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274)- 重温香港的長遠規劃(6)及 香港的願景(66)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8年7月6日 下午10:08
主旨: 給特區的信(274)- 重温香港的長遠規劃(6)及 香港的願景(66)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2014年佔中的79日前後,曾發出幾十封「給特區的信」,其中一小部份,仍可供大家作參考之用。

2. 整體社會須要理解回歸後,所有公職人員的工作量遠比回歸前的多很多,但資源却沒有大幅增長。由於「政改問題」及不同「意識形態」之故,社會 反而更難達到共識,往往阻力比英治時期更大。

3. 在「給特區的信(272)-一個管理學上的反思」中,第八段是短短一句:8. 整體社會可以啃得下幾多(不應理解為有生意都唔願做)?其實是有感而發的!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年10月19日 下午10:42
主旨: 給特區的信(96)- 重温香港的長遠規劃(6)及 香港的願景(66)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so@cso.gov.hk>, "Mr. John Tsang" <fso@fso.gov.hk>, "Mr. YUEN Rimsky" <sjo@doj.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s. TENG Yu Yan" <anneteng@had.gov.hk>, "Mr. MOK Kwan Yu" <benjamin_mok@had.gov.hk>, hd@1823.gov.hk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希望大家能冷靜應對目前仍未全面失控的情勢,令市面快快重新回到正軌,令香港方方面面的損失減到最少。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4月5日下午1:49
主旨: 香港的願景(66)- 誰真正付鈔?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本人並非盲目讚同幾任特首的工作,但有目共睹,十多年來大衆市民走過多少崎嶇的路?而將問題通通歸咎政府及公職人員,是將問題過份簡單化。為免將問題政治化,每每受責難的官員(甚至包括特首,部份中央官員),都本着小講或不講為佳,免得問題被炒作。但若不回應,往往被認為理屈詞窮,各類媒體更是窮追猛打,爭相炒得火熊熊。

2. 無論誰人(親建制派,中間派或溫和泛民派)當上特首,只要他能切實為香港/為中國做實事,而又能跟(不一定是「親」)北京及隣近省市地方政府合作的話,相信絶大部份市民,都會照樣支持。因為香港並非一個孤島,有需要跟隣近地區和洽地共存的。說得好聽一點是:「互利共贏」,若老實不客氣的話,是「互相利用」;但有一個前提是,哪一方較有實力。

3. 主因有以下幾點:

A. 香港已有各種短、中、長期具體有效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B. 本地的各式行政及城市管理制度完備,亦長期行之有效,累積的經驗及人材非常多,加上人際脈絡遍及全球。

C. 本地公務員及其他公職人員,質素極高,能在極少監督下,亦會「自動波」按機制及規劃行事。

D. 至於商界及專業人士,守能在應有操守內,找到最靈活而極富彈性的操作模式。

E. 最重要一點是,本地市民極之理性及極具公民意識。

F. 強大如美、歐、日,無法忽視大陸的重要性,需要以溝通和妥協,一步一步調校大家的關係。
 
G. 相信各有意參選的,一定沒有上述「大國」的條件,去跟北京週旋。

H. 能夠做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將一衆沉默的大多數,本地經濟及大陸某些需要港人或海外華人作出貢獻的領域」,擺上枱作賭注

I. 以今天大陸對待日、美的理性而強硬的作風來看,泛民及反對派的贏面相信不大。反而令隣近的廣東、上海、台灣及新加坡等地搶去咀邊的疍糕而已。

4. 「佔領華爾街,Occupy together,US Day of Rage,Occupy everywhere」從2011年中,以加拿大「Adbusters」雜誌的倡議從17/09/2011佔領「下曼哈頓城區的祖科蒂公園」至今,幾乎没有停過。最高潮時全球有近百個國家的百個城市,美國600多個社區有類似行動。其中最激烈的,都是以流血及暴力收場。

5. 原來的攪手,絶大部份都是想「和平理性」去表達訴求。但事情的演變,並非一般人可以控制得到。所以「佔領中環」,並非新鮮事物,但說實在一點,是想直接刺激北京的神經。

