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269)-人的尊嚴及社會公義何在?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8年4月26日 下午10:52
主旨: 給特區的信(269)-人的尊嚴及社會公義何在?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doe <doe@had.gov.hk>,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再細閱一下「VA藝術留學君」在 2017/11/27 文章中一小段,大家應會驚覺情況的惡劣及人的尊嚴如何被踐踏 https://www.vaedu.net/New/new_list/id/602.html
攝影師Benny Lam住進香港“棺材房”,用鏡頭拷問人的尊嚴
燈火璀璨的城市
到處都彌漫著科技與時代感
霓虹燈照亮了整個城市
照亮了這座聞名世界的購物天堂
多少人到香港走一圈
路過中環、尖沙咀
便以為見到了香港的全貌
以為人人皆是錦衣玉食腰纏萬貫
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
依然會有數不清的辛酸與無奈
城市有多繁華
便有多少人在為了生活而掙扎
Benny Lam,致力於用攝影揭示香港邊緣社群的境況,從繁華到破落,從商業到公益,他遊走在舊區的大街小巷,以光影捕捉城市中很少被看見的風景,記錄「被隱形」的社群的生命瞬間。
多年來,Benny的作品屢獲本地及國際獎項,部分作品獲德國創意雜誌《Archive》及國際著名當代攝影雜誌《European Photography》刊登,並獲捷克DOX當代藝術中心邀請展出。
2012年時,他透過一系列俯瞰房間的照片,直白地揭露了香港嚴重的居住問題,頓時引起國際間對這個議題的關注。2016年,Benny再次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以“侷住”為主題展出《墔璨香港》、《潮流劏房》、《兒童樂園》、《居者有其屋》、《美食廚房》及《樂觀面對》六個系列超過50幅作品,讓香港及世界再次重視這些人和事。  .............................................下畧........................................................

2.  文內圖片在強力地控訴香港這個無情的社會,政府有財力及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只因為小部份高唱「保護大自然」的人,而拒絕建造急切需要的公共房屋,讓這些及另外廿多萬在輪候册上的草根階層早日上樓。『請問人的尊嚴及社會公義何在?』

3. 其實在以下 「由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房屋委員會聯合贊助的香港房屋網頁上」連結
http://www.cityu.edu.hk/hkhousing/intro/chi_default.htm   ,內有極大量幾十年來反覆諮詢、討論過的(房屋/土地資料);例如
1984年或以後政策文件  ,連結: http://www.cityu.edu.hk/hkhousing/pdoc/chi_policy%20doc(body).htm  
1972年或以後的政策綱領 (包括摘錄「歷任港督及特首」施政報告內房屋部份及「相關政策局」的施政綱領) ,連結:  http://www.cityu.edu.hk/hkhousing/pdoc/chi_policy%20add(body).htm
可以清楚見到每隔幾年,這類諮詢、討論又反覆從頭做過(而並非「加入」新資料及「更新舊的」而且不適用的部份),這樣子只會不斷蹉跎歲月,害得貧下階層市民怨聲載道,加劇貧富懸殊,加深「深層次矛盾」。希望這一次大家會踏實地得出「决定性的决策」,不要再左搖右擺吧!!!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8420日 下午7:26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68)-可會收立桿見影之效?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412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