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給特區的信(156)-杞人憂天?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doe@had.gov.hk>
日期: 2015年5月29日 下午1:4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56)-杞人憂天?
收件者: gl2468@gmail.com

George Luk 先生:

謝謝你於2015年5月29日的電郵。本處已備悉你的意見。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
(吳穎嫻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5月29日 上午10:3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56)-杞人憂天?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朱泙漫在本月廿五日的博文熱戰可免 戰不息有以下的憂慮,是否杞人憂天,請大家以各自的立場及角度去思考一下:
日前ZeroHedge的『George Soros Warns "No Exaggeration" That China-US On "Threshold Of World War 3"The billionaire investor concluded by pointing out that military spending is currently on the rise in both Russia and China, warning ominously...
"If 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a military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like Japan, then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we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 third world war."「亦可能是危言聳聽,從中取利?」
大爆炒家索羅斯揚言若中美不能和平處理中國崛起和爭取生存空間的問題,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出現非沒有可能!今天筆者朱泙漫)且回顧DJIA近百年的歷史,試圖由「戰爭的角度去揣摩和DJIA長期走勢之關係」。

2. 1896年至2015 DJIA 的對數圖(Log Diagram)可見,美股過往百多年是以約5.26%的年複合增長並沿途中軸線螺旋向上推進。回顧二十世紀,其實已經發生了三次大戰,包括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場熱戰,和二戰後近三十年的美蘇冷戰。DJIA 在首半個世紀急升暴跌,是典型新興市場的特質。1924728日前,DJIA長期未能升穿100點。當天收101.09後直升上19291010日超級大泡沫的頂部352.86也許這次泡沫是確定美國在一戰後將會取代大英帝國的世界首席超級強國地位的先兆。DJIA 的對數圖(Log Diagram)的連結:http://3.bp.blogspot.com/-fGlRixOfRus/VWKc1jY_VKI/AAAAAAAAH6o/aJFmWPopPQw/s1600/20150517%2B-%2B02.png

3. 1929年華爾街超級大泡沫爆破後,DJIA一口氣跌穿中軸線直插至超賣區的1934728日的41.22點的底才反彈。19291010日的頂部352.86點和1934728日的41.22點的底部成了百年DJIA對數圖的長期上線和下線,之後多年的對數圖均跑不出這兩條天險。二戰成功後美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首席超級大國,美元亦取代英鎊成為環球流通貨幣。DJIA195014升穿200點關口開展了另一浪更長、更大和更持久的牛市直至19721271,033.26點後便長期在1,000點以下橫行。

3. 踏入1970年代,已經高度工業化的歐美日已經愈來愈依賴石油,而剛巧美國石油產量亦已經見頂。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令經濟話語權轉入蘇聯和中東產油國,加上越戰失利,美蘇國力此消彼長,美債息率亦持續多年大升。整個1970年代DJIA也難以升穿1,000點大關。

4. God Bless America!踏入1980年代,蘇聯產油見頂回落,兩伊戰爭令油價大跌,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成為美國忠實的經濟追隨者。冷戰的終局是美國大獲全勝而鐵幕國家在1990年代開始解體。美國國力上升,債息開始了漫長的下跌大週期。19821011DJIA升穿1,012.79點,之後企穩1,000.00點後一直升至今天。值得留意是1990年開始,美國首次波斯灣戰爭大勝,之後DJIA升勢更急直至2007年次按風暴的頂。當今DJIA牛市未止,如果把中軸線向上推連接19291010日超級大泡沫的頂部352.86點,未來一年內 DJIA 的高位最牛可能只有25,000點(作者只是以圖測市,還請大家自己好好做工課)。