6. 以過去兩年的觀察,歐美的「佔領行動」,在所謂「民主國家」中,最後都是慢慢地靜下來,但是他們可以付出所需的「社會成本」,香港能嗎?另外他們的中產階級,由2006年至今,極多向下流動變為「無產人士」,房屋及汽車被銀行收回,無業而又極難找回工作(失業率好像回穩,實則只是找工作的人,因長期失業的人再不願揾工而減少,另外有很多學者指出,當地政府的統計數字有偏差)。當中的不公義及辛酸,以及被最富有的1%人士巧取豪奪的情況,本人過去幾年已經寫過唔少。

7. 希望大家能平心靜氣,慢慢商量出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會有一個所有人都接受的方案,因為700萬人有幾百萬種聲音。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3年4月3日下午9:08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65)- 重溫香港的長遠規劃(10)- 從不同戰畧高度看這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3月20日至2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jet3690
日期: 2014年10月19日 上午9:51
主旨: 轉寄︰ 香港的長遠規劃(6)-互信
收件者: Luk George 

George Luk 於 2011年07月31日 (週日) 10:53 PM 寫道﹕

Messrs Li Wei/Donald Tsang:
 
一小部份市民跟特區政府之間;泛民跟北京、特區及隣近省市政府之間;泛民跟建制派之間;泛民內部不同程度的激進派系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似乎欠缺頗大的互信。沒有信任,各種討論或溝通,都是事倍功半。
 
基於理念不同,立場各異,處事方法,决定事情的先後緩急次序,各有自己的看法,誰也說服不了誰。各自還要做好對支持者的誠諾,媒體要令讀者、聽衆、觀眾,收聽、收看,每每用頗為極端的標題,恣意把事情推到極致,甚或訴諸過激行動,容易產生對抗。這並非大不子的事情,國外很多地方亦常有發生。
 
但問題在於,無論有多少長遠規劃,鴻圖大計,都因缺乏互信而被忽略,真是有點可惜!
 
規劃署及各有關部門推出的1984全港發展策略,1989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1996全港發展策略檢討,2000香港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研究,2007香港2030 規劃遠景與策略。97回歸後,基於各年度粤港聯席會議,達致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
 
研究背景、目的及成果:-
• 粵港澳三地規劃主管部門首次共同開展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
• 於2006年3月正式啟動,研究成果已於2009年10月發佈
• 旨在於「一國兩制」的框架內,以前瞻性的視野考慮和分析大珠三角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藉此提出可促進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社會融合和環境改善的空間發展策略
• 研究提供了綱領性的策略建議,為三地政府制定區域合作及跨界政策的參考
• 總體目標:三地合力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協調可持續的世界級城鎮群
 
請參考以下鏈結:「香港與珠三角規劃的互動和反思」研討會 http://www.prdbay.com/UploadFile/20010416170001.pdf
​   (Dead link?)​
 
或較簡單,類似Powerpoint 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研究 2011/4/9公衆論壇滙報
 
裏面有很多值得參考的鏈結。
 
為何對政府或不同意見者,口誅筆伐,擊烈抗爭。為的都是要取得應有的權力;不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實踐香港的民主、公義,改善社會、民生;其實大家的目的都是殊途同歸。不需要將權力給與每個異見者,只要他們的部分領袖得到,他們大致都會覺得被尊重,被信任
 
香港政府工務員已經是極為受壓的一羣,還要應付泛珠三角與世界各地的協調;不放手,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况且有良好法治及制度下,三幾百個有抱負、有理想的泛民人仕加入政府及其他有决策權的諮詢機構,只會令管治更加理想,何樂而不為呢?希望能再加以考慮。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CEO <ceo@ceo.gov.hk> 於 2011年7月14日上午10:28 寫道:

George Luk 先生:存

 7月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8年7月5日 下午6:46
主旨: Re: 幾點愚見(Confidential)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6月27日及7月4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