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311)- 今天與佔中的相似之處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6月18日 週二 下午4:30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1)- 今天與佔中的相似之處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時間,地點,人物及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仔細看清楚,以下關於2014年發生的佔中事件,極具參考價值。

2. 大家試想想,整件事在中央眼中會是怎麼樣呢?連作者(袁彌昌)也可以信手拈來的非暴力抗爭書籍,難道中央沒有研究過,不知道背後的企圖嗎?既然在香港推動非暴力抗爭的成功機會不大,那麼中央很自然會想到顛覆的目標未必是港府,而是內地。

3. 再者,只要香港持續政治動盪,向中央擺出對抗姿態,便可影響台灣人的統一意向,足以一直拖住兩岸統一進程,延遲中國崛起,試問對美國來說,又怎會對這本小利大的策略不動心?

4. 因此,中央與港人對事情和形勢的解讀的落差,是令雙方關係惡化的主因之一:即是中央一定會從和平演變、國家安全方面去想,而支持抗爭的港人則認為這是和平抗爭、與中央討價還價,以為中央的警告只是危言聳聽、借題發揮。

5. 換言之,抗爭的港人認為這是一場試膽遊戲(chicken game),誰夠大膽便誰勝,而中央早就把事情定性為一場國家級的政治戰爭。由此看來,拉大中央與港人在形勢解讀上的落差,可能也是策略的一環。

6. 
公民抗命爭普選 恐變木馬屠城 : -近來香港政治事件連連不斷,不僅是傳媒、輿論,就連「人心」、「人腦」也成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筆者就趁此機會研究一下西方有關心理戰、思想戰和信息戰等理論,看看能否看出點端倪來。

7. 當我看到非暴力抗爭關於心理戰的章節時,幾乎以為自己在看預言書!書中所講述的非暴力抗爭伎倆,簡直就和香港近年所發生的事情,如出一轍,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香港新一輪政治運動背後的目的與操作。

8. 201479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60)- 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

9. From my blog : Can We Talk? (2014718日星期五)
記者:應恰如其分,毋譁眾取寵
轉貼自 “蕭雪樺 筆下留情"的網誌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4.html#links
2014314日星期五

10. 2014730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64)- 傳媒的偏頗
請留意網文內的第一幅圖,可放大至約3000x4000pixels的,看圖便可以看到歐美日的幾千個大機構,千絲萬縷的關係!!!  

11. 其實呢個星期,我在網上群組講得最多嘅係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為咗証明自己講嘅係啱;於是乎人人都將最合自己理據嘅片或文章放上群組或網上,以支持自己嘅論點。

12. 簡單講,我哋唔能夠客觀、包容咁去睇件事。重有每個人都衹是睇到事件全部的一小部分。條片有無删剪、編輯、衹講出事實的一部分。但轉發出去,後果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幾百或成千上萬的人受影響,而令最前線博緊命的局面火上加油,局面失控。

13. 所以一支筆,一個咪,一個攝影機,一個電視台的編輯俾那段片或圖片出街,以致每個人在手機上輕輕一轉傳,都可能比一支機關鎗有更大的殺傷力。

14. 呢個就係傳媒或網絡世界能發揮到令人覺得可怕又可悲的地方!!!

20190612【引渡惡法】now新聞台直播示威者與警方爆發衝突17(24) 時間:15:39-1554
JACK TV  發佈日期:2019612
訂閱 1.7K
版權由nowTV擁有。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