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161)-不道德交易(Libor 醜聞)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6月23日 下午6:5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61)-不道德交易(Libor 醜聞)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Mr. MOK Kwan Yu" <dossp@had.gov.hk>, George1 Luk <gluk2468@gmail.com>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摘自彭博商業周刊 – 2015613日週六香港時間上8:53

2. 5月,當海耶斯(Thomas Hayes)走進倫敦一所法庭,他將成為第一個因為操縱影響350萬億美元的貸款和證券的基準利率而面臨審判的人。走到今天這一步,花了足足7年的時間。對於世界上最大的幾所銀行裡有交易員串通起來操縱倫敦同業拆借利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Libor)的指控,三大洲的銀監機構已經花了這麼久的時間進行調查。美國和英國政府的金融監管機構,迄今已向涉事銀行徵收了90億美元以上的罰款,包括今年4月對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進行的25億美元的處罰,但此前還沒有一位交易員被帶上法庭。

3. 2012年,當公眾對該醜聞的憤懣爆發之後,英國重大欺詐犯罪調查署(Serious Fraud Office)才開始進行刑事調查,並因此廣受詬病。「毫無疑問,實現現在這一步花了很多的時間,」倫敦希爾金律所(Lewis Silkin)的瓦特金斯(Owen Watkins)律師表示,此前他曾在銀監機構任職。「政府當局想要通過這種會讓人蹲很久監獄的訴訟顯示,他們不會對白領罪犯心慈手軟。」

4. 現年35歲的海耶斯曾是一名銀行交易員,他被控於2006年至2010年間在瑞銀集團(UBS Grou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工作期間與人串通起來操縱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對此案件的八項指控,海耶斯並不認罪。他被指認的同謀包括滙豐銀行 (HSBC Holdings)、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和德意志銀行的交易員,以及英國毅聯匯業(ICAP)和金融經紀商RP Martin Holdings的數名股票經紀人。

5. 該審判於526日在薩瑟克刑事法庭(Southwark Crown Court)展開,預計將持續十周。這裡也是2012年另一宗瑞銀的「流氓交易員」阿杜伯利(Kweku Adoboli)被判犯有欺詐罪的地方,當年這個案件為瑞銀集團造成了23億美元的損失。前職業橄欖球球員庫克法官(Justice Jeremy Cooke)將主持該項審判;此前,庫克法官也主持過多起刑事案件,包括2007年一起因為企圖勒索英國王室而引發的案件。

6. 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是一項用來為助學貸款、次級抵押貸款、複雜金融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工具確定利率的基准銀行利率,它確立的基礎是各個銀行對不同幣種和還款期限的短期借款費用進行的日常預測調查。這個體系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倚靠的是銀行業內人士,而後者對於利率的設定有著既得利益關係。即便是該基準利率很小的波動也可能造成銀行金融衍生品上億美元的增值。

7.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和英國的市場監管部門找到了大量的電子郵件、聊天室談話記錄和電話通話記錄,證明有交易員勾結起來試圖操縱利率。各政府當局還發現,對基準利率的操縱在很多幣種和地點都有發生。涉事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德意志銀行和其他多家銀行已經被處以了數十億美元的罰款。

8. 自調查開始以來,有一百多位元交易員和證券經紀人因此被炒魷魚或停職,並有21面臨著刑事指控。海耶斯在倫敦西區長大,並在倫敦的金融中心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後來,于2006年前往東京,加盟瑞銀集團從事與日元有關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工作。他以富有天分和膽大進取著稱,後來又在2009年被花旗集團以300多萬美元的簽約金挖了過去,但不到一年後即離開。

9. 這次的起訴將不僅要證明海耶斯曾經試圖影響日元的倫敦同業拆借利率,還要排除人們對此的合理存疑,證明他當時的所作所為是違法的。對倫敦同業拆借利率設定過程的監管十分鬆懈,以至於有些交易員甚至聲稱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該基準利率多年以來都是由英國銀行家協會(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 BBA)管理,而這是一個私人所有、俱樂部性質的銀行業遊說機構。2008年,當對利率暗箱操控的指控剛開始出現,英國銀行家協會否認有任何違規操作,大多英國和美國當局官員的介入也很緩慢。

