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50)-對獨立的另一些看法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9月21日 下午10:38
主旨: 給特區的信(250)-對獨立的另一些看法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包拗頸」重提幾年前曾討論過,關於「香港獨立」這「翹口摻手」問題。當然反對派不會認同,因為「難達到便因噎廢食?」。

2. 部份倡議獨立的人士,若能真的求仁得仁,達到目的。誰會接管政府,這起碼有數以百計、千計的scenarios出現,譬如由學生領袖們作新的政府官員,這會是相當合邏輯的推論。很多不同界別社會人士一定會提出,為何你可代表我,為何我要受你統治,為何這………………為何那………………

3. 這類問題可以來自不同機構、群組甚至個人!!!於是會出現不同的獨立群體,十個?一百個?幾百個?若簡單一點,跟區選一樣,分十八區。亦由於大家互不相讓,才會出現十八個小獨立體,十八區(或十八小國)的互信一定不高。哪如何分配全港的共有財產、交通基建等等,將會是非常頭痛的事,國防外交內政等等,又如何可獲合理安排?

4. 跨區返學、返工、探親、睇病、做生意,如何安排,如何過境?由於每區的資源不足以應付當區的不同實際須要,而每區的關係未必良好,合作「互通有無」不單效率低,甚至不能合作而令市民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

5. 獨立自主是否可以蓋過市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所需,絶對成疑問。到市民「頂唔順」時,如何恢復原貌?大家有無諗清楚才討論,是否應首先或同時討論這些問題?

6. 另請重看以下的一篇,陳莊勤於20141214日發表的一篇名為「請救救香港的年輕學生!」,希望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Date:        17/12/2014 10:41 A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20)-請救救香港的年輕學生!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希望頻密的電郵不會給大家帶來太多不便,只是對某些急切問題,作為社會一份子,覺得有責任提出給大家參考。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執業律師陳莊勤於20141214日發表的一篇名為「請救救香港的年輕學生!」中指出:――由佔中三子經一年多策劃的「佔領中環」,忽然間被學生主導了整場運動。學生的熱情、衝動和近乎狂妄,使一些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突然發現香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世代矛盾。以萬計的年輕人擁到街上,帶同怪異的想法和行為,一下子香港對一些人來說變得陌生。

2.  香港的民主運動自中英就香港前途開展談判至今三十多年,都是那些熟悉的口號、熟悉的面孔。二零一四年由學生帶出的新氣象使很多人錯愕。很多人對於這些年輕人的理念、訴求以至行動的綱領和策略顯得陌生和不理解。

3.  一個原本由兩位學者、一位牧師策動、由政黨和一些政客配合與支援的運動,忽然變成了純由一批年輕學生主導獨力承擔的運動。由部署、策略至實施,由雨傘到營帳均有計劃有步驟地執行,使一些人質疑這場學生主導的運動背後有外力甚而外國勢力策劃和支持。

4.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曾任二零一二至二零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副總編輯,之後在二零一三年任港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後四個月,由於換屆而延遲出版的二零一三年五月號《學苑》以「佔領中環 香港革命」為專題,提出學生對佔中的看法。在其中一篇文章《佔領中環2.0全民起義統一陣線博弈制勝智取中共》,詳細論述了學生對佔中目標和策略的看法。他們在一年半前提出的策略驚訝地與剛發生的佔中非常相似,剛發生的佔中就如是按一年半前寫好的劇本演出一樣。

5.  簡單來說,文章提出幾點:(一)以佔領中環為契機團結所有香港人。(二)紮營於中環的要道,面對解放軍總部和添馬艦,以「廣場政治」挑戰極權。(三)癱瘓中環直至中共讓步為止。(四)封鎖主要幹道,不論如何皆不可被清場。(五)要封鎖主要幹道不是中環心臟地帶,而是夏慤道、金鐘道和新建的龍和道。

6.  文章作者提出這些策略的想法是要逼使中共面臨讓步還是鎮壓的兩難而這些希望以激進策略達到實質結果的想法,與三子佔領中環心臟地帶被動地等待被捕作為道德感召的理想,顯然有很大的差別。

