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312)-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6月19日週三 下午2:36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2)-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2)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由「南海問題」以至最近的「中美貿易戰」及「封殺華為」事件,在在突顯相方的矛盾正迅速尖鋭化。修昔底德陷阱」雖是重要的警示,但卻非必然,只要雙方努力化解分歧,意識到戰爭的嚴重後果,都有可能降低戰爭的概率。相信若無911與金融海嘯,中美衝突可能一早已發生。『至於港人,在如何避免中美大戰方面,幾乎完全沒有角色可扮演,但我們倒也應從大歷史的角度出發,觀察香港近年出現的亂局,究竟有多少是與中美的角力有關?蓋因此種角力,有可能是界定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重要因素。』為着全港的前途,大家都要好好孝慮「身處狹縫」的處世之道。

2. 請重温下面的舊電郵:
---------- Forwarded message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4
818 週一 上午11:54
Subject: 
給特區的信(68)-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請參考以下一篇文章「美國為何難以理解中國?」 發表於: 20140815日, 由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 克里斯多夫•萊恩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連結:-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7737?full=y
Dead Link

2. 導致「一戰」爆發的事件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啟發意義嗎?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在威廉一世(Kaiser Wilhelm I)領導下的崛起讓世界感到不安;如今,中國的崛起讓東亞感到不安。當時和現在一樣,對立雙方的國內政治都發揮了作用——這是一個太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因素。

3. 19148月,存在貿易、王朝紐帶、文化和宗教聯繫的英國和德國為何開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如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所指出的,那是因為倫敦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強化了其關於德國威脅日益加劇的認識。透過自由主義“棱鏡”,德國給人看到的是軍國主義、獨裁、重商主義和計劃經濟——而對該國政治文化的鄙視也增加了倫敦的不安。當戰爭爆發時,人們立刻將之視為一場討伐“普魯士主義”的自由主義戰爭。從這個方面來說,當今的中美對抗類似於1914年以前的英德對抗。中國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政策制定者感到擔憂,其經濟改革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同樣讓美國不安。

4. 在美國政界上下看來,中國的成功得益於其沒有遵守自由貿易規則,例如慣於操縱匯率,以及從事工業間諜活動。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主義是美國的主要意識形態,而正如1914前的英國一樣,它決定了政策制定者對他們所以為的對手的印象。
在美國領導人的眼裡,中國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令人懷疑其外交政策雄心的範圍,以及其作為外交合作夥伴的可信賴性。此外,中國政治威權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的結合令人不安,原因是它挑戰了美國模式的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所謂普適性

5.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阿龍•弗裡德伯格(Aaron Friedberg)教授表示,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大陸政權將威權統治和市場導向的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所取得的成功是一種侮辱”。對美國上層外交政策制定者來說,中國威脅更多是意識形態層面的,而不是地緣政治上的。

6.  各種強有力的內外因素正把美中推上對抗之路中國渴望成為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霸主,而自1945年以來主導該地區的現任霸主美國則攔在路上。

7. 然而,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並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不管怎樣,美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擁有的無可匹敵的軍事能力讓其處於一種近乎無懈可擊的狀態。美國是歷史上最安全的大國——如果你考慮到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就會更肯定這一點。美國真正的不安全因素不是其疆域會遭到入侵,而是同盟關係——尤其是美日同盟——將其拖入地區衝突的風險。

8. 美國希望保持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以讓該地區的市場繼續向美國商品開放,其民眾繼續接受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中國威脅到了這種開放,而美國的安全被錯誤地以為依賴於這種開放。

9. 美國外交政策中蘊含的自由主義思想導致美國與中國立場不一致,也加深了北京方面對華盛頓意圖和抱負的不信任感。這種不斷增長的、有可能在兩國對抗中達到頂峰的敵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政策導致的。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美國有最後的避讓機會,可以避免不斷迫近眼前的中美衝突真正爆發。***這需要美國在臺灣問題以及中國涉及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上做出真正的妥協。此外美國也需承諾不干預中國內部事務。***

10. 美國建立在例外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和開放觀念等基礎之上的政治文化,是影響美國接受復興的中國的一大障礙。另一個障礙是,美國外交政策圈子中的精英們依然癡迷於“美國主導地位”,並拒絕接受這種地位隨著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必將喪失的觀點。

11.  歷史也是一個問題:
美國政策制定者迅速擺出他們從上世紀30年代事件中歸納的教訓,卻無視一戰的起因。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大衛•卡萊奧(David Calleo)教授指出,我們應該從更早那場衝突中學到的主要教訓,“不是必須警惕侵略者,而是拒絕合理包容新崛起者將帶來破壞性後果”。