10. 對於那些金融市場的從業人員來說,這項利率操縱的醜聞也是一個新舊世界的分界點。很多銀行監管人員一心想對公眾的批評做出回應,而此項調查的成功也為他們提供了挽回聲譽的機會,因為人們曾經批評他們未能讓銀行為導致金融危機而負起該有的責任。在這股成功的激勵之下,他們繼而又揭露了外匯、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金屬市場的暗箱操控行為。

11. 那些助長串通操縱的線上聊天室已經被多家公司明令禁止。在歐洲的法律條框之下,操縱基準利率很快將成為一項刑事犯罪。「這次的倫敦同業拆借利率醜聞將是公眾和政府官員如何看待銀行的一次分水嶺,」倫敦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的組織行為學教授斯皮瑟(Andre Spicer)表示,他同時還是很多公司提高銀行文化的顧問。「它標誌著一次銀行信用的根本瓦解,並促使人們對銀行如何招募、獎賞和監管他們的員工重新進行審視。」——Liam Vaughan;譯者: 霽涵

12. 2012313日發給財政司的電郵
​​
: 『大到不能倒企業
​』​
的影響
:-​
 朋友(當時)指出,部份歐美日國家,長時間將國家債券孳息曲線,人為地扭曲、壓低,令市場傾斜,以挽救那些『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的大銀行、大金融機構,基本是極不公義的。
  原因有幾大要點:
那些TBTF 賺錢的時候,派息給大股東及持股人,大派花紅給職員。瀕臨破產時,却要用納稅人的錢去相救。
債台高築時,就把以前共進退的員工栽掉。
以國債換TBTF的債項時,國債累積日多時,是要未來世代給現世代去還,這是 (Generational injustice )世代不公平。
曠日持久,該貨幣價值若不破產,亦會大大貶値,這是對債權人不公平。
TBTF才有資格拿到手的貸款,並非再貸給實體經濟,而是在全球炒賣,令各地通脹升温,民衆入不敷支,社會動盪。
原本用以救濟赤貧地方人士或救災的款項,因糧食、藥品及運輸費用急升,變為所購食物及藥物,大失預算。以至極多待救援的人,因缺糧或失救而死。
辛勞一生的老人家,本來的養老金,是靠安全的基金,賺取本金的升值及利息,去維持下半生。但現時很多連本來自住的房子及基金的本金,都虧蝕了一大截,得難維持下去。無依無靠的,看不開、想不通的,而又不想領救濟的,只有想早點離開塵世。
仍維持到的企業,却可以極低的利息去融資或發債(因企業融資的利率,某程度是跟國債孳息掛鈎),而這些融資的成本---應付的利息及行政費,正是一般老百姓存款或買基金的收益,可想而知,對一般中產退休人士,及整體社會的影響之大。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619日 下午5:56
主旨: 給特區的信(158)-兜兜轉轉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6
11-13日的電郵收悉,謝謝你的意見。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
2012年的有關郵件
​)​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281日 下午4:35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43)- ***LIBOR 問題的最新形勢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① 情勢瞬息萬變 ,紐約一小型地區性銀行Berkshire, 控告21家有份制訂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的大型銀行,涉嫌操控拆息導致其蒙受損失,是Libor 醜聞爆發以來首家提出訴訟的銀行同業。 

② 美國 Huffington Post 赫芬頓郵報財經版主筆 Mark Gongloff 引述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指Libor Fraud Was Happening In 1991, Trader Says, 17 Years Before Timothy Geithner Claims He Knew!美財長蓋特立宣稱他在2008年才知的問題,前摩根士丹利交易員Douglas Keenan 說在1991年時已頗多圈中人仕知悉。

文章末段特別指出:
What's more, he  allowed Libor to be used in loans  to banks under the 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 and to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rubber-stamping Libor's legitimacy and potentially costing taxpayers millions, if not billions, of dollars.
Geithner's respon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just how cozy he and other regulators have been with the banks they're supposed to be regulating -- and makes it even harder to believe his claim of utter cluelessness about Libor manipulation before 2008.
金融時報的文章:By Douglas Keenan