7.  從學聯與學民思潮率先發難的佔中至今,從佔領的路段以至學聯一直堅拒撤退,到最後一擊的包圍政府總部,與之前《學苑》所述的完全吻合。可以看出,年輕的大學生們對佔中早在一年半前已有了他們的一套看法。只是一直以來,他們的看法被忽略和忽視。事件發生後,我們只簡單地對這些年輕人的魯莽行為批評,甚而簡單地把他們的行為打成為受外力慫恿或操控,而不深入了解這些年輕人的行為背後萌芽已久的理念。作為他們的長輩,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思想上的怠懶。

8.  大學生誤入港獨歧途:大學生們從開始便不同意佔中三子的理念。人大在八月三十一日決定「落閘」,佔中尚未開始,二零一四年九月號的《學苑》在封面宣告了「香港民主獨立」。這一期的「苑論」題為《中共絕不是上帝》。文中猛烈批評「佔中三子」跟港共一樣,俯伏在地上仰望中共,追求民主,卻沒有獨立人格、獨立自主意識,實在荒謬。中共之所以高高在上,不是中共崇高,而是自己一直在俯伏在地上」。文章提出「香港民主運動要根本改變,民主回歸論死亡;『香港民主獨立』應運而生,香港新的民主運動是將香港獨立訴求與爭取民主連成一線」。

9.  具濃烈港獨傾向的學生強烈批評傳統民主派的「民主回歸」,他們認為「民主回歸」為香港帶來兩種主導了香港二十多年的民主議程,這兩種議程是:一,中國無民主、香港無民主;二,香港人只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爭取民主。這些年輕的學生認為「香港本土意識興起,主因是香港人摒棄了『中國無民主、香港無民主』的大中華意識」。

10.  事實上,以香港為本位的看法早在二零一三年五月的《學苑》已提出,他們提出「佔領中環必須是一場以香港為本位的民主運動,港人須放下民主中國和民族主義的包袱,建設民主香港、落實雙普選刻不容緩,『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去建立』,民主中國更不是由港人站在高地販賣愛國激情就能建成」。

11.  這些處處顯露本土意識、擺脫中國,追尋某種形式的香港獨立的思維,究竟有多少年輕人支持呢?

12.  《學苑》在二零一四年二月號,報告港大學生民意調查中訪問了四百六十七個學生,顯示政治取向中認為自己是屬於傾向港獨「本土派」的學生高達四成八,而認為屬於民主回歸的「大中華」派的只佔一成五。調查雖然顯示六成八的受訪學生認為維持一國兩制是適合香港的政體,但矛盾的是當被問到「如果明天香港舉行公投表決『香港應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而結果將受北京承認」,選擇贊成的四成二與選擇反對的四成一不相伯仲。而同一問題問表決「香港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而結果將不受北京承認」時,選擇贊成的受訪學生仍高達三成七而反對的則只微升至四成三。民調結果顯示相當比例的年輕學生,無論北京贊成與否,他們都傾向贊同香港獨立。

13.  事實上,二零一四年二月號《學苑》的專題便是廣為人們談論的「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其中一篇文章說本土意識是港人抗爭的唯一出路,指出「若我們相信香港應是一有別於大陸、有言論自由之地,那我們自然應該有主張及鼓吹港獨的自由」。

14.  電視新聞中看到佔中的年輕人被問及何時退場時,他們均回答沒有實質爭取到的成果時不會撤離。年輕學生將香港獨立的訴求與爭取民主綑綁在一起,並且不惜以沒有底線的「官方沒有實質讓步便誓不罷休」的抗爭方式去堅持他們的訴求,並不是佔中三子原來的設計。

15.  對於佔中的作用,佔中三子之一陳健民曾說「有張力才會有談判發生,而佔中便是要製造這樣的張力」。但年輕學生眼中,充滿妥協可能的談判並不是他們的選擇,他們要的是一場迫使對方就範的革命。

