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主旨: 給特區的信(213)-温故知新(2)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 Luk ,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為了讓大家能以連貫的角度去看看香港近幾十年的規劃及進度, 所以這一趟特別附上[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的整封回覆。希望不會浪費太多大家的寶貴時間。因為全港的發展不 單單是一兩個局或部門的努力, 而是所有公職人員加上全港市民的通力合作而得出的成果。
2. 以下摘自「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團成員 葉嘉安教授」於 2013-03-01
發表的文章(政府應盡快檢討「2030規劃」)連結 -- http://www.dashun.org.hk/ct/ article_details.php?id=144 :
2001年,政府就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展開合共三期公眾諮詢, 並於2007年10月出台「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的最後報告(下稱「2030規劃」),「2030規劃」 就未來三十年的環境,經濟,人口, 與內地關係等方面做出預測和應對方案, 其目的是確保下一代能得到所需的資源, 維持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享受優質的生活。
3. 不過,鑑於近年內地經濟發展騰飛,歐美經濟衰退, 整個全球經濟環境跟2007年「2030規劃」 預測的情況有很大差異。由於內地人口來港購物及投資比例大增, 遠超當初政府估計的數字,因而打亂港府最初的發展策略, 加上港府部份政策只顧滿足硬性指標,未能透視全港長遠發展, 導致人力及經濟上遭受損失。為此,筆者(葉嘉安教授) 認為政府應儘快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
一、檢討「2030規劃」;
二、在「2030規劃」中研討發展優質環境的相關藍圖。
4. 當年預測已過時:當談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制訂全港發展策略(T DS),建立了一套涉及土地使用,環境,交通的基礎。制定TDS 時,內地經濟改革剛開始,到1990年代初期, 內地經濟開始起飛,TDS很多跟內地經貿發展相關的預測已經過時 ,所以須作檢討,於是於1998發表「全港發展策略檢討」。
5. 不過,「全港發展策略檢討」只實施兩年, 2000年便展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並於2 007年以「2030規劃」取代TDS為香港的發展藍圖。由此可 見,內地的經濟發展比我們的發展策略來得快, 因而政府需要經常檢討本港的發展策略。
6. 在制定「2030規劃」時,中國的GDP還是落後於歐美日經濟強 國;到2005,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 、2007年超過德國、到2010更超越日本, 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人均GPD亦升至超 過4000美元;有些經濟發達地區,還超過10000美元, 逐漸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7. 內地很多大城市每年的建築總面積比一些歐洲國家的總面積還要多, 難怪全世界的商家,建築師, 規劃師和相關的專業人士都跑到中國來。
「2030規劃」預測香港到了2030年,人口將達到840萬以 上;根據2012年人口統計分析,得出2030人口只達到810 萬,840萬的預測目標將會延遲十一年,即是到2041年才實現 。由此可見,大部分數據存在較大變數。
8. 在與內地的關係上,港府未能盡早預測自由行的龐大人數增長, 及其帶來的影響;也未能預測中國GDP、人均GDP的迅速增長; 也未能預測中國部份城市的經濟轉型及崛起……,以上因素說明,「 2030規劃」中的部分資料已經過時,適時檢討便顯得十分重要。
9. 利用前海發展機會:面對以上不利的外圍因素, 筆者希望政府能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並在以下方面作出改善:
一、加強與內地政府溝通,協商關於水貨客問題, 只有兩地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貨客問題, 以維持香港人慣有的消費模式。
二、利用內地發展優勢,考慮在新界西北區建立次商業中心區(CB D),這樣既能利用深圳前海的發展項目,提供經濟動力, 亦能方便北區市民在本地區工作,生活,減少交通時間; 前海是國家一重點項目,通過政策帶動市場,再由市場帶動發展, 可說限制少、發展速度快。我們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既可推動經濟發展, 亦可以減輕長久以來因新界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人口與就業區位不匹 配的問題。
10. 「2030規劃」還有研討優質環境的策略。 香港市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質素,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 居住環境質素與環境保育是一個「魚與熊掌」的難題, 要解決這個難題,便須改善土地的供應。筆者認為, 發展新界農地是個較為可行的改善土地供應問題的方案, 雖然當中涉及環境保育及土地擁有權的問題,但只要政府作出諮詢, 讓市民真正得到利益,必然能減少來自鄉議局及環保團體的壓力。
11. 另外,許多新界的貨櫃場可使用多層建築垂直旋轉貨櫃放置技術, 這樣便能大大提高土地使用率。 當然這些發展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去配合才可以成功。
12. 隨著內地的迅速發展,香港市民要實現當初2030的目標將越來越 困難,如果政府還不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計劃將趕不上變化,我們將離2030目標越來越遠。( 以上大舜政策研究中心的部份提議好像正在研究或進行中)