13.  如果美國想要避免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就不能讓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妨礙它與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修好。這是1914年帶給我們的真正教訓。

14.本文作者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教授,其新書《After the Fall》即將出版      (譯者/鄒策)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216
主旨: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副本: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曾俊華先生:

1.  中國對南中國海和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日益強硬的姿態本身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姿態所預示的未來。香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應從傍協助,大陸人民亦應有所收歛以免全球錯估形勢。請參考以下(從極多不同預測中,中美實有需要檢討相方的相處之道) CNN頁:- http://money.cnn.com/news/economy/world_economies_gdp/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dailychart/2010/12/save_date

2.  未來數十年全球秩序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和美國能夠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嗎?這位歷史學家的隱喻提醒我們,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何等危險——正如西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維繫和平要求雙方政府和社會大力調整各自的態度和行動。

3.  西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文明中心。哲學、歷史、戲劇、建築、民主等各方面的成就之高前所未有。雅典的急劇崛起震驚了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既有的陸地霸主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的領導人採取回應舉動。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接著升級為對抗,最終爆發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4. 修昔底德這樣評論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發的斯巴達的恐懼導致戰爭不可避免。注意這裡的兩個關鍵變數:崛起和恐懼。

5.  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都會打破現狀。哈佛大學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Harvard University’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觀察中國後得出結論:在21世紀,這樣的一個大國走上世界舞臺必然產生影響

6.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國際排名像中國一樣攀升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這個國內生產總值(GDP)曾經不及西班牙的國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經驗來判斷,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公元1500年以來,大國崛起挑戰統治霸主的15起案例中,11起爆發了戰爭。想想統一後的德國吧,它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和英國的回應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8.  中國的崛起令美國不舒服,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要求更多話語權、要求在國際關係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要求很正常。美國人尤其是那些教導中國人更像我們的美國人,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歷史。

9.  1890年左右,隨著美國崛起為西半球的主宰力量,它做出了什麼行為?未來的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代表美國,高度自信地表示,未來100年是美國的世紀。在一戰之前,美國解放了古巴;以戰爭威脅英國和德國,迫使它們接受美國在委內瑞拉和加拿大爭端中的立場;支持哥倫比亞叛亂,使其分裂,建立了新的國家巴拿馬,巴拿馬則立刻授予美國建造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特許權;試圖推翻英國政府支援、由倫敦銀行家提供資金的墨西哥政府。在隨後的半個世紀,美國軍事力量在我們的半球出手展開了30餘次不同的幹預,謀求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解決經濟或領土爭端,或者驅逐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領導者。

10.  承認強大的歷史結構性因素,並不是主張領導者變成歷史鐵律的囚徒。相反,這能幫助我們領會挑戰之艱巨。如果中美領導人的表現無法超越他們的古希臘、或者20世紀初歐洲的前輩,21世紀的歷史學家將援引修昔底德的觀點解釋隨之而來的災難。戰爭對於兩個國家及其聯盟均具有毀滅性,這一事實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回想一下一戰,所有參戰者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

11.  鑒於發生這種後果的風險,中美兩國領導人務必開始就潛在的對抗和爆發點展開坦誠磋商。而更為困難和痛苦的是,雙方必須開始做出實質性調整,包容對方無法退讓的要求。
以上來自: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228?full=y  Dead Link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  「譯者/倪衛國」

12.  過去幾年,類似的文章,在中外報刋雜誌上出現了很多次,每次都在提醒全人類:問題的嚴重性。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3219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8)- 為何要支持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29日至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fso@fso.gov.hk>
日期: 2013214
主旨: Re: 2008金融海嘯的後遺症
收件者: 

George Luk

      謝謝您於二月十二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春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林成豐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19
66日週四 下午5:02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309)-何謂公義?
To: George Luk 

George: 

早前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來郵。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6月19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311)- 今天與佔中的相似之處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6月18日 週二 下午4:30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1)- 今天與佔中的相似之處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時間,地點,人物及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仔細看清楚,以下關於2014年發生的佔中事件,極具參考價值。

2. 大家試想想,整件事在中央眼中會是怎麼樣呢?連作者(袁彌昌)也可以信手拈來的非暴力抗爭書籍,難道中央沒有研究過,不知道背後的企圖嗎?既然在香港推動非暴力抗爭的成功機會不大,那麼中央很自然會想到顛覆的目標未必是港府,而是內地。

3. 再者,只要香港持續政治動盪,向中央擺出對抗姿態,便可影響台灣人的統一意向,足以一直拖住兩岸統一進程,延遲中國崛起,試問對美國來說,又怎會對這本小利大的策略不動心?