16.  在年輕學生眼中,傳統民主派面對強大的中共政權過於軟弱和退讓,二零一四年九月《中大學生報》提出「政改運動危在旦夕,我們需要的不是坐下談判的『氣度』,而是抗爭的勇氣,政黨與三子必須改變這種以退讓、談判為主的路線,否則大家應拋棄他們,以更為激進、直接的行動,衝擊這場沉寂的抗爭」。

17.  年輕學生對政改悶局不耐煩,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便在二零一四年九月的《中大學生報》中說,「三十年來民主真正的力量不在三子,而在於每一個人,你去參與抗爭,你坐在馬路,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18.  年輕人選擇了偏離傳統、拒絕妥協的抗爭,與傳統民主派的抗爭方式大相逕庭。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一代,摒棄了傳統民主派的民主回歸大中華情懷,以濃烈的本土意識一併主張民主與獨立,吶喊「香港民主獨立」。當有如港大學生民調所顯示高達四成的年輕學生贊同這種主張的時候,對於整個社會,這將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訊號。

19.  港大學生大喊「佔領中環、香港革命」、「香港民主獨立」,究竟是年輕人浪漫的激情?抑或是願意為之付出青春終身爭取的理想?

20.  那是關乎整代人的問題。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對不怕共產黨、怕了年輕人的年長一代說,他們可以「移民到一個沒有共產黨的地方,但不能移民到一個沒有年輕人的地方」,他說他們這一代將主宰上一代人的命運。他說得對,他們這一代將主宰不單上一代人的命運,也將主宰香港的未來。

21.  在這沒有權威的年代,作為這些年輕學子的上一代,我們絕不應該向他們灌輸我們那些可能已過時的偏見和執著,但我們必須讓他們承傳我們那些人生閱歷累積起來的經驗和智慧。

22.  佔中民意逆轉,一個又一個年輕學生被拒入境中國內地。香港人今天在目睹的是一場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運動,正在演變成為將會犧牲一代年輕精英不可能成功的港獨革命。

23.  我們欣賞年輕人有理想而且甘願為理想無私付出,但也必須對他們說出殘酷的現實是他們正走進沒有出路的死胡同。政客為一己政治目的不負責任地對年輕人脫離現實的想法、有悖常理與人倫的做法不加勸誡,佔中學者為自己的飯碗回學校教書但讓這些學子繼續在曠課。

24.  作為局外旁觀仍有良知的大多數港人,究竟應否保持沉默,對充滿熱情的一代人脫離現實的想法仍不聞不問不置可否、對他們的歪理不加責斥、對他們有悖常理與人倫損害自己的行為仍無原則地包容;還是應更主動多了解他們、更明確地面斥他們的謬誤?

25. 對政權與學生都講真話:對於共產黨政權我們可以有持正不阿地「是其是、非其非」的勇氣;那麼,對於走歪路的學子,我們也必須有愛之深責之切「非其非」的真誠。

26.  救救我們的學生。他們真誠希望為香港帶來改變,但想法與做法脫離了現實。我們對學生們「非其非」的目的不是希望改變他們,而是懇請他們暫時停步,希望讓這些充滿熱情但疲累不堪的同學們有一個停下來反思和反省、把前路看得更清更遠的機會。

27.  以上陳莊勤提及的大學刋物及調查,未全部查正,但基於過往紀錄,應該可信性甚高。最後幾段跟譚衛兒20141214日的文章「香港年輕人往何處去」,網誌連結:http://jet2468.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15.html,觀點有些接近;其實還有不少人有相同看法。希望大家可以從這角度探討一下。

Regards,

George Luk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7919日 下午4:11
主旨: Re: Fwd: 給特區的信(248)-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3)
收件者: George2 Luk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7915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張國榮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7年9月19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249)-回歸以來最重要觀察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9月19日 下午10:04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9)-回歸以來最重要觀察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又再大發謬論:過去廿多年整個中國的內外發展非常迅速,北京本身有極大量工作要做,根本無暇理會或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間接做就各方勢力慢慢坐大,視特區政府如無物。各大傳媒、泛民人士、各反對派、壓力團體甚至小部份建制派,每每認為嚴重打擊特區政府的威信,令其難以好好施行正常管治,可以間接表現對北京的不滿,並可提升個別機構或人士的威望。籍着所謂言論、學術、編採、以致其他各種形式的自由及人權、民主,這些所謂「普世價值」,粗俗一點來說,將政府按在地上抽打,而政府只能逆來順受。此說並非毫無根據,只要回顧「這十多廿年的特區政府」與「前英殖民地政府」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便看得出其重大分別。

