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355)- 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做事永遠都胆小如鼠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191211日 週三 下午8:07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55)- 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做事永遠都胆小如鼠
To: Wallace CK Yau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George1 Luk 

Wallace

1. 以下兩篇文章加起來都幾長。但處事的高下之分,非常明顯,大家應好好認真檢討,速速改善民生及應對社會各種矛盾。

2. 以下一篇來自林沛理的「香港的死因研究」,本人非常認同:
看來香港的衰退和淪落(the fall of Hong Kong)不但無可避免,也將難以復元(inevitable and irreversible)。沒有人可以阻止港人繼續走他們的自毀之路,一如沒有人可以阻止花兒凋謝和太陽下山。這不是絕望,而是面對現實。

也許是時候想想怎樣為香港寫墓誌銘。墓誌銘是死者最後要說的話,可以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我痛過但活過——I had grieved but lived),也可以是對世人的忠告和勸勉(不要像我那樣過活——Don't try my life)。

一生為自由奮鬥但活得不算自由的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墓誌銘只有三個字——Free at last 」(終獲自由)。自由跟香港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曾是地球上最自由的華人城市,香港人以他們享有的自由為榮,但濫用自由最終令香港陷入絕境。既是這樣,香港的墓誌銘四字足矣,也是香港給世人的贈言——「善用自由」,英文是「If you have freedom, use it wisely」。

為香港寫墓誌銘不難,難的是剖析它的「死因」。香港落得今日的田地,原因複雜,但持分者(stakeholder)在政治上的天真(political naivety)肯定難辭其咎。

開口「光復」,閉口「革命」,排隊到美國大使館請願和聯合國人權小組作證,又請求美國總統與國會議員幫忙向中國施壓,以為這樣可以重寫歷史,改變香港屬於中國的事實。這些人與現實脫節,所患的政治幼稚病已經病入膏肓。

另一方面,北京以為被殖民一百五十五年的港人服了「一國兩制」這靈丹妙藥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愛國者。因此對香港境內一切戀殖、反共和仇華勢力通通視而不見,結果教育、傳媒、司法、宗教和多個專業界別失守,保護香港不做反中基地的把關工作徹底失敗,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政治幼稚病?

另一罪魁禍首是只顧自身利益的特區政府官僚系統(bureaucratic self-interest)。自回歸以來,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under the best circumstances),特區政府也沒有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善待市民的政治決心(political will)。善待市民,就是讓他們「幼有所依、少有所為、老有所養」,活得有尊嚴和有希望。這一點,坐擁全球最豐厚外匯儲備的特區政府做得到嗎?有興趣做嗎?那豐厚的儲備用來支付退休公務員的長俸至二零四六年,可說是綽綽有餘,也似乎已成它的最大用途。

到今日兵臨城下、四面楚歌,林鄭月娥領導的特區政府仍然死抱小修小補的「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不放,拒絕動大手術和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漸進主義試圖透過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對現行政策作輕微、局部的調整。林鄭最近成立「對話辦公室」與各界溝通,正是漸進主義常用的手段。在目前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聲稱要顧全大局(don't rock the boat)的漸進主義只會令政府輸掉全局。可以預期,政府經過溝通和對話後推出的改革只會被譏為「too little too late」(少得可憐,也來得太晚)

然而「反修例之亂」揭露出最令人痛心的真相,是香港作為一個港人共同體的失敗(community failure)。它採取的手段、釋放的仇恨、製造的對立和得到的支持,反映了香港這個社會缺乏凝聚力,在此生活的人也缺乏彼此共享的價值(shared values)。「獅子山下精神」原來只是令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空談,「香港是我家」也只是宣傳口號。一個開放、包容社會的核心價值根本沒有在香港生根,難怪一場完美的政治風暴可以把它吹到東歪西倒,叫外面的人驚奇,裏面的人難堪。

但經過這次,内地對香港將会冷漠和經濟上不與幫忙,那香港便如台湾,一潭死水,那才是黑暗開始,富有的人有選擇,first home 不舒服便去 second home吧,更甚可去 vacation home!

只是苦了低下層,無可選擇地忍受窮和無出路,沒明天的賤賣勞力! 仍是一句老話,大時代輪巨不停轉,幸運跨得上去,便有機会跳到另一個高地,但可惜是滿街愚蠢人無可避免地成堆肉泥!

3. 第二篇是「4位科學家走後門想要2億,不料收到100多億,打響了中國的命運決戰!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70048
德先生  本文來源: 科技日報 
原文首發於2018107日,標題為《為了863計畫,4位科學家集體走後門  文字整理:左常睿

改革開放40年,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

1983年美國率先推出戰略防禦計畫,即星球大戰計畫。緊隨其後,法國及西歐的尤里卡計畫,前蘇聯、東歐的科技進步綜合綱要,日本的振興科技政策大綱等高科技發展計畫相繼出臺,引起人們對高新科學技術的進一步重視。

中國科學家一直在密切觀察著世界科技領域的發展動向,思考著中國的對策。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很不發達,經濟、科技等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這種國情下,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國必須從長遠的戰略出發,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為下個世紀中國的全面發展搶佔戰略制高點。

32年前,一個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畫正式公之於世,這就是開啟新中國科技騰飛歷程的863計畫。今天,863計畫不僅使中國在生物、航太、資訊、自動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技術領域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一些方面可以與世界技術前沿直接對話,這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自主發展高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的信心。

那麼,當年863計畫是怎樣出臺的?其中包含著科技工作者與國家領導人怎樣的奉獻與求索、使命與擔當?它給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又帶來了哪些改變?

