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11月29日 上午11:41
主旨: 給特區的信(191)-週邊的發展和機遇(2)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日期: 2015年11月29日 上午11:41
主旨: 給特區的信(191)-週邊的發展和機遇(2)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自從百多年前,英國看中香港的特殊條件, 其後從清政府手中,佔領為殖民地後;香港在這些年來, 基本上與中國的命運,不斷地纏繞在一起。所謂誰也擺脫不了誰, 特別是辛亥革命前後、日治及二次大戰之後、50- 70年代的大陸移民潮(相信大部份港人的上一、 兩代都是那時移居香港,同時帶來勞動力,技術,學術, 資金及經驗)、70年代尾至今的大陸工業化/現代化、 97回歸及中國加入世貿等等,香港的發展,都與大陸息息相關。
2. 香港不能將自己當做一個孤島,固步自封,對大陸( 特別是廣東省及大珠三角地區),不聞不問,關係疏離。若然因為當 地政府及人民不懂欣賞我們的理念,便放棄交往、溝通及理性對話, 不願增進互相理解;極大可能會失去很多機遇。(以上兩段取自「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3. 2008年「金融海嘯」後,當局在09/ 10年的施政報告裏提出「十大基建、 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及六大優勢產業的規劃及發展」, 對香港既是機遇,亦是挑戰。
4. 但『多講無謂,行動最實際』,再多的規劃, 如果沒有實施的話,議而不决,决而不行,亦都是白費心機的。但頗 多本地媒體,對現時或已經進行多時的計劃,好像不大了了, 報導不多。反而終日向大衆市民( 因為一般小市民都沒有空閒時間去理解來龍去脈),發放負面訊息。 每一次有計劃或新措施要實行時,往往以一小撮人的所謂民意, 先反對,再討論,再研究,再諮詢,仍不合意的,便訴諸法律。 往往一拖便一、兩年,公務員難做,顧問公司難做, 承接計劃的公司/機構難做,從事那行業的人難做, 以致令整個社會承受極為沉重的代價。
5. 其實珠三角九市及澳門,(另泛珠三角九省、區), 已經進行各種有關工程及措施多時。但多份本地報刋、 傳媒仍擾攘於各式各樣的本地事情上,不知不覺間, 對大陸很多層面的發展/消息方面,大大落後於人。 我們反而可以在很多美、英媒體/網站,發現相對多的大中華訊息。 (4及5段取自「香港的長遠規劃及實際行動(11)- 大陸媒體來的消息」)
6. 以下是前規劃署長梁焯輝約五、六年前的一個簡報「大珠江三 角洲特大城市區域: 何去何從?」
7. 下面兩個附件是上面提及的兩封舊電郵。希望全港市民能夠從 「大珠三角九市加兩特區(9+2)」及在這區域內「 一小時交通圈」這個高度去看待香港的整體發展,而不單單以「 瞎子摸象」的方式去看待數以千計規劃項目中的一兩個。香港七百多 萬市民,實實在在需要更廣闊的作息空間。
8. 由於回歸後,所有公職人員(包括各級議會, 諮詢架構及政府資助機構,當然還有公務員)的工作量,何止倍增, 簡直是到了撑不下去的地步。人力、 物力及各種資源理應大幅向上調整,才可適切地解決各種甩漏, 免却耗費大量時間和公帑這些基本問題, 及落後於形勢所喪失的機會。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11月13日 下午5:5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88)-佔中一週年檢討運動的失敗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1月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11月13日 下午5:50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88)-佔中一週年檢討運動的失敗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1月5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附件1: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12月16日下午5:38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12月16日下午5:38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12月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 Mr. Donald Tsang
Sent: Tuesday,
December 06, 2011 9:12 PM
Subject: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5)-
週邊的發展和機遇
Messrs Li/Tsang,
自從百多年前,英國看中香港的特殊條件,其後從清政府手中,佔領為殖民地後;香港在這些年來,基本上與中國的命運,不斷地纏繞在一起。所謂誰也擺脫不了誰,特別是辛亥革命前後、日治及二次大戰之後、50-70年代的大陸移民潮(相信大部份港人的上一、兩代都是那時移居香港,同時帶來勞動力,技術,學術,資金及經驗)、70年代尾至今的大陸工業化/現代化、97回歸及中國加入世貿等等,香港的發展,都與大陸息息相關。
香港不能將自己當做一個孤島,固步自封,對大陸(特別是廣東省及泛珠各省、區),不聞不問,關係疏離。當地政府及人民不懂欣賞我們的理念,便放棄交往、溝通及理性對話,從而增進瞭解;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週邊的急速發展,固然很快會被追平甚或扒頭,同時亦會失去很多機遇。
規劃圖/圖表應該比千言萬語,更能表達過去及未來一二十年的情況。請點擊 :
來看看1996年時的其中一個『珠三角城市群協調規劃圖』及以下的
(簡稱為《綱耍》)
《綱要》提出,將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納入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繼續深化合作,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加強指導協調,不斷完善合作機制和合作規劃,創新合作模式,探索設立合作專案專責小組等方式,確保合作取得實效。
促進資金、技術、人才、資訊、資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動,推進產業區域合作。
加快省際通道建設,構築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綜合交通網路。
繼續實施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合作,完善輸電網絡建設。
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強保護水源和污染防治的合作。
