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235)-粤港澳大灣區的演變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7年4月19日 下午9:39
主旨: 給特區的信(235)-粤港澳大灣區的演變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eo@ce-elect-office.hk>,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CHEUNG Wan Ching" <scsoffice@csb.gov.hk>, "Mr. LAU Kong Wah" <sha@hab.gov.hk>, "Mr. MA Siu Cheung" <sdev@devb.gov.hk>, Dist Offr <doe@had.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珠三角和香港、澳門的經貿關係——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構建(市場機制加上廣東省獲得來自中央的「先行先試」優惠政策促成):
近二十多年來(1979-2003),香港和澳門的大量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到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建立生產基地,從而形成了粵港之間前店後廠的跨境一體化生產貿易體系,開啟了粵港澳區域經濟合作過程。

2. 據廣東省有關部門統計,從197920035月在廣東投資的港資企業有74067家,合同投資總額1394.36 億美元,實際投資總額888.05億美元,分別占廣東全省外商企業和投資的75.25%67.61%68.34%大量的香港企業將生產過程轉移到珠三角,不僅快速的推動了該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成就了珠三角世界性製造業基地的形成;同時也保持香港經濟的持續增長,加快了香港產業結構的轉型,使香港成為了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從香港和內地、香港和珠三角的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內地市場開放程度和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是決定這種經貿關係的兩個重要因素。

3.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內地市場的局部開放和廣東經濟起飛與工業化初期粵港兩地的比較優勢的特點,產生了粵港之間在製造業領域的前店後廠合作模式。隨著中國內地市場的全面開放和地區之間比較優勢的變化,前店後廠製造業的分工體系將會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新的變化。內地與香港和澳門分別簽署了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這標誌 著港澳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係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奠定了新世紀粵港澳合作的新框架。

4. 從合作形式看,前店後廠將會向統一市場轉變。CEPA 包括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三方面的主要內容,其目的在於減少和消除香港與內地商品與生產要素的流動的障礙。在CEPA的合作框架下,粵港澳之間經濟的整合過程將會加快,推動兩地商品和生產的自由流動,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的效益。因此,前店後廠模式將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在區域內將會逐漸建立起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

5. 從合作內容看,制造業領域的合作將會向服務業轉變。港資企業在珠三角形成規模的製造業有服裝、鐘錶、珠寶、金銀首飾、電腦整機、手機、數碼相機、化妝品和包裝裝璜印刷等行業。這些產業仍然是兩地合作的重要領域。做大、做強這些產業需要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打造國際品牌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鼓勵部分產業向粵北和東西兩翼轉移。

6. 服務業將是新一輪產業合作的重點,包括了金融業、物流業、諮詢業和會展業、建築和房地產行業、商業零售業、旅遊業、法律和會計等行業。從合作機制看,自發合作將向自覺合作轉變政府在新一輪合作中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7. 在粵港澳新一輪經濟合作與分工過程中,廣東和珠江三角洲將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香港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澳門發展成為世界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遊中心和區域性商貿服務平臺,努力將包括粵港澳在內的大珠江三角洲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繁榮、最具經濟活力的經濟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粵港澳之間還必須加強大型基礎設施的對接和協調。香港與深圳的西部通道、廣深港高速鐵路、廣州至珠海並連接澳門的城際快速軌道交通、港珠澳跨海大橋等專案,都需要積極的推進。

8. 珠三角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發展:
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上世紀中期提出了區域經濟差異倒型變化的理論,並用累積迴圈因果關係的學說加以解釋。他認為某一地區的優先發展會對周邊地區產生兩種效應,即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這種效應是通過投資、貿易和人口等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動實現的。回波效應是一種負效應』它反映了優先發展的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對周邊地區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吸納作用,它會抑制周邊地區的發展,使區域之間的差別擴大。擴散效應是一種正效應它表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優先發展的地區將會通過投資、貿易和技術與產業轉移等方式,向相對欠發達地區擴散經濟發展的利益,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回波效應會大於擴散效應,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差別會擴大。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擴散效應就會大於回波效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差別就會逐漸縮小。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擴散時期。

9. 近幾年來,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珠三角也內在地產生一種向周邊和內地加強經濟合作和擴大市場的要求。從歷史、文化和自然的條件看,與長江三角洲相比,珠三角經濟與內地的融合度存在差別。這是中國加入WTO 後,一部分致力於中國國內市場發展的外商將投資轉向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原因。 因此,珠江三角洲經濟腹地的拓展問題擺到了我們面前。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 9 省以及香港、澳門,即所謂“9+2”

10. 2003 88日,內地九省區計委主任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探討建立政府聯席會議制度,提出在交通、能源和科技等方面開展經濟合作;9月,廣東科技廳提出與其他8省區共建泛珠三角創新體系;1011日,9省區決定共建泛珠三角經濟圈資訊業及資訊化交流網1111日,9省科技廳長和港澳的科技主管官員在廣州草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協定。交通、能源、旅遊、科技、資訊產業與資訊化等將會成為合作的重點領域。為了使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能夠成為推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平臺,需要有中央政府的積極支持,應該將其列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