5. 今天習總的「一路一帶」,大陸要繼續下一波的黃金三十年,必須要建立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體系──習總的「大東亞共榮圈夢」。透過人民幣不斷拓大在這「大東亞共榮圈夢」流通,創造一個「美國式境外人民幣流通以支持中國發行人民幣國債以支持內需但建立這個「大東亞共榮圈夢」有兩大前題,其一是中國必須要有相稱的軍力可劃地為王,其次才是拓大人民幣海外流通以直接在這「大東亞共榮圈夢」消費、收購資產和資源。這個大陸的「小形美國模式」其實是照抄美國的「核彈、航母和美鈔環球經濟循環三部曲」。因此近年習總在軍事上鷹派的表現,和近年表面似乎失控的信貸增長乃至三中全會中容許農地抵押,根本上是有預謀地逐步實現美式鈔票環球循環圈的部署

6. 近日南海爭端再起,索老所言非虛,皆因中美雙方因為生存空間令雙方經濟發展已經到了瓶頸。雖然中美軍事實力差距和經濟互相依頼令熱戰在各有核彈之下爆發機會不大,但一波又一波的中美暗戰,還是會沒完沒了!China warns U.S. spy plane - China warns U.S. surveillance plane over South China Sea. See CNN video :(片長3分47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SOMcpLdyk&feature=youtu.be

7. 三年前,全球最大的私人情報機構Stratfor曾有過這樣的評論:The island of China... That's no typo. The Gobi Desert, Tibetan Plateau, Himalayas, and Pacific Ocean surround the heartland of China like a geographic great wall. We're talking about a nation whose economic model has the world's best experts confused about whether China's about to take over the world... or collapse.  請參考以下的舊電郵。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Stratfor <mail@response.stratfor.com>
Date: 2012-05-25 18:04 GMT+08:00
Subject: The Island of China - Only 3 days left
To:


View on Mobile Phone | Read the online version.
The Island of China
Subscribe now to get a
FREE book on China
The island of China... That's no typo. The Gobi Desert, Tibetan Plateau, Himalayas, and Pacific Ocean surround the heartland of China like a geographic great wall. We're talking about a nation whose economic model has the world's best experts confused about whether China's about to take over the world... or collapse.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522日 下午5:21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54)-香港人為什麼不願?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
21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Cc: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Date:        21/05/2015 03:50 PM
Subject:        
給特區的信(154)-香港人為什麼不願?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下面是摘自馬建福先生在201317日同名博文中的分析。(作者簡介:回族,穆斯林,人類學博士,寧夏人,北方民族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穆斯林文化與社會研究)。

2. 作者說曾在在香港生活過五年,對於香港人的「認同」,還算瞭解一些。我們中國大陸人有時候會把香港看做像大陸某個省市一樣的地方,用自己覺得應該是的思考路徑做出判斷。然後對於都是中國人的香港人的說法和做法不理解。最近有關香港人是否為中國人的討論又開始了,我(作者)寫點東西,也算是對香港人的一種感謝。在那邊生活五年,所見所聞,的確有一定的依據。

3. 香港人的多重身份:香港人不像我們大陸人就只有一個身份證,或者一個護照,香港很多人都是雙重甚至多重國籍。他們曾經是英聯邦殖民下的圈中的成員,他們去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很多國家都是不需要簽證直接前往的,而且他們也在這種認同下拿到了這些國家範圍內的護照,去哪裡都是特別自由。從人種上看,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但是他們從概念上認同中華,對今天的中國則不是很認同。認同與否,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他們不是很認同大陸,與國家狀況、民眾的經濟水準等等諸多因素有關,而我們也不能強迫香港人一定要認同中國和中國大陸以及中國人的身份。

4. 香港人為什麼不願?文化與政治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實現認同的核心因素。我在香港生活,媒體的宣傳,基本上都是挑刺全面暴露大陸的一面,讓香港人覺得大陸真的是四處有雷,人們真是水深火熱啊。儘管香港也有類似文匯報大公報正面宣傳,但是香港人對這些媒體也是不認同的,他們基本上閱讀的報紙是明報,蘋果報和太陽報等。媒體的宣傳其實也是一種洗腦的過程,大面積負面報導,而且長期堅持,讓香港人覺得那些都是事實,都是毫無置疑的。說起大陸,他們極為反感,是因為在國際上,在香港,他們都覺得有失臉面。

