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

給特區的信(524)-幾十年來,全球金融事件頻生的可能原因

 

110分鐘的珍貴紀錄片,有中英文字幕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2年12月16日週五 下午2:09
Subject: 給特區的信(524)-幾十年來,全球金融事件頻生的可能原因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 John Lee <ceo@ceo.gov.hk>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Dr. CHOI Yuk Lin <sedoffice@edb.gov.hk>, Miss MAK Mei Kuen <shya@hyab.gov.hk>, Mr. LAM Sai Hung <stloffice@tlb.gov.hk>, Mrs. YEUNG HO Poi Yan <scsoffice@csb.gov.hk>, Ms. HO Wing Yin <shoffice@hb.gov.hk>, Ms. LINN Hon Ho <sdev@devb.gov.hk>, Prof. LO Chung Mau <sho@healthbureau.gov.hk>, RTHK <cnews@rthk.hk>, George1 Luk 

夏寳龍先生/李家超先生:

 

1. Inside Job2010)」是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真確度極高,因為一直有跟進整件事的發展)。由於片長110分鐘,故一直未有上傳給大家,由於此片從不同角度去探討過去近五十年來,每幾年便會出現不同大小的地區性或全球性金融事故。故仍希望可以讓大家參考。Link:(可設置中英文字幕) https://youtu.be/T2IaJwkqgPk

 

2. Inside Job是一部2010年的美國紀錄片,由查爾斯·弗格森 (Charles Ferguson) 執導,講述 2000 年代末的金融危機。2008 年秋季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數百萬人失去工作和家庭,並使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這部紀錄片詳細考察了導致崩潰的因素,並確定了主要的金融和政治參與者。導演查爾斯弗格森進行了廣泛的採訪,並追溯了從美國到中國到冰島到其他幾個全球金融熱點的故事。弗格森於2008年開始研究,他說這部電影是關於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系統性腐敗以及這種系統性腐敗的後果影片分五個部分探討了政策、環境和銀行業做法的變化如何助長了金融危機。

 

3. 而整件事是伴隨著美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擴張,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已經成為發展的障礙。商業銀行不滿足於低利潤的銀行零售業,開始向投資銀行滲透,很多商業銀行都有變相的投資銀行部門。1999年,由克林頓政府提交監管改革綠皮書(Green Book),並經美國國會通過,形成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亦稱《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 (Gramm-Leach-Bliley Act)《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關條款,從法律上消除了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業務範圍上的邊界,結束了美國長達66年之久的金融分業經營的歷史。其結果是商業銀行開始同時大規模從事投資銀行的活動,如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4.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多國陷入金融危機,損失高達幾十萬億美元,數以百萬計人加入失業大軍,甚至喪失家園……本片通過詳盡的資料搜集,追訪全球金融業界商人、政客、財經記者,披露金融大鱷的崛興之路,公開了業內和學界貪污腐敗的政策背後的驚人真相。

 

5. 當然一套紀錄片所討論的,相當有限,還要配合當時的相關資料,才會清晰顯示整件事件的細節及時序。希望大陸及特區可以避免相同事件的發生。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2
121日週四 上午11:30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521)-語不驚人死不休?
To: George Luk 


Luk先生:

謝謝你1128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林朗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

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2022年9月21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512)-無人有水晶球,完美風暴何時出現?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2年9月20日 週二 下午3:42
Subject: 給特區的信(512)-無人有水晶球,完美風暴何時出現?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 John Lee <ceo@ceo.gov.hk>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Dr. CHOI Yuk Lin, JP <sedoffice@edb.gov.hk>, Miss MAK Mei Kuen, Alice, BBS, JP <shya@hyab.gov.hk>, Mr. LAM Sai Hung, GBS <stloffice@tlb.gov.hk>, Mrs. YEUNG HO Poi Yan, Ingrid, JP <scsoffice@csb.gov.hk>, Ms. HO Wing Yin, Winnie, JP <shoffice@hb.gov.hk>, Ms. LINN Hon Ho, Bernadette, JP <sdev@devb.gov.hk>, Prof. LO Chung Mau, BBS, JP <sho@healthbureau.gov.hk>, RTHK <cnews@rthk.hk>, George1 Luk 

夏寳龍先生/李家超先生:

 