4. 因此,中央與港人對事情和形勢的解讀的落差,是令雙方關係惡化的主因之一:即是中央一定會從和平演變、國家安全方面去想,而支持抗爭的港人則認為這是和平抗爭、與中央討價還價,以為中央的警告只是危言聳聽、借題發揮。

5. 換言之,抗爭的港人認為這是一場試膽遊戲(chicken game),誰夠大膽便誰勝,而中央早就把事情定性為一場國家級的政治戰爭。由此看來,拉大中央與港人在形勢解讀上的落差,可能也是策略的一環。

6. 
公民抗命爭普選 恐變木馬屠城 : -近來香港政治事件連連不斷,不僅是傳媒、輿論,就連「人心」、「人腦」也成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筆者就趁此機會研究一下西方有關心理戰、思想戰和信息戰等理論,看看能否看出點端倪來。

7. 當我看到非暴力抗爭關於心理戰的章節時,幾乎以為自己在看預言書!書中所講述的非暴力抗爭伎倆,簡直就和香港近年所發生的事情,如出一轍,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香港新一輪政治運動背後的目的與操作。

8. 201479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60)- 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

9. From my blog : Can We Talk? (2014718日星期五)
記者:應恰如其分,毋譁眾取寵
轉貼自 “蕭雪樺 筆下留情"的網誌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4.html#links
2014314日星期五

10. 2014730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64)- 傳媒的偏頗
請留意網文內的第一幅圖,可放大至約3000x4000pixels的,看圖便可以看到歐美日的幾千個大機構,千絲萬縷的關係!!!  

11. 其實呢個星期,我在網上群組講得最多嘅係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為咗証明自己講嘅係啱;於是乎人人都將最合自己理據嘅片或文章放上群組或網上,以支持自己嘅論點。

12. 簡單講,我哋唔能夠客觀、包容咁去睇件事。重有每個人都衹是睇到事件全部的一小部分。條片有無删剪、編輯、衹講出事實的一部分。但轉發出去,後果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幾百或成千上萬的人受影響,而令最前線博緊命的局面火上加油,局面失控。

13. 所以一支筆,一個咪,一個攝影機,一個電視台的編輯俾那段片或圖片出街,以致每個人在手機上輕輕一轉傳,都可能比一支機關鎗有更大的殺傷力。

14. 呢個就係傳媒或網絡世界能發揮到令人覺得可怕又可悲的地方!!!

20190612【引渡惡法】now新聞台直播示威者與警方爆發衝突17(24) 時間:15:39-1554
JACK TV  發佈日期:2019612
訂閱 1.7K
版權由nowTV擁有。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310)-社會充滿深層次矛盾,香港有何出路?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年6月10日週一 下午3:07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10)-社會充滿深層次矛盾,香港有何出路?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以下一篇文章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 2014-12-13「灼見名家」上發表的同名文章。表面上跟最近「反對港府修訂逃犯條例」,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跟過去廿二年來,反對政府的各種行動,如出一轍。極具參考價值,值得全社會反思。

2原文:社會充滿深層次矛盾,香港有何出路?
要想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給香港青年人找到較好的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在經濟和社會上逐漸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如果大批有技能、有創意、有志向的香港青年人能夠在中國⋯⋯
專欄:文明的地圖  作者:張信剛  日期:2014-12-13 連結:

持續將近兩個多月的佔中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震驚。這一切所為的都是2017年普選能否有公民提名。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強烈的導火線。

這次近乎暴亂的非法佔領事件,可以說是香港各種深層次矛盾的交集和總爆發。支持佔領活動的人帶着不同的訴求,品類紛雜;但是只有學生們比較受到社會的重視。

為了認識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人們需要探視一下過去幾十年來的香港奇蹟和它最近的演變。

香港的成功源於中國因素

1949年至1979年,中國內地與外部幾乎隔絶,香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南大門和轉口港。也就是說,香港在這30年間的優勢來自中國的孤立。那是在二次大戰和中國內戰之後,韓戰和越南戰爭期間。許多香港本地人和從內地南下的移民開始設法重建生活,在香港安身立命。他們刻苦耐勞,幹勁十足;在英國人的管治下,大家有法可依,起步點大致平等。一般人只想要衣食不愁,子女讀書,並不妒忌別人,也沒想過從政府得到什麼福利。在這30年中,香港湧現了一大批企業和知識精英;他們使香港有條件進入另一個創造奇蹟的時代。