4位科學家平生第一次走後門

198635日,82歲高齡的鄧小平久久凝視著案頭一份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建議書。

建議書由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執筆,核子物理學家王淦昌、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航太技術及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聯合簽名。

建議書提出:我們四位科學院學部委員關注到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畫,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和採取的對策,認為我國也應採取適當的對策。

星球大戰計畫是美國總統雷根在1983年為改善美國同蘇聯的軍備競賽中的守勢,強力推動出臺的計畫,其實質是以軍備發展帶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進而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搶佔戰略制高點

美國這個極富野心的大動作一出籠,立即在全世界掀起了狂瀾。當時的蘇聯和東歐集團迅速制定了科技進步綜合綱領與之針鋒相對;日本也提出了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基本政策;西歐17國聯合簽訂了尤里卡計畫,提出建立技術歐洲的口號。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規劃。如印度發表了新技術政策聲明,韓國推出了國家長遠發展構想,南斯拉夫也提出了聯邦科技發展戰略”……

各個國家諸多計畫的背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全面升級,一個新的全球科技藍圖在召喚。

而此時的中國科技界,卻依舊令人不安地悄無聲息。

1986年年初,國防科工委召開國防科技計畫會議,就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以及中國如何應對這一輪新的科技挑戰展開了討論。在這個問題上,專家學者們始終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我們也應該搞高科技。理由是,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誰能把握住高科技領域發展的方向,誰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另一種意見則截然不同:中國的國力,目前還不具備全面發展高科技的經濟實力。

因為意見無法統一,每一次都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方案,所以每參加一次會議,王大珩心中都會平添幾分焦灼。

與王大珩一樣焦灼於共和國科技前途的,還有同為兩彈一星元勳的陳芳允。在一次會議結束後的寒冷夜晚,陳芳允來到中關村中科院的宿舍樓,敲響了王大珩家的門。

兩人經過長談之後,達成了讓人振奮的共識:中國不能再沉寂下去了!目前面臨的是一個關乎國家興廢的歷史挑戰,何去何從,將決定中國在新的世紀能否站穩腳跟,而不被淘汰出局。

如何促成高層決策,啟動中國的高科技進程?王大珩激動地說:乾脆直接給鄧小平同志寫封信吧!

19862月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王大珩拿起了筆。經過反復地修改,一個多月後,一份《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終於完成。

在對建議書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後,4位科學家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為了讓建議書儘快進入領導人視線,王大珩等人沒有通過正式管道,按部就班地一級一級往上呈報,而是走了生平難得的一個後門:請鄧小平的女婿,當時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工作的張宏,將信直接呈交給了鄧小平同志。

根本想不到中央能批100億專款

兩天之後,即35日,鄧小平就在建議上作出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38日,國務院便召集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對建議信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會議最後決定,由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牽頭組織討論我國高技術發展計畫的具體事宜。

人們敏感地意識到,一個科學的春天馬上就要在中國降臨了。但持保守意見者也不少。一位在海外進修的學者還專門寫信回來,深表憂慮與關切:中國現在要搞高科技,我擔心會遭到騎虎難下的結局……”

擔憂不是沒有來由的。畢竟高科技就是高投資,而高投資卻不能保證高回報。

經費問題,無疑是最棘手的問題。會議結束後的第三天,國務委員張勁夫在約談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後,終於問到了這個最關鍵又最敏感的問題。

4位科學家誰都沒先作回答。

沉默了許久後,王淦昌才艱難地說了一句: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給2個億就行。

儘管他們都心知肚明,用2個億去發展高科技,實在杯水車薪,但一想到當時國內的經濟條件,再多也難於啟齒了。

此時的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後來鄧小平和中央批的專款竟是100個億!而中國當年全國財政總支出約2000億元。

為了把經費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從19863月到8月,國務院先後召開7次會議,組織124位元專家分成12個小組,進行了反復的探討與論證。最後,通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綱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鄧小平手裡。106日,鄧小平審閱該計畫有關報告和文件,作出批示:我建議,可以這樣定下來,並立即組織實施(如有缺點或不足,在實施中可以修改和補充)。耀邦、先念、陳雲同志審核後,提政治局討論、批准。

1986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擴大會議,批准了《綱要》,這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通過的科技計畫。

19861118日,一個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畫正式公之於世。中國宏偉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就這樣堅定地開始實施了。因為4位科學家上書的時間和鄧小平指示的時間都是19863月,所以該計畫簡稱“863計畫

該計畫選擇了生物、航太、資訊、鐳射、自動化、能源、材料等7個技術領域的15個主題專案來開始高科技的攀登,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在計畫執行時,鄧小平又提出了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

專家組腦袋在863,屁股在原單位

863計畫15年投放約110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糧票尚未完全取消的中國不啻為天文數字。於是,國內有人質疑:糧食都不夠吃,還拿出這麼多錢搞什麼高科技?還有人說:美國一家大企業1年的科技投入就是30多億美金,相當於100多億人民幣,中國拿這點錢15年投入8個領域數千項技術,不是開玩笑嗎?