1. 之前提及伯南克的「印鈔機」理論在2002年尾發表幾個月後,聯儲局大幅減息。

June 2003: Greenspan lowers Fed’s key rate to 1%, the lowest in 45 years https://www.cbsnews.com/news/fed-holds-key-rate-at-45-year-low/

 

2. 在二零零六年七月,美國樓價到達高峰,是二零零零年一月份水平的兩倍有多。請參考以下連結「金融海嘯 — 關鍵事件」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box-08q3-c1-1.pdf

 

3. September 15, 2008:

Lehman Brothers announces it will file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 as acquisition talks with Bank of America break down. The filing does not include Lehman’s broker-dealer operations, which Lehman is looking into selling. http://www.ft.com/cms/s/0/52098fa2-82e3-11dd-907e-000077b07658,dwp_uuid=11f94e6e7e94-11dd-b1af-000077b07658.html

 

4. 雷曼破產對市場的影響,請看看以下連結(其中第九頁起描述商業據市場的凍結,及股票市場的下大幅下挫):

https://www.slideshare.net/prafful16/lehman-brothers-fall

 

5. 問題不一定會以相同形式重覆出現。但誘發問題的原因(印鈔行動),在2008/09年的拯救金融海嘯後,却仍以各種不同原因及形式在全球推行,以催谷經濟,制造紙上財富。其間引發多輪資產泡沫,現仍未知何時會或不會爆破?還是只屬杞人之憂?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2
99日週五 上午10:46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509)-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To: George Luk 


Luk先生:

謝謝你97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林朗儀 代行)

2022年9月5日星期一

給特區的信(501)-明日大嶼是穩賺的計劃

 交椅洲工程料賺5540億 (保守估計)

賣地收益是9,740億元,成本是4,200億元,那麼交椅洲可以帶來5,540億元的利潤。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2年8月18日週四 上午10:40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501)-明日大嶼是穩賺的計劃
To: George Luk 

Luk先生:


8月1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我獲授權回覆。我們已把你的意見轉交發展局參閱。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林朗儀 代行)



From:        George Luk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 John Lee" <ceo@ceo.gov.hk>
Cc:        "Dr. CHOI Yuk Lin, JP" <sedoffice@edb.gov.hk>, "Miss MAK Mei Kuen, Alice, BBS, JP" <shya@hyab.gov.hk>, "Mr. LAM Sai Hung, GBS" <stloffice@tlb.gov.hk>, "Mrs. YEUNG HO Poi Yan, Ingrid, JP" <scsoffice@csb.gov.hk>, "Ms. HO Wing Yin, Winnie, JP" <shoffice@hb.gov.hk>, "Ms. LINN Hon Ho, Bernadette, JP" <sdev@devb.gov.hk>, "Prof. LO Chung Mau, BBS, JP" <sho@healthbureau.gov.hk>, RTHK <cnews@rthk.hk>, George1 Luk 
Subject:        給特區的信(501)-明日大嶼是穩賺的計劃



夏寳龍先生/李家超先生:

 

1. 下面引用雷鼎鳴的近日文章「明日大嶼效益遠大於成本」,連結:http://francis-lui.blogspot.com/2022/07/blog-post_29.html 提及的資料,在網上很易找到,原文如下:

「上周談到基建及填海造地可很有效地達到4個目標︰保護香港的儲備,減少被歐美通脹侵蝕及被凍結的風險;帶動經濟增長;使港人住得大一些、價錢便宜一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但這有一重要前提,基建或填海項目的效益要遠大於成本。現時香港有兩個大型項目正被考慮,一個是明日大嶼,另一個是北部都會區,兩個都符合成本效益的條件,十分值得,今天先談明日大嶼為何是一個優質項目。 

 

2. 明日大嶼第1期計劃是在大嶼山對出的交椅洲附近建一個1,000公頃的人工島,若有第2期,則在喜靈洲附近多填海700公頃,兩個項目加起來共1,700公頃,與將軍澳的1,718公頃相若,但卻遠小於沙田的6,940公頃。 

 

3. 首期可建26萬住宅單位 

建成第1期後,可建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其中3成是私營單位,7成是公營房屋單位,人口容量40萬至70萬。若建成第2期,則總共可有40萬個房屋單位。我們可先集中在第1期的1,000公頃之上。 

 