5. 大陸人在香港的行為:大陸人到香港,沒有遵從入鄉隨俗,入境問禁的習慣,而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或者說用主人翁的精神在香港做事。讓香港人總覺得他們不會像大陸人那樣做。誠然,香港人把部分大陸人在香港的行為看做是所有中國人的行為,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大陸人在香港的言談舉止,的確讓香港人接受不了。香港過去150多年經過英國殖民文化的洗刷,已經形成了獨具香港特色的文化與社會制度,日常生活中人的交往和習慣都是有著英國文化的深刻印記,突然回歸大陸,他們自然接受不了,再加上又有那麼多大陸人紛至遝來,讓香港人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所以對大陸人基本上都是有些厭煩反感和討厭的。

6. 國際負面影響和經濟發展:國際上對中國的報導也是只說壞不說好。長期的話語力量,把歪曲的確給說成了事實。香港人的媒體資訊傳播途徑總是美國之音,英國BBC或者歐美國家操控的粵語媒體,所有的報導,使香港人在回歸之前如驚弓之鳥,紛紛移民離開。如今的確有回巢現象,不過都是像遷徙的候鳥一樣,來來去去不停走動,隨時準備遠離而去。這些年大陸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很多香港人經濟上的大力發展和改觀,香港人不會認為這些感恩於國家的政策,而是覺得自己弄潮時,抓住了好機會。與中國大陸人對黨中央和國家的感恩感完全不一樣。個人主義和自我奮鬥的思想,使香港人的觀點是,國家是為民眾服務的,國家無論做什麼,都是應該。其實這也無可厚非。

7. 殖民影響難以一時改變香港人的認同:一個地方被殖民150年,人換了多少茬,今天的香港人的文化習慣,法律制度,風土人情,交際方式等等純粹是香港式的,極具本土特點。香港今天的樣式,在香港本地人看來,是的確應該感恩於英國人,他們在這個地方設立了好的制度。但是我們大陸人聽到這樣的說法時,非常氣憤。

8. 其實部份香港人根本沒有中國的概念,他們認為「鄰國」有個社會主義國家,1997年之前的確是這麼認為的。時至今日,還有一些人還是這麼認為的。我們如果自以為是的要香港人如何如何作為,確實有些強人所難。改變這種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真的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交往互動,更需要中國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讓香港人感覺祖國的偉大,人民的熱愛和共產黨治理下的國家繁榮富強,讓世界各國都趨之若鶩。讓香港人也能夠在華夏文化中享受中華文化,才有可能。

9. 由於泛民(包括各反對派)人士的數目,相對回歸前/後,日漸減少;影響力也稍稍下降。如要維持日漸萎縮的政治能量,惟有將各種抗爭行動的激烈程度(包括議會內外、街頭以至校園等等)升級,才可維持往日的影響力。

10. 另方面各黨各派以至公職人員,所需資源去應付回歸前相對「單一的一個香港」,及至回歸後要去應對整個華南、以至全中國時,大家都感到極大壓力。因為泛民各派的人力、時間及有關資源難以應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無須大花時間去研究、審閱大量文件及提出有建設性的提問或反建議,而將「反對或拉布」作為自己的盾牌:這樣做一定不會令支持者反感,同時可以牽制對手,減少排山倒海的議案(或議題),減少出錯的機會。北京、特區政府及親建制人士應該理解這特殊的情况:拖慢進程有時是難以避免,雖然特區要埋單找數,却可以給北京免費作參考之用。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155)-金融定價權及話語權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5月23日 下午6:3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55)-金融定價權及話語權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偉哥投資手札」在2015520日 星期三的博客定價權」,連結 http://hkstockinvestment.blogspot.hk/
(偉哥的聲明:本網誌所有內容、股票分享、討論、分析等只作參考用途,本人並不能確保完全正確無誤,請讀者閱後自行思考、分析及評估箇中風險。):國內的投資者或者莊家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搶定價權"說得白一些就是要股價的話事權。 以前北水還沒大舉南下之前,大至藍籌股、小至二三線基金股、國企等,都是要看外資面色,但到近期,大家不難發現某些所謂的"A"或者國企股,定價權已轉移至國內莊家或基金手上,正如這裡很多網友都有持股的粵運交通(03399)以前外資基金POPE ASSET一沽貨,股價通常要調整,但現在POPE ASSET的沽盤就好像唐僧的肉一樣香噴噴,不消片刻便被搶奪一空,這似乎正是國內投資者所說的搶貨、搶定價權,也因此股價越搶越高,持貨在手的網友當然喜悅,享受著順風車;至於沒有貨在手的網友到現在才追貨,要注意風險,始終股價已升了不少。

