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2月15日 下午3:25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8)-青年人何去何從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轉自香港英文《南華早報》副總編輯譚衛兒2014年12月1 4日的文章「香港年輕人往何處去」:近日從微信收到朋友轉發中國 內地網民的一篇文章,引起群組內大家熱烈討論——一位署名「 關山冷月」的內地網民這樣寫道﹕「武漢西北一千公里, 西安交通大學電力電氣專業的學生,正在三峽實地實習, 他們中很多人一畢業就要奔赴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源頭, 這裏將修建世界上最宏偉的水電設施, 他們會在這裏成為巨型水電工程的專家……十一月的酒泉, 歡迎宴會上有一群來自北京航空學院的學生, 他們將認識自己的師兄師姐, 聆聽那些與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有關的故事……這是一個風雲起飛的 時代,在這個時代,香港哪去了?……香港的大學生們, 在中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 香港能置身事外嗎?你們反對自由行,你們嫌人多,上海不嫌, 西安、南京、成都都在搶。如果所有的髒活、累活香港不幹, 技術活又幹不了,就剩下一些律師、金融、地產等虛擬經濟, 香港還能繁榮多久?」《給特區的信(110)- 內地80後青年回應香港學聯的"泱泱大國容不下幾名香港學生"中 的幾段》
2. 群組內有我(譚衛兒)香港和內地的不同朋友,「佔中」開始至今, 大家意見紛紜,但基本上是理性討論。正如對以上這篇文章, 有人甚是認同,也有人說不能完全類比,即便是內地朋友也有人說, 香港和內地兩地年輕人成長過程和生活背景不同, 對很多問題看法不同不足為奇。但大家一致同意的是,「佔中」 令人驚覺,香港的年輕人問題很棘手!
3. 「佔中」令社會聚焦青年事務,但觀乎近期的許多討論, 卻又似乎無法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 來來回回強調年輕人如何缺乏向上流的機會;如何無法買房子……誠 然,這些都是令當今許多年輕人對現實不滿的原因, 但是否一旦年輕人有了自己的房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年年晉升漲薪水,就必然安份守己都變成乖仔乖女了呢?
4. 十一月二十九日, 特區政府宣布設立專責小組研究怎樣協助青年向上流, 這是一個高層次的小組,由特區第二把手林鄭月娥親自領導, 但行政長官梁振英坦承, 解決向上流問題不等於就解決了佔中及政改引發的種種問題和矛盾, 但目的是希望青年人少一點怨氣。這一句「少一點怨氣」是關鍵, 其實人人都知問題所在,但解決方法卻是言人人殊。
5. 近日,特首在一個閉門論壇上提出一個值得留意的觀點﹕ 年輕人不能只靠「哄」著,應該「是其是,非其非」。 這其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一直以來,政府,還有社會, 對待年輕人的方式出了問題嗎?
6. 長期以來,大家普遍認同應以包容之心去理解及支持年輕人, 不知不覺中,批評年輕人成了一種「政治不正確」。不少人的理據是 ,誰沒年輕過?激情或激進誰人未試過?對年輕人事事批評, 只會阻礙他們獨立思考及發展。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感慨, 客觀上今天的年輕人的確沒有當年他們的前輩機會多, 所以還是對他們多些包容,多些理解吧,因此「哄」是主流。
7. 但近期因為「佔中」的發展,這種包容年輕人的觀點開始受到挑戰, 其中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可說是不再包容的表表者。因此, 陳新滋週前一反其他許多大學負責人對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表達政治訴 求的容忍甚至欣賞, 當有學生在其學校畢業典禮上展示佔領行動象徵的雨傘時, 陳選擇了對這些同學說「不」,強調校園應政治中立,學生「 舉傘走來走去」是不懂得尊重,「如果對大學殿堂都不尊重, 我們的教育無得做」!
8. 這裏點出了一個重點﹕教育。顯然,對於年輕人, 凡事包容及替他們計劃將來的種種機會, 並非是對年輕人表示愛護的全部!其實,年輕人的未來不能、 亦不應該只靠別人去策劃,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所謂的「哄」, 更不能只局限在物質上令他們更豐富,讓他們更易擁有自己的物業, 或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有更好收入,更不能以為如此便萬事大吉。
9. 如此的「哄」,年輕人不會照單全收,反倒出現表錯情的尷尬。 而有時,「哄」或美其名曰的包容,與縱容亦只是一步之遙。 而從年輕人的角度看﹕他們難道會輕易受「哄」嗎?這是全社會, 包括北京也應該搞清楚的,否則,所謂的後「佔中」 青年政策只會淪為新瓶舊酒。 特區政府新成立的這個專責小組在協助年輕人的同時,如何避免以「 哄」為出發點,這其中的政治技巧一點不能少。因為年輕人對社會、 對政府的訴求,不只是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或一套房子。
10. 從另一更廣的層次看,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 香港的年輕人所想所需,關乎國家的未來, 年輕人今天對社會的種種不滿,包括政治上的訴求, 不是也不能只當成是香港本身的問題, 還需讓他們看到自己和國家的未來的聯繫、 他們在整個國家發展中的角色。
11. 當然,香港的年輕人不是一定如以上那位網民所說, 必須要去邊疆或參與航天事業才算對國家有貢獻, 香港有著香港的獨特之處。但這些年來, 香港年輕一代與內地的交流不少流於形式, 流於觀光旅遊式的流水作業。今後怎樣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互相聆聽的有效互動?一切都說易行難。所以, 政府的青年政策在作出調整時仍需多加思量, 切忌淪於一堆口水或只是派甜頭。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年12月12日 下午6:0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14)-批判 者言(3)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月3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