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9月5日 下午10:24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其實香港在很多方面的資源並非特別短缺:土地(除了1,100平方公里陸地外,還包括1,64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錢(儲備)、人材、技術、特區所擁有的特殊政策(很多時大家忽畧了特區所享有的特殊政策,比全國各地多很多及級別特別高,這些是極重要資源,而大家卻無視此點)、各種已有的規劃、公私營機構的效率等等。

2. 但為何香港還好像在多方面有極多不足之處,社會深沉次矛盾充斥?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香港政府的決策過程出了極大問題!?每個工程或規劃,由提出到諮詢到提交立法會,每每要過五關斬六將,常常一拖便十多廿年。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出現,新舊問題交纏在一起,再加上不同意識形態問題時,便形成所謂的社會矛盾尖鋭化。

3. 就算在立法會「真正」的通過了,還要再過不同人士的「司法覆核」等等。所以除了行政機關外,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應好好審視現時的議事規則是否可以優化,才可在「決策過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上,令社會及/或民生問題上加速獲得解決或舒緩。

4. 不知從何時開始,填海在香港變成一種禁忌,和“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一樣,成為制約香港土地開發的兩大枷鎖。而土地的不足,又產生了高樓價等一系列其他問題,嚴重制約了香港的發展。

5. 以下是一些關於填海的網上文章,供大家參考: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荷蘭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如今20%荷蘭國土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弗萊福蘭省幾乎是創造出來的,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之稱。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陸的歷史記錄,平安時代平清盛將軍便開始在神戶填海興建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江戶幕府將軍亦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陸。」。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陸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包括機場、港口以及部分新發展區(如台場)等。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所在地原為兩個島,興建機場填海後連成一個島。
1981摩納哥開始填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國土擴大了12%
新加坡1965年建國迄今,已經造地100多平方公里,樟宜國際機場、工業區裕廊島、濱海灣等都是填海而建的。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開埠後,首次將興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陸,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
中國大陸
天津填海造陸工程是目前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國內最大的填海造陸工程,總面積將達200餘平方公里。
澳門天然土地狹小,因此早在1863年便開始填海工程。直至2013年,澳門填海所得的土地面積已大大超過原有的天然土地,填海所得土地占全澳門土地面積近三分之二,而隨著澳氹新填海區的落成,此一比數會進一步擴大。長期的填海使得澳門原本的天然海岸線幾近消失,只剰路環的東部與南部有天然的海岸線。
臺灣臺北港和高雄港
台灣在日治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陸,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臺灣的填海造陸,台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5月著手開發,19603月完成,實驗區共88公頃。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雲林縣麥寮鄉,台塑集團的第六套輕油裂解廠,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1979年開發彰濱工業區總面積3,643公頃,為台灣目前最大之工業區與填海工程。

深圳填海利大於弊  
2016-03-11 | 作者: 箐城子 | 來源: 新華網 | http://www.mlr.gov.cn/xwdt/mtsy/xinhuanet/201603/t20160311_1398787.htm
不斷外延的海岸線,保障了源源不斷的深圳人口有足夠居所。沒有填海,深圳承載的繁榮將大打折扣,房價會更高。
  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在深圳拍攝,一看即知故事背景也在深圳。一個不被看好的海灣,由於獲得填海批文,房產商大興大建發大財,這種事情在深圳已是屢見不鮮。電影站在環保立場上反對填海,現實則是填海造陸高歌猛進。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稱,深圳未來將填海55平方公里,用以提供土地,抑制深圳高房價。我自己是很歡迎這項政策,樂於看到深圳採取正確方法抑制房價。
  深圳房價高漲除了貨幣方面的原因,還有個重要因素:土地有限,尤其中心地區的土地更加稀缺。填海是解決問題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自建市以來,深圳填海面積超過70平方公里。今天很多人員密集的地區,包括前海、後海中心區、深圳西站、國際機場,原來都是大海。不斷外延的海岸線,保障了源源不斷的深圳人口有足夠居所。沒有填海,深圳承載的繁榮將大打折扣,房價會更高。世界上多數的沿海大都市,比如香港、新加坡、紐約,它們都有悠久的填海造陸史
  有人會說,深圳並非沒有土地,大可內陸擴展,惠及原居民,何必大費周章地填海,太不划算吧?其實填海成本很低,每畝只需二三十萬元,就能造出一片“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既不會觸碰耕地紅線,也沒有拆遷賠償費用。此外,新造陸地通常位於城市中心海岸區,交通便利,人員密集,土地價值巨大。即便內陸有大片免費地,填海在經濟上仍可能是划算的。
  去年起深圳房價暴漲,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相應被拉高。有人會說,深圳填海乃是政府趁高價賣地賺錢。其實,2015年深圳賣地收入只417億元,稅收則是其近10倍的4147億元,深圳政府並不高度依賴賣地收入。相反,高房價提高企業成本,遏制了人口流入,已經嚴重損害了深圳的城市競爭力。政府賣地固能獲取收入,對民眾而言卻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應當鼓勵。不僅沿海要造陸,內陸也將整備出50平方公里土地,可見供地降房價的思路很清晰。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土地其實非常豐富,卻也面臨高房價困擾,深圳經驗值得學習。
  正如電影《美人魚》那樣,填海面臨的最大阻力是環保,具體有海岸線、紅樹林、海岸濕地。填海既要追求經濟價值,同時也要通過環境評估,確保和諧發展。
  幸運的是,深圳周邊並無成片的珍貴自然生態,填海所面臨的環保阻力較小。很多人說,填海將破壞自然海岸線,事實上深圳超過80%海岸線已不復自然模樣。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後果,如果因為追求純粹的“自然海岸線”而反對填海,反而因小失大。環保專案裡,應該重點考察紅樹林和濕地的價值。填海過程中只需注意評估,儘量避開濕地,對環境的影響也會降至最小。
       深圳既要謀求發展,向海洋要地,同時還要小心翼翼地保護自然生態,這是填海造陸者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果偏倚經濟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永久性損害;若是為了追求原生態,限制造陸,可能將失去巨大的發展利益。兩相權衡,不可不慎。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829日 下午4:0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46)-跟市民及政府曬冷的「佔中」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
19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