1979年到2009年,香港的第二個奇蹟造就了另一批成功的企業家。這個時期香港得益於中國的開放。由於具有地理與語言的便利,香港人近水樓台先得月,最多時曾經有超過5萬家香港企業在珠江三角洲進行生產。因此香港經濟增長迅速,從一個小康社會成為一個富足社會。香港又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

富足社會隱藏不安種子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富足社會裏也隱藏着若干不安的種子,其中包括:一、一大批低技能的人落入社會底層,他們和其子女都難以有機會實現上一代做過的並且已經局部實現了的富足安康之夢;二、由於高地價政策和低稅率政策,香港政府的稅基很窄;而樓價高昂使中產階級負擔很重,他們終年勞碌,忙於供樓,生活質量很低;三、青年人不敢奢望擁有自己的住房,也看不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多數人徬徨無助,也有不少人變得憤世嫉俗;四、人口逐漸老化,過去靠子女照顧的傳統,在子女無房少錢的情況下已經行不通,而政府還沒有適當的政策和足夠的設施來照顧這麼多老人。

開發大嶼山、新界北部和部分郊野公園,建造較為廉價的新社區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但是這裏牽涉到太多法律規定以及地產集團與原居民的利益;以今日政府的力量,很難在短期內做出具體規劃。

提高稅率,向福利主義靠攏,當然也是一個選項,但是這裏面對香港整體競爭力的利害得失,必須要有充分的估量。總之,貧富懸殊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已經擺在眼前,解決的方法還沒有機會進行討論和評估。

本地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競爭激烈

就像歷史上任何社會一樣,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拚搏,第三代人開始失去前人的動力與活力;香港目前許多年輕人都屬於這樣的第三代。恰恰在此時,大批內地學生進入香港的大學,他們大都勤力向上,成績優異,畢業後大部分可以到外國留學或是在香港找到待遇豐厚的工作。於是,這批對香港整體社會有利的新血,成了阻礙本地青年向上發展的競爭對手;而這些本地青年的另一批競爭者,是同樣出身於香港但家境較富裕的青年,因為這批人到外國學習回到香港之後,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工作機會。

如果有政客和媒體不停地告訴徬徨苦悶的香港青年:特區政府既無能又官商勾結,它不是我們選出來的,只會聽命於北京而不了解你們的困難和照顧你們的需要;梁振英告訴你們,有志青年應該北上尋求發展機會,但是中國遍地是貪官,內地的老闆們也大多粗暴無禮而狡詐無信,這些青年會感到滄然,以天下之大居然找不到可以施展自己所長的機會。這樣的苦悶對一個入世尚淺年青人真可以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他們很可能會相信,只有徹底改變這個中央政府強加於香港的體制,才能尋回自我,找到前途。

香港的前途在哪裏?

2014928日開始的大震盪,迫使香港社會必須面對當今和未來的嚴峻挑戰。希望香港各界可以把它視為一個警號,以此為契機轉危為安。

經濟上如何給大量低技能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使中產階級減輕供樓的負擔,讓老人可以不必依靠子女而過上有尊嚴與安全感的生活,這些是香港的當政者和精英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年輕人感覺到有前途,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文化上,如何可以使香港既符合她作為中國南方一個大城市的自然定位,又可以保持她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是對香港教育系統和整個傳媒以及文化界的挑戰。未來的香港社會精英需要具有宏觀視野和歷史眼光,能夠一方面從中國歷史和現狀中看到全中國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又從全球地緣政治的角度和國際局勢變化中認識香港的特殊地位。從而認識到定出香港的發展道路,需要全港市民在政治層面形成一個廣泛的共識,循序漸進地實現民主管制模式,並且據此訂定香港從20172047年的發展路線圖。

地理環境決定歷史發展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地理環境是決定歷史發展的主要條件,第二個重要條件是找到一個適應自身地理條件的社會組織和管治模式

內陸山區裏的社群想要以海上貿易為生計明顯是糊塗。位處蓬勃發展的珠江流域的最佳地位,卻不想和這個地區合作交融,甚至是希望與之保持距離,那是加倍糊塗。香港過去60多年的成就,與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把同樣的一批人,連同英國的法律和經濟制度搬到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或是太平洋裏的斐濟,這些人絶不可能創造出獅子山下的輝煌成績。

要想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給香港青年人找到較好的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在經濟和社會上逐漸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

但是這裏要有兩個前提:第一,香港必須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意設計領先的地位;第二,放棄過去的某些優越感和低科技運作模式。

30年前,香港的 GDP 是全中國的25%;香港人會的內地人不會。今天香港的 GDP 只佔全國 GDP 的不足3%;香港人會的,許多內地人也會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香港人仍然可以給珠江流域帶去資金、技術、運營和管理經驗。