2. 這情況不單令相關機構及人士,氣燄超凡;受壓政府部門及相關公職人員亦盡量低調應對,以免被傳媒及有關人士「咬住唔放」。久而久之,一支訓練有數,質素及效率極高的公務員隊伍,漸漸士氣低落。另方面學生及青年人也懂得如何將「普世價值」,發揮得淋漓盡緻。

3. 此等不健康情況愈演愈烈,以至出現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在2012離任後,經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本名為「回歸十五年以來香港特區管治及新政權建設」的二百多頁的小書中提及:香港由1997至2012年的15年內,為何特區的管治這麼困難,社會經過十五年的「折騰和內耗」的原因為何,並提出對未來的建議和蠡測(這次他們亦用了劉的小書借題發揮)。

4. 此書以特區「新政權的建設」為「研究方法」來分析香港回歸後的政治發展歷程,包括香港的政治體制的設計、回歸後特區政府施政面對的困難、反對派的挑戰以至中央的對港政策等。

5. 劉兆佳
指出「一國兩制」是建國以來中央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對港方針政策在新時期的延續,目的是和平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維持與西方國家的良好關係,同時保留香港對國家的經濟價值。如能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對香港最為有利,也最符合香港人的根本利益。書中作者為如何忠實落實「一國兩制」以及香港日後的政治發展提出建議,與讀者反思未來新政權的本質、形態和由誰主導等議題,共同為香港政制發展尋覓新路向。

6.  從此書可以看到,作者分析的不是2012年後政府的管治困難(因為剛卸任的他,不可能預測到未來數年的事),而是檢討之前十五年的特區管治困難。但是每次當屆政府獲確定為跟着五年的管治班子後,各方反對力量便將打擊對象即時投射到所有當屆官員身上。

7. 他們也同時認為,並非某些人、官員或公職人員的能力或態度有問題(除了當中極少部份),而是反對力量對每一屆執政班子,自97回歸以來一直都在採取相同的步驟和策略(誰執政就要盡全力去攻擊,最好是令當屆政府癱瘓)。他們對自49年以來由中共執掌的中國政權,相當不滿,亦由於恐共、拒共,或因意識形態之爭,每每將北京委任的的特區管治班子及他們帶領的公職人員,事事加以刁難,令其難以有效施政。所以曾多次指出,無論誰當選行政長官(就算是泛民中人),他(或她)及其班子,同樣會獲得相同的待遇,而這便是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嚴重撕裂的最主要原因,因為他們的理念,不可能獲得北京的通盤接受。於是為了一小撮人的理念,極大多數香港市民便要付出沉重的成本和代價。

8. 由於十五年來都未能達到目的,最後部份激進人士實行孤注一擲,跟市民及北京賭一舖。梁振英未上任便已叫他下台,甚麼「五司十四局」,未及在立會提出便在一片反對聲中倒下。跟着國教事件,又演變成一場大風波。

9. 反對勢力在佔盡上風之餘,還不斷頻頻發招:跟着發動「和平佔中」及一連串社會運動,將自己的力量不斷消耗及令大部份市民產生反感--運動於2013年初開始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為手段,採取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能夠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

10. 這個前後多年(2013年至今還未完結)的長期鬥爭,不但令整體社會難以好好按步就斑地前進,還將整個泛民及反對派廿多年來的努力,一舖清袋(可惜他們仍未認清形勢,堅持有信念便必能達到,完全忽視在現實情況,博奕很多時是需要妥協)。