2. 另外,中外運(00598)昨晚被外資股東DHL大手減持套現最11億元,還以為股價會大受影響,但除了早上稍為回落,之後已隨即升上6元,想再低價增持也沒有機會。外資股東減持的貨,相信不少又是落入國內基金手上,可能想要從外資手上慢慢搶回「定價權」。

3. 另外「老占的博客」在2015522日題為:每逢週五,少D膽汁都唔掂中有以下的分析:--連結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hk/2015/05/d.html
每個週五幾乎都是投資者受驚的日子:一係是驚嚇,一係是驚喜!在SELL IN MAY陰影籠罩下蟄伏了大半個5月的香港,這次迎來的是驚喜,而且是超級大驚喜。

4. 兩地證監會於北京時間522日(週五)下午四點發佈聯合公告:決定開展內地與香港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互認工作。
聯合公告一共六條內容,核心內容概括為以下三條:

➀ 基金互認(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將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內地與香港基金,按照簡易程式獲得認可或許可,在對方市場向公眾投資者進行銷售);➁ 基金互認的初始投資額度為資金進出各3000億元人民幣;➂基金互認的正式實施時間為201571日;
以上內容的白一些是兩點:
 ➊ 700萬香港人可以通過直接購買大陸的基金去投資A股;
 ➋ 13.6億大陸人可以通過直接購買香港的基金去投資港股;

5. 更實質粗暴一點的翻譯是:在香港普選政改投票日期越來越近,71日香港回歸這個敏感日子越來越近的時候,
​「​
強國
​」​
繞開所有繁文縟節和限制,諸如個人換匯額度、QD額度、滬港通額度,直接大門洞開,採取軍民合作的方式,直接把港股暴露在大陸民眾代理人的槍口下,對香港間接放行了近50萬億儲蓄資金(截止2014年底,大陸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9.9萬億)。


6. 劍指何處?700萬港人 VS 13.6
「​
強國人
​」​
,傻瓜都知道這個數量對比懸殊的所謂互認背後蘊含的真正含義,這充分顯示了一個崛起中泱泱大國的舉重若輕,高度自信與恢宏大氣:
這是亮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
定價權是主權的一部分
​」​
,這個沒有什麼好談的,也不必談。這也是蛋糕:相對於日成交僅千億冒頭的香港股市,50萬億儲蓄資金的衝擊效果,不言而喻。這更是一種警告與提醒:他們有能力把香港接收回來,就一定有能力把香港管制好,無論是防務治安,還是所謂高大上的民主政治,金融煉金、資本遊戲。



7. 基金互認選71日香港回歸這個特殊日子才生效,不是偶然和巧合:
十八年前的71日,他們以正規軍隊進入維多利亞港的形式接收了香港的行政管轄主權。

十八年後的71日,他們將以正規軍資金進入中環金融中心的形式接收香港的資本定價主權。

8. 表面看初始互認額度只有3000億,但這只是個開始,實際代表的是背後50萬億的儲蓄存款。50萬億儲蓄存款 vs 1000億(日成交額),簡單算術都知道香港市場與香港投資者收到的是怎樣一個巨大禮,那些為民主而民主的政改反對者最終會明白,與強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才是香港獲得真正福祉的不二法門。

9. 誰真正受益?除了港股與港股投資者,真正的受益者當然是第一批被列入互認名的公募基金,他們才是50萬億儲蓄資金的代理人。
那麼,會是誰?BlackRockFidelityFranklin Templeton,惠理……

10. 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上面這些名單,只能說明你的視野太Low是的,不只是窄,是Low)。中國放行儲蓄資金,目的是資本輸出,是搞活香港,是拿下金融定價權,焉有把武器空投給「友軍」,假他人之手掌握定價權的?

