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8年6月13日 下午3:47
主旨: 給特區的信(272)-一個管理學上的反思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8. 這個餅有多大?特別是其中的消費增長的空間有多大?2012年 中國非農戶籍比例為35.29%,與2012年按常住人口統計的 52.57%的城鎮化水準相比,其中有約17%人口的差額。再按 照世行預測的2020年中國13.88億人口計算,如果未來城鎮 常住人口中的農業戶籍人口全部轉化為非農戶籍人口的消費模式, 那麼將釋放出2.4億人口的消費潛力。如果再把每年提升一個點共 約八個百分點的新增城鎮人口加進來,那將在短短八年內釋放出3. 5億人口的消費潛力(超過美國總人口)。
9. 千萬不要低估深度城市化或者新型城鎮化將給中國帶來的深遠影響和 根本變化。這個「深度城市化」過程的要義不僅僅是加杠杆和搞建設 ,這個過程本身既是「轉型也是改革」,即在「增長中實現變革」。 未來的深度城市化將是一個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和市民公民化 的過程。它不僅僅要「清償歷史所虧欠他們(農民和農民工) 的債務」,還原經濟發展的人本導向,它還將生成一個更具有效率, 也更具有可持續性的資源利用格局和增長模式,在給予現代化生活方 式條件下,提供更多人的平等的發展機會,逐步消除貧困和兩極分化 ,並培養出一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而這一點至關重要。
10. 如此巨大的人口先後來到城市,他們可以貢獻的不僅僅是勞動力,也 是智慧、創造力和公民能力。他們需要的也不僅僅只是麵包、住房、 汽車和家電,他們更需要的是平等的機會、更豐富的社會(文化) 生活和更全面的公民參與。而一個足夠規模的中產階層就意味著一切 ,他們相對穩定、開放、理性和包容。而這就隱含著民智開發、 思想解放,追求幸福和民主共識,他們將更為積極的參與到社區、 社會、城市和國家的建設和改良過程中去。
George:
3月2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3月25日 上午10:35
主旨: 給特區的信(145)-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1)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日期: 2018年6月13日 下午3:47
主旨: 給特區的信(272)-一個管理學上的反思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送來這個短訊息及連結中一幅頗有意思的相片:"心態要高,姿 態要低"不要看輕別人、更不要高估自己!靜觀其變──是一種能力 ,順其自然──是一種幸福 https://cdn-images-1.medium.c om/max/1600/1*pKlQMGrMGRU-LWgw -YRRdw.jpeg
2. 相對回歸之前,這廿年來特區各範疇的公職人員的工作量,應該是繁 重得多。大量本地及跨境基建,大灣區、泛珠9+2、協調大陸的金 融國際化項目、一帶一路等等、等等,所有公職人員加上全港395 萬的總就業人口,會否達到負荷的臨界點?
3. 以下是兩篇關於中國可高速持續發展的文章(引自網上)。上一封給 你們的電郵,引述過宋恩榮關於「一國兩制下經濟融合,香港的利益 、代價與應對」文中指出: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有三種明顯的不對 稱特徵︰其一是發展程度的不對稱(香港發展水準遠高於內地), 其二是經濟體積的不對稱(香港GDP只有內地的3%), 其三是開放程度的不對稱(香港經濟遠比內地開放)。 就國際經驗而言,不對稱融合其實十分普遍, 不對稱對融合雙方有利也有弊。我們需要具體分析不對稱融合對香港 的利弊,也需要探索應對不對稱融合的策略。連結:
4. 內地與香港各有特色,有巨大結構性差異,兩地互補的機遇應超過競 爭的威脅。港人能否把握這些機遇,關鍵因素是香港是否能夠不斷提 升其競爭力。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固有的優勢也可能於短時間失去( 如芬蘭的諾基亞手機),香港必須維持高度警覺性,不斷推陳出新, 方能掌握內地迅速發展的機遇。
5. 兩地經濟融合是香港發展的必需條件,卻並非充分條件,還需其他條 件配合。香港須改善其競爭力的弱項,包括增加土地供應、 培訓人才、加強研發投資及產業多元化等。經濟融合( 特別是服務業融合)也要小心管理,否則會「逼爆」香港。
6. 香港在國家對外經濟戰略中的角色,其實遠超金融、專業服務、航運 、物流及法律仲裁等範疇。21世紀的國際關係,除了軍事、政治、 經濟等「硬實力」,還要講究文化和傳媒的「軟實力」。內地的社會 組織主要是由上而下,民間社會不夠活躍,有礙發展軟實力, 也削弱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香港一直是全國最國際化的城市, 也是東西文化交匯的橋樑,是國際傳媒中心, 也是眾多國際民間團體(包括NGO)匯聚的都市, 擅於適應和處理多元文化社會的矛盾。
7. 總括而言,香港是全國最開放的域市,「一帶一路」正有利發揮香港 所長。香港需維持並提高其國際平臺的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其在「 一國兩制」之獨特強項,特別是香港在經濟自由、新聞自由、 資訊自由及政府廉潔透明的優勢,及維護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和公正 的司法制度。為此,中央及特區政府須認真在香港落實《基本法》 中對自由、人權和法治的種種保障。
8. 整體社會可以啃得下幾多(不應理解為有生意都唔願做)?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4月10日 下午5:21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46)-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2)與我何干?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月3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George1 Luk
