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Happy New Year - Auld Lang Syne by Sissel (Live) Movie





Together we can spread words of Encouragement, Inspiration & Empowerment ... and wouldn't you agree our world could use a little more "positivity" these days?
Here are my last wishes of 2013 for YOU & yours truly!!!!!!
May you ALWAYS make the right move
E04486260CEB4FD98CB8C022E42878FE@GOODSHIPHOME
May your cup runneth over with love
BB28114F5CB547A09E4254E2F4FE8852@GOODSHIPHOME
MAY YOU ALWAYS FIND SHELTER FROM ANY STORM
7C289EC6D9F34522B106C10A0C752FD9@GOODSHIPHOME

May you remain good looking and looking good.
49BBAC1FFA0F41A3B9F47FDB12D15454@GOODSHIPHOME

May you find the perfect diet for your body and your soul.
B1101EC713A0492C8A496EA6973A3609@GOODSHIPHOME

May you find perfect balance in the company you keep.
3F24B01687F94025A2AEDBBD415D2186@GOODSHIPHOME

May you have as much fun as you can before someone makes you stop.
728C9492786F4A81ABDF8CA9FE733D50@GOODSHIPHOME

May the worst 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come in slobbery pink and furry TAN.
EA6F2D76FD8E4019AF1688565E7EA8FE@GOODSHIPHOME

May  you  manage  to  MAKE  time  for  Time Out!
AC4DB9FF4F15453C91F616724A39B19C@GOODSHIPHOME

  
May all the new folks you meet be interesting and kind.
1C54532DBB794996AAD964471151C075@GOODSHIPHOME


May you always know when to walk away... and when to RUN!
828E3D10099A4654A686171665C37E91@GOODSHIPHOME
AND MAY YOUR FRIENDS & FAMILY ALWAYS BRING YOU JOY
584B219A1224403590CB0C95E62D653E@GOODSHIPHOME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22)-正視問題(3)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2月18日 下午4:23
主旨: 給特區的信(22)-正視問題(3)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香港的特殊戰略地位,不單單是在地理及經濟上的優勢。香港在各個領域上跟海內外華人華僑以至非華人國家/地區的交往及關係網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其他內地城市取代,這樣的軟實力,是特區的寶貴資產。

2. 三十多年來因人口紅利而高速發展的國內經濟,將會因人口老化而放緩,與此同時因放寬移民政策與海外留學,令大量人才流失,將會嚴重影響接下來以知識及科研創新為主的經濟及生產模式。大陸要吸引海外華人專才及學者,以至向外國獵頭,香港都處於優越的位置。

3. 多年來大陸高速的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既粗獷亦埋下不少極大深層次社會、民生問題。兩特區在方方面面的經驗,正好給大陸各類型城市細緻治理及經營,帶來高度可借鑑、可操作性的參考。

4. 兩特區在協助大陸現代化的過程中,本身亦因背靠這個龎大的經濟體而得益不少,是互利多贏的。這樣龎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以至知識、技術、學術、文化及科研交流,怎可能沒有些微矛盾出現,部份傳媒及反對派,很多時把問題誇張、渲染。

5. 傳媒及反對派為了維持對受衆及追隨者的影響力,往往把矛盾(無論本地各階層,建制與反建制,或中港的)誇大不少,認為可以增強自己的實力。相反這正正是北京最不想見到的,於是泛民及各反對派常常認為處處受拑制,不願面對現實,好好商量以尋求共識。

6. 國家與國家之間,無論有問題發生,以至商貿、邊界衝突,一般都會討論及協調出解決辦法,不會輕易以軍事介入。而作為地方政府的特區,部份人士却每每以國與國間的方式,來跟北京討價還價,這就是現今特區中最大的矛盾。北京很多時都願意作出輕微讓步,只是反對派及傳媒很多時巧言令色,詐作認不清何謂底線。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18)-速速落實各項規劃