11. 珠江東岸與西岸的關係 ——珠三角區內的協調發展:
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製造業基地。它不僅具有強大的生產 加工能力,而且形成了紮根本土、生產的分工與協作緊密的產業集群和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產品銷售網路。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三大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分工體系:
第一,珠江東岸的東莞、深圳、惠州以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為主,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信製造業基地,被稱為廣東電子資訊產業走廊。深圳市在資訊產業、軟體產業和電子通訊設備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技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順德、江門則形成了以家庭耐用與非耐用消費品、五金製品為主的產業帶。順德、中山、珠海和江門的一批企業形成了很強的家用電器生產能力,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製造業基地,並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
第三,中部的廣州、佛山城區和南海、肇慶是電氣機械、鋼鐵、造船、 紡織、建材產業帶。近幾年來廣州市在汽車、軟體和石化產業方面發展也十分迅速。

12. 如果以產品的市場取向來劃分,珠江三角洲的製造業可分為兩種類型: 國際市場導向的產業成長模式和國內市場導向的產業成長模式,前者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東岸,後者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和西岸。國際市場導向的產業大多是兩頭在外的三來一補的企業。這些企業利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在一種開放的經濟中,通過引進國際直接投資,參與全球產業的分工體系,建立起珠江三角洲的製造業基地。這一模式表明:「後發性國家」不需要通過「貿易保護的進口替代政策」,在一種開放經濟的條件下貫徹比較優勢的原則,實行國內工業化。這種產業成長和工業化模式對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3. 國內市場主導的產業主要是利用進口替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開始,通過進口國外的設備和原材料發展起具有自己品牌的進口替代產品,推向國內市場。然後,逐步提高產品的國產化的比例,延伸產品在本土產業的前向聯繫和後向聯繫,並逐步的走向國際市場,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產業成長的角度看,政策的差異、工業化的初始條件、區位優勢和規模經濟大致可以解釋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岸兩種不同產業成長和工業化模式形成的原因。珠三角東岸和西岸的經濟發展表現出不平衡。

14. 珠三角東岸的惠州、東莞和深圳的GDP總量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中所占的比重由1988年的22.6%上升到36.7%,而西岸的江門、中山和珠海的GDP所占的比重則由19.7%下降到15.7%在工業和第三產業總產值、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上也表現出上述特徵。珠三角東岸一些城市例如深圳和東莞的土地已經十分稀缺,依靠土地和勞動力投入增加的粗放式經濟增長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因此,加快珠三角西岸的發展應該成為新一輪珠三角經濟發展格局調整的重要趨勢。珠三角西岸的這些城市在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具備了較快發展的潛力,通過加快發展逐漸縮小東西兩岸的差距。

15. 製造業缺鈣和產業結構軟化” ——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向:
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重化工業和裝備工業大多佈局在內地,珠江三角洲 的工業化是從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開始的。人們將珠三角製造業的這種輕型化狀況稱之為缺鈣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表明,當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將會逐漸讓位於資本密集的資本品工業發展。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通過對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過程中,工業內部結構演變的實證分析,提出了工業化發展三階段的理論。根據霍夫曼的理論,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大致處於工業化的第二階段,即消費品工業雖然仍占主導地位,但資本品工業的增長超過消費品工業,並逐漸開始出現取代消費品工業主導地位的趨勢。

16. 當前(2003年),珠三角製造業的升級表現出三種趨勢:第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價值增值。通過創造品牌、技術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第二,資本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它包括石化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鋼鐵工業、通訊設備等。廣州市在珠三角資本品工業的發展中,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第三,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型,即電子資訊技術、電腦軟體、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行業的發展。「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隨著經濟的增長,第一、二、三次產業依次變動的規律和產業結構軟化的趨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軟化的表現和結果。雖然珠三角的目標是建成世界性的製造業基地,但是在一些中心城市例如廣州、深圳等,也需要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引進香港的服務業的資本、人才和管理,促進珠三角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能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

17. 以上取材自2005-2006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主 編 景體華
副主編:陳孟平 陳維 遊靄瓊 魏書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連結: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 http://www.drcnet.com.cn/ 06/05/2006

18. 附件是多次引用過的「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戰略作用」一文,也是來自以上報告。它簡單解釋這個「共同市場」的重要性,近期中央推出的「粤港澳大灣區」,相信是相同概念的延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09月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粵港合作明確訂為國家政策。20093月,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就深化粵港合作達成共識,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共同編製「框架協議」。經過一年的商討和廣泛諮詢,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2010 47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框架協議」)。這份由國務院審議通過,並正式批准實施的「框架協議」,是1998年粵港成立聯席會議以來,首份有關兩地合作的綱領文件。連結:http://www.legco.gov.hk/yr09-10/chinese/sec/library/0910fs22-c.pdf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747日 下午6:22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234)-應如何界定「社會矛盾」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3
30 - 44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附件:

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戰略作用

2005-2006 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主 編 : 景體華

副主編:陳孟平 陳維 遊靄瓊 魏書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連結: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
http://www.drcnet.com.cn/  06/05/2006)

一、有專家指出,在當代國際戰略格局中,北美、歐洲、東亞戰略3大角的 框架和均衡態勢已露端倪……在美、歐、亞戰略3大角關係中,東亞這一力量還不明確,還不穩定,還不強有力,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將必然影響到21世紀世界多級化格局的主體和基礎的構造和穩固。正是基於這樣的格局和考慮,2002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的領導人達成協議,雙方將在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這是因為從19952002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19.1%的幅度快速增長。2002年中國與東南亞貿易額比上年增長了32%,其中,中國向東南亞出口值增長28%,中國從東南亞進口值增長34%,並且東盟已經連續10年成為中國第五大交易夥伴,也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交易夥伴,其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主要交易夥伴。東盟10國是中國未來對外經濟貿易合作與發展的亮點,也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外部力量。

200310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了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 中國本著睦鄰、安鄰、富鄰的既定方針,雙方簽署《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結為戰略夥伴。隨著2010年東盟和中國聯合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形成,一個擁有近20億人口、2萬億美元GDP總值的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和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將出現在世界東方。根據麥肯錫的一項研究,一旦東盟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整個區域的GDP將增加 10%,商業運作成本將減少20%,這意味著東盟整體GDP將會每年增加 500億美元。 由於中國必須通過構建世界多級化格局的努力,來贏得未來和平與發展的建設環境,建設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將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的基礎和前提,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框架能夠早日形成。從200411 日起,開始落實為期3年的早期收穫計畫, 中國將對一系列農產品和製成品提早減稅作出讓步,此外,中國和東盟已選定11個經濟領域率先加速進行市場整合,統一各國條例、程式和檢查標準。包括橡膠產品、木業產品、汽車業、紡織產品、農業產品、電子商務、漁業、 保健產品、航空業、電子產品以及旅遊業等。中方還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努力在2005年實現年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與此同時,“10+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未來構想已經提上議事日程。200310月中日韓3國領導人簽署《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3國倡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標誌著3國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把東亞這一力量做得更明確、更穩定、更強有力,從而為中國參與世界多級化格局的建立和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作出貢獻。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未來的戰略作用正在於此。

二、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戰略前景
對於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場的未來前景,我們似乎可以得到相對清晰一些的結論。

1.龍頭城市已經確立。
香港將作為未來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中心和龍頭城市,這是由香港這座國際化城市的經濟總量、對內帶動輻射和對外經濟交往對接的能量、作用和功能所決定的。

2.經濟特區先行先試。
深圳從事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最佳途徑就是實現共同市場層次的深港一體化,而深港一體化恰恰成為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建設的先行者和一部分,時代又再一次賦予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新的條件下先行、 先試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3.樞紐城市基本形成。
深港一體化將使香港對內地的輻射和帶動半徑成倍地增長,特別是對廣 大泛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亦使深圳成為CEPA連接內地的樞紐城市、副中心、功能區和橋頭堡。深圳無論是作為經濟特區、區域性中心城市,還是作為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市或是其他級別的城市,這種城市功能和格局都不會改變。

4.珠三角內部重新整合。
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內部,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和區域性政治、經濟、 文化中心,廣佛都市圈的重化工業、文化教育與行政中心的重要地位依然;深港都市圈的金融、物流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從事更高層次的合作已成氣候;珠澳都市圈則以創業環境和澳門與歐洲的傳統關係見長;三大都市圈功能的相錯和非同構將十分有利於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內部整合和優勢互補。

5.全國的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港澳和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將使大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量大大超過長江三角洲而成為我國3大城市群之首,同時,也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中外向型水準程度最高、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增長極。

6.對內將拉動經濟強勁增長。
由於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更有力量帶動“9+2”模式的泛珠三角,並使泛珠三角成為中國市場覆蓋面最大的內部市場。根據有關統計,廣東與周邊8省,人口達4.5億,占全國的34.76%2002GDP共達34474.2億元,占全國的33.67%,再加上港澳的1萬多億,GDP可以達到5萬億元。對內,共同市場有利於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並成為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7.對外將與國際市場進一步銜接。
港澳與珠三角共同市場的建立,既有龍頭城市香港的帶動,又有深圳作 為連接內地的樞紐,還有雲南、廣西與東南亞接壤,更有福建、江西、四川等經濟地理、自然生態各有特色的地區作為腹地,使得不同區域經濟資源和要素得到重新的配置和整合,有利於共同市場內部各個方面的共贏。由於創造了新的區域經濟總量、市場覆蓋面、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加工製造基地的擴大,對外有利於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採購中心的對華投資,從而一舉改變南中國原有的經濟格局,並有利於中國加速接軌東南亞,從而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給政府的電郵,請前往網誌: https://jet2468.blogspot.hk/ >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或“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節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
附件區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