Date: 31/03/2015 10:07 A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46)-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2)與我何干?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月3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George1 Luk
Date: 31/03/2015 10:07 A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46)-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2)與我何干?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整個城鎮化進程,是極其複雜、艱巨而冗長的工程。撇開「民族感 情」或所謂「愛國主義」,中國有需要進行「深而廣的城鎮化」, 是具有多重義意的,以下只是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原因:
(a) “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當下中國城市化經濟和社會轉型發 展的一個嚴重障礙。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不解決,不但會造 成一個「城鄉斷裂」的社會,甚至連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會失去應有的 支撐和依託。
(b) 支配了中國社會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是以戶籍制度為 基礎構建起來的。
(c) 事實上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形成了兩個在「政治、經濟、社 會基本權利和義務」上有重大差別的且又極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同時 ,通過嚴格地戶籍制度管理,限制居民居住地和勞動地點的「自由流 動」或「職業的自主選擇」。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無疑有著非常深 遠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的意義。
(d) 歷史上“城鄉二元結構”不僅僅是「經濟制度」的設計,更 多是「政治制度的安排」。在目前城市化運動和社會生活轉型的體制 下的“城鄉二元結構”,至少有這樣幾個非理性因素值得釐清:
第一、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
第二、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
第三、“二元結構制度”所折射的是兩個圓心,是將城鄉兩部分居民 分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和身價的社群」。
2. 為了幾億以至十多億!?(這樣的天文數字,在一個只有七百多萬人 口城市生活的市民未必可以輕易理解!)人民的人權、自由、平等、 公義,必需積極尋求快速解決的方法;否則社會將出現形形式式的不 穩定及/或動亂。另外因不平等而帶出的種種腐敗、貪汙以至枉法, 將必然出現及無法消滅。不要說港人跟大陸是在同一個國度之下生活 ,就算是遠在非洲、中東或者拉丁美洲, 香港人都會顯現出無比的關心和同情心。
3. 要將情況改善,須要小心翼翼地去進行,因為大陸幅員廣闊,人口衆 多,每行一步,都會影響不同範疇人士的不同利益;但又不能不推行 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以至引發不同階層及利益人士的不滿 及抗爭。另外非常重要的是維持國內外相對穩定的長期環境,因為整 個過程最少需要數十年時間。
4. 這是為什麼北京既要讓香港實行普選[會增加中央在這方面的經驗及 可以檢視各種可能出現的情勢(正如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及大量不同論述指出,在先進富裕的社會通常都會出現) ,同時又設置各種不同關卡,讓整個進程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地達至 更高層次的民主。
5. 最顯而易見的是:兩特區及台灣可以作為大陸「不同程度的民主化進 程」的重要參考,同時在港澳兩地又必定要在最大的可控範圍內操作 ,更要防範各省市的「地方分離主義者」提出類似要求。與此同時, 又要不影響現時大陸按計劃推行各種「國家現代化」改革,亦不能讓 各省、區、直轄市等覺得過份偏袒兩特區。相信泛民及各反對派應好 好理解幾地政府的制肘與顧慮,及「大陸人民」的感受。
6.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紀之交曾說,影響21世 紀人類進程最深刻的兩件事將是「新技術革命」和「中國城鎮化」。 根據世界各國城鎮化的經驗,城鎮化一般要經歷人口向城鎮集中、郊 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等不同發展階段。我國目前一方面人 口還在向城鎮集中,另一方面郊區城鎮化正在加速推進, 逆城鎮化的徵兆也開始顯現。「逆城鎮化並不是反城鎮化」,而是城 鎮化發展中繼郊區城鎮化之後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逆城鎮化的典 型特徵是,城市中心人口為了逃避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等問題而向遠 郊乃至鄉村流動,鄉村生活重新繁榮。逆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是一致 的,即在鄉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同時可以望得見山、看得 見水。