11. 沒錯,真正受益的一定是大陸各公募基金、保險的駐港辦——諸如華夏基金(香港),南方基金(香港),大成基金(香港),人壽(香港)、人保香港,他們是中央軍,嫡系部隊,是辛苦潛伏「特區」的特種部隊。首批彈藥,必須定向空投給他們。

12. 這個無需中央政府指定,大媽們都知道誰是自己的子弟兵:
(1)國內知名度:如果首批列入互認名單的是這樣一個List“BlackRockFidelitySchroders GroupFranklin Templeton,惠理,南方,華夏,嘉實,大成,你覺得那50萬億儲蓄存款擁有者會選擇誰?答案顯而易見:蝗蟲誰聽過Fidelity,但華夏、南方這些可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就像隔壁的黃曉明、Baby一樣親切。
(2)分銷管道:縱使很多外資基金入選首批互認名單,但能比得上華夏、南方這些在國內耕耘多年大基金的完善分銷管道?
(3)自己人:當年華夏、南方去外資深耕百年的香港開設分公司,最開始日子其實是相當難過的,由於從香港本地難以獲取彈藥,資產規模很小,在外資的天下站住腳跟都難,更不談去爭取什麼毛線的定價權了,因為港人根本沒聽過你這基金,幹嘛買你?最後是大陸證監會給力,直接定向派發他們幾千億的RQFII額度,發行大陸ETF等,這樣才站住了腳。

13. 但基金互認後,形勢將發生逆轉,這批過去在香港孤立無援,辛苦潛伏打拼的內資公募基金,將迎來背後根據地源源不斷的武器支持,香港股市變天幾乎是看得見的。未來軍民合作,極大可能將在香港再造南方、華夏等基金在國內的輝煌。

14. 
所以,首批互認的基金中,也許有惠理,有BlackRock但育定有華夏香港、南方香港、嘉實香港、大成香港。中央還會有其他動作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毫無疑問:是!

15.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香港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輸出的必須管道,拿下香港定價權不容有失,所以才有了以下一件件的里程碑事件:
20141117日:滬港通開通(搭好橋樑)
2015
327日:公募基金可通過滬港通南下港股(允許大陸正規部隊跨海作戰)
2015
42日:保監會放開險資投香港創業板(增加打擊面,創業板也納入火力範圍)
2015
522日:中港基金互認(軍民合作,直接把港股暴露在大陸民眾代理人的槍口下)

16. 
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輸出,是國策,不容有失。以上不夠,牌還有很多。比如:深港通開通(拓寬橋樑);QDII2試點(讓國內
「​
大媽」​親自扣動扳機,過過開槍的癮,打掃戰場,享受勝利果實)放開國內所有公募基金的QD額度(正規軍成建制投入作戰)
 
17. 對於一個崛起的泱泱大國的國家意志,我們需要做的永遠只是應和,而不是杞人憂天擔心武器的供應。我們該怎麼做?

18. 
歡呼吧,如果你手頭有港股:因為幾乎不用懷疑,下週一佛誕假期結束後,港股將在週二再次迎來滿堂紅,力度不會遜色於復活節假期後(48日)本輪港A股第一輪的爆發。還記得48日那天的盛況嗎:升幅超過50%2家,40% — 50%10家,30% — 40%17家,20% ---- 30%45家,10% ---- 20%245家。那天是第一次讓很多A股投資者知道什麼叫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19. 
第一波爆發是在耶穌的復活節假期後,第二波爆發在佛誕假期後,冥冥中自有天意?點解我「一路一帶」必須要定在61日截止,明白未?
​「​
我們有此信心,不是我們有多前瞻,只是因為我們站在足夠的高度,站在歷史趨勢一邊
​」​
!(以上是兩位業餘投資者對近期金融市場的看法,有關內容及資料,請自己做功課)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5月22日 下午5:10
主旨: Fw: 給特區的信(153)-為2047大棋局開局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月19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給特區的信(154)-香港人為什麼不願?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5月22日 下午9:49
主旨: 給特區的信(154)-香港人為什麼不願?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下面是摘自馬建福先生201317同名博文中的分析。(作者簡介:回族,穆斯林,人類學博士,寧夏人,北方民族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穆斯林文化與社會研究)。