11. 相信本港社會,仍然要蹣跚而行一段頗長時間,因為在多元的自由社會,大家仍需容納不同聲音。朋友相信立法會內的不合作運動,將會繼續纏繞整個社會。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915日 下午6:37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9
5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248)-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3)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9月15日 下午10:02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8)-誤判形勢的代價極高(3)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朋友提出以下關於「港獨」的推論,看來相當有邏輯,値得大家好好思考。他們說關於「香港獨立」這個議題,若只談論甚麼「民族大義」、經濟崩潰,資產價格下跌,投資者撒出,經濟下滑,市民將大幅失業等等,都未能適切描繪到對「絶大部份安於現狀」的市民的即時影響。原因是完全未有聚焦到即時對市民及社會帶來的惶恐及冲擊。

2. 當某些主張港獨人士『即將(指真的有可能發生)』宣佈獨立前的數天乃至數週,市民一定會覺得非常多「不確定性因素」有機會發生,而最貼身的問題是關於直接受影響的衣食住行,在獨立前後應如何面對。糧食、交通、工作、水電煤供應等這些即時要面對,與個人生存直接有關的事情。

3. 於是大家爭相提取現金、搶購糧食及日用品等,必定會引發市面不同層面的燥動和緊張。普通市民會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在往後的日子裡會有何改變,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磨擦、紏紛,紀律部隊的工作量會急遽大增以至疲於奔命。當然股票市場會早些時候已將這樣的風險在股價上反影,由於大家急於套現,市場大幅下瀉將無可避免

4. 至於次一層的考慮如房地產價格、各種商業活動、能否自由出入境、應否移民外地等等,還可再觀望多幾天,才下定論。

5. 至於治安當局會採取甚麼行動及/或解放軍會否介入,一般市民會抱觀望態度,但整體社會一定會人心惶惶。

6. 將社會推到類似境況,相信是始於這幾年一般大學生、學者、傳媒、政治人物所倡議的對「香港獨立」這問題應是「言論及思想自由」,由簡單討論,慢慢激化至有人會採取真實行動。學生或青年人以為討論、掛掛標語只是純粹學術及/或言論自由。由於社會上各大傳媒及政治人物的不斷渲染,及「肯定他們的的討論有其學術地位」,於是他們漸漸覺得此舉受到普遍認同。情況一如早期社會對「和平佔中」的討論,慢慢由討論以至演習,進而發展至實際行動。

7. 相對「和平佔中」一役,港獨的倡議人數較少,而絕大部份市民並不支持。如果讓這一小撮人不斷「自我感覺良好地」完善其反社會、反政府理論,實際宣告獨立的「機會」會慢慢形成,而這會觸碰到北京及大部份「安於現狀的人」的底線,到時的後果會是災難性的。如何避免此情況出現,答案相信不言而諭。

8. 他們並列舉以下例子,說明每個地方的言論或表達自由都有底線,很多時候不能只說「不知者不罪」便可洗脫:「德國國會前行納粹禮 兩中國遊客面臨起訴」,有華客訪德時因無知而惹禍。兩名中國男遊客上周六(5日)在德國柏林的國會大樓外,因效法納粹敬禮的姿勢而遭警方拘捕。兩人面臨刑事調查,或被控以「使用非法組織的象徵」。一旦罪名成立,可能被罰款或判監3年。據報該兩名分別4936歲的男遊客,在國會大樓面前擺出納粹敬禮姿勢,並互相用手機拍照,被當地警員看見,於是拘捕他們。兩人一度被帶往附近警區問話,其後獲准以每人500歐元(約4600港元)保釋。連結:

9. 下面是取材自鄭永年的文章(20141009)-激進化政治及其結果:- 今天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再次面臨政治的激進化。各種激進政治運動的訴求不一,運動形式也不一樣,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有自上而下的專制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在西方,有反全球化運動(佔領華爾街運動)、反資本主義的街頭運動(希臘)、獨立運動(蘇格蘭公投)等。  

10.  在中東,舊的權威政治體制解體後,往往是失敗國家的降臨,出現了各種極端的宗教政治運動,甚至恐怖主義運動,最顯著的就是伊斯蘭國組織(ISIS)的崛起。在拉丁美洲,由左派或右派政治勢力主導的各種激進運動交叉進行。在亞洲,有台灣學生的「太陽花運動」,香港泛民派的民主化運動,和各種形式的反中運動(既反共產黨,也反大陸)。  

