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年2月13日 下午2:22
主旨: 給特區的信(134)- 激進化政治及其結果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hd@1823.gov.hk" <hd@1823.gov.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以下取材自鄭永年先生的同名文章(20141009):- 今天 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再次面臨政治的激進化。 各種激進政治運動的訴求不一,運動形式也不一樣,有和平的, 也有暴力的,有自上而下的專制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 在西方,有反全球化運動(佔領華爾街運動)、 反資本主義的街頭運動(希臘)、獨立運動(蘇格蘭公投)等。
2. 在中東,舊的權威政治體制解體後,往往是失敗國家的降臨, 出現了各種極端的宗教政治運動,甚至恐怖主義運動, 最顯著的就是伊斯蘭國組織(ISIS)的崛起。在拉丁美洲, 由左派或右派政治勢力主導的各種激進運動交叉進行。在亞洲, 有台灣學生的「太陽花運動」,香港泛民派的民主化運動, 和各種形式的反中運動(既反共產黨,也反大陸)。
3. 泰國長時期的政治抗爭儘管以軍人再次掌權告一段落, 但問題仍然存在。很多經濟社會發展低度的國家(如緬甸和柬埔寨) 的政治也在激進化。中國的政治激進化因素, 在近年來也在急劇增加,只不過是政府仍有能力掌控局勢。 印度儘管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但現代化、經濟發展、 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劇烈地改變着其社會經濟基礎, 也面臨激進政治的壓力。
4. 儘管激進政治花樣繁多,但對其組織者來說,本質幾乎是一致的—— 都是起始於組織者對現實的不滿, 而去構想一個政治或者社會烏托邦, 並且相信通過動員同樣抱有不滿的社會成員的政治運動方式, 把烏托邦轉型成為現實。
5. 激進政治不是新生事物,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激進政治, 激進政治可以說是政治生活的內在部分。 不用看類似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激進政治, 光看上個世紀以來所發生的激進政治, 就足以看到烏托邦政治所能造成的結果了。 上個世紀以來所發生的激進政治,既包括通常中國人稱為「左」的「 共產主義革命」,也包括被視為「右」的「民主化」。 今天的激進政治的結果要到未來才能知道, 但看看過去激進政治的結局,或許會得到很多啟發, 因為歷史上的激進政治都會有類似的結局。
6. 可以借用剛出版的三本涉及激進政治的書來討論這個問題。 第一本是著名馬克思或者左派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的《碎片時光: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Fr 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7. 另兩本是反思東歐共產主義解體後的政治狀況, 包括前捷克總統哈威爾(Vaclav Havel)的好友米切尼克(Adam Michnik)所著的《歷史的麻煩:道德、革命與反革命》(T he Trouble with History: Morality,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和另一個學者馬蒂雅(El zbieta Matynia)所編的《一個異乎尋常的時代: 哈威爾與米切尼克的對話》(An Uncanny Era: Conversations Between Vaclav Havel & Adam Michnik)。
8. 霍布斯鮑姆是上世紀到本世紀初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兩年前以95歲 的高齡去世,本書是他去世之後出版的集子。 他經歷了共產主義革命和西方的各種變革, 最有資格來反思他那個時代。 這本書和他的其他學術性歷史著作不一樣, 表述的更多的是他對他那個時代政治的看法和反思。
9. 霍布斯鮑姆本身是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 一生享受着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但同時他一生中也非常同情甚至支援共產主義, 包括史達林版本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烏托邦理想, 對史達林的激進政治(包括大清洗)抱理解的態度。 他不相信西方由少數精英主導的政治能夠持續下去, 因此認為蘇聯式的大眾政治是一個出路。
10. 不過,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的解體, 表明蘇聯式共產主義烏托邦的破滅。另一方面, 儘管霍布斯鮑姆享受着西方精英資產階級的文化, 但對此也是非常不滿,而傾心於平民文化。不過, 他也深切感受到西方大眾消費文化的痛楚,因為大眾文化的出現, 使得其一直享受的精英文化迅速消失。
11. 霍布斯鮑姆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 他從自身個體政治價值和文化偏好的角度,對各種變革進行了反思, 使得抽象的政治變得非常具體, 展示了人們在生活和理想之間的矛盾。從他的反思中, 有幾點非常值得注意。第一,知識分子或許可以超越其自身的利益, 去關心所處的社會利益,甚至人類的利益。第二, 對總體現實的不滿往往促成知識分子去構建烏托邦。第三, 知識分子的「知識」可以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但社會的發展進程並非「知識」所能控制和影響的, 激進政治的結局往往和知識分子所構想的相反。
12. 儘管霍布斯鮑姆也參加一些社會政治活動, 但他主要的身份還是知識分子。 哈威爾和米切尼克則曾經是捷克和東歐的風雲政治人物, 被視為在推翻蘇聯集團和結束冷戰過程中的英雄, 儘管他們也曾經是知識分子。可以把有關他們的這兩本書, 視為是他們對革命之後革命家這個群體的現身說法, 也是從個體的層面來看宏觀革命。法國作家托克維爾曾經論述革命之 後的變化,革命是換湯不換藥,制度和秩序形式變化了, 但大部分內容依舊。但是,對革命家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5年2月6日 下午5:2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30)- 佔領行動後的一些回顧(2)
收件者: George Luk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1月29-3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麥佩儀 代行)
(麥佩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 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 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 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 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深表抱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