線電視採訪的四分鈡錄影片段,證明傷者受傷前,警隊並沒有開槍。警隊因有同事燒傷,所以call了白車一部,最後警隊也讓這名女傷者先去醫院,受傷警員等第二部白車。
5)不如大家在網上呼籲傷者和家屬們公開這張X光片,還大家一個清白。

1.1 xxxxxxxx yyyyyyyy和另外1.1 萬人
4,926次分享

George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8月12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321)-有恆產者有恆心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8月11日週日 下午4:40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21)-有恆產者有恆心
To: Wallace CK Yau
Cc: George1 Luk 

Wallace

1. 全球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並非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也並非歐盟解體對全球的衝擊,而是寬鬆貨幣政策導致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現象的持續惡化。

2. “橄欖型社會”的塌陷,意味著社會穩定的基礎出現動搖。香港當下最大的問題之一,仍然是分配不均導致的社會階層的分裂,這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隱患。必須承認,收入分配改革的滯後,以及財富形成過程中的各種不公平現象,加上寬鬆貨幣政策對很多中等收入階層的擠壓,香港距離“橄欖型”的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制度層面和收入分配改革上還需要做很大的突破和努力。

3. 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在全球走紅,其實在暗示著各國中產的不滿。不要等憤怒真正燃燒起來再去撲滅,而是應該在怒火燒起來之前,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全球如此,對中國亦如此。
  
4.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此之謂也。

5. 請重看以下給特區的信(230)-誰在制造社會矛盾?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日期: 201723日 下午10:41主旨: 給特區的信(230)-誰在制造社會矛盾?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Dist Offr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朋友間在閒談中,提及像香港這樣富裕的所謂先進社會,為何還有那麼多人諸多不滿及充斥極大怨氣時,指出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社會公正性」,常常令香港這個社會的不穩定情況不斷累積所致。(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分配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階層結構的公正性:它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普遍受益、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具體狀況;反映出以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為出發點的制度設計的公正性和社會政策實施的力度;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實際能力與收入狀況之間的合理對應,因為在這樣一個社會中,能力強者和能力低者均佔少數,而能力居中(通常是所謂中等收入人士)者佔多數。

2.  
為什麼說中等收入人群佔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分配結構最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安全運行」?起碼有這樣幾個理由:

3.  
第一個理由是,有恆產者方有恒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人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就很難對社會有一個積極認同的態度,就很希望瓦解現有的社會秩序,希望重新產生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社會分配結構;但是,當人們普遍擁有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像樣的家庭財產,有了一份穩定的職業,過上了比較體面的生活時,就會希望社會保持一種穩定的局面。

4.  
第二個理由是,中等收入者相對來說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規。就一般情況來說,中等收入者的文化水準高一些,理性化的成分多一些,心態也比較穩定。這樣,中等收入者就更傾向於通過法律法規來協調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

5.  
第三個理由,中等收入者是富人和貧困人口之間的有效緩衝帶。在一個社會當中,富人群體和貧困群體之間相對來說最容易產生隔閡和衝突。而中等收入者群體同這兩個群體相對來說容易相安無事。這樣,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如果很大,那麼,就可以比較有效地緩衝富人群體和貧困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

6.  
第四個理由,大比例的中等收入者群體能夠有效地援助弱勢群體,使其處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弱勢群體只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擺脫其弱勢境地的。這就需要社會的援助。就總體而言,社會援助的力度取決於「公共投入」的力度。而公共收入的多少取決於稅收的狀況。稅收的多少則取決於經濟狀況較好的社會主要群體比重的大小。在一個社會當中,富人群體成員的比例不可能太高,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社會的主要群體。這樣看來,只有中等收入人群才能成為經濟狀況較好的主要群體。如果中等收入者群體的比例能夠佔據主要位置,比如說達到7080%的比例,那麼,不但能夠具備大幅度改善弱勢群體處境的能力,而且同時也就意味著減小了弱勢群體成員的比例,減小了援助弱勢群體成員的壓力。

7.  
第五個理由,中等收入者對於經濟滑坡和經濟危機的承受力較強。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穩的,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波動、搖擺甚至是某個時期的滑坡和蕭條。對於貧困者來說,經不起經濟波動和蕭條的打擊。他們的收入水準本來就只是剛好溫飽。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地區的經濟狀況一旦惡化,就意味著貧困者可能連溫飽的日子都要受影響。而對於中等收入者來說,社會經濟狀況的惡化,雖然會對生活水準產生不小的影響,但還不至於影響到其基本生計的地步。

8.  
第六個理由是『安全係數的簡單計算』。貧困群體當中對於社會不滿的人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高,假設每十個貧困者裡面就會出現一個對社會不滿的人。我們再假設,一個地區當中只有十萬個中等收入者,一百萬個貧困者,而一百萬個貧困者當中就會出現十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平均每一個中等收入者就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所以,這種狀況下的社會的『安全係數』是最低的,社會是最不穩定的。