13. 2015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更新2007年發表的《香港20 30:規劃遠景與策略》,探討香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 以及土地及基建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香港最新的需要。
14.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推算,香港人口持續增長, 估計人口將由目前的719萬人增至2041年的847萬人( 即每年0.6%的增長)。香港的住戶數目則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由目前的240萬戶上升至2041年約305萬戶(即每年0.8 %的增長)。香港社會對各類用地(包括房屋、 經濟活動及社區設施等)的需求越趨殷切。此外, 市民普遍期望享有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及優質生活。同時, 過去十年全球局勢的轉變,例如全球各地聯繫日益密切、 創新及科技發展、以及城市之間競爭加劇等, 亦令香港有必要維持其競爭優勢。
15. 更新研究取名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 略》研究(《香港2030+》),將於《香港2030》 的基礎上更新全港發展策略,涵蓋跨越2030年較長遠的規劃年期 。這些基礎為: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提升經濟競爭力、 以及加強與世界及香港內部的連繫, 以達致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願景。研究將提供跨越2030 年的空間規劃框架,以及規劃、 土地發展及基建發展所依循的大方向。
16. 在研究過程中,政府應以解決問題、積極務實及行動為本的態度, 處理對香港未來發展至為重要的規劃問題。
17. 研究工作及時間表: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基線檢討、
18. 連結:http://www.pland.gov.hk/ hk2030plus/tc/InfoRes.html 可以給大家極多有關《香港2030+》的資訊及之前的「 2030詳盡的相關報告」。裏面的資料會花大家極多時間, 但非常值得,因為大量的機會在其細節中。
19.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to announce Microsoft’s acquisition of Nokia, Nokia CEO Stephen Elop ended his speech saying,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Upon this conclusion, he and the entire management team publicly wept.」 是非常值得港人深思的一段說話,當時他拋下經典的一句…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何故,我們輸了。」連結:htt ps://www.linkedin.com/pulse/ nokia-ceo-ended-his-speech- saying-we-didnt-do-anything- rahul-gupta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6年5月26日 下午5:1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月16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Date: 16/05/2016 04:01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Date: 16/05/2016 04:01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212)-温故知新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前署理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劉勵超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在中 華總商會研討會上致辭全文, 概括地解釋當年至2011的13年間,香港城市規劃的新藍圖:
2. 所有規劃的工作都要建基於一套理想、目標和預期的需要, 但同時也要克服一些客觀的或主觀的因素所引起的困難, 也要平衡各方合理的利益。城市規劃工作也不例外, 政府早在1984年已訂定一套全港發展策略, 也從1993年起開始檢討這套全港發展策略,並在去年( 1998年)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作為香港在未來13年( 即至2011年)發展的指引。
3. 《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是一套為日後進行較詳細規劃的概括大綱, 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需求為主導,再以現時的政策和標準為依據, 從而希望達到四個主要的目的:
目的1:持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亞太區商業、金融、資訊、 旅遊、轉口活動及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目的2:持續確保土地及基礎設施的供應充足,以應付工業、房屋、 商業、康樂及經濟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3:保護重要的景觀及生態環境,並促進其價值。
目的4:減低市民所受的環境影響和改善現有的環境問題, 包括空氣、水質、固體廢物的處理等等。
4. 決定我們如何規劃的需要是來自多方面的, 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 為了應付人口增長所帶來對住屋的需求, 我們在現階段必須三管齊下地開拓土地,發展「策略性增長區」, 這三管就是︰