然而,中國並不想開這個玩笑。863計畫是中國的命運決戰,堪稱新時代的兩彈一星

863計畫又不同於兩彈一星863計畫專家組的專家不是封閉的,更不是固定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單位、部門,腦袋在863,屁股在原單位,而且,為注入新觀念和保持創新能力,專家組成員每3年要換掉13左右。

同時863計畫與兩彈一星的精神卻是相通的。專家組專家經常集中,在那個通訊和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許多北京以外的專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開會在即,他們常常是買張站臺票就登上火車,而且一站就是十幾個、幾十個小時。數年間,專家組專家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從無人抱怨。

有人說,863計畫專家組一直進行著精神接力。儘管從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記錄,但對每個863專家來說,“863精神已稔熟於心:公正、創新、求實、協作、獻身。

863計畫專家組趟過了許多體制的盲區,許多科學家甘做改革的鋪路石。比如專家組每3年換一部分人,在很多中國人眼裡,似乎永遠是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更何況都是頗具知名度的專家。但專家們默默地、甚至愉快地接受了,許多人退出了專家組又投入到863計畫專案的競爭中。

因為在科學家看來,863計畫無疑是共和國最偉大的科學工程之一。然而,說“863”是工程,不僅因其氣勢宏偉,重要的是,它衝破了中國科研課題實驗室迴圈的怪圈,迅速實現了產業化。

有人將863計畫形象地比喻成沿途揀蛋,沿途下蛋沿途揀蛋即發現好的專案就立刻把它孵成小雞,而小雞一旦成長成母雞,就趕緊將其產的往外拋。這個拋蛋的過程就是產業化的過程。863計畫培育出了高技術產業生長點,不僅極大地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也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高技術支撐。

成果的大量轉化,讓高科技這個概念如同陽光、空氣和水,滲透進了每一個尋常百姓家庭的生活。如今,我們開著搭載智慧技術的汽車,借著導航去到每一個想去的地方;我們足不出戶,通過電腦電視對天下大事了然於心;我們隨時用手機查看一周甚至半個月的天氣預報,安排工作和生活;我們利用互聯網購買車票預訂酒店,出行資訊一手掌握;我們在電影院悠然自得地觀看3D影片,感受視覺衝擊帶來的愉悅……雖然已經習以為常,但我們的生活已確實都被這些曾經的先進技術改變了。

隨著產業化的加快,一方面是升級換代的浪潮,另一方面又是價格不斷降低的風暴。高科技從未像近幾十年這樣恩澤過中國人,高科技的概念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863計畫承載了中國幾代科學家的激情與夢想,也讓曾經輝煌的古老中國在21世紀終於再次在世界科技領域獲得了矚目與榮光。

863計畫集中在哪些高技術領域

863計畫最初選擇了對我國今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七個高技術領域。1993年通信技術作為一個主題列入863計畫。

1991年到1995年,國家科委適時地將水稻基因圖譜、航空遙感即時傳輸系統、HJD04型大型數位程式控制交換機關鍵技術、超導技術和海洋技術作為專項納入863計畫。

19967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將海洋高技術作為863計畫的第八個領域。

863計畫8個領域、20個主題。分別為:

一、生物技術領域: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主題、基因工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主題、蛋白質工程主題。  

二、航太技術領域:航太技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  

三、資訊技術領域:智慧電腦系統主題、光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微電子系統集成技術主題、資訊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通信技術主題。  

四、雷射技術領域。  

五、自動化技術領域:電腦集成製造系統主題、智慧型機器人主題。  

六、能源技術領域: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主題、先進核反應爐技術主題。  

七、新材料領域:高技術新材料和現代科學技術主題。  

八、海洋技術領域(非首批):海洋探測與監視技術主題、海洋生物技術主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  

專項:水稻基因圖譜、航空遙感即時傳輸系統、HJD-04E型大型數位程式控制交換機關鍵技術、超導技術、高技術新概念新構思探索。  

十一五期間,863計畫選擇10個高技術領域重點部署高技術研究發展,包括資訊技術、生物和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先進能源技術、資源環境技術、海洋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現代交通技術、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等。

參考資料:
《鄧小平決策啟動“863計畫》 盧佳 廣安日報
“863”計畫,一個偉大科技工程的台前幕後》 雷冊淵 解放日報
863計畫給中國人帶來了什麼?》 中國青年報
863計畫——國家高技術創新之路》 瞭望

4. 做大事,一定要有胆識和遠見,而且速度要快。這是為什麼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各方面的進步都如此神速,令人民生活水準迅速提升。

George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