不應只是口號,不應老是商議、再商議,長期討論、再討論,論証、再論証,諮詢、再諮詢。而是如何按步就班去落實,裡面起碼有上萬個不同環節。各政府部門及其顧問公司的專家,都先會做好事前應做的,才有信心逐步推出。希望各反對派系別再老是拖延進度,令整個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1月20日下午7:43
主旨: 轉寄︰ 給特區的信(18)-速速落實各項規劃
收件者: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相信在北京的眼中,特區政府及市民,已經在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九省區+兩特區)的發展上,發揮了極大的輻射及牽引作用。所以並不是一般市民及報章、傳媒所講到的,北京多年來一直送大禮,而是互利互惠的。
(2)回歸十多年來,特區政府所籌劃、推動及進行中的本地及國內、亞太地區以至全球性的各種形式的計劃,可以說是多不勝數。比回歸之前的幾十年,各種計劃/項目的總和還要多,相信應該考慮一下是否野心太大哩?當然,已經得到的階段性成果,亦是頗值得欣慰。
(3)若然没有大部份市民的參與,一定難以達到更高層次的成果。但本地大部份報章及傳媒,多年來一直忽略他們向受衆傳遞應有訊息的社會責任,這些對港人前途及各種即時裨益,有莫大關係的報導。以致每逢有重大工程需要做决定時,由於市民聽也未聽過,於是又要重新演譯及諮詢。不但費時失事,每每造價大增。
(4)政府部門及其顧問或諮詢機構,一般都會做好應有的基本功夫,才會將計劃推出。只要報章、傳媒能定時上各有關網站,所需資料,一般都早早等待發掘。例子多不勝數:-
----有關跨境基建項目的,無一百都幾十個;
----港境內的交通、運輸、房屋、地面/地下的鐵路項目,起碼有幾十個;
----CEPA  傅與港人的各種權利和機會;
----珠三角規劃綱要內數以千計給香港人發展的機會;
----粤港澳十多年來的合作框架協議內,每年的階段性工作,都有成數以百計的計劃,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並可將很多民生及生、老、病、死等等問題,逐步解決;
----六大產業的詳細內容;及如何發揮香港作為中國及亞太地區最獨特的大都會。
(5)不應只是口號,不應老是商議、再商議,長期討論、再討論,論証、再論証,諮詢、再諮詢。而是如何按步就班去落實,裡面起碼有上萬個不同環節。各政府部門及其顧問公司的專家,都先會做好事前應做的,才有信心逐步推出。希望各反對派系別再老是拖延進度,令整個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6)以上僅是目下所有計劃的一部份,但放在網上或宣傳品上,小則有一、兩年,多則有十年、八載。不可能要普羅大眾去發掘,因為大家為了生活、家務、小朋友,已經營營役役,奔波勞碌。若傳媒不能或不願做的話,相信政府要加多些資源去做了。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2年1月15日下午9:28
主旨: 香港的規劃及落實(17)- 階段性量化報告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Donald Tsang"


Messrs. Li/Tsang,

(1)由於港人沒有時間去深入瞭解各種社會、民生、經濟、地沿政治等問題,很多時候,往往將問題過份簡單化(over-simplified);而政府的報告一般比較長篇大論,市民不願亦不會花時間去瞭解,於是永遠都覺得政府做得不夠快、不夠好。
(2)只講規劃,不能好好推行落實,猶如紙上談兵。但不能事事都等到全民普選推行之後,才可進行。
(3)落實規劃,需要時間、人力、資源及要分階段,如何可以將進度,一一簡單清楚地向市民交代,非常考功夫,是政府極需要做好的。才可令市民對現况及前景清晰,亦令大家知道,現實有時是需要某程度的妥協。
(4)其實本地手頭已有的規劃,根本現有的公務員人手,已經不太可能應付得來。因為大陸的發展及世界金融體系的變化,實在太大。
(5)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其後樓市暴跌、科網股爆破、經濟陷入通縮、03年沙士、08年金融海嘯,現今歐債危機等等,港人都冀望大陸出手相助。
(6)其間特區政府跟北京及廣東做了很多協調工作,加上市民能共渡時艱;北京亦循序漸進地推出,一籃子互惠互利的支援計劃。
(7)若非循序推出,自由行一開始便全國實施的話,可能04、05年便有過億大陸遊客到埗,跩冧香港07年的港股直通車如不急急叫停,香港及大陸便出現大量蟹民。
(8)一般政團及報刋、傳媒,為了令受衆容易接收到,往往以簡單口號,令市民對前景有過高期望。又為了突出自己,便將問題歸咎於沒有民主,議而不决,决而不行,或歸咎大陸方面不跟香港協調。
(9)政府有理由、有需要去將階段性成果,以最簡單的方式公佈,增加透明度。
(10)試問又有多少人認真考究甚麼2008-2020珠三角規劃綱耍、粤港合作框架協議2012年重點工作安排、2011年重點安排的落實及進度、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等對香港的影響,一般都只懂賊喊捉賊,不斷埋怨,形成整個社會瀰漫着負面情緒。

Regards,

George Luk

CEO <ceo@ceo.gov.hk> 於 2012年1月11日下午4:28 寫道:

George Luk 先生:

1月2日和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香港的願景(52)- 誰主浮沉



自從2007年末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央行行長一直攜手努力遏止世界經濟的螺旋形下行(通縮),他們將利率推至歷史低點,並向搖搖欲墜的銀行和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2年12月21日下午11:24
主旨: Fwd: 香港的願景(52)- 誰主浮沉
收件者: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請看看以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全球央行流動性冒險背後的秘密”:

2. 每隔兩個月,十幾位銀行家都會在週日的晚上於瑞士的巴塞爾碰頭聚餐。晚宴的座上賓都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中央銀行行長。這些人代表的國家一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加在一起超過51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三。

3. 話題都是環繞全球經濟以及各國央行為了治理本國經濟所採取的激進措施。2007年以來,全球央行已經向世界金融體系注入了超過11萬億美元的流動性(通過各式印鈔方法)。面對經濟復蘇乏力和歐洲經濟問題持續發酵的現狀,最近各國央行加快了注入流動性的速度。

4. 這些央行行長,在貨幣政策上採取的策略,並不能在標準經濟學教科書中,找到理論支撐。這些人實際上在進行一次高風險實驗。他們這實驗,無論成敗都會影響全人類。荒謬的是,我們明知亦被迫接受,為過去多年來腐敗的、貪婪的西方銀行家、資本家付出代價。

5. 如果這些央行行長錯了,他們可能令通貨膨脹再度抬頭,或為下一次金融危機播下種子。特區的樓價及物價飛升,貧困國家人民缺乏支援,以至病死或餓死,只是衆多例子之一。

6.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他們是干涉過多還是做得不夠,歷史會做出結論,但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因為這一過程尚未結束;全球在承擔風險,因為這是一個試驗性策略。羅格夫是《這次不一樣 ? 800年金融荒唐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一書的合著者。該書研究了八個多世紀以來發生的多次金融危機。

7. 自從2007年末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央行行長一直攜手努力遏止世界經濟的螺旋形下行(通縮),他們將利率推至歷史低點,並向搖搖欲墜的銀行和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

8. 最近歐洲央行宣佈了一項協議,將購買陷入困境的歐洲國家的國債,但條件是受助國必須堅持實施財政緊縮措施。之後,美聯儲宣佈了計劃,它將每月購買債券,直到美國就業市場明顯好轉。儘管日本方面猶豫不決,但日本央行很快仿效,發佈消息稱日本央行也將擴大債券購買計劃。

9. 與此同時,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對央行的努力越來越表示懷疑。他們說,在金融危機前,他們曾警告要注意信貸泡沫,但沒有人理會。前國際清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懷特(William White)說,沒有人重視我們的警告。他說,眼下,央行可能在追求短期增長這一艱難目標時,再次走向長期困境。

10. 這個有18位成員的組織其官方名稱叫做經濟協商委員會(Economic Consultative Committee)。該委員會僅發表過一次公開聲明:今年9發出的一封只有兩句話的函件。函件回應有關方面對私有銀行合謀操縱倫敦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Libor)的指控,承諾將為銀行間拆借市場尋求解决辦法。

11. Libor 操縱醜聞仍在不斷發酵,只是各大主流媒體不將其曝光,令人們無法知道情况的發展。請看看美國監察組織(Mediamatters for America)先前對媒體的批評(Coverage of Libor Scandal in minutes):-





但情況毫無改善,至今對此牽涉數百萬億美元衍生工具的基凖利率的操控,大家所知仍然太少。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香港的願景(56)- 角度與思維





生活是半杯水,樂觀的人會慶幸還剩下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只會悲歎只剩下半杯水!積極的人會向好的方面想,享受每天的每一個小成果。消極的人會因為所做的每一件事不完美而感到失落。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月24日
主旨: 香港的願景(56)- 角度與思維
收件者: "Mr. Tsang Tak Sing"
副本: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曾德成先生:

1. 一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寓言《半杯水的故事》:同樣面對半杯水,你可以快樂地歡呼:“太好了!還有半杯水可以喝!”你也可以沮喪地歎氣:“慘了!只剩下半杯水了!”

