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281A)-大灣區經驗可緩解中美日趨嚴峻的對抗一文內的附件







給特區的信(281)-大灣區經驗可緩解中美日趨嚴峻的對抗一文內的附件(三篇舊電郵,都是指出中美應如何避免對抗,以至冲突)

(1)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寄件者:FSO
日期: 2013220日下午2:51
主旨: RE: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謝謝您於二月十六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內容備悉。

      敬頌
春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林成豐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216
主旨: 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
收件者: "Mr. John Tsang"
副本: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曾俊華先生:

1.  中國對南中國海和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日益強硬的姿態本身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姿態所預示的未來。香港人及海外華人華僑應從傍協助,大陸人民亦應有所收歛以免全球錯估形勢。請參考以下(從極多不同預測中,中美實有需要檢討相方的相處之道) CNN網頁:- http://money.cnn.com/news/economy/world_economies_gdp/ 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dailychart/2010/12/save_date

2.  未來數十年全球秩序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和美國能夠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嗎?這位歷史學家的隱喻提醒我們,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何等危險——正如西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維繫和平要求雙方政府和社會大力調整各自的態度和行動。

3.  西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文明中心。哲學、歷史、戲劇、建築、民主等各方面的成就之高前所未有。雅典的急劇崛起震驚了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既有的陸地霸主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的領導人採取回應舉動。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接著升級為對抗,最終爆發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4.  修昔底德這樣評論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發的斯巴達的恐懼導致戰爭不可避免。注意這裡的兩個關鍵變數:崛起和恐懼。

5.  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都會打破現狀。哈佛大學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Harvard University’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觀察中國後得出結論:在21世紀,這樣的一個大國走上世界舞臺必然產生影響

6.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國際排名像中國一樣攀升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這個國內生產總值(GDP)曾經不及西班牙的國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經驗來判斷,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公元1500年以來,大國崛起挑戰統治霸主的15起案例中,11起爆發了戰爭。想想統一後的德國吧,它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和英國的回應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8.  中國的崛起令美國不舒服,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要求更多話語權、要求在國際關係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要求很正常。美國人——尤其是那些教導中國人更像我們的美國人,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歷史。

9.  1890年左右,隨著美國崛起為西半球的主宰力量,它做出了什麼行為?未來的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代表美國,高度自信地表示,未來100年是美國的世紀。在一戰之前,美國解放了古巴;以戰爭威脅英國和德國,迫使它們接受美國在委內瑞拉和加拿大爭端中的立場;支持哥倫比亞叛亂,使其分裂,建立了新的國家巴拿馬,巴拿馬則立刻授予美國建造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特許權;試圖推翻英國政府支援、由倫敦銀行家提供資金的墨西哥政府。在隨後的半個世紀,美國軍事力量在我們的半球出手展開了30餘次不同的幹預,謀求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解決經濟或領土爭端,或者驅逐我們認為不可接受的領導者。

10.  承認強大的歷史結構性因素,並不是主張領導者變成歷史鐵律的囚徒。相反,這能幫助我們領會挑戰之艱巨。如果中美領導人的表現無法超越他們的古希臘、或者20世紀初歐洲的前輩,21世紀的歷史學家將援引修昔底德的觀點解釋隨之而來的災難。戰爭對於兩個國家及其聯盟均具有毀滅性,這一事實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回想一下一戰,所有參戰者都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

11.  鑒於發生這種後果的風險,中美兩國領導人務必開始就潛在的對抗和爆發點展開坦誠磋商。而更為困難和痛苦的是,雙方必須開始做出實質性調整,包容對方無法退讓的要求。以上來自: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228?full=y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 格雷厄姆阿利森   「譯者/倪衛國」

12.  過去幾年,類似的文章,在中外報刋雜誌上出現了很多次,每次都在提醒全人類:問題的嚴重性。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219日下午5:35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8)- 為何要支持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2
9日至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姚一風 代行)


(2)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6721日 下午10:41
主旨: 給特區的信(218)-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2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George1 Luk , George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四年前,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 格雷厄姆阿利森在金融時報(中文版)的一篇文章:「美國應接納中國的崛起」中,提到「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並引起廣泛注意,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2013/10/the-thucydides-trap-59.html 即上文(1)

2.  前天雷鼎鳴再基於阿利森一篇在《外交家》雜誌的相關文章提出他的看法:「南海諸島的仲裁及修昔底德陷阱 (雷鼎鳴)」,下文中的「我」是作者雷鼎鳴,連結:http://francis-lui.blogspot.hk/2016/07/blog-post_20.html