鼓勵青少年到內地發展

如果大批有技能有創意有志向的香港青年人,能夠在中國內地找到個人的事業和人生志趣,而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有助於國家的現代化,又加強了香港自身的競爭力,這就是國家、香港和個人的三贏。

十幾年後,如果有過三贏經驗的香港人愈來愈多,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和認同就必然會改變。到那時,中國應該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內地的法治程度也已應該大為提高,香港人的心理回歸過程就應該大體完成。絶大部分香港人到時將可以昂首挺胸地說,我是香港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的香港人。

3. 在香港看佔中系列三之三(系列中另外兩篇也值得大家參考):
在香港看佔中
年輕人為什麼對中國反感?

4. 其實現時的特區政府,為着擴充香港的發展空間,工作量比較97回歸前的英殖民政府,大增不知多少!港人應給予時間及空間,讓他們可以盡早做到應做的工作,逐一解決社會積累下來的各種問題。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19
529日週三 下午6:13
Subject: Re: Fwd: 
給特區的信(308)-經濟長期停滯對社會的影響
To: George Luk 

George: 

早前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來郵。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George1 Luk
Date:        22/05/2019 03:00 PM
Subject:        Fwd: 
給特區的信(308)-經濟長期停滯對社會的影響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
522日週三 下午2:56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08)-經濟長期停滯對社會的影響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Cc: Mr. Dixon Luk <hk66806686@gmail.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上封給特區的信(307)-蒼蠅不盯無縫的蛋中,指出80年代的第二大經濟體,如何被老大打殘。以下這篇「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比你想的更殘酷,看看如今日本低欲望社會裡的年輕人」,可以讓大家看清楚被擊潰的國家,如何暮氣沉沉的渡過這三十年。不要說買樓,連普通日常消費都可省則省。陳思吟 2017525日,連結: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1216.html

2. 
有時間可以參考同系列的「遠離時尚、不戀愛、能省則省,日本年輕人幾乎沒有消費欲望和信心」,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沒有消費欲望,也沒有消費信心,經濟發展停滯所能帶來的影響比你想得要大。http://www.qdaily.com/articles/39723.html 

3. 
日本年輕人經歷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這對他們的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消費欲望的抑制與貧窮可能沒有必然關係,但已經轉變成為消費意識上的問題。 遠離時尚、遠離名牌、遠離買車、遠離喝酒、甚至是遠離戀愛……本年輕人在遠離看上去和消費主義有關的一切。  

4. 2015年,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這本書中把討厭消費的年輕人構成的日本社會稱為低欲望社會而在稍早一些的 2009 年,諮詢師松田久一出了一本研究日本年輕人消費行為變化的《厭消費世代的研究》,腰封上的宣傳語頗為聳動――“買車難道不是笨蛋做的事嗎?
 
5. 2016 
7月豐田在日本推出了新版小型跑車「豐田 86」。在當時的新聞發佈會上豐田高層嵯峨宏英說了這樣一句話:年輕人不再把擁有汽車視為夢想的話,這個行業將難以為繼。262-325 萬日元左右的豐田 86” 本是以人們都負擔得起的跑車而設計的入門級跑車,然而豐田86” 60% 的購買者是 40 歲以上的人。無獨有偶,售價 198-228 萬日元的本田羽量級跑車 S660 超過 80% 的購買者同樣來自這一年齡段。日本汽車工業會在 2015 年進行過一項調查, 59% 不擁有汽車的日本年輕人表示不想買車
 
6.  
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就開始進入到了經濟發展幾乎停滯的不景氣當中,對未來的不安和焦慮,再加上越來越嚴重的少子老齡化問題的壓力,年輕人的消費欲望越來越受到抑制。
 
7. 
比如他們也遠離了父輩所熱衷的高爾夫與滑雪運動。高爾夫消費者從 1300 萬人銳減至 760 萬人,整體市場規模從 1.96 萬億日元縮減至 9010 億日元,最蕭條的 2014 年有 40 家高爾夫球場宣佈關閉。 1987 年電影《雪嶺之旅》引爆了日本滑雪市場,每到滑雪季前往滑雪場的高速公路總是擁擠不堪,週末滑雪纜車的排隊時間需要 1 小時,但現在通往滑雪場的冬季臨時列車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居酒屋市場也發生了變化,上班族從下班喝兩杯變成了小酌一杯,那些低價居酒屋連鎖店往往業績更好。 2014 年日本消費稅從 5% 上漲至 8% 後,日本人越來越傾向於在家喝酒,畢竟去便利店買一罐罐裝啤酒,再買一份下酒菜所需要的花費比低價居酒屋還要便宜不少。 而日本百貨店行業協會的公開資料顯示, 2016 年日本百貨行業全年營業額創下 36 年來新低,首次不滿 6 萬億日元。最大百貨店集團三越・伊勢丹 2016 年利潤降幅達到 48.6%。儘管百貨業的下滑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但在日本,最關鍵的問題並不是來自于電商衝擊。
2016 
年,日本經濟 GDP 增速僅為 1.3% 65 歲以上的人口已經佔據了 25%,而年輕人則是一副能省則省的消費心態。
 