2. 生活是半杯水,樂觀的人會慶幸還剩下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只會悲歎只剩下半杯水!積極的人會向好的方面想,享受每天的每一個小成果。消極的人會因為所做的每一件事不完美而感到失落。

3. 快樂,不一定只是來自于優越物質條件上的滿足。 快樂是一種感覺,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感恩、知足。

4. 據CNN近期一篇報導,2011年最多遊客觀光的地方依次是法國79.5M,美國62.3M,中國57.6M,義大利46.1M,土耳其29.3M,香港則為41.9M(出入境及過夜旅客的不同定義影響);而澳門及本港則在旅遊收益上,排全球第九及第十。對於過份擠迫的港澳來說,可以視為令本地及內地人在資源分配/文化差異的矛盾增多,舖租、樓價及物價狂飆,也可視為為兩特區增加就業,促進兩地經濟發展的台階。

5. 香港的天際線(City Skylines)被評為全球最高評分,比第二的紐約,高出三倍,請參考以下網站:





及很多其他網站。但在繁華的背後,擁擠狹窄的街道上,熙來攘往,一般市民忙着為口奔馳,營營役役,又有多少人會去欣賞呢?過份擠迫加上種種生活壓力,將人壓迫到透不過氣,抑鬱、焦慮症及其他多種精神病纏繞不少市民,令病者及其照顧者,都身心疲累。

6. 700多萬人(包括很多已移民的)在建設這城市中,各自曾盡自己的努力,相信大家都會感到相當自豪。只是在不同角度、思維及不同人生階段中,各有不同的觀點。還有隣近的廣州、深圳及澳門都是處於很高位置。

7. 另一方面,平均每人居住面積不足150平方英尺或更小,居於多層大厦(公屋也有四、五十樓,私人住宅可能高至七十層),市區面積小,大部份人都以公共交通工具出外,故整體人均耗能,無論家中或交通上,都是世界上最有效益及效率的。這情況下,在協助減省地球資源及維持地球的可持續性發展上,港人總算有些貢獻。

8. 香港的MTR,被評為全球最好及最高效率的。她參與建造及營運北京地鐵四號綫和深圳市軌道交通龍華綫,歐洲方面則參與營運英國倫敦鐵路系統London Overground、澳洲墨爾本鐵路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公司的顧問服務已拓展至中國內地、澳洲、印度、中東和東南亞等多個地域。但是媒體/市民還是不時埋怨這或那,服務當然永遠有改進的地方;因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若不思進取,如何進步,只是在最後的零點幾個百份點上,要如何做得更好而仍是有成本效益呢?大家要作出取捨。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SHA
日期: 2013年1月15日下午2:25
主旨: RE: 香港的願景(54)- 迷思(2):點解會貧窮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閣下2015113日的來郵已經收到,內容備悉。

民政事務局局長
(謝梁若茵代行)
2013115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給特區的信(12)-城市與消費階層的崛起




具體來說,在過去這三年中,天津、廣州、深圳三個中國城市先後達到了超大城市級別;中國人口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大城市GDP與美國大城市GDP相比,前者占後者的比重從20%增長到了37%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0月27日上午6:08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城市與消費階層的崛起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201297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城市中國計畫2012年度論壇 中國城市化新紀元上發佈了《城市化的世界:城市與消費階層的崛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16頁的簡體摘要http://www.mckinseychina.com/wp-content/uploads/2012/09/Urban-ExecutiveSummary_CN_web.pdf

2. 《報告》指出,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經濟衰退給美國和西歐國家造成了巨大衝擊,同時遏制了城市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但是新興經濟體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為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的世界經濟帶來了利好刺激,成為其增長的發動機。新興城市GDP與發達國家城市GDP相比,前者占後者的比例從200737%增長到2010年的50%

3. 《報告》發現,這些新興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國,這些城市的出現與進一步工業化為中國帶來的經濟變革,正以百倍於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的規模展開。中國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舉足輕重。

4. 具體來說,在過去這三年中,天津、廣州、深圳三個中國城市先後達到了超大城市級別;中國人口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大城市GDP與美國大城市GDP相比,前者占後者的比重從20%增長到了37%

5. 《報告》預測,如果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中國城市人口將從2005年的5.7億增長為2025年的9.25億,所增城市人口甚至超過了現在美國的總人口。到那時,中國的242個城市將貢獻全球GDP增長的四分之一。

6. “新興市場中不斷增加的城市規模和經濟實力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進而促進收入的增長,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城市中國計畫聯席主席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說,這一增長同時造就新的消費階層

7. 麥肯錫研究院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消費階層將新增10人口,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類商品和服務。這些不斷增長的消費階層將推動許多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所有大型城市中,家庭年均消費增長將超過20萬億美元,其中大約14萬億發生在新興大城市。