11.  泰國長時期的政治抗爭儘管以軍人再次掌權告一段落,但問題仍然存在。很多經濟社會發展低度的國家(如緬甸和柬埔寨)的政治也在激進化。中國的政治激進化因素,在近年來也在急劇增加,只不過是政府仍有能力掌控局勢。印度儘管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但現代化、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劇烈地改變着其社會經濟基礎,也面臨激進政治的壓力。  

12.  儘管激進政治花樣繁多,但對其組織者來說,本質幾乎是一致的——都是起始於組織者對現實的不滿,而去構想一個政治或者社會烏托邦,並且相信通過動員同樣抱有不滿的社會成員的政治運動方式,把烏托邦轉型成為現實。  

13.  激進政治不是新生事物,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激進政治,激進政治可以說是政治生活的內在部分。不用看類似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激進政治,光看上個世紀以來所發生的激進政治,就足以看到烏托邦政治所能造成的結果了。上個世紀以來所發生的激進政治,既包括通常中國人稱為「左」的「共產主義革命」,也包括被視為「右」的「民主化」。今天的激進政治的結果要到未來才能知道,但看看過去激進政治的結局,或許會得到很多啟發,因為歷史上的激進政治都會有類似的結局。  

14. 法國作家托克維爾曾經論述革命之後的變化,革命是換湯不換藥,制度和秩序形式變化了,但大部分內容依舊。但是,對革命家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

15. 如果革命失敗,事情就會很明朗,革命家要不流放或者出逃,要不坐牢,要不被犧牲。但如果革命成功了,事情就變得複雜一些。一般的情況是,往日親密的戰友變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一邊是堅持革命理想的職業激進主義者,一邊則成了新的掌權者,或者維持現狀,或者改變不了現狀。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2017年9月8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9月5日 下午10:24
主旨: 給特區的信(247)-人為的資源短缺!?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副本: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LAW Chi Kong"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doe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林鄭月娥女士:

1. 其實香港在很多方面的資源並非特別短缺:土地(除了1,100平方公里陸地外,還包括1,64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錢(儲備)、人材、技術、特區所擁有的特殊政策(很多時大家忽畧了特區所享有的特殊政策,比全國各地多很多及級別特別高,這些是極重要資源,而大家卻無視此點)、各種已有的規劃、公私營機構的效率等等。

2. 但為何香港還好像在多方面有極多不足之處,社會深沉次矛盾充斥?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香港政府的決策過程出了極大問題!?每個工程或規劃,由提出到諮詢到提交立法會,每每要過五關斬六將,常常一拖便十多廿年。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出現,新舊問題交纏在一起,再加上不同意識形態問題時,便形成所謂的社會矛盾尖鋭化。

3. 就算在立法會「真正」的通過了,還要再過不同人士的「司法覆核」等等。所以除了行政機關外,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應好好審視現時的議事規則是否可以優化,才可在「決策過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上,令社會及/或民生問題上加速獲得解決或舒緩。

4. 不知從何時開始,填海在香港變成一種禁忌,和“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一樣,成為制約香港土地開發的兩大枷鎖。而土地的不足,又產生了高樓價等一系列其他問題,嚴重制約了香港的發展。

5. 以下是一些關於填海的網上文章,供大家參考: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荷蘭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如今20%荷蘭國土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弗萊福蘭省幾乎是創造出來的,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之稱。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陸的歷史記錄,平安時代平清盛將軍便開始在神戶填海興建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江戶幕府將軍亦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陸。」。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陸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包括機場、港口以及部分新發展區(如台場)等。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所在地原為兩個島,興建機場填海後連成一個島。
1981摩納哥開始填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國土擴大了12%
新加坡1965年建國迄今,已經造地100多平方公里,樟宜國際機場、工業區裕廊島、濱海灣等都是填海而建的。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開埠後,首次將興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陸,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
中國大陸
天津填海造陸工程是目前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國內最大的填海造陸工程,總面積將達200餘平方公里。
澳門天然土地狹小,因此早在1863年便開始填海工程。直至2013年,澳門填海所得的土地面積已大大超過原有的天然土地,填海所得土地占全澳門土地面積近三分之二,而隨著澳氹新填海區的落成,此一比數會進一步擴大。長期的填海使得澳門原本的天然海岸線幾近消失,只剰路環的東部與南部有天然的海岸線。
臺灣臺北港和高雄港
台灣在日治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陸,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臺灣的填海造陸,台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5月著手開發,19603月完成,實驗區共88公頃。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雲林縣麥寮鄉,台塑集團的第六套輕油裂解廠,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1979年開發彰濱工業區總面積3,643公頃,為台灣目前最大之工業區與填海工程。