8. 
 但如果回到 50 年前,那時的日本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970 
年日本最流行的廣告語來自富士施樂――“從猛烈轉向美麗日本學者內田隆三與見田宗介把這一年視為日本消費社會的巨大轉捩點。
1950-1960 
年代的經濟高度成長期,日本上班族以公司為家、自詡為公司鞠躬盡瘁的猛烈社員。黑白電視機、洗衣機與冰箱是 1950 年代日本人通過努力觸手可得的夢想商品;以“ 3C ”彩色電視機( Color television )、空調( Cooler )、汽車( Car )成為了日本人下一個 10 年所追求的新三大件為生活增加便利性的耐用消費品承載著經濟高度成長期日本人的財富夢想。
1970 
年日本國勢調查(人口普查)顯示,日本全國人口首次達到 1 億人。終身雇傭制度下,中產階級隊伍逐漸形成,一億總中流一億總中產)成為了日本人的國民意識。在泡沫經濟的 1980 年代,日本人迎來了高度消費社會的頂峰。 內田隆三等學者把當時就連女高中生都要模仿大人使用名牌包袋的行為歸結為炫耀心理,但又指出不同於 19 世紀末少數特權階級嗜好般的消費模式,日本人的名牌狂熱呈現出大眾性特點。 ISSEY MIYAKE COMME des GARCONS Y’s 等眾多設計師品牌也在全民中產階級、年輕消費者開始寄希望於與他人出現差異化的背景下誕生, PARCO 等百貨成為了年輕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器 

 
9.  
由年輕人帶動的消費即美德的市場欣欣向榮了20 年,之後日本人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 20  
  
10. 
在失落的 20 年裡,日本年輕人經歷了許多。日本總研調查部副主任研究員下田裕介說。日本年輕人的幼年時期經歷了泡沫破滅與阪神大地震,青年時期又遭遇了 2008 年雷曼危機與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年輕人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這對他們的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法政大學樋口一清教授也告訴《好奇心日報》:現在年輕人遠離買車與貧窮可能沒有必然關係,這已經轉變成為消費意識上問題。口一清曾任九州經濟產業局長,著有《日本消費者問題》等書。  

11. 1991 出生的白石美由今年 4 月剛從明治大學畢業,像她這樣在 1987 年至 1996 年出生的年輕人在日本被稱為寬鬆世代,也就是說在減負教育下成長的一代 大四那會兒白石找了一陣工作,但因為不想那麼快就進入職場工作,她又在本校讀了兩年碩士。日本沒有濃厚的考研氛圍,當時班上只有兩人去讀了研。我的學費全部由父母負擔,在私立大學讀了四年本科接著又讀了兩年碩士其實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但白石已經算得上相當幸運,至少父母願意為她負擔學費,沒有陷入畢業即背上數百萬日元貸款的窘境。但她覺得如果拿學費來衡量上大學的性價比的話,上大學算不上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為了減少父母經濟負擔,讀研期間白石在滑冰教室找了一份前臺打工,每月收入大約為 5-6 萬日元。 打工在日本大學生中極為普遍,有報告顯示,參與打工的大學生比例高達 72%。日本大學生平均每週打工 12.5 小時,由於深夜時間段打工收入更高,還有 20.7% 的大學生在晚上 10 點至早晨 5 點時段打工。
 
12. 
日本總務省曾發佈過《全國消費實際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從 1984 年到 2014 年的 30 年裡,日本單身男女平均年消費指數分別從 86.5 96.3 下滑至 67.6 87.9。從日常消費裡省下的支出全部成為了存款。 為了鼓勵消費,安倍政權投入了數十萬億日元,日本央行甚至實施負利率政策希望降低日本人的儲蓄意願,但依舊收效甚微。 25-34 歲的年輕人中,近三成是以非正規雇用形式為企業工作。 收入不穩定導致的結果之一是,年輕人哪怕想結婚也不敢結婚,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去承擔新的住房與子女教育開支,日本終生未婚率逐年上升,分別達到了男性 23.3% 、女性 14.06%。日本人將父母過世、終身未婚的那群人的生活狀態形容為天涯孤獨 而人口高度老齡化使得日本養老金制度變得岌岌可危,年輕人選擇存更多的錢來抵抗未來不可知的風險。 
  
