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258)-水比土地更珍貴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8年1月19日 
​下午8:21

主旨: 給特區的信(258)-水比土地更珍貴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嘗試以下面各種不同分析去令群組內其他成員同意: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是一個僞命題。

2. 請看看以下的舊聞:可以清楚「水資源」在極度短缺而人口不斷猛增時的重要性。連結:
1963年香港水荒 四天供水一次
2013-09-09 15:50:11|來源:金羊網
  水桶,手提,肩挑,挨擠着排成漫長的人龍慢慢地蠕動,看着水龍頭一點一點斷斷續續滴進桶裏,心底憂慮着這桶水究竟還能熬多久。黯然神傷,無可名狀,這一刻,時間定格在1963年的香港。
  這是一個夢魘的年頭,開埠以來罕見的旱災籠罩上空,河塘幹枯,田園龜裂,依靠天雨和水塘解決飲水的舊習岌岌可危,水庫積蓄僅夠43天食用。港英政府施行嚴厲制水措施,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僅有4個小時,全港上下頓時一片恐慌。
  用飛機布散乾冰人工造雨失敗,宗教團體舉行祈雨法會不見功效,臨渴掘井挖出的卻是絕望的泥漿,當局租用油輪每日奔赴珠江汲取淡水,水荒依舊難以平息。制水期間的分秒必爭,「樓下關水喉」的呼喊聲不絕於耳,一家人停工、停學輪流排隊取水的場景每天上演着,做飯、洗澡、洗衣都是問題,鍋碗盆瓢隻要能裝水都派上用場,全港三百萬個水桶疊起來比太平山還高1913倍;鄰里之間為水不時爭執反目,小則流血送醫,大則賠上性命,對簿公堂;水價一路飆升,一碗叉燒飯才5分錢,一小桶水卻能賣到5元錢,各行各業停工裁員,市民苦不堪言,20萬人被迫遠走他方「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的歌謠不脛而走。
  196531日,被譽為「香港人的生命線」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供水,香港水荒成為了遙遠的曆史。
  攝影/蒙敏生  /陳偉璧  fotoe.com提供

大公報報道香港制水
2014-07-04 01:53:16|來源:大公網|我要分享
「樓下閂水喉呀!」香港六七十年代制水期間,常聽樓上居民開窗大叫。香港於1842年割讓給英國後,1895年降雨量只及正常一半,當局遂於當年4月起採取每天供水三至四小時措施。最惡劣的情況發生於1963年,全港水塘存水量只夠供應四十多天,政府遂於當年52日起,將每天供水時間由四小時改為三小時,其後減至隔日供水四時,一度再縮水至每四日供水四小時。這段制水日子足足維持一年多。(相信很多七、八、九十後若非重溫歷史,很難想像當年情況)
當其時,一家總動員輪街喉,在街上大擺水桶陣,各類盛水器如水桶,水缸,水盆以至水煲等比比皆是。當時水喉直徑不過2吋,上層水喉較窄。低層住戶人人開喉取水,上層住戶水壓不足,往往要等樓下取完水才開始儲水,結果紛紛大叫「樓下閂水喉」。
  香港中央圖書館正舉行香港制水歷史回顧,主題就是「樓下閂水喉」。選取多幀當年新聞資料,包括196351日《大公報》消息:「明起再制水日供三小時,兩周內不下雨將隔日供水」;514日標題是「本港目前存水量,僅夠四十三天用」;530日標題是「每四日供水一次」;531日的標題是「各類水桶價格暴漲,居民爭購出現長龍」,北角有老太婆講好買一個大水桶是五十元,錢不夠回家取,返抵時竟加到六十五元!61日標題「忘記閂水喉,主婦被罰」。68日標題是「慳水演講比賽今天比賽」。
  水荒造成人心慌。有見及此,在中央政府支持下,1965年起東江水供應香港。大公報率先公布這一消息。1965421日大公報:「今年夏天不制水,目前每天用水三分二來自東江。」
  • 責任編輯:大公網

4. 香港既沒有天然湖泊或河流,也缺乏大量地下水源,為滿足發展需求,我們一直面對着開拓穩定及充足水源的艱巨挑戰。多年來,香港已開發了一個龐大的雨水收集及貯存系統。現時,香港約有三分一的土地被規劃為集水區,用作收集並貯存雨水。大部分集水區範圍亦與郊野公園範圍重疊,並受到《郊野公園條例》保護。

5. 本港過去十年的全年總食水需求量均超過920萬立方米,本地雨水收集量僅佔總食水用量的二至三成,遠不足以應付龐大的用水需求。此外,香港的降雨量並不穩定,波幅可相差約2億立方米不等;加上地勢大多起伏不平,要收集及貯存珍貴的雨水更是難上加難。

6. 早在1960年,香港政府已意識到單靠貯存雨水不足以應付急劇增長的食水需求,而向廣東省購買淡水是最便捷的解決方法。19601115日,政府與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270萬立方米原水。

7. 香港政府和廣東當局經多番磋商,終在1963年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的共識,並在同年年底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香港則興建大型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

8. 香港與廣東省政府簽訂東江水輸港協議,使香港自1982年起得以享受24小時無間斷供水。第一份協議於1960年簽訂,至2017年,兩地政府一共簽訂了10份供水協議。所有協議均根據香港的食水需求預測而制訂,當中已考慮到人口增長、工商業需求和香港集水區預計集水量等因素。

9. 請留意上面第四段這兩句的特別含義:「大部分集水區範圍亦與郊野公園範圍重疊,並受到《郊野公園條例》保護。

10. 用極端簡單的式來說,香港早已將自己的集水區(可能達二、三千平方公里,即兩至三個香港的陸地總面積),經大陸當局同意下,移形換影,擴展至東江兩岸(請細想當中的意義:大陸早已以「不一樣的方式」讓出兩、三千平方公里給香港,只是港人抱殘守缺,不懂運用手上的資源)。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8112日 下午7:28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57)-如何理解「五十年不變」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3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