4. 交椅洲人工島建成後,其功能遠不止於提供住宅所需的土地,計劃包括建造4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的商業樓宇和辦公室,香港欲發展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區,這些辦公室十分重要。東亞15國簽訂的RCEP可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但這亦會產生新的辦公室需求,若無新的商業中心區,中環的天價辦公室終會成為香港發展的障礙。 

 

5. 它的基建計劃也是矚目的。除了島上的街道及水電煤氣等等基礎設施之外,尚有一條從交椅洲往香港島的運輸走廊(隧道加道路),及連接上堅尼地城的鐵路(幾分鐘可達港島),交椅洲與大嶼山之間另有一條連接道路,及一條到欣澳的鐵路。這些交通基建,除了方便市民的交通之外,對機場也有特別意義,從此機場的乘客可與港島更直接的連起來,就算青馬大橋出現事故被癱瘓掉,空運的貨物及乘客仍有另一出路離開大嶼山。 

 

6. 交通網鞏固轉口港實力 

從上可見,交椅洲計劃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多方面的,當中包括政府有多些可用之地,港人的休憩地方增加,香港多了一個龐大的交通樞紐,鞏固她作為轉口港的實力。當然,商業用地及增加住宅供應都是重中之重。不過,在計算效益時,我們大可不包括社會可獲得的重大效益,只狹義地算及政府庫房的財政收入。就算是如此保守地估算,交椅洲的收益也是驚人的。 

 

7. 我們可以只計算為建造私營住宅及商業樓宇的賣地收入。香港測量師學會在2018年曾假設住宅樓面每平方英呎9,000至1萬元,辦公室每平方英呎8,000至1萬元,並從這些假設中推算出賣地收入共有9,740億至11,430億港元。這些假設是用2018年9月的地價作根據,我們知道,中環及金鐘每平方英呎樓面造價等閒5、6萬元,較廉價地區的甲級寫字樓也要萬餘元以上,前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也認同這些估算。我們可取其少者,即賣地收入可達9,740億元。 

 

8. 成本如何?也是用2018年9月的價格計算,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估計如下︰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1,400億元,島上基建1,160億元,上文提到的4項交通道路、隧道、鐵路等基建共1,640億元,即整個交椅洲工程的計劃成本是4,200億元。不少人有一種印象,以為項目的總成本是6,240億元,但其實額外的2,040億元,是用以支付交椅洲以外的基建與填海,不應包括在內。 

 

9. 交椅洲工程料賺5540億 (保守估計)

賣地收益是9,740億元,成本是4,200億元,那麼交椅洲可以帶來5,540億元的利潤。利率的高低對這估算會有些影響,但作用不大,我不作處理。 由此可知,就算我們不理會公營房屋所用的土地也有巨大的價值,社會效益也很重要,光是造地賣地的財政效益已遠大於成本,建造這項目,可謂藏富於地。 

 

10. 土地涉及很多人的利益,地產商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視乎他們現時持有甚麼地。我可管不了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只是依理而說。不過,社會中也有一些爭議,下月有機會我將討論一下反對者的意見及評價其對錯。 (晴報,經濟日報 2022-7-29) 」Ends

 

11. 其實關於尋覓土地的討論,並非始於「2018年土地大辯論」,而是由回歸時董伯伯提出「八萬五」時已經不斷觸及,只是不斷被拖拖拉拉而已。希望大家不要再拖,速速開展工程。

 

Regards,

 

George Luk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給特區的信(494)-沒有一種土地運用是沒有機會成本的(2)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2年6月29日週三 上午10:53
Subject: 給特區的信(494)-沒有一種土地運用是沒有機會成本的(2)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s. LAM CHENG Yuet Ngor <ceo@ceo.gov.hk>, Mr. John Lee <ceeo@ce-elect-office.hk>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Mr. Frank Chan <sthoffice@thb.gov.hk>, Mr. Nip Tak Kuen <scsoffice@csb.gov.hk>, Mr. WONG Kam Sing <sen@enb.gov.hk>, Mr. WONG Wai Lun <sdev@devb.gov.hk>, Prof. CHAN Siu Chee <sfhoffice@fhb.gov.hk>, RTHK <cnews@rthk.hk>, Mr. YEUNG Yun Hung <sedoffice@edb.gov.hk>, George Luk , Mr. CHAN Jick Chi <sha@hab.gov.hk>

 