3.  海牙的常設仲裁庭裁定1947年國民政府為南海劃定的十一段線(後改為九段線)無法律基礎,此事顯然十分荒謬。中國的先民經營南海諸島的歷史可上溯至夏商,宋明以後,記載尤多,這些島嶼絕非無主之地。有關南海諸島的文獻,從歷史、考古、海洋法、地理等等角度分析的,汗牛充棟,我自己取其一二,也寫過一些介紹(見本報2010104日拙作〈為什麼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4.  仲裁庭類似秘書處:這個所謂仲裁庭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法庭,更近似一個秘書處,若爭議的雙方(或多方)都同意,可找它提供仲裁服務,其地位與有司法權的聯合國國際法庭不可相比,後者亦在其官方網站中與此仲裁庭劃清界線。中國1993年簽署成為仲裁庭的成員國之一時已聲明根據海洋法,此庭無權就主權問題作出裁決,所以今次中國不理會菲律賓單方面要求的仲裁,十合分理,只有笨蛋才會與菲玩這遊戲。菲所選定的仲裁員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各報亦早有報道,不贅。

5.  南海諸島問題絕不應孤立地分析,我們必須以大歷史的角度去觀察背後的博弈,否則焦點會完全錯置。此事背後的搞手是美國與日本,中國應否聽從美國之言,尊重此「仲裁」結果?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外交家》撰文指出,若中國跟隨美國的一貫做法,那麼不理會此裁決便是正常之極。事實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永久成員國當中,從來沒有一國肯跟從仲裁庭有關海洋法的裁決,若是有涉及本身主權問題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成員國會理會仲裁庭及層次更高的國際法庭的裁決。美國自己是「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她派遣大量軍艦到中國的南海,自認為天公地道,但卻絕不會容忍任何對手的軍艦到加勒比海遊弋。在南海諸島甚至是釣魚島的問題上,美國政府的動機是什麼?

6.  艾利森與他的研究團隊對中美的博弈有很深刻的分析。20多年來,我在本報多次撰文提到中美的關係有如賽車,美國在前方,中國若大幅墮後,美國便不用理會,但當中國快將超越,只願做一哥的美國必會把車擺來擺去,阻止中國車的超前,意外事故容易發生。艾利森對此問題說得更精闢,他提出的概念叫「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並認為未來幾十年內中美出現戰爭的機會很高。習近平去年訪美時曾否定中美之間存在修昔底德陷阱,此種說法可能只是表明中國沒有意圖去爭霸,卻未必能排除中美大戰的客觀可能性。但既然連習近平也注意到這陷阱,我們有必要增加對它的了解,做個明白人。

7.  「修昔底德陷阱」的名稱源自古希臘時期的將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這位將軍參加過雅典人與斯巴達人一場長達28年(公元前431403年)的戰爭,並為此戰爭寫過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此書寫來冷靜客觀,但又對人性及政治動力刻畫入微,是西方世界史書的經典源頭之一,可與中國差不多同期的《左傳》相比,我念大學時要必修芝大極著名的三學期的西方文明史課程,第一學期的希臘羅馬史必讀課本之一便是此書,500多頁密密麻麻的字,也不知當年為何可在規定的一兩星期內讀完。

8.  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斯巴達本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強國,但在同一半島的雅典,國力卻逐漸興起,不但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哲學、文學、建築等等文明項目上也進步迅速,這便造成了對斯巴達人的嚴重威脅。修昔底德寫道:「雅典的崛起,以及因此而在斯巴達引起的恐懼,使到戰爭必然出現。」其實就算斯巴達人不恐懼,只要她的較細小的盟國與雅典的盟國發生爭執衝突,斯巴達與雅典也會被拖進戰爭。

9.  中國二十項全球第一:上述說法我們當然似曾相識。美國是「統治」了世界70年的全球一哥,她編寫訂定自己認可的「普世價值」,誰不願接受便大有飽受戰爭摧殘之險,但其實西方世界的總人口只等於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其價值觀又如何「普世」?光是信奉伊斯蘭的國家對此等價值觀的挑戰便足可使其「普世」不起來。中國是迅速上升的大國,美國會否感到不安?

10.  中國過去依從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指示,多次表明不會爭霸,但在美國人眼中,這恐怕於事無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英國的皇帝愛德華七世知道英國人對德國的皇帝威廉二世極不友善,他對此大感困惑。他困惑得有道理,威廉二世是愛德華的姪兒,在英國出生、成長,崇拜英國,為何英國人對他如此顧忌?英皇詢問其外相的意見,答案一針見血;問題不是德國做過些什麼,她有否稱霸之心,而是她有否威脅到英國生存的能力!此種觀點不但艾利森深信不疑,基辛格也同樣相信。

11.  那麼,美國政府與人民是否都認為中國已有或快將有取代美國一哥地位的能力?艾利森去年924日在《大西洋》雜誌所發表的文章對此分析甚詳。美國人民一般對中國的能力知之甚少,艾利森曾在哈佛的課堂中列出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的其中20個項目,包括製造業、出口、總貿易額、儲蓄量、美國國債的持有量、外資的目的地、能源消費、石油入口、碳排放、鋼鐵產量、汽車市場、智能手機市場、電子商貿、奢侈品市場、互聯網使用、最快的超級電腦、外匯儲備、IPO來源、全球經濟增長動力與GDP。哈佛的學生聽到後都大感震驚!

