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6月19日週三 下午2:36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2)-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2)-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由「南海問題」以至最近的「中美貿易戰」及「封殺華為」事件, 在在突顯相方的矛盾正迅速尖鋭化。「修昔底德陷阱」 雖是重要的警示,但卻非必然,只要雙方努力化解分歧, 意識到戰爭的嚴重後果,都有可能降低戰爭的概率。相信若無9.1 1與金融海嘯,中美衝突可能一早已發生。『至於港人, 在如何避免中美大戰方面,幾乎完全沒有角色可扮演, 但我們倒也應從大歷史的角度出發,觀察香港近年出現的亂局, 究竟有多少是與中美的角力有關?蓋因此種角力, 有可能是界定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重要因素。』為着全港的前途, 大家都要好好孝慮「身處狹縫」的處世之道。
2. 請重温下面的舊電郵:
---------- Forwarded message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4年8月18日 週一 上午11:54
Subject: 給特區的信(68)-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George1 Luk
Date: 2014年8月18日 週一 上午11:54
Subject: 給特區的信(68)-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請參考以下一篇文章「美國為何難以理解中國?」 發表於: 2014年08月15日, 由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 克里斯多夫•萊恩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連結:- http://www.ftchinese.com/ story/001057737?full=y
(Dead Link)
2. 導致「一戰」爆發的事件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啟發意義嗎? 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在威廉一世(Kaiser Wilhelm I)領導下的崛起讓世界感到不安;如今, 中國的崛起讓東亞感到不安。當時和現在一樣, 對立雙方的國內政治都發揮了作用—— 這是一個太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因素。
3. 1914年8月,存在貿易、王朝紐帶、 文化和宗教聯繫的英國和德國為何開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正如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所指出的, 那是因為倫敦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強化了其關於德國威脅日益加劇的 認識。透過自由主義“棱鏡”,德國給人看到的是軍國主義、獨裁、 重商主義和計劃經濟—— 而對該國政治文化的鄙視也增加了倫敦的不安。當戰爭爆發時, 人們立刻將之視為一場討伐“普魯士主義”的自由主義戰爭。 從這個方面來說,當今的中美對抗類似於1914年以前的英德對抗 。中國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政策制定者感到擔憂, 其經濟改革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同樣讓美國不安。
4. 在美國政界上下看來,中國的成功得益於其沒有遵守自由貿易規則, 例如慣於操縱匯率,以及從事工業間諜活動。 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主義是美國的主要意識形態,而正如1914年 前的英國一樣,它決定了政策制定者對他們所以為的對手的印象。
在美國領導人的眼裡, 中國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令人懷疑其外交政策雄心的範圍, 以及其作為外交合作夥伴的可信賴性。此外, 中國政治威權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的結合令人不安, 原因是它挑戰了美國模式的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所謂 普適性。
5.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阿龍•弗裡德伯格(Aaron Friedberg)教授表示,在美國人看來,“ 中國大陸政權將威權統治和市場導向的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所取得的成 功是一種侮辱”。對美國上層外交政策制定者來說, 中國威脅更多是意識形態層面的,而不是地緣政治上的。
6. 各種強有力的內外因素正把美中推上對抗之路。 中國渴望成為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霸主,而自1945年以來 主導該地區的現任霸主美國則攔在路上。
7. 然而,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並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不管怎樣, 美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擁有的無可匹敵的軍事能力讓其處於一種近乎 無懈可擊的狀態。美國是歷史上最安全的大國—— 如果你考慮到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就會更肯定這一點。 美國真正的不安全因素不是其疆域會遭到入侵,而是同盟關係—— 尤其是美日同盟——將其拖入地區衝突的風險。
8. 美國希望保持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 以讓該地區的市場繼續向美國商品開放, 其民眾繼續接受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中國威脅到了這種開放, 而美國的安全被錯誤地以為依賴於這種開放。
9. 美國外交政策中蘊含的自由主義思想導致美國與中國立場不一致, 也加深了北京方面對華盛頓意圖和抱負的不信任感。 這種不斷增長的、有可能在兩國對抗中達到頂峰的敵意, 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政策導致的。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 美國有最後的避讓機會, 可以避免不斷迫近眼前的中美衝突真正爆發。*** 這需要美國在臺灣問題以及中國涉及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 上做出真正的妥協。此外美國也需承諾不干預中國內部事務。***
10. 美國建立在例外主義、 自由主義思想和開放觀念等基礎之上的政治文化, 是影響美國接受復興的中國的一大障礙。另一個障礙是, 美國外交政策圈子中的精英們依然癡迷於“美國主導地位”, 並拒絕接受這種地位隨著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必將喪失的觀點。
11. 歷史也是一個問題:
美國政策制定者迅速擺出他們從上世紀30年代事件中歸納的教訓, 卻無視一戰的起因。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大衛•卡萊奧(David Calleo)教授指出, 我們應該從更早那場衝突中學到的主要教訓,“ 不是必須警惕侵略者, 而是拒絕合理包容新崛起者將帶來破壞性後果”。
13. 如果美國想要避免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 就不能讓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妨礙它與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修好。這是1 914年帶給我們的真正教訓。
14.本文作者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教授,其新書《After the Fall》即將出版 (譯者/鄒策)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2月16日
主旨: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副本: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曾俊華先生:
收件者: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副本: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曾俊華先生:
1. 中國對南中國海和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日益強硬的姿態 本身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姿態所預示的未來。 香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應從傍協助, 大陸人民亦應有所收歛以免全球錯估形勢。請參考以下( 從極多不同預測中,中美實有需要檢討相方的相處之道) CNN網 頁:- http://money.cnn.com/news/ economy/world_economies_gdp/ 及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blogs/dailychart/2010/12/save_ date
2. 未來數十年全球秩序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和美國能夠避開“修昔底德 陷阱”嗎?這位歷史學家的隱喻提醒我們, 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何等危險—— 正如西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 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 維繫和平要求雙方政府和社會大力調整各自的態度和行動。
3. 西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文明中心。哲學、歷史、戲劇、建築、 民主等各方面的成就之高前所未有。 雅典的急劇崛起震驚了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既有的陸地霸主斯巴達。 恐懼迫使斯巴達的領導人採取回應舉動。 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接著升級為對抗, 最終爆發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
4. 修昔底德這樣評論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發的斯巴達 的恐懼導致戰爭不可避免。”注意這裡的兩個關鍵變數: 崛起和恐懼。
5. 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都會打破現狀。 哈佛大學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Harvard University’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觀察中國後得出結論:在21世紀,“這樣的 一個大國走上世界舞臺必然產生影響”。
6.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國際排名像中國一樣攀升 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這個國內生產總值( GDP)曾經不及西班牙的國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經驗來判斷,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公元1500年以來 ,大國崛起挑戰統治霸主的15起案例中,11起爆發了戰爭。想想 統一後的德國吧,它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 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和英國的回應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8. 中國的崛起令美國不舒服,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要求更多話語權、 要求在國際關係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要求很正常。美國人— —尤其是那些教導中國人“更像我們”的美國人, 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歷史。
9. 1890年左右,隨著美國崛起為西半球的主宰力量, 它做出了什麼行為?未來的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代表美國,高度自信地表示,未來100年是 美國的世紀。在一戰之前,美國解放了古巴; 以戰爭威脅英國和德國, 迫使它們接受美國在委內瑞拉和加拿大爭端中的立場; 支持哥倫比亞叛亂,使其分裂,建立了新的國家巴拿馬, 巴拿馬則立刻授予美國建造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特許權;試圖推翻英國政府支援、 由倫敦銀行家提供資金的墨西哥政府。在隨後的半個世紀, 美國軍事力量在“我們的半球”出手展開了30餘次不同的幹預, 謀求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解決經濟或領土爭端, 或者驅逐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領導者。
10. 承認強大的歷史結構性因素, 並不是主張領導者變成歷史鐵律的囚徒。相反, 這能幫助我們領會挑戰之艱巨。 如果中美領導人的表現無法超越他們的古希臘、或者20世紀初歐洲 的前輩,21世紀的歷史學家將援引修昔底德的觀點解釋隨之而來的 災難。戰爭對於兩個國家及其聯盟均具有毀滅性,這一事實很重要, 但不是決定性的。回想一下一戰, 所有參戰者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
11. 鑒於發生這種後果的風險, 中美兩國領導人務必開始就潛在的對抗和爆發點展開坦誠磋商。 而更為困難和痛苦的是,雙方必須開始做出實質性調整, 包容對方無法退讓的要求。
以上來自:http://www.ftchinese.com/ story/001046228?full=y (Dead Link)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 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 「譯者/倪衛國」
12. 過去幾年,類似的文章,在中外報刋雜誌上出現了很多次, 每次都在提醒全人類:問題的嚴重性。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3年2月19日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8)- 為何要支持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2月9日至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fso@fso.gov.hk>
日期: 2013年2月14日主旨: Re: 2008金融海嘯的後遺症
收件者:
George Luk:
謝謝您於二月十二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春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林成豐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19年6月6日週四 下午5:02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309)-何謂公義?
To: George Luk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19年6月6日週四 下午5:02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309)-何謂公義?
To: George Luk
George:
早前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來郵。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 /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 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 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 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 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