2. 作者說曾在在香港生活五年,對於香港人的認同,還瞭解一些。我們中國大陸人有時候會把香港看做像大陸某個省市一樣的地方,用自己覺得應該是的思考路徑做出判斷。然後對於都是中國人的香港人的說法和做法不理解。最近有關香港人是否為中國人的討論又開始了,我(作者)寫點東西,也算是對香港人的一種感謝。在那邊生活五年,所見所聞,的確有一定的依據。

3. 香港人的多重身份香港人不像我們大陸人就只有一個身份證,或者一個護照,香港很多人都是雙重甚至多重國籍。他們曾經是英聯邦殖民下的圈中的成員,他們去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很多國家都是不需要簽證直接前往的,而且他們也在這種認同下拿到了這些國家範圍內的護照,去哪裡都是特別自由。從人種上看,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但是他們從概念上認同中華,對今天的中國則不是很認同。認同與否,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他們不是很認同大陸,與國家狀況、民眾的經濟水準等等諸多因素有關,而我們也不能強迫香港人一定要認同中國和中國大陸以及中國人的身份。

4. 香港人為什麼不願?文化與政治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實現認同的核心因素。我在香港生活,媒體的宣傳,基本上都是挑刺全面暴露大陸的一面,讓香港人覺得大陸真的是四處有雷,人們真是水深火熱啊。儘管香港也有類似文匯報大公報正面宣傳,但是香港人對這些媒體也是不認同的,他們基本上閱讀的報紙是明報,蘋果報和太陽報等。媒體的宣傳其實也是一種洗腦的過程,大面積負面報導,而且長期堅持,讓香港人覺得那些都是事實,都是毫無置疑的。說起大陸,他們極為反感,是因為在國際上,在香港,他們都覺得有失臉面。

5. 大陸人在香港的行為大陸人到香港,沒有遵從入鄉隨俗,入境問禁的習慣,而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或者說用主人翁的精神在香港做事。讓香港人總覺得他們不會像大陸人那樣做。誠然,香港人把部分大陸人在香港的行為看做是所有中國人的行為,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大陸人在香港的言談舉止,的確讓香港人接受不了。香港過去150多年經過英國殖民文化的洗刷,已經形成了獨具香港特色的文化與社會制度,日常生活中人的交往和習慣都是有著英國文化的深刻印記,突然回歸大陸,他們自然接受不了,再加上又有那麼多大陸人紛至遝來,讓香港人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所以對大陸人基本上都是有些厭煩反感和討厭的。

6. 國際負面影響和經濟發展國際上對中國的報導也是只說壞不說好。長期的話語力量,把歪曲的確給說成了事實。香港人的媒體資訊傳播途徑總是美國之音,英國BBC或者歐美國家操控的粵語媒體,所有的報導,使香港人在回歸之前如驚弓之鳥,紛紛移民離開。如今的確有回巢現象,不過都是像遷徙的候鳥一樣,來來去去不停走動,隨時準備遠離而去。這些年大陸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很多香港人經濟上的大力發展和改觀,香港人不會認為這些感恩於國家的政策,而是覺得自己弄潮時,抓住了好機會。與中國大陸人對黨中央和國家的感恩感完全不一樣。個人主義和自我奮鬥的思想,使香港人的觀點是,國家是為民眾服務的,國家無論做什麼,都是應該。其實這也無可厚非。

7. 殖民影響難以一時改變香港人的認同一個地方被殖民150年,人換了多少茬,今天的香港人的文化習慣,法律制度,風土人情,交際方式等等純粹是香港式的,極具本土特點。香港今天的樣式,在香港本地人看來,是的確應該感恩於英國他們在這個地方設立了好的制度。但是我們大陸人聽到這樣的說法時,非常氣憤。