12.  我對照過數據,艾利森所言非虛,一兩年前,當中國的GDP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過美國時,內地不少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仍在勸告中國人不要驕傲自滿,因中國只是GDP單項冠軍,綜合國力與人家差得仍遠,但正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所言,變化如此迅速,我們連驚訝也沒有來得及。就算是未有包括在上述20個項目中的科技水平,據《自然》雜誌每年發表一次的指數,中國學者在世界上最頂尖的60多份科學學術刊物中發表的文章數量,早已超越德、英、日等國,全球第二,與美國的距離不斷拉近。在教育方面,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已約等於歐美的總和,博士畢業生在數量上亦遠超過美國。

13.  再看經濟,1980年時中國GDP(用購買力平價)只等於美國的10%,出口等於美國的6%,外儲備等於美國的六分之一。到2014年,GDP是美國的101%、出口是美國的106%、外匯儲備是美國的28倍!艾利森對美國媒體常以中國經濟增速減慢作頭條,似感其誤(美)國,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速近年來一直數倍於西方國家,從20072015年,中國GDP增長超過九成,發達國家卻不足一成。1980年中國的GDP還及不上比利時,但現時每年GDP新增的部份,卻超越了比利時的總產量。讀者可自行判斷美國朝野,尤其是資訊較靈通的決策層,會否假設中國沒有能力取代美國的一哥地位?中國就算如何低調不肯強出頭,也不見得能釋除美國的疑慮。

14.  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思想是現時的一哥會因力量正在急升的對手而產生恐懼,崛起的一國也會認為自己應享有更大的話語權,雙方出現戰爭的概率很高。多高?艾利森檢視過近500年上升的國家威脅既有的強權的例子,他共找到20個個案,包括英國當年取代荷蘭作為海上霸權、日本挑戰中國、俄羅斯等等,在這20個個案中,只有4個沒有造成戰爭。這是人類值得為自己的兇殘感到內疚的數據,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可以在將來避免戰爭。

15.  艾利森十分佩服李光耀對中國的判斷。李光耀不認為美國可以用自己的價值觀同化中國,中國絕不會西化至成為美國建造的國際秩序中的西方世界榮譽會員。李光耀也不認為美國可以把中國當作一個普通的新來的遊戲參與者,因為中國是國際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用一般的雕蟲小技去遏抑中國,根本無法成功,美國必須把中國的崛起視為一個要長期面對的現實。李光耀也相信中國絕對有成為亞洲以至世界「一哥」的志向。

16.  挑戰強國也有「和平」例子我們不一定需要認同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性,但卻不能否定處於上升軌跡的國家會要求更符合其實力的地位,以及既有強權會害怕別國取代了她的領導地位。這便不能不使愛好和平的人懷有戒心,如何可減低中美大戰的概率。綜觀艾利森所舉的20個新興國家挑戰既有強權的例子中,有4個並無發生戰爭,我們當可以從中總結到一些經驗:

17.  第一個例子是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的興起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但戰爭並無發生,一個簡單的解釋是當時英國有更大的敵人,遏抑美國不如遏抑德國。

18.  第二個例子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興起,但與蘇聯並無戰爭,理由也簡單,日本當時根本無足夠軍事實力威脅蘇聯,日本自己則在美國的保護傘之內,蘇聯對日本也不敢輕舉妄動。

9.  第三個例子是上世紀下半葉,蘇聯力量上升,但她與霸主美國也沒有真正打起來。這倒是有點幸運,六十年代初的古巴危機使美蘇瀕於大戰邊緣,便使人捏一把汗,美蘇雙方處理稍失慎,便會造成大禍,核彈威力太大,反而令美蘇都更小心。

20.  第四個例子是近20年來,統一的德國正挑戰英國與法國的地位,沒有戰爭,很可能是英國早已無復當年勇,而歐盟的出現也成功化解了歐洲國家之間的不少衝突。

21.  從上可知,修昔底德陷阱雖是重要的警示,但卻非必然,只要雙方努力化解分歧,意識到戰爭的嚴重後果,或是有共同的敵人,又或是經濟上通過貿易而互相依存,都有可能降低戰爭的概率。我相信若無911與金融海嘯令美國疲於奔命,中美衝突一早已發生。至於港人,在如何避免中美大戰方面,幾乎完全沒有角色可扮演,但我們倒也應從大歷史的角度出發,觀察香港近年出現的亂局,究竟有多少是與中美的角力有關?蓋因此種角力,有可能是界定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重要因素。從微觀的角度出發,港人也可自我檢視,近年的陸港矛盾,是否也與修昔底德陷阱一脈相承,部分港人變得激烈,是否源自其自我優越感受到別人急速進步的挑戰,因而恐懼?

