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6月26日 下午8:40
主旨: 給特區的信(162)-香港可成中國崛起推手:荷英美模式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Mr. MOK Kwan Yu" <dossp@had.gov.hk>, George1 Luk
主旨: 給特區的信(162)-香港可成中國崛起推手:荷英美模式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Mr. MOK Kwan Yu" <dossp@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政改之爭告一段落,現在港人應該放下成見,好好實幹一番, 追回先前的失地。(袁彌昌在2015年3月28日的文章談及): 近來筆者在講授一個有關大戰略與歷史的課程, 在準備英國與美國崛起的部分的時候,發現英美雖屬「同宗」, 即後者對前者的制度有很大程度的繼承,但在制度及技術上它們的「 共同祖先」卻是荷蘭。正如美國歷史學家Walter Russell Mead所指出,英國及美國霸權已是版本2.0及3.0,而版本 1.0的開發者實際上是荷蘭——英國只不過是把荷蘭的一套偷了過 去,後來又被美國順手牽羊而已。 這裏讓筆者看到一個原本屬於小國的制度被移植到另一個大國, 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的範例, 與筆者一向所主張以香港的長遠存續性為着眼點,把香港的「基因」 移植到內地的策略不謀而合。
2. 荷蘭模式造就「日不落帝國」:荷蘭在17世紀所開創的黃金時代, 其背景和性質與香港於20世紀後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有不少相似的 地方。當時歐洲烽煙四起, 令許多商人及逃避宗教迫害的難民逃到未被戰火波及的荷蘭, 許多人移居至初時只是個小港口的阿姆斯特丹,使阿姆斯特丹在17 世紀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當時荷蘭的政府雖屬寡頭形式,但社會相對地開放,能接納新意念, 再加上自由貿易精神的推動,不僅讓荷蘭國力大增, 迅速邁向現代化, 更促成了荷屬東印度公司這史上第一間股份公司的成立, 並於阿姆斯特丹創建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亦使荷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
3. 荷蘭執政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於1689年入主英國國王寶座, 令荷蘭的制度及技術移植到英國變成可能。 為了應付飈升的軍費並有效地在英國發行公債, 威廉毅然將荷蘭成熟的商業技術引進英國, 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以及讓倫敦出現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促成了所謂的「財政革命」,從此英格蘭銀行不但可發行貨幣, 還吸引了荷蘭資本源源不絕的貸款投資,為日後英國打敗法國, 成為主宰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跟中國在改革 開放後大舉將香港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引進到內地, 在制度上學習香港, 並於香港回歸後進一步加強香港在國家金融改革上的角色何其相似。
4. 威廉入主英國後,英荷兩國便聯合起來遏止法國的擴張,揭開了「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1689年至1815年)的序幕, 在逐一打破路易十四及拿破崙稱霸歐洲的野心的同時, 亦建立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戰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權, 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 這一切不得不歸功於被英國所吸收的荷蘭制度、技術及資金。
5. 這對陸港雙方皆具啟示: 英國是在充分完成對荷蘭制度的吸收與協調過程之後, 才得以成為商貿強權和海上霸主,繼續拓展它的殖民帝國, 為最後打敗拿破崙打下堅固的財政基礎。 這跟目前中國需要借助香港達成其在經貿金融方面的全球合縱連橫, 為下一階段與美國的爭霸提供足夠條件的情況相若。 不過現階段的成敗,包括「一帶一路」戰略, 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能否利用並吸收香港的制度及金融基礎, 令自己進化成中國2.0、3.0, 再積極汲取歷史上英美稱霸世界的普遍經驗。
6. 融合香港促成中國2.0對香港而言, 香港長遠被大陸吸收不等於被吞併或掏空。讀者可能會奇怪為何筆者 不提導致威廉入主英國, 令英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君主立憲制的1688年「 光榮革命」,事實上,從荷蘭的版本1.0到英國的2.0及美國的 3.0,我們可清楚看到政治體系的演進——由荷蘭的寡頭政治到英 國的君主立憲再到美國的民主共和, 很多港人所推崇的開放社會及其背後的價值觀, 也是這樣演化出來的。 因此香港被吸收實際上有助促進中國的政治演進, 令兩地的政治差異逐漸收窄, 一方面可讓北京更易接受港人的民主追求, 另一方面亦可令港人在成功爭取後,有更大機會保住民主成果。
7. 我們不難看出,讓這「大戰略」變成可能的大前提, 是必須讓大陸主動吸收香港的「基因」,否則一切無從說起, 所以第一步是要讓大陸「吃下去」,而不是逼它「吐出來」, 可是香港近年的發展卻在一味阻礙這趨勢的形成, 令日後保存香港價值的機會更為渺茫。
8. 此外,從荷蘭模式到美國模式的演進中, 我們亦可發現制度移植和吸收的一大先決條件, 乃較早版本的政治制度(如荷蘭的寡頭政治) 不能超前於後面的版本(如英國的君主立憲),要不然難以被吸收。 現在陸港關係的一大問題就是香港的政治制度較為超前, 引起了雙方的反彈——這不是說香港一直要在目前政制原地踏步, 而是要忍耐到中國開始吸收的過程,促成它自身的發展與進化, 來克服這差異。
9. 歷史的道路是要走出來的,不是硬搬過來的, 與其我們整天對大陸指指點點,不切實際地要它立刻做到西方的版本 3.0,倒不如讓它盡早踏上這條路,盡快融合香港的版本1.0, 先變成屬於中國的版本2.0。
10. 至於是要將香港的「基因」移植到內地,讓中國如虎添翼, 踏上全球大國的坦途,還是要力阻這過程展開, 讓香港淪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巿,把香港價值淪為「陪葬品」, 就要看港人的造化了。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5年6月24日 上午10:2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61)-不道德交易(Libor 醜聞)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年6月23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日期: 2015年6月23日 下午3:49
主旨: 轉寄: 給特區的信(160)-兜兜轉轉(3)
收件者:
George Luk :
George Luk :
謝謝你於2015年6月13日及19日的電郵。 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
(梁美然代行)
(梁美然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 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