9.  如果情況倒過來,假設一個地區當中有一百萬個中等收入者,只有十萬個貧困者,而十萬個貧困者當中會出現一萬個對社會不滿的人,這樣,平均每一百個中等收入者才會面對一個對社會不滿者。這時社會的『安全係數』毫無疑問是很高的,社會是非常穩定的。

10.  若非因為高地價帶來的一連串型型式式問題,港人的可支配收入及購買力是相當高的,進身「中產生活」的人會相當多。可是由於開發土地的阻力大,結果市民住得不但極度擠迫,危險(劏房、棺材房、牀位等等所引發),並需要付出極高的供樓款項或高昂租金,常常佔去收入的幾十個巴仙,甚或多過一半。

11.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美國及類似的加澳紐等地,在維基百科有關中產階級一詞的篇章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94%A2%E9%9A%8E%E7%B4%9A 可以看到最右上角一幅美國中產階級住家的相片,典型生活為有一棟25年貸款郊區房屋和2部的汽車,以及孩子成年前靠夫妻雙薪資支付的生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94%A2%E9%9A%8E%E7%B4%9A#/media/File:House.jpg

12.  跟香港一比,簡直是天淵之別,相信無人會想像有機會享受到這樣奢侈的生活。客觀來看,香港已發展的建成區(Built-up area:  270平方公里)委實太小太小,這是窒礙居住需要及經濟發展的主因,但各大反對派及各大壓力團體仍以種種不同理據,去阻止擴充土地供應,令港人、遊客及來港公幹人士的作息空間難以得到舒緩,令樓價(房租、舖租以至寫字樓租金)多年來不斷暴升,大大削弱本地的競爭力,同時令中下階層人士日常生活的購買力大幅滑落,以至民怨沸騰。

13.  請參考幾個外國例子,便可理解香港的困局。紐約(NYC840萬人,陸地面積784平方公里)及倫敦(人口750多萬,面積1,579平方公里)均為西方各大先進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只看數字,一般市民難以理解香港的擠迫度。

14.  以下幾條連結,均為Wikimapia.org的衛星地圖,在右上角勾選Google
satellite模式,將右下角比例呎調較至差不多相同比例,便可以正確比較下面四個國際級城市的建成區面積:香港 http://wikimapia.org/#lang=en&lat=22.382460&lon=114.173355&z=11&m=h
新加坡 :
紐約 :
倫敦 :

15. 香港的建成區面積(不是總面積)明顯比另三地少了一大截,難怪港人住得那麼擠迫,作息環境極其惡劣。以下是香港及紐約的另一些衛星及城市照片,可以更清楚看到兩者的極大分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Aster_newyorkcity_lrg.jpg  (紐約的衛星照,可放大至1,964 × 2,607 像素)

16. 曼哈頓的人口約160多萬(已經是所有先進城市中最稠密的)。九龍及香港島的市區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人口卻高達350萬,其擠迫情況可想而知。在觀塘區的11.0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6萬人,比澳門的人口更稠密。而在油尖旺區的旺角,更加高達每平方公里13萬人。各種不同的都市病均大有機會出現,希望各界人士在未有重大事故發生前,儘快開發郊野公園以外的鄉郊地區。就是開發多一倍至市區面積540平方公里,香港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大城市。

17. 朋友們均認為部份堅決反對擴展建成區面積的人,其實就是推高樓價的推手,剝奪市民進入中產生活圈子,令社會陷入不穩的人。為了郊遊、行山、保育、及極小部份人的田野/耕作生活,可以不斷令社會撕裂,却用不同理由去「卸膊」的人士。

18. 部份人士還說,地價平不代表樓價平。希望他們可以看看施永青的這篇文章:地產商可堅持不減價嗎?

19. 由其是最後兩段:
董建華推行「八萬五」的年代,地產商的策略是漏夜趕工,搶先在其他地產商的樓盤之前開盤,以爭奪市場買少見少的客人。沒有一個地產商採取反對派所說策略,連華懋的「小甜甜」也得向現實低頭,減價搶客,棄價求量。

20. 
由此可見,增加供應也不能令地產商減價的說法是說不通的。以香港人的生產力來算,我們完全有能力付得起建築費與發展商的合理利潤。我們負擔不起的是地價。只要土地供應增加,地價一定會回落。香港人完全有條件住得比現在更好,前提是必須重新規劃香港的發展用地,不能甚麼都不變。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126日 下午5:4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29)-回顧一下過去的電郵(9)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
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6. 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人人都有恒產,但讓低下階層人士早點上到公屋,相信可以令整體社會和諧得多;希望反對派及壓力團體不要事事都拖政府後脚。

George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