7. 「深度城市化」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帶來 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帶來居民收入和消費幾何級的 增加,從而持續釋放出巨大的內需潛能(投資+消費),而這正是保 障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動力源泉,如果這 個「城市化過程」再與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的高科技結合」,那麼 斯蒂格利茨的著名判斷可能就確實會夢想成真。
8. 這個餅有多大?特別是其中的消費增長的空間有多大?2012年
9. 千萬不要低估深度城市化或者新型城鎮化將給中國帶來的深遠影響和
10. 如此巨大的人口先後來到城市,他們可以貢獻的不僅僅是勞動力,也
11. 中國省和地方行政結構較為穩定,這一方面是個優勢,因為它有利於 鼓勵地方的創新和主動性;但同時也是個弱點,因為省、 市之間的激烈競爭阻止了有效的區域合作。在交通幹線建設這類領域 ,通過由中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克服了地方上的協調困難,但在其他 領域,如水資源和空氣污染管理,缺乏區域規劃與合作導致了負面影 響急劇上升。要管理大都市區,實現集聚效應和管理好外部性, 就必須有跨越省界、市界的區域性解決方案。
12. 常為人所詬病的某些環境問題:其實所有工業國家都經歷過城市過度 污染的階段。1952年12月倫敦的“煙霧”事件在短短4天內可 能造成了超過1 萬人死亡。洛杉磯上空的煙霧水準與70 年代相 比下降了70%,高臭氧氣象報告天數從184 天降至接近於零。 東京發起的清潔空氣運動主要圍繞著富士山的能見度:20世紀60 年代時富士山一年只有20天可見,而如今已超過130 天。在這 些城市,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實施了一攬子監管措施使局面得到了控 制。
13. 鑒於其人口、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中國的環境問題所涉的範圍比 其他國家更大。但作為後發國家,中國也具有其優勢。 它可以獲益於其他地方的經驗和技術,比其他先發國家更快地減少污 染。幾十年來,北美和歐洲進行了很多有關空氣污染的來源、影響和 控制方案的研究,而這些成果可以在中國運用得更快、更經濟。一些 技術和管理手段已經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中國也開發出了可以和 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共同分享的解決方案。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3月30日 下午6:2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45)-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3月30日 下午6:2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45)-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月2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3月25日 上午10:35
主旨: 給特區的信(145)-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探討(1)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在過去的 30 多年裡,中國經歷了創紀錄 的增長,成功使5億 人口脫貧。改革開放引發了經濟增長和快速經濟轉型,讓人們從農業 部 門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門。城鎮化以充足的勞動力、低價的土地和良好 的基礎設施為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地方政府注重招商引 資、創造就業,對經濟轉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儘管城鎮化發展速度 很快,但中國卻成功避免了許多國家城鎮化進程中的一些常見城市病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避免了大規模的城市貧困、失業和貧民窟。
2. 1978 年,中國只有不到 20% 的城鎮人口,目前城鎮人口 已超過 50%。到 2030年,根據人均收入的增長趨勢,中國 的城鎮化率預 計將達到70%左右,大約有10億人生活在城市裡。如何管理下一 波城鎮化,是中國成功實現發展目標升級的重要決定因素。
3. 目前,中國是一個上中等收入國家,具有 成為高收入國家的良好條件。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要成為高收入國家 ,必須建立新的增長方式,應更加注重協調發展,更多依靠提高生產 率和創新能力,更加公平地分配經濟增長的成 果,更加強調環境的可持續性。這些目標已經 很好地體現在“十二五”規劃中。城鎮化將發 揮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得當,城市地區可以 提供有效的要素市場,並通過釋放集聚效應繼 續推動經濟轉型和生產率提高,促進創新和新 觀念的湧現,通過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內需,為服務業發展 提供空間,節約能源、土地和自然資源。這樣的高效、包容、可持續 的城鎮化將服務於中國的發展目標。
3. 高效的城鎮化將最優地使用中國的生產性資源——人口、土地和資本 。在同樣的勞動投入、土地利用和資本積累條件下,高效率或高生產 率可以實現更快的增長,增加中國人民的福利。改革將通過消除阻礙 中國生產性資源優化配置的因素來提高效率。