(1) 開發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北;
(2) 進行填海工程;及
(3) 發展現行新市鎮內的剩餘空間及進行市區重建。
5. 政府過去一年提出的多項填海計劃,惹來很多反對的聲音。 反對填海的人,批評政府不積極發展新界,卻去填海。 這個批評對我們是不公平的。香港山多地少, 可供發展的陸地只佔全港現有土地總面積的20%。雖然如此, 持續發展新界經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政府現正積極研究如何增加新發展的新市鎮,例如將軍澳、東涌、 大壕及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話, 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可多容納17萬人。此外, 政府已開展了兩項大型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探討新界西北及東北的發展潛力。 目標是要在2011至2014年間,在新界發展多個「 策略性增長區」,以容納32萬人口居住。
6. 按現時規劃,在香港現在(98年) 至2007年以後所準備開發的土地,將會接近二千三百公頃, 當中,只有近780公頃位於香港和九龍這些市區地方, 而約一千五百公頃的土地則來自新界。換言之, 從開發新界所得的土地,是從填海所得的兩倍半。 政府會致力將稠密擠迫的都會區的人口慢慢分散到新界, 目標是在2011年把目前新界佔全港人口的35% 的比例增加至45%。
7. 不過,開拓新界土地, 因為往往涉及複雜的收地問題及需要興建龐大的配套運輸及基建設施 ,發展時間可能比填海多出十年或以上。況且, 我們也不應把整個新界變成一個龐大的石屎森林, 取代我們的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因此,除了發展新界之外, 我們有實際需要在某些地點進行填海。 填海工程除了可以幫助舒緩短期及中期的土地及房屋需求, 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一些只能靠在某些策略性地點創造新土地才可解 決的發展問題。
8. 舉例說,在中環及灣仔建議的填海工程, 是要提供土地興建主要的運輸基建設施,以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是不能把它搬到新界去解決。同樣, 雖然政府會在中環和尖沙咀等傳統商業區以外的地方規劃新商業中心 加強各地區就業機會的平均分佈, 減輕上下班時對公共運輸和交通造成的壓力。 但根據我們研究所得的結論, 中環填海區可提供的甲級優質商業用地所發揮的經濟功能, 都不是本港其他地區在未來的十年八載所能取代的。 可惜這個比較長遠的看法,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中, 並未獲得各界人士認同。
9. 此外, 也有很多人批評以舊啟德機場為骨幹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涉及過度填 海。其實跟中環填海和其他發展項目一樣, 政府在未提出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之前,是經過詳細研究, 平衡各方的利與弊之後才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的構思特色, 是利用原來啟德機場舊址的土地及已建的道路網絡, 帶動附近舊區重建, 從而滿足香港在未來16年32萬人的房屋需要。 在九龍灣填海更有其策略性改善交通的功能, 提供土地以興建主要東西及南北走向的道路及鐵路幹線, 以徹底改善九龍東西兩部及東九龍與新界東北之間的交通連繫。
10. 除了開拓新土地,我們也會積極地重建舊的市區。 經過去年仔細的研究, 我們經已確認了在鬧市當中有那些地區是需要重建的。 這些計劃涵蓋的面積有七十六公頃之多。涉及一千四百幢舊樓, 和三萬五千個家庭。而為了加快重建的工作, 政府會成立一個有法定權力的市區重建局, 我們現正全力籌備市區重建局條例草案, 打算在本年提交立法會討論。當市區重建局成立之後, 我們希望各項重建計劃所需的時間能由平均十二年縮短至平均六年, 而政府亦會為市區重建計劃作出更大的經濟承擔, 協助市區重建局進行目前土地發展公司因自負盈虧的營運原則而未能 推行的計劃。
11.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斷推動和鼓勵重建舊的工業區。 規劃署經已成立特別處理小組去積極研究如何把舊工業區的土地用途 改變,由九六年七月至九八年十一月約兩年的時間, 已經有約六十四公頃的舊工業用地改變為其他用途, 例如商業及住宅發展用等等;另外, 規劃署亦已將五十六公頃的未發展的一般工業用地, 重新規劃作其他非工業用途。不過, 政府也會繼續預留土地為未來發展工業、例如高科技工業之用。
12. 提到高科技工業的發展需要,正如特區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強調, 創新和科技,是可以提高生產力以及增強競爭力的。 為了協助工業界推動科技發展, 政府動用了三十三億元在大埔白石角興建的科學園,現正依期進行, 科學園第一期將在2001年正式啟用,而其後的第二, 第三期也會分別在2015年前相繼完成, 香港的科技基礎設施必定會日趨完善。
13. 先進的科技除了能為香港的經濟拓展出新的領域, 更能為我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其實,在不斷發展的同時, 政府也致力改善環保工作。 環保意識也正在不同層次的城市規劃中展現出來。 政府自去年九月便積極推廣「減少廢物計劃」, 目的在於減少約百份之五十八的廢物繼續搬往堆填區, 並把現時堆填區的壽命持續至2019年。此外, 我們也希望透過環保的科技,包括焚化及收集堆填區產生的甲烷氣, 把廢物轉成能量。有關的研究將會在今年3月完成, 估計最快到2007或2008年時, 每年將可生產二億六千萬瓦特(watt)的電量, 足夠應付至少1500個家庭的需要, 並同時省回納稅人每年七億五千萬元的廢物處理費。
14. 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計劃每幢大廈引入廢物分類的設施, 以及增加大廈內處理廢物的空間, 好讓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的工作能更有效地進行。 有關的建議將透過修訂建築物條例而落實, 而我們估計修訂條例將可在今年內完成。 除了在廢物處理方面落力之外,在空氣質素方面, 政府將悉心策劃管理有效的運輸交通,並且繼續鼓勵在鐵路投資, 希望透過鐵路這種比較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 減輕運輸交通對未來都市環境造成的影響。 在今年年初即將開展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 也是和未來城市規劃息息相關、互相呼應的。