8. 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嚴峻挑戰。華強森指出,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城市化和越來越富裕的城市消費者推動了對自然資源和資本的強勁需求。但是,如果城市的投資方式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它們就可能會陷入低效率和高成本的陷阱,進而限制以後的持續增長。

9. 因此,華強森指出,國家、城市以及企業如何應對這種不斷增加的城市需求至關重要。以企業為例,在傳統上,企業一般以國家為單位做戰略區域,可是如果公司瞭解城市市場,並建立規模充分的早期運營,則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市場准入和更高的利潤。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11)- Don’t Kill Fannie and Freddie


據說當年靠押注American Insurance Group (AIGUS)殭屍翻生的Fairholme Fund的基金經理Bruce Berkowitz已經宣佈大幅增持房利美(FNMAUS),倘若屬實Bruce Berkowitz的決定基本上是一場以真金白銀下注的政治豪賭。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0月26日
主旨: 給特區的信(11)- Don’t Kill Fannie and Freddie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C Y Leung"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留意本地房地產的投資者,應同時留意美國房利美/房地美的最新發展:前美國總統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嫡系,曾任美国國務次卿(Undersecretary of States)James K. Glassman2013/10/23在 Bloomberg 撰文《Don’t Kill Fannie and Freddie》,力陳當年美國政府必須維持兩房近百年來支持美國樓市的角色。無獨有偶,房利美(FNMAUS)這隻「殭屍股」亦於20136月開始突然間變得到非常波動。

2. 去回顧房利美(FNMAUS)2004年至2012年的表現。根據期內年報,2004年房利美(FNMAUS)為每股盈利(EPS)4.95美元,在2009年次按高潮曾出現每股虧損29.47美元,直到2012年扭虧為盈創歷史性盈利新高達7.05美元。其實期內收入(基本上是MBS和按揭組合的利息和保費)僅由美金236.89億元輕微下跌至美金229.88億元,但關鍵是信貸虧損由2004年的美金170.66億元大幅上升至2009年美金922.56億元後再下調至2012年的美金33.97億元。

3. 因此股東資金亦由2004年的美金389.02億元大幅下跌至2009年負美金152.81億元,的確是名符其實的負資產。之後由美國財政部注入可換股債共美金1,880億元接管(Conservatorship)令房利美(FNMAUS)2012年「殭屍翻生」而股東資金重見美金72.24億元。

4. 值得留意的是以MBS和按揭組合為主的房利美(FNMAUS)總資產由2004年的美金1.02萬億元持續大幅上升至2012年的美金3.22萬億元,反映房利美(FNMAUS)「殭屍國企股」在金融海嘯期間仍不斷在美國金融體系買入或承保MBS和按揭組合以托樓市和維持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5. 20131022日房利美(FNMAUS)收報1.77元,以2012年每股7.05美元計市盈率僅0.25倍,這是因為房利美(FNMAUS)在美國政府的接管下自2008年已經從房利美(FNMAUS)抽走美金1,320億元,令公司不但未能派息,其股東資金亦無法從近年美國樓市回升的勢頭而累積資本。

6. James K. Glassman(上圖示)的抨擊正正反映美國政府應否延續當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支持樓市的新政(The New Deal)和保留房利美(FNMAUS)而出現的路綫之爭。

7. 倘若美國回歸房利美(FNMAUS)在次按風暴前的角色,那下一步必定部署如花旗銀行(CitigroupCUS)American Insurance Group (AIGUS)贖身,之後當然對房利美(FNMAUS)股價有利。

8. 但假如美國不希望透過房利美(FNMAUS)去催谷美國樓市泡沫而衍生日後政府埋單的道德風險,那麼財政部必定繼續陰乾房利美(FNMAUS)。但現實中這可是說易行難,因為不催谷美國樓市泡沫只會扼殺當今美國經濟的復甦,而在一眾銀行資金短缺下,誰有本事承接房利美(FNMAUS)近美金3.22萬億元的MBS和按揭組合。

9. 還有在美國帳面欠債創新高之際,不安排房利美(FNMAUS)早日贖身只會令已經高築的美國債台潛在還要額外承擔這美金3.22萬億元的負債。正路來說谷高房利美(FNMAUS)股價贖身是美國政府甩掉這美金3.22萬億元的或然負債的最佳方案,但美國政壇的權鬥委實令房利美(FNMAUS)前景已經由「經濟議題」轉為「政治議題」,未必有路可捉。(摘自朱平漫「政治豪賭局中局」)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
日期: 2013年10月23日下午7:09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9)- 羅斯福「新政」
收件者: George Luk 

George Luk 先生:

10月9-21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