③ 英倫銀行行長 Mervyn King ,及其副行長 Paul Tucker 因監管不力,亦被英國國會議員窮追猛打。

④  另一個嚴重影響本港發展的問題是,自97回歸之後,十五年來無論誰人當特首,他及他的班子,幾乎每樣事情都會被傳媒及泛民派狙擊。北京及特區政府,有沒有深入研究其來龍去脈;有些時候不能只是說,「所做一切都是為市民好,市民便一定會接受,照單全收」。當然没有最好的政府,美、英、法、德、日、加、澳、紐及北歐各福利國家,都同樣有不同的傳媒及國民、議員的監督及抨擊,但好像沒有特區般厲害。

⑤  有好些人的看法:由於權力分配不均,引至資源分配不均,利益自然會分配不均。這是不是香港的宿命呢?是否一定要到全民直選之後,才能打破?還是之後的民選政府仍然會繼續被狙擊呢?現屆政府能否邀請泛民及/或其支持者加入各式各樣有實權或半實權的諮詢或論政團體呢?擴闊泛民派的權力及資源分配的份額,不只是為討悅對方,而是面對現實去做實事,令他們也可以支配資源,去為中下階層人士爭取應有的利益(因為他們早已明言,不想當政府內一份子做官)。

Regards,

George Luk



2012/7/30 CEO <ceo@ceo.gov.hk>

George Luk 先生:

717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Sent: Tuesday, July 17, 2012 3:20 PM
Subject: 香港的願景(42)-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 (LIBOR) 近來的問題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① 一般人以為 LIBOR 跟我們没有太大關係,只是英、美、歐、日等國的大銀行或大金融機構的問題,其實是關乎整個世界的所有金融秩序及運作,請參看附圖(英文,要放大看),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看 LIBOR 會如何影響一般市民。

② 現在已經不是談論大銀行操守、誠信的時候,也不是只影響巴克萊 (Barclays)、皇家蘇格蘭 (RBS),影響所及可能是所有世界最大的系統性銀行。

 ③ 
請看下列網站文章:-

巴克萊醜聞後 LIBOR 何去何從  ( 紐約時報2012/07/12中英文版,click 左上角自選中或英 ):-
 http://cn.nytimes.com/article/business/2012/07/12/c12charts/zh-hk/    Subscriber only)及以下英文網頁:
 另以下 AOL Dailyfinance.com 的文章:
LIBOR has a direct impact on many people. Those who have  adjustable-rate mortgages  often have their rates tied to an appropriate LIBOR benchmark, with mortgage rate resets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LIBOR over time. Add in credit cards, car loans, and other credit, and the 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 estimates that roughly $10 trillion(約10萬億美元)in loans base their rates on LIBOR.
As much as LIBOR influences ordinary people's lives, the much larger impact comes from the financial markets. LIBOR figures are used for an estimated $350 trillion in notional value of credit-default and interest-rate swaps. For instance, both Annaly Capital (NYS: NLY) and American Capital Agency (NAS: AGNC) hedge their extensive borrowings using swaps tied to LIBOR.  
All told, more than $800 trillion(超過800萬億美元) in loans, securities, and notional derivative contracts has links to LIBOR. Those securities include interest-paying investments which pension funds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wn, making for an indirect impact on tens of millions of workers and retirees.


④ 原因: 部份銀行的投行持有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大盤時,需要 LIBOR 的價位有所調整以獲較多利潤, 在海嘯及/或經濟不景時,參與銀行提供的稍低利率,可以顯示她較為健康。

⑤ 問題的重點,是在有關銀行(無人知道多少間)在某時段(起碼從06年起),所有牽涉到的合約,都有機會被對手告上法院。那時官司可能没完没了,正常的生意交易都會受阻,希望香港及北京政府能及早檢討。

⑥ 由於事件仍在演化中,日後的發展,仍需關注。

Regards,

George Luk



CEO <ceo@ceo.gov.hk 2012711日下午9:05 寫道:

George Luk 先生:

7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