15.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環境保護需要顧及外, 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也考慮到提供一些設施, 一方面既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 一方面亦可加強本港對外來遊客的吸引力, 例如我們剛完成了新界西南的發展策略檢討, 並會在三月初向外界諮詢,討論如何在不破壞天然景色的前題下, 發展大嶼山及離島地區成為市民和遊客的消閒休憩的好去處。 同樣地, 我們即將會開始研究發展新界東南主要是西貢區作為一個消閒和康體 活動的地區。
16. 此外,在西九龍的填海區和東南九龍的發展區, 我們也有計劃提供興建國際水準的文娛表演中心和體育活動場館的地 方。
17. 除了旅遊業, 我們也深切注意到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對作為香港經濟基石的中小型企 業,以致對製造業和運輸業舉足輕重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持續加強與內地方面的聯繫,「 香港與內地跨界大型基建協調委員會」 的鐵路及道路小組對跨境的深港西部通道和伶仃洋大橋研究的工作正 加緊進行。 有關的研究的第一及第二期已詳細考慮這兩項運輸基建的可行性、 及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等等。這項研究將在本年六月正式完成, 有助於特區政府對興建這兩項基建作出決定。 至於第三期的工程研究將待第一及二期研究諮詢完畢後才會開始。
18. 剛才提到房屋、環境、科技、商業、工業、 旅遊以致跨境發展的需要時,大家都可能會留意到,我多次用了「 持續」這兩個字。我們的廿一世紀都市發展藍圖,將會維繫在「 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上。
19. 「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耗資4,000萬元的研究, 預期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旨在制訂一套電腦輔助的決策機制, 列出各種符合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考慮因素, 幫助政府在制定和審核各項政策措施時, 確保我們未來整體的發展是可持續的。 研究亦會建議改變現行行政架構,以改善決策程序。
20. 各位朋友,在回歸祖國後的香港、在準備邁向21世紀的香港, 面對科研發展和資訊傳遞一日千里的香港, 我們要加倍努力保持她作為一個突出的現代國際都市的地位。 除了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也很重要, 市民對他們的居住環境的期望和要求,愈來愈高。 城市規劃的工作和未來城市的藍圖已不是政府的專責。為此, 我們將在今年稍後時間,向立法會提交法例草案, 修改現時的城市規劃條例,一方面加強市民在這方面工作的參予, 一方面也精簡審批程序,使我們的城市發展能與時並進。 香港是我們的家,所有市民都是家庭的成員, 我們很歡迎和需要各個成員為策劃我們下一個世紀的居所共同努力的 (以上摘自劉勵超先生當年的講稿)。
21. 審時度勢,「規劃」不能一成不變。在「檢討的最後報告」發表後, 香港面對多項新的變化,例如金融風暴席捲亞洲、 由內地來港人士可能大增,以及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接着多年的持續通縮,03年的沙士爆發,07、 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樓價由97年的高峰, 至03年下瀉至只得三分之一。跟着由於內地開放「自遊行」,CE PA,泛珠三角9+2及整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 歐美自08年之後「大印銀紙」,全球資金泛濫等等, 又令香港這個全世界最自由的細小開放的經濟體的樓價, 由拾級而上,以至暴升幾倍。令原來井井有條的規劃, 通通給打亂了。一切都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 有必要進行新一輪的檢討。
22. 此外為了提振經濟,07年政府更推出「十大基建」, 另外每年的粤港合作框架會議、03/04年開始的泛珠9+2、 08至20年的大珠三角九市加兩特區的另一個9+2規劃、 現時的「一帶一路」,都有極大量的工作在籌劃或進行中。 港人不能不跟着形勢向前推進, 否則只會自我邊緣化及在多變的環境下,由領先位置慢慢墜後, 相信這不是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所願意見到的。
23. 近十多年間各大傳媒及評論員的「官商勾結」、「大陸化」、「 被規劃」、「被融化」等等口號,常常令公職人員( 為公衆服務的人士,包括公務員、各級議員、 各種公務委員會的非公務員及各NGO員工等等), 做事或做决策時,常常自我審查,議而不决,决而不行, 以至各種措施及硬件,追不上社會的發展及需求。 現時社會上種種深沉次矛盾,及因成本上漲而大幅追加的費用, 都是整體社會須要付出代價的一大原因。
24. 由於港人沒有時間去深入瞭解各種社會、民生、經濟、 地緣政治等問題,很多時候,將問題過份簡單化: 永遠都覺得政府做得不夠快、不夠好。若只講規劃, 不能好好推行落實,猶如紙上談兵。 但不能事事都等到全民普選推行之後,才可進行。
25. 落實規劃,需要時間、人力、資源及要分階段, 其實手頭已有的規劃,根本現有的公務員人手, 是不太可能應付得來。因為大陸的發展及世界金融體系的變化, 實在太大。一般政團及報刋、傳媒,為令受衆容易接收到, 往往以簡單口號,令市民對前景覺得模糊不清。 往往將問題歸咎於沒有民主選舉,議事堂却常常議而不决, 或歸咎大陸方面不跟香港協調。
Regards,
George Lu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 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