13. 
白石工作後每月收入 21 萬日元,因為與父母同住,她省下了很大一筆房租。我會預留 2-3 萬日元作為零花錢,其他的錢我打算都存起來。不過我還在和父母商量,是否需要向父母貼補一些家用開銷。” 諸如遠離買車、遠離時尚這些日本年輕人共性的問題全在白石身上全都找得到。本身就是東京人,東京的交通足夠方便,乘坐電車與巴士已經能滿足我的出行需求,感受不到買車的必要性。白石說。日本汽車工業會的也顯示, 40% 受訪者不買車的理由是沒有車也活得下去
 
14. 
兩人以上日本家庭所保有汽車的平均車齡為 8.1 年。倘若以 8 年來計算日本人的換車年限,前文提及的豐田 86 (以最低配置來計算)差不多一年 33 萬日元。索尼損保在 2015 年進行的全國汽車生活實際狀況調查顯示,日本人每年養車花費約為 17 萬日元,也就是說買一部豐田 86 的實際花費為每年 50 萬日元。
 
15.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最新統計資料, 25-29 歲日本年輕人的平均年收入為 352 萬日元。在感受不到私家車必需性的情況下,日本年輕人並不願意背著貸款去買一輛佔據 14% 年收入的汽車。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在過去十年基本沒有變化。 但日本租車市場卻快速增長, 2014 年日本租車市場規模為 154 億日元, 2020 年有望達到 295 億日元。以日本最大租車公司 Times24 為例,每月收費 1030 日元,每 15 分鐘租車再收費 206 日元。 博報堂 Brand Design 年輕人研究所主任原田曜平認為:大宗消費全被分散成小額消費。(租車市場繁榮)符合想花錢的時候,稍微付點錢的需求。
2000
年,優衣庫(Uniqlo)以2500日元左右的價格推出了相當於當時市價半價的搖粒絨外套。同年,ZARAH&M入日本市場,在此之前,花 2000 多日元就能買到衣服簡直是天方夜譚。 2015 年, GU推出品牌史上最暢銷單品闊腿褲(售價 1490 日元),推出僅兩個月就賣出 300 萬條。 網站 Mynavi 曾對日本大學男生進行過一項調查, 23% 的受訪者認為 5000 日元的衣服就挺貴了,他們的衡量標準是優衣庫,比優衣庫貴那就算貴。現在,價格更低的 GU 甚至已經業績好於優衣庫,GU社長柚木治提出將把銷售額提升至1萬億日元。
 
16. 
泡沫經濟時期攢錢買一隻奢侈品包袋的一點豪華主義頗為流行,但現在走在日本街頭,會發現使用 DEAN&DELUCA anello 等品牌帆布包的年輕人相當之多。
快時尚品牌品質比以前好了不少,時尚總是瞬息萬變,我不會花很多錢去買貴的衣服。我會關注時尚,但不會有太多講究。白石說。以相對多的數量購買單價較低的快時尚品牌,這同樣符合原田曜平所說的消費變得零碎化出生於經濟蕭條時代的日本年輕人,其實生活在一個物質遠比父輩豐富的年代,他們從一出生就接觸著豐富的應對通貨緊縮而推出的商品。儘管通貨緊縮聽起來可能充滿消極含義,但日本商家卻想著法子銷售質優價廉的通貨緊縮商品。 廉價眼鏡、便利店自有品牌商品、逐年增加的百元店……這些充斥於日本商業社會。既然便宜的足夠使用,那也沒有必要去追求更貴的商品。日本年輕人不再像父輩那樣認為消費是美德在他們眼裡無關緊要的非必要需求完全可以被排除於他們的消費選擇項,更高的性價比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不過,樋口一清教授告訴《好奇心日報》,儘管經歷多次天災與經濟危機,但總體而言日本社會相對穩定。因此,在另一維度上日本年輕人的生活依舊顯得富足。而且年輕人消費還是有依靠感覺,瞬間決定的傾向。熱衷於為手游氪金的年輕人就是一個例子。” 矢野經濟研究所曾經發佈過一份《日本市場調查》,所謂市場包括動畫、漫畫、手辦、偶像等亞文化的方方面面。僅以其中的偶像市場為例, 2015 年日本偶像市場市場規模較上一年增長 30.7%,達到 1550 億日元,平均每位追星族每年為自己的偶像花費約 8 萬日元。 低欲望的年輕人卻願意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一擲千金。地域流通經濟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同樣顯示,日本年輕人最關心的事情中興趣 20.3% 位列第二,僅次於第一位工作 27.8%。而日本時不時出現的諸如◯◯系◯◯女子樣的流行語也似乎表明國民級現象正變得越來越難以出現,而迎合某一群體、更具感知性的文化與商品可能更易受到特定群體的追捧。
 