開展科技、人才、智慧財產權保護、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建設區域技術、人力資源、無障礙旅遊區等合作平臺。
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合作。
主動消除行政壁壘,建立企業信用資訊共用機制、聯合執法機制、維權聯動機制和檢測結果互認制度,支持加快形成公平開放、規範統一的大市場。
『綱耍』中部份前期基礎建設的規劃 :請點擊以下鏈結:
以上是來自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的公開文件:粤府辦〔2010〕43號(2010-8-13)關於印发《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內 :
文字可能篇幅太長,看圖可以簡單快捷去理解一下面前的挑戰與機遇。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
George Luk
附件2: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1年10月1日下午1:59
主旨: Fwd: 香港的長遠規劃及實際行動(11)- 大陸媒體來的消息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Donald Tsang"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10月1日下午1:59
主旨: Fwd: 香港的長遠規劃及實際行動(11)- 大陸媒體來的消息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Donald Tsang" <ceo@ceo.gov.hk>
Dear Messrs. Li/Tsang,
『多講無謂,行動最實際』,再多的規劃,如果沒有實施的話,議而不决,决而不行,亦都是白費心機的。但頗多本地媒體,對現時或已經進行多時的計劃,好像不大了了,報導不多。反而終日向大衆市民(一般小市民都沒有空閒時間去理解來龍去脈),發放負面訊息。每一次有計劃或新措施要實行時,往往以一小撮人的所謂民意,先反對,再討論,再研究,再諮詢,仍不合意的,便訴諸法律。往往一拖便一年半載,公務員難做,顧問公司難做,承接計劃的公司/機構難做,從事那行業的人難做,以致令整個社會承受極為沉重的代價。
其實珠三角九市及澳門,(另泛珠三角九省、區),已經進行各種有關工程及措施多時。但多份本地報刋、傳媒仍擾攘於各式各樣的本地事情上,不知不覺間,對大陸很多層面的發展/消息方面,大大落後於人。我們反而可以在很多美、英媒體/網站,發現相對多的大中華訊息。
請參考這條鏈結: 17萬網民實名評價《珠三角規劃綱要》實施工作
社會參與《珠三角規劃綱要》實施 17萬網民實名評價
據介紹,兩年多來,廣東在主要新聞媒體推出70多個專題專欄,刊播4300餘篇新聞稿;建立了實施《綱要》網路專欄;舉辦68場實施《綱要》群眾論壇,,拓展與公眾溝通互動管道。在實施年度評估考核中海創新設立公眾評價環節,吸引公眾的關注和參與,2011年超過17萬網民實名參與網路問卷調查,對各市實施《綱要》工作進行評價評分。
另外 一則 : 廣東密集佈局“三子” 打造大珠三角新引擎
來源:南方日報網路版 日期:2011-08-2608:35:00
(5頁的內容,足以令港人看到自己未來,非常值得花點時間看看)
三足鼎立港澳味濃
15平方公里的前海、100多平方公里的橫琴、700多平方公里的南沙,總面積比全港的可用地還要多得多。三四年內,全都將位於本地的1小時交通圈內。
一個緊鄰香港,一個隔水相望澳門,一個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但當它們以一個類“A”字型的架構呈現在大珠三角的地圖上時,無疑正在構築大珠三角這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金三角”。
橫琴和前海的定位、規劃和政策都已經明確,而南沙的發展規劃尚未正式公佈,但從目前的定位來看,“三子”扮演著不同角色,有合作亦有競爭。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認為,橫琴的定位主要在高新技術、旅遊和適當服務業;前海準確定位在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而南沙則是CEPA“先行先試”試驗區。
在珠海橫琴,一水之隔就能看見澳門的葡京酒店,最近處僅200米之遙。在深圳前海,對面的香港建築也清晰可見。由於毗鄰港澳的獨特區位優勢,橫琴、前海、南沙“金三角”的戰略規劃都有著濃濃的“港澳味”氣息。
●專家觀點 :“軟環境”改革步伐可邁大些
由於三地的戰略佈局都涉及與港澳的合作,三地對港澳的政策也在不斷地尋求突破當中,比特區還“特”成為三地發展特有的標籤。而“更特”的定義,已經不再僅僅是政策的優惠,甚至是制度與機制創新。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表示,橫琴、前海領到“比特區還特”的尚方寶劍對區域發展有很大的説明。現在像橫琴要實行的是“一區兩制”,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將極大地激發區域的潛能。
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評估中心主任丁力分析,“三子”的全新亮相,方向是對的,但尚有許多改進的空間。比如前海,此前有許多大膽的條例被逐步取消了,這說明強大的“改革阻力”與“保守慣性”依然存在。
他認為,前海想打造深港兩地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想引進現代金融與服務業。事實上,香港、澳門地區真正的優勢並不是產業優勢,而是體制優勢,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很多機制領先一步,因此,引進先進的體制機制,打造現代的機制“租界”,請香港、澳門地區的人來當“總經理”,這樣可以促進粵港澳經濟的持續繁榮,真正成為國內改革的示範區。
丁力表示,南沙、橫琴、前海三地都想打造“國際化的營商平臺”,但事實上,“真正的高科技產業並不沖著稅收優惠而來,建設包括創新機制、人才儲備與產業配套等在內的軟環境更重要”。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9月26日下午2:41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0)- 從不同戰畧高度看這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1年9月26日下午2:41
主旨: Re: 香港的長遠規劃(10)- 從不同戰畧高度看這問題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9月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jet2468.blogspot.hk/ or https://www.facebook.com/ george.luk.88>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 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