8. 其實部份香港人根本沒有中國的概念,他們認為鄰國有個社會主義國家,1997年之前的確是這麼認為的。時至今日,還有一些人還是這麼認為的。我們如果自以為是的要香港人如何如何作為,確實有些強人所難。改變這種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真的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交往互動,更需要中國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讓香港人感覺祖國的偉大,人民的熱愛和共產黨治理下的國家繁榮富強,讓世界各國都趨之若鶩。讓香港人也能夠在華夏文化中享受中華文化,才有可能。

9. 由於泛民(包括各反對派)人士的數目,相對回歸前/後,日漸減少;影響力也稍稍下降。如要維持日漸萎縮的政治能量,惟有將各種抗爭行動的激烈程度(包括議會內外、街頭以至校園等等)升級,才可維持往日的影響力。

10. 另方面各黨各派以至公職人員,所需資源去應付回歸前相對「單一的一個香港」,及至回歸後要去應對整個華南、以至全中國時,大家都感到極大壓力。因為泛民各派的人力、時間及有關資源難以應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無須大花時間去研究、審閱大量文件及提出有建設性的提問或反建議,而將「反對或拉布」作為自己的盾牌:這樣做一定不會令支持者反感,同時可以牽制對手,減少排山倒海的議案(或議題),減少出錯的機會。北京、特區政府及親建制人士應該理解這特殊的情况:拖慢進程有時是難以避免,雖然特區要埋單找數,却可以給北京免費作參考之用。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5月22日 下午4:57
主旨: Fw: 給特區的信(152)-是否有難言之忍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月14日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2015年5月19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153)-為2047大棋局開局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5月19日 下午10:17
主旨: 給特區的信(153)-為2047大棋局開局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在談到2047年時,跟兩年前的電郵:香港的願景(54)- 迷思(2):「點解會貧窮」中的『若然暫時未有好方法,「時間」將會是最後的殺手鐧(the last resort)』,意念上有點接近。

2. 早前筆者(袁彌昌)接受訪問,談對通過普選的期望,筆者心想,政改弄到如斯田地,哪裏還有什麼期望?其實筆者跟大部分港人一樣,本以為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立法會——中央不會讓反對它的人當特首,不是一早已知道了麼?可是現在政改在佔領運動後已陷入破局,無論通過與否都存在重大隱憂,再加上民心思定,人們寧願盡早表決政改以換來幾年的安穩,已不敢奢望會出現什麼突破了。

3. 但細想之下,發現算漏了一點:2047年怎麼辦?現在單是政改已鬧得不可開交,假如香港往後在缺乏重大政制發展的情況下,回歸一制的話,情況將不堪設想。根據目前的政治氣候,筆者不認為北京會接受港人的「民主自治」訴求,考慮在2047後延續「一國兩制」。如此一來,香港的民主成果、核心價值及生活模式很可能會在2047年面臨終結。
基本上只有兩種情況可避免這最壞結果出現:一是在2047年中國的制度已大致上與香港看齊,使香港在毋須作任何重大改變下回歸一制;二是中央認為香港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價值,願意為「一國兩制」續期,繼續讓香港保持自治地位。筆者認為這兩個結果才應是港人的終極目標,亦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長遠保住香港的民主成果、核心價值及生活模式,而港人與中央的博弈策略,亦應以謀求這終極目標為依歸。

4. 因此,最令筆者擔心的是,如果政改被否決,香港的政制發展將繼續空轉,那麼真正等到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的時候,不單2047年回歸一制可能已進入倒數階段,令民主成果難以得到鞏固,更會把香港的民主法治「基因」移植到內地,促成中國政治與制度演進的寶貴時間,白白浪費掉,直接令上述第一種情況無從發生,抹殺香港在毋須作任何重大改變下回歸一制的可能性。