Regards,

George Luk


(3)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4818 
主旨: 給特區的信(69)-國家安全的不同詮釋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副本: "Mr. John Tsang" , "Mr. Anthony Cheung" ,  hd@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請參考以下一篇文章「美國為何難以理解中國?」 發表於: 20140815日, 由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 克里斯多夫•萊恩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連結:-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7737?full=y

2. 導致「一戰」爆發的事件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啟發意義嗎?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在威廉一世(Kaiser Wilhelm I)領導下的崛起讓世界感到不安;如今,中國的崛起讓東亞感到不安。當時和現在一樣,對立雙方的國內政治都發揮了作用——這是一個太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因素。

3. 19148月,存在貿易、王朝紐帶、文化和宗教聯繫的英國和德國為何開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如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所指出的,那是因為倫敦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強化了其關於德國威脅日益加劇的認識。透過自由主義“棱鏡”,德國給人看到的是軍國主義、獨裁、重商主義和計劃經濟——而對該國政治文化的鄙視也增加了倫敦的不安。當戰爭爆發時,人們立刻將之視為一場討伐“普魯士主義”的自由主義戰爭。從這個方面來說,當今的中美對抗類似於1914年以前的英德對抗。中國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政策制定者感到擔憂,其經濟改革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同樣讓美國不安。

4. 在美國政界上下看來,中國的成功得益於其沒有遵守自由貿易規則,例如慣於操縱匯率,以及從事工業間諜活動。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主義是美國的主要意識形態,而正如1914年前的英國一樣,它決定了政策制定者對他們所以為的對手的印象。在美國領導人的眼裡,中國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令人懷疑其外交政策雄心的範圍,以及其作為外交合作夥伴的可信賴性。此外,中國政治威權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的結合令人不安,原因是它挑戰了美國模式的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所謂普適性。

5.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阿龍•弗裡德伯格(Aaron Friedberg)教授表示,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大陸政權將威權統治和市場導向的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所取得的成功是一種侮辱”。對美國上層外交政策制定者來說,中國威脅更多是意識形態層面的,而不是地緣政治上的。

6.  各種強有力的內外因素正把美中推上對抗之路。中國渴望成為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霸主,而自1945年以來主導該地區的現任霸主美國則攔在路上。

7. 然而,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並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不管怎樣,美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擁有的無可匹敵的軍事能力讓其處於一種近乎無懈可擊的狀態。美國是歷史上最安全的大國——如果你考慮到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就會更肯定這一點。美國真正的不安全因素不是其疆域會遭到入侵,而是同盟關係——尤其是美日同盟——將其拖入地區衝突的風險。

8. 美國希望保持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以讓該地區的市場繼續向美國商品開放,其民眾繼續接受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中國威脅到了這種開放,而美國的安全被錯誤地以為依賴於這種開放。

9. 美國外交政策中蘊含的自由主義思想導致美國與中國立場不一致,也加深了北京方面對華盛頓意圖和抱負的不信任感。這種不斷增長的、有可能在兩國對抗中達到頂峰的敵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政策導致的。
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美國有最後的避讓機會,可以避免不斷迫近眼前的中美衝突真正爆發。這需要美國在臺灣問題以及中國涉及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上做出真正的妥協。此外美國也需承諾不干預中國內部事務。

10. 美國建立在例外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和開放觀念等基礎之上的政治文化,是影響美國接受復興的中國的一大障礙。另一個障礙是,美國外交政策圈子中的精英們依然癡迷於“美國主導地位”,並拒絕接受這種地位隨著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必將喪失的觀點。

11.  歷史也是一個問題:美國政策制定者迅速擺出他們從上世紀30年代事件中歸納的教訓,卻無視一戰的起因。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大衛•卡萊奧(David Calleo)教授指出,我們應該從更早那場衝突中學到的主要教訓,“不是必須警惕侵略者,而是拒絕合理包容新崛起者將帶來破壞性後果”。

13.  如果美國想要避免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就不能讓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妨礙它與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修好。這是1914年帶給我們的真正教訓。

14.本文作者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教授,其新書《After the Fall》即將出版      譯者/鄒策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