17. 2016 
 6 月,日本電通舉辦了一場人類研究會,包括日本可口可樂、資生堂在內的公司都覺得低欲望的年輕人變得更難以琢磨了。低欲望並非完全喪失物欲,要令遠離消費的年輕人打開錢包開始消費的關鍵,是如何令他們感受到實用性或者令他們想為之花錢的有趣因素。1988 年日本能量飲料品牌 Regain 打出了你能 24 小時作戰嗎?的廣告語。與昭和時代出生的父輩相比,平成一代(即 1989 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普遍被 HR 認為他們有些任性,他們不願再像父輩那樣為工作鞠躬盡瘁,也不喜歡去參加工作的延長線――有些強迫性質的公司聚餐。曾有調查顯示分別有 55.43%、 78.55%  50-59 歲日本中年上班族願意為了工資犧牲私人時間、下班後參加喝酒聚餐;而超過 67.79% 的日本年輕上班族在工資優先私人生活優先中選擇了人生活72.78% 會拒絕喝酒聚餐的邀請。
 
18. “
我討厭喝酒,如果可以的話想盡可能不參加同事間的喝酒聚餐。既花錢又浪費時間,我只感到了痛苦,完全沒有任何好處。白石說。私人時間對現在的日本年輕上班族顯得尤為重要,下班了只想儘快回家把時間留給個人興趣愛好,為公司 24 小時工作的企業戰士的理念正變得越來越淡薄。白石在應聘現在保險公司的工作時投的職位是綜合職,不需要像營業職那樣每天跑客戶、打電話,理由是不想太累日本內閣府的一份調查顯示,儘管收入變少了,但 20-29 歲的日本年輕人在包括娛樂生活等多方面的滿足度均超過其他年齡段
 
19.  
大前研一在自己的書中把這種現象歸結為:低欲望社會使得年輕人失去了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誇大其詞,但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極具影響力的創新企業。從全球範圍來看,現在日本的創業指數基本上是最低的。
  

20. 
曾經以 Walkman 改變全球年輕人聽音樂方式索尼已經沉寂了很久。銀座索尼大樓拆除前,索尼舉辦了回顧索尼發展歷程的“ It's a Sony ,在可供參觀者書寫感想的牆上,我們發現了眾多日本人回憶製造業黃金時代的留言。 歐美的年輕人其實也面臨經濟不景氣和變窮的問題。美國千禧一代”29530 美元的個人財產均值比嬰兒潮一代少了52%,資產淨值則少了56%;美國年輕人擁有個人住房的比例從 1989年的46% 下降到 2013 年的 43%;而 2017年英國的父母們總共會借出 65億英鎊為孩子購置首套住房,2016 年時這個數字是 50 億英鎊,增加了 30%
 
21.  
然而至少歐美人依舊會談論千禧一代經濟,人口整體結構相對年輕化的中國也在爭奪“ 90 消費者,但日本人已經很少談論平成一代的生意該怎麼做。日本內閣府發佈的《老齡社會白皮書》預測,2050年日本人口將不滿 1 億,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 38.8%,遠遠高於發達國家26.5%的比例。
 
22. 
泡沫經濟時代工作的團塊世代退休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目光聚焦于退休工資豐厚的團塊世代就連索尼與松下都跨界做起了銀髮經濟。松下 age free(松下旗下從事養老產業的子公司)社長和久定信曾說:如果進行推算的話,只有從現在開始做養老行業這一種選擇。
 
23.  
經濟高速增長期與泡沫經濟時期,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現如今,日本出現了人口集中于首都東京的東京一集中現象,失去年輕勞動力的村鎮沒有足夠的稅收來維持社會公共職能,凋敝的限界集落(指地區50%以上人口年齡超過65歲)所遇到的問題比低欲望社會更加嚴峻。  
24. 
縱觀全球,目前沒有一個國家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日本的程度,但在更長遠的未來,中國將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而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也會處於經濟增速放緩的階段。
日本失落的20或許將會持續下去,低欲望社會帶來的影響,不止限於消費,遠遠要比我們想像得要大。 

25. 
幸福不是必然的,港人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繁榮安定,讓年輕人可以盡展所長。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