深圳填海利大於弊  
2016-03-11 | 作者: 箐城子 | 來源: 新華網 | http://www.mlr.gov.cn/xwdt/mtsy/xinhuanet/201603/t20160311_1398787.htm
不斷外延的海岸線,保障了源源不斷的深圳人口有足夠居所。沒有填海,深圳承載的繁榮將大打折扣,房價會更高。
  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在深圳拍攝,一看即知故事背景也在深圳。一個不被看好的海灣,由於獲得填海批文,房產商大興大建發大財,這種事情在深圳已是屢見不鮮。電影站在環保立場上反對填海,現實則是填海造陸高歌猛進。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稱,深圳未來將填海55平方公里,用以提供土地,抑制深圳高房價。我自己是很歡迎這項政策,樂於看到深圳採取正確方法抑制房價。
  深圳房價高漲除了貨幣方面的原因,還有個重要因素:土地有限,尤其中心地區的土地更加稀缺。填海是解決問題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自建市以來,深圳填海面積超過70平方公里。今天很多人員密集的地區,包括前海、後海中心區、深圳西站、國際機場,原來都是大海。不斷外延的海岸線,保障了源源不斷的深圳人口有足夠居所。沒有填海,深圳承載的繁榮將大打折扣,房價會更高。世界上多數的沿海大都市,比如香港、新加坡、紐約,它們都有悠久的填海造陸史
  有人會說,深圳並非沒有土地,大可內陸擴展,惠及原居民,何必大費周章地填海,太不划算吧?其實填海成本很低,每畝只需二三十萬元,就能造出一片“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既不會觸碰耕地紅線,也沒有拆遷賠償費用。此外,新造陸地通常位於城市中心海岸區,交通便利,人員密集,土地價值巨大。即便內陸有大片免費地,填海在經濟上仍可能是划算的。
  去年起深圳房價暴漲,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相應被拉高。有人會說,深圳填海乃是政府趁高價賣地賺錢。其實,2015年深圳賣地收入只417億元,稅收則是其近10倍的4147億元,深圳政府並不高度依賴賣地收入。相反,高房價提高企業成本,遏制了人口流入,已經嚴重損害了深圳的城市競爭力。政府賣地固能獲取收入,對民眾而言卻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應當鼓勵。不僅沿海要造陸,內陸也將整備出50平方公里土地,可見供地降房價的思路很清晰。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土地其實非常豐富,卻也面臨高房價困擾,深圳經驗值得學習。
  正如電影《美人魚》那樣,填海面臨的最大阻力是環保,具體有海岸線、紅樹林、海岸濕地。填海既要追求經濟價值,同時也要通過環境評估,確保和諧發展。
  幸運的是,深圳周邊並無成片的珍貴自然生態,填海所面臨的環保阻力較小。很多人說,填海將破壞自然海岸線,事實上深圳超過80%海岸線已不復自然模樣。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後果,如果因為追求純粹的“自然海岸線”而反對填海,反而因小失大。環保專案裡,應該重點考察紅樹林和濕地的價值。填海過程中只需注意評估,儘量避開濕地,對環境的影響也會降至最小。
       深圳既要謀求發展,向海洋要地,同時還要小心翼翼地保護自然生態,這是填海造陸者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果偏倚經濟利益,很可能造成一些永久性損害;若是為了追求原生態,限制造陸,可能將失去巨大的發展利益。兩相權衡,不可不慎。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829日 下午4:0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46)-跟市民及政府曬冷的「佔中」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8
19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