4. 包容的城鎮化為人們提供分享城鎮化成果 的均等機會——即在生產 力最高的地方獲得就業機會,積累財富和儲蓄,以及在全國範圍獲得 同質的公共服務。應通過改革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 為他們提供與城市居民同等的 社會服務, 同時確保農村地區獲得同質同量的公共服務,避免農村凋敝。
5. 可持續的城鎮化是能被中國的環境(土地,空氣和水資源)和自然資 源所支撐的城鎮化,能夠提供和中國人民願望相稱的城市生活品質。 改善城市環境、平衡用地用水矛盾和最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的改革將有 助於實現可持續 的城鎮化。
6. 邵宇說他更願意用“深度城市化”這個概念,來表述這場在中國即將 到來的巨大而且意義深遠的變革。過去30年中,快速的工業化催促 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半城市化”的常住人口, 卻並未真正“市民化”──即獲得相應的市民消費方式、社會福利、 公共服務和身份認同。深度城市化的要義即是回歸到“人口城鎮化” ──即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和市民公民化,其核心是有序推進 現有2.6億多和每年新增1000多萬農民工的完全市民化。深度 城市化或者新型城鎮化主要由以下五個要素支撐。
7. 「產業和產能佈局再優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東中西部劃分,我 們把中國的區域經濟劃分為四種類型──沿海發達經濟帶(三個三角 洲)、產業轉移十字星區域(中原到湘中、武漢、皖江以及成渝)、 能源和地緣經濟區(內蒙古、西北和西南沿邊城市等) 和次級經濟區(例如東北老工業基地、海南島等)。
8. 東部地區將進入城市管理升級和精細化運作階段,並帶來生產型服務 業的蓬勃發展,這裡是未來“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的大本營; 對於產業轉移帶而言,人口加速集聚並就地吸收中西部農村的剩餘勞 動力,在全球第四次產業大轉移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那裡將是未來 中國制(智)造的基地。至於地緣和能源區,隨著中國在亞太周邊國 家戰略性佈局的展開,相應的邊境貿易、跨國交通和能源通道( 包括能源深加工)的大發展也會帶來更大的城市化和產業化機遇。
9. 再用廣義的現代運輸網路基礎設施連接這幾類經濟區,包括高鐵(含 城際鐵路、地鐵)、重載貨運鐵路、幹線和支線機場(含低空通航) 、高速公路網、油氣管網、主幹電網、水利調配網、光纖資料網等, 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高效暢通,則一個由20-30 個核心城市群構成的城市化核心地帶即將有力地在亞洲中部崛起。
10. 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包括,放開二線城市、一線及 特大城市周邊衛星城鎮戶籍,確認已經轉移至城鎮的農民工及其直系 親屬的市民身份;初步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開 放關鍵的農民工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和基本住房保障。
11. 資料顯示,一般農民工在城市的時間平均為8-9年,一旦解決戶籍 瓶頸,則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這對他們自身發展和城市進步都有很 大幫助。當然,基於目前特大城市的資源分佈狀況,恐怕現階段也不 能將戶籍改革妖魔化和完美化,戶籍改革只是取消制度障礙, 外來人口都可以均等地獲得城市的基本公共資源。 要進一步長久定居並且成就事業,也還必須通過自身努力來實現, 類似美國的投資移民、技術移民,亦需要證明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 積分入戶應該是一種現實的手段。
12. 戶籍改革是一種反哺,一開始肯定是個分蛋糕的過程,它不大可能 完全由市場自發的進行,需要高度的政府主動性強制實施才能操作。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機制設計,轉移支付( 還有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等)應當依據當地的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規 模進行分配,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在純公共財政支出方面 的壓力,也有利於緩解原住民與新增居民之間的利益衝突。( 摘自總報告:-
7. 「產業和產能佈局再優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東中西部劃分,我
8. 東部地區將進入城市管理升級和精細化運作階段,並帶來生產型服務
9. 再用廣義的現代運輸網路基礎設施連接這幾類經濟區,包括高鐵(含
10. 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包括,放開二線城市、一線及
11. 資料顯示,一般農民工在城市的時間平均為8-9年,一旦解決戶籍
12. 戶籍改革是一種反哺,一開始肯定是個分蛋糕的過程,它不大可能
中國: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http://www.worldba nk.org/content/dam/Worldbank/ document/EAP/China/urban- china-overview-cn.pdf 及邵宇先生的網誌“深度城市化”即將重塑中國
Regards,
George Lu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 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 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 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