5. 一直以來,筆者認為台灣早已穩佔為中國帶來民主政治的歷史角色,而香港的歷史角色則是促進中華民族西化及中西融合,因此就連李光耀也認定北京不想香港做中國政治模範,只想香港成中國的經濟模範。
然而,中央同意於2017年給予港人普選,可能已有意無意地打破了這定性——中央不介意香港擔當中國民主化的龍頭,條件是香港的民主發展不能太超前,超越中央現階段可接受的限度,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香港利用的歷史契機。

6. 換言之,就是台灣那一套民主太超前,間接令它失去影響日後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角色,特別在經歷了太陽花學運和佔領運動之後,中央對西方民主更加充滿戒心。但反過來說,縱使香港的普選有十萬個不完美,但只要一得到落實,香港便可穩佔中國民主化的龍頭地位,這是不能逆轉,亦難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拿下了這個地位和歷史角色,香港便可名正言順地在今後中國的政治發展中,佔有永久性的一席位。

7. 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反過來利用香港普選不完美的事實,讓中央繼續以香港作為它的民主化試點,並利用這機會來促成中央對香港的制度及法治基礎的吸收,促進中國自身的發展與進化,令兩地的差異逐漸收窄,這樣才可創造更好的條件令北京接受港人的民主追求,以及在日後保住香港的民主成果。只要中國吸收香港制度這模式和渠道一建立起來,香港便可在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上擁有它的位置和籌碼,這樣香港既不需要「投降」,也不需要消極的抗爭,甚至連區隔亦變得沒有必要了。亦只有這樣,才可令香港擁有2047大棋局的「入局」資格,否則連局也入不了,一切根本無從說起。

8. 從這角度來看,現在什麼也不做,白白讓時間和機會溜走,才是最差的選擇,基本上只是一種鴕鳥心態——目前香港當務之急是應利用其「飛毛腿」來增加自己的優勢與籌碼,為實現2047年的終極目標做好兩手準備,而不是把頭埋進沙坑裏。須知道鴕鳥把頭埋進沙坑裏,其身體仍暴露在外面,如果身體被吃掉,到時候人家才不管你的頭還是否在沙坑裏,可能在裏面更乾手淨腳,免卻了不少麻煩呢。

9. 因此,港人必須將現有的所有條件作最大程度的運用,並從中找出積極意義,化危機為轉機,以此為基礎重新開局,與中央開展一場新的博弈——行動上可能是迎難而上,形勢上卻不過是順水推舟。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113日 下午12:43
主旨: Fwd: 香港的願景(54)- 迷思(2):點解會貧窮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如何走出迷思及困惑,需要大家好好地想一想,不是三言兩語便可以解决。若然暫時未有好方法,「時間」將會是最後的殺手鐧(the last resort),相信這是為甚麼特區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個制度,是五十年不變。只是因為大陸的變化實在太大太快, 各大「趨勢大師」,又繪形繪聲,港人既害怕被邊緣化,又害怕被融合掉。這是人之常情,不要說港澳, 就是強大如美、日和歐洲各國,都在各自盤算。 

2. 相信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是社會民生及經濟,以及幾年後兩個直選的籌備工作。

3. 很多時候,人們都問:多年來寫了那麼多電郵,除了獲得簡單的官式回應外,實際有何作用?由於很多時提出的 是「跳出框框」 外(think out of the box)的問題,難以有答案的問題,官員難以即時有適切的答案,應該體諒。

4. 港台最近八個星期,播出一小時的節目「點解會貧窮」,相信亦是想引發思考,難以提出真正解决到問題的答案。因為原因多如天上繁星,牽涉到歷史、地理、社會結構、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公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平,公正,公開,教育,醫療 ,衛生,本地的 ,大陸的,世界性的,一貧如洗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落後地區的絶對貧窮人口, 富裕社會中不同起跑線上的青少年,階級剝削,巧取豪奪,鑽空子的等等,不一而足,太過空泛,難以回答。

5. 無論如何,政府都需要回應市民的訴求,一步一步,按步就班(prioritize according to resources and need and....... 的去做,不能放軟手腳。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ceo@ceo.gov.hk>
日期: 2013110日下午2:57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3)- 如何克服迷思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20121230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5月15日 上午11:57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51)-轉變發展與增長模式(2030年的中國)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5月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