夏寳龍先生/林鄭月娥女士/李家超先生:

 

1. 很多時候引用舊電郵或舊文章,並非說那些作者(有時包括本人),早有先見之明,而是當時的環境及社會狀況,因各種阻力及/或勢力而不被採納。但經過多年的社會動盪、衝擊、折騰之後,中央重新檢視政府(行政、立法及司法)架構後,新一屆政府的執行力應比回歸以來各屆都強得多,應速速重新檢視之前被無理推翻的各種可行論據、建議、規劃。

 

2. 以下在同一電郵內這兩篇其實是情理兼備,請參考: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0
17日週二 下午3:39
Subject:
給特區的信(362)-沒有一種土地運用是沒有機會成本的
To: Wallace CK Yau 

Wallace

 

1. 周顯以下的文章(2019-02-25):「把郊野公園作為旅遊區的成本」,連結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2/25/33159.html,值得大家思考。

  

2. 香港政府已經講明了不會開發郊野公園,討論這課題因而變成了純學術研究和意氣之爭,在我而言,兩者皆有。

 

3. 我們知道,任何政府政策和資源運用,都要付出成本,也有所犧牲,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沒有一種土地運用是沒有機會成本的,郊野公園也不會例外。然而,除了機會成本之外,郊野公園也還要付出其他的成本。

 

4. 首先的成本,當然是維持成本。我在一篇文章寫過﹕「現時郊野公園的使用人次穩定1,300萬人,全香港則有730萬人,即是平均每年每名港人來2……只要按人口比例,又或者是按土地使用比例,每年使用郊野公園的人次,理應是以數億計算。如果郊野公園的年遊覽人次是幾億人,相信不管是如何環保地去遊覽,也不可能承受得了,踩爛全部郊野都似,絕對是環保的最大災難……

 

5. 林超英在一篇文章回應說﹕「行郊野公園的人在山中走動,不採花,不打獵(兩者都是犯法的),何來『騷擾』大自然?」

 

6. 我想,如果遊覽郊野公園的人比現時多出數十位,究竟會不會影響到生態,這應該是不用爭辯的問題。至於會不會人人自律,沒有人去做犯法的採花、打獵,也是不用爭辯。

 

7. 不說別的,香港政府為了鼓勵行山人士帶走垃圾,取消了郊野公園的垃圾桶,也已經造成了滿地垃圾。由於郊野公園的總面積大,要清理垃圾,其成本要高於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

 

8. 在討論下去之前,先去明白一些基本原理﹕郊野公園是自然保護區(natural reserve),一般來說,它分為3個範疇:

第一個是核心區,例如保護瀕危生物,又或者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包括了自然環境,除了科學家做研究之外,誰也不可以進入。

第二個是緩衝區,它的情況並沒有核心區那麼緊張,可以有限量進入,但要嚴格限制人數,收費是其中一個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去限制。

第三個是旅遊區,即是任由遊客自由活動的那一種,現時香港的24個郊野公園都是這一種。

 

9. 保存郊野的最佳方法,是完全不去,任由它自然生態,這才是真正的reserve。因此,如果是核心區和緩衝區,那是沒話說的,但用來作為旅遊區,可供遊客活動,就可以計算其成本效益了。這也即是說,郊野公園是絕對環保的,但「行」郊野公園就是另一回事了。

 

10. 用一些簡單的計算﹕現時香港的郊野公園行人徑總長度是500公里,如果以2米的闊度去計算,所佔的總面積就是100公頃,由於有燒烤爐等等康樂設施,以及通往郊野公園的道路,估計其地面總面積佔了200公頃以上,也即是200萬平方米,即是2,000萬平方呎。

 

11. 很明顯,這2,000萬平方公呎的面積,等於是開發了,並不是土地,樹木也不能生長,也不是用來給動物走動的,而且人類走過,妨礙了大自然的正常活動,也絕不能說是環保。

 

12. 郊野公園的而使用者是每年1,300萬人次,1天就是3.56萬人次,即是每日每人「享用」了547呎的面積。如果用機會成本來計算,用來建造樓面,乘以8倍地積比率,等於每人使用了相等於4,376呎室內面積。

很明顯,如果郊野公園取消了旅遊區,變成了純自然保護區,環保程度是完全沒有改變。這200公頃的路徑面積可以保存作為環保之用,另一方面,如果把這200公頃用來建造商場,以國金的面積是80萬平方呎,時代廣場是90萬平方呎樓面,又一城是98萬平方呎,九龍城廣場是64萬呎來計算,可以建造大約200個大中型商場。

 

13. 如果用1,300萬人次/200個大中型商場來作計算,這等於每個商場的每日人次只有178人而已,然而,大家都知道,這些大型商場的每天遊覽人次,是數千,甚至是數萬人。

 

14. 於是我們得出,行人徑既不環保,也不符合經濟原則。我們有很多經濟學的方法,去解決這問題,例如把行人徑拆掉部分,進入郊野公園要收費,拆掉的面積可以在邊陲地區騰出相同面積,用來起樓……

但這並非本文的本意,本文只是企圖講出,從環保的角度去看,郊野公園是越多越好,然而,也是從環保的角度看,「行郊野公園」卻是越少越好。畢竟,作為郊野公園作為旅遊區,是很不環保的土地用途。

 

15. 另請重看以下雷鼎鳴對相同問題的另一角度的分析: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514 上午12:41
主旨: 給特區的信(124)- 郊野公園的社會成本
收件者: "Mr. Li Wei" <drc@drc.gov.cn>, "Mr. C Y Leung" <ceo@ceo.gov.hk>
副本: "Mr. Anthony Cheung" <sthoffice@thb.gov.hk>, "Mr. TAM Chi Yuen" <scmaoffice@cmab.gov.hk>, "Mr. TANG Kwok Wai" <scsoffice@csb.gov.hk>, "Mr. Tsang Tak Sing" <sha@hab.gov.hk>, "Mr. MOK Kwan Yu" <dossp@had.gov.hk>, "Ms. TENG Yu Yan" <doe@had.gov.hk>, "Mr. CHAN Mo Po" <sdev@devb.gov.hk>, "tellme@1823" <tellme@1823.gov.hk>, George1 Luk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  前天雷鼎鳴先生的一篇博文,用跳出框框的角度來分析「郊野公園的社會成本」,頗有新意,値得深思,以下是連結的內容: http://francis-lui.blogspot.hk/2015/01/blog-post.html

 

2.   政府在1216日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文件,其中內容顯示政府有意改變近年的房屋政策。過去兩年,政策是以抽取重稅管理需求為核心,但這些「辣招」並沒有使樓價下跌。這是不足為奇的,我過去亦早已指出,「辣招」不但減需求,亦減供應,卻未能針對香港十多年來樓宇供應不足的局面,只能「塘水滾塘魚」,樓價怎會下跌?

 

3.   現在政府改轅易轍,「策略」以到處覓地,增樓宇供應為主,方向是對的。但可惜政府尋尋覓覓,找地成果仍是冷冷清清。政府的計劃是在未來十年共可供應20萬個公屋單位,9萬個居屋單位及19萬個私人發展單位。先不說在數量上這些單位能否填補過去十多年所累積的供應不足的缺口及未來的新生需求,但幾可肯定,政府的着眼點只是單位數量,對能否改善港人居住的面積,只能避而不談了。

 

4.   增樓宇面積 改善居住環境:
要真正改善港人居住擁擠而且昂貴的問題,只能靠大幅增加樓宇的總面積,而非單位的數量,但這顯然要仰賴是否有足夠多的土地能投入市場。香港並非沒有地,1,108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只有21%左右的土地已經發展。但為甚麼有這麼多地,卻推不出來?這與港人自設無謂的框框,劃地為牢有重要的關係。當中涉及問題很多,這裏只集中討論公園問題,便可知某些港人的思維是如何愚蠢。

 

5.   香港現有郊野公園443平方公里,佔香港面積40%,去年訪客人次是1,140萬,過去10年則是平均每年1,257萬人次,以香港719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到郊野公園約有1.75次,有些人到郊野公園行山較頻密,但更多人一兩年也去不了一次。

 

6.   我們可為郊野公園的使用效率及機會成本算算帳,郊野公園因地理環境的關係,並非都適合發展,更遑論興建住宅,但有些地方總是可發展的,我們可先作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10%郊野公園的土地可發展(仍保有90%郊野公園的土地可供遠足,提供遼闊景觀及清新空氣),有甚麼結果?

 

7.   這等於推出44.3平方公里的土地發展,香港的總發展面積可增加約20%,足可供應建造50萬個單位以上。有了這規劃以外的額外單位,香港樓價或租金會下挫多少?9703年政府有「85政策」,當時樓價下跌了63%,若現在樓宇供應在十年中有49萬之上再加多50萬,樓價或租金跌幅肯定遠遠不止10%。為方便計算,我們可把所有樓宇都當作是租住單位(不作此假設亦無關宏旨),並假設租金平均下降1,000元(實際上一定不止此數)。這樣每個家庭每年可省回12,000元的居住費用(若樓宇不是租而是買回來的,因樓價下跌,居住成本亦一樣減少)。香港每個住戶人數平均少於3人,即平均每名港人每年可省回4,000元的居住成本,719萬的人口,便每年共可節省288億元。(香港三成人住公屋,其租金跌不了這麼多,但社會中普遍租金下跌一樣對公屋租金有影響)

8.  
土地資源珍貴 使用率奇低:
郊野公園面積減少10%後,我們可假設遊人也減少10%(這未必如此,我估計減不了這麼多),即訪客人次減少125萬人次左右。換言之,這125萬到訪郊野公園的機會成本是288億元,即平均而言,每人到訪郊野公園一次,其背後的社會成本是23,040元!

 

9.   現時到郊野公園不用收費,也不可能按真正成本收費。若每次一遊便收入場費23,040元,香港的野外恐怕會空無一人。上述例子已是從較保守的假設去計算,若用其他合理的假設,也不大可能改變得了一個結果;香港土地資源極為珍貴,用這麼大比例的土地去支持平均每年每人頂多十多個小時的行山,是否愚蠢之極?用另一角度看,大多數不大使用郊野公園之人正在大幅地用昂貴的租金去補貼行山。這是否社會中另類不公?當然,香港目前仍有其他土地可發展,暫可不動用郊野公園,但不去考慮將來可發展部分的郊野公園,卻是墨守成規的蠢事。

 

10.   看過他的文章後,忽然有興趣將部份近期有關連電郵,以附件形式供大家參考,篇幅可能比較長,敬請見諒。

 

Have a Happy  & prosperous  New Year!!!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29日 下午5:17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21)-當你手上只有錘子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
1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謝謝。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ceo@ceo.gov.hk>
日期: 20141230日 下午4:55
主旨: Re: 給特區的信(122)-對中國認識的巨大落差
收件者: George Luk 

先生/女士

12
22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麥佩儀 代行

 

16. 香港面對的各種社會矛盾中,土地短缺及房屋供應問題,一直是最尖鋭的,可是大家都不願意去好好解決。相信政府及立法會不要再帶市民遊花園,切實地多管齊下去解決問題,令市民看到前景。

 

George

 

船頭驚鬼,船尾驚賊,給特區的信(505)-優由寡斷是香港的死穴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2年8月25日週四 上午9:54
Subject: 給特區的信(505)-優由寡斷是香港的死穴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 John Lee <ceo@ceo.gov.hk>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夏寳龍先生/李家超先生:

 

1. 有人以為談的是最近黄遠輝有關高球場的新聞,其實非也;有點同情他,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時也被逼為制度所困。香港的規劃及各龎大基建的决策,其方法、程序、及决策過程等等是否須要好好審視及檢討一下呢?

 

2. 粗俗點說,是「船頭驚鬼,船尾驚賊」。原因就是怕孭鑊,。為何不參考大陸的發展方式方法。當然不能直搬不改「大陸的城建及基建」的處理方法。但若有值得參考借鏡的地方,應加以改進以適應香港之用。

 

3. 請參看這個覆蓋範圍包含全大灣區一小時軌道交通圈的簡潔版本: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c/Greater_Bay_Area_Rail_Transit_Network.png  8,351 × 6,252 pixels.大灣區是如何在15年內發展出這麼一個世界級運輸網絡。

 

4. 深圳是如何由數萬人口、面積三數平方公里的邊陲小鎮,以約四十年時間建設成今天擁二千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十六、七年前,深圳發現四百平方公里的一線關內面積是他們發展的瓶頸,研究後提報告,交廣東省府上報北京中央,中央研究後派專家實地調研,前後不出五年時間,正式回覆廣東及深圳,接受建議。深圳經濟特區原有面積為395.8平方公里,範圍擴大後為1952.8平方公里,發展空間大為拓展。

深圳特區範圍1日起擴至全市  20100702 00: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7-02/2376452.shtml

 

5, 是否因為由省及中央做决定,深圳政府無需負責,日後有問題時,無需孭鑊,而草草前行呢,非也,他們仍是很理性地運用手上擴容後的890?平方公里的市建區。

 

6. 另一例子是2021年過去了,疫情帶給我們的影響一點都沒有減少。去年一年很多行業都遭受了不小的打擊,也面臨很多的挑戰,就連國企也一樣需要砥礪前行。看起來旱澇保收的行業,其實也是一樣壓力山大。比較典型像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看起來高大上,能在這樣的單位就業,也算是鐵飯碗。但是據其發表的財務報表來看,中國高鐵6個月竟虧損了將近1000億人民幣。面對高鐵的虧損,很多人表示無法理解,因為當今運力最大的就是高鐵,每次都是一票難求,那麼為什麼高鐵還會虧損呢?難道說14億人養不起高鐵嗎?請看看以下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j72qHHebM


7. 本地决策的形式、程序、理念及對無謂的顧慮要「say no」,戒除一直以來的陋習吧,香港才能有運到。

 

8. 若無已落成的高鐵、港珠澳大橋、三跑及各種跨境基建,大灣區在疫後發力起步追落後時,香港又要花十年討論,十多年建造此等必需設施,再被邊緣化?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2
823日週二 上午10:46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503)-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最佳示範?
To: George Luk 


Luk
先生:

謝謝你819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我獲授權認收,內容備悉。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林朗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

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2022年8月2日星期二

給特區的信(499)-解放妨礙發展的枷鎖(2)

各種印花稅於20101120日後實施 的SSD,   DSD,   BSD的由來之一(藏富於民及政府庫房,免將所有利潤全數給地產商攞走晒)

寄件者: George Luk 

Date: 2022年8月1日週一 上午11:31
Subject: 給特區的信(499)-解放妨礙發展的枷鎖(2)
To: 夏寶龍先生 <service@hmo.gov.cn>, Mr. John Lee <ceo@ceo.gov.hk>
Cc: Mr. Ma Jiantang <drc@drc.gov.cn>,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info@hkcoalition.com>, Dr. CHOI Yuk Lin <sedoffice@edb.gov.hk>, Miss MAK Mei Kuen <shya@hyab.gov.hk>, Mr. LAM Sai Hung <stloffice@tlb.gov.hk>, Mrs. YEUNG HO Poi Yan <scsoffice@csb.gov.hk>, Ms. HO Wing Yin <shoffice@hb.gov.hk>, Ms. LINN Hon Ho <sdev@devb.gov.hk>, Prof. LO Chung Mau <sho@healthbureau.gov.hk>, GeorgeY Luk 

夏寳龍先生/李家超先生:

 

1. 附圖就是過去十多年來,兜兜轉轉去覓地建屋的攪笑版。但劏房戶及其他草根階層却是實際受苦的市民。

 

2. 政府實際早已察覺問題,並出盡法寶,可惜敵不過反對派及各大利益集團。惟有從「需求管理」入手,設置各種印花稅,去令熾熱的地產市場降温,從而「買時間」去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

 

3. 可惜到了今天,市民仍未能自我釋放,再次在土地問題自我設限。希望在今天「愛國愛港者治港」的形勢下,不要再重蹈覆轍。

 

4. 從以下兩封2010年前後的電郵,可以看到今後兩、三年全球都須要贘還這些年的免費午餐(08金融海嘯後,「過度」印銀紙以谷高經濟,以避免陷入通縮),但卻令絶大部份人瘋狂炒賣。

 

5.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EO <ceo@ceo.gov.hk>
Date: 2009/11/18
Subject: Re: CE's speech in Singapore yesterday
To: George Luk 

 

Dear Mr Luk,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of  14 November to the Chief Executive, sharing with us your views.

 

Yours sincerely,

 (Julia Hui)

 for Private Secretary to Chief Executive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eorge Luk

To: Mr. Donald Tsang

Cc: Mr. Zhang-yutai

Sent: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Subject: RE : CE's speech in Singapore yesterday

 

Dear Mr. Tsang,

 

I fully agree with your view on the CARRY-TRADE of the USD. Ever since the QE (quantitative easing), the actual interest rate of the dollar is even below the yen.

 

While the U.S./European banks haven't good confidence in lending, the excess of funds in hand has roaming around the world to look for better yield.

 

In this way, most asset classes are highly inflated, particularly those Asia n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egion's considered much better than at home.

 

But this  won't be  sustainable  as the no-employment recovery in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won't support consumer spending. This will in turn adversely affect Greater China's export. So we have to encourage  domestic spending  and growth from  Lightning-Speed develoment/investment of our infrastructure.

 

Regards,

 

George Luk

 

 6.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hkma@hkma.gov.hk>
Date: 2010
1013日週三 下午5:22
Subject: Re: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To: George Luk 


Dear George, 

Your email dated 11 October is well received. Thank you for your information. 

Best regards,

Public Enquiry Servic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 Reply History ----------------------------------------- 

 To:

 FSO <fso@fso.gov.hk>
"Chan Norman" <ma@hkma.gov.hk>

 cc:

 

 bcc:

 

 Tips 

 From:

 "George Luk" 

 Date:

 11/10/2010 11:44 PM  

 Subject:

 熾熱的資產價格上升 -- 來自先進經濟體的極度量化寬鬆致熱錢亂竄


各位 :- 
  
您們好。請留意以下從鏈接中特別指出的幾點 :- 
http://www.marketwatch.com/story/asias-problem-of-plenty-liquidity-2010-10-11 
  
1) HONG KONG (MarketWatch) — The looming prospect of a fresh round of monetary easing by the West’s major central banks is likely to further expand the pool of unwanted liquidity in Asia. 
  
2) “Central banks and governments [in Asia]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rying to resist house-price appreciation, and in some instances, currency appreciation. We doubt that there will be any such intervention on equities,” said UBS strategists, led by Niall MacLeod.

The strategists cited recent monetary easing by the Bank of Japan, and expectations of a new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QE by the Federal Reserve to recharge a slowing U.S. economy. They added that Hong Kong and India were their two most overweight markets in Asia at present.

 

3) In emailed comments Monday, HSBC economist Frederic Neumann pointed to the risk of regulatory tightening in the region.

”The set-up for Asia is sweet, but hardly sustainable. Easy money is available in the West, and everyone wants a piece of the East. The result: Capital keeps pouring into the region,” he said.

“Whispers continue to be heard about capital controls to stem the flood pouring in the door, while local banks are told to tighten lending standards,” Neumann said.

He also said that while headline inflation in the region has slowed in recent months, the risk still remains, and there is also a risk that the huge inflows into the region could reverse.

“It was only a short two years ago(2008), after all, when markets froze up and left locals scrambling for dollars across the globe.   Lending into Asia from Western banks has soared again over the past year. This cash is especially at risk of being suddenly withdrawn,” he said.

“Local market liquidity can thus quickly dry up, with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growth,” Neumann said.


其實亦不是新近的事,因為很多人(包括你們及任志剛及曹仁超等等),在年內巳不停呼籲;但情況好像有點失控。一旦大量熱錢流走,本地資產價格大幅下滑時;香港經濟有可能被拖垮的。


請儘快加大力度做好防患未然。否則香港人又再大受打擊。

 

Best Regards,

 

George

 

7. 財政司給同一電郵的回覆『<fso@fso.gov.hk 2010126日下午9:34 寫道:

George Luk

 

    謝謝您於十月十一日致財政司司長的電郵。

   

        敬頌

冬安。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政務主任鄭青文』

 

Regards,

 

George Luk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ceo@ceo.gov.hk>
Date: 2022
729日週五 上午10:28
Subject: Re: 
給特區的信(498)-解放妨礙發展的枷鎖
To: George Luk 


Luk先生:

7
2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悉,我獲授權回覆。我們已把你的意見轉交發展局和房屋局參閱。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
林朗儀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對社會及政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電郵,請前往連結:(i)   http://jet2468.blogspot.hk/   (ii)(及歷任政府官員的回覆:

https://jet2468.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香港、大陸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閣下如不願意再接收由本人發出的郵件,請回電郵並在「主旨」寫上移除“remove”。由此引致之不便,本人謹此致歉。>

<特此鳴謝被引用或摘錄過文章內容的作者。著作權及版權皆屬該作者及/或其出版機構。聲明